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终审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杜甫是唐朝着名诗人,他的抒情和叙事诗沉郁顿挫,叙事性强,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关键词:杜甫四个时期人生经历儒家思想
一、杜甫的人生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
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着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二、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杜甫积极入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仕,即“学而优则仕”。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
位和生活状况,入仕成为萦绕在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杜甫在35岁即天宝五年(746年)入长安求官,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士人到京就选。杜甫决定参加考试。这是一个以诗赋取士的时代,杜甫对这次考试充满希望,没有想到的是,落入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金榜题名指望落空,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元结《喻友》《新唐书·李林甫传》《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对此均有记载。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建议由尚书省长官试问。诗人元结等都去应了试。李林甫却上表称“野无遗贤”。一个全国范围的招贤考试,却连一个人才都选不出来,这在我国考试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个事件对杜甫的打击是不小的,这等于断绝了杜甫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杜甫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同时又有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宏伟抱负与“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杜甫在长安忍受冷嘲热讽,奔走于权贵之门,谒见王公大臣,想找到一条入仕的道路。不管他是怎样的委屈求全,怎样的忍辱负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幸运之神还是不肯光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的人生理想的体现。
杜甫是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的人。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从吴越回到了巩县,再到长安去应试。这时他已经自许多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怀抱着扶危济世的愿望。希望能够考中,结果还是落第了。这次考场蹭蹬,对杜甫并有没有什么打击。正像后来他安慰别人落第时所写的,不过是“暂蹶霜蹄未为失”(《醉行歌》)。在晚年写的《壮游》中对这件事有所记载,应试前杜甫很自负,“气劘屈贾垒,目短曹
刘墙”,将前代大文学家们全没有放在眼里。但是却“忤下考功第”了。然而,这只是初试锋芒的挫折,他并未气馁得一撅不振,而是很快又振作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杜甫才会有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可贵素质。
综观杜甫的一生,很容易给人一种认死理的印象,似乎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倔老头。其实不是。我们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宝应元年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严武被召,可谓连奉三朝,此时,杜甫赠诗送别。“列郡讴歌”、“三朝出入”,这是杜甫做梦都想着的事,但看开了,也就没什么了。杜甫没有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的旷达之作,其人生态度也有通达的一面。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善于调节自己,要能进能退,能官能民,能贵能贱。总是汲汲于进取不行,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总有崩溃之时。当然,走向其反面也不行。儒、道思想各有所宗。《礼记·杂记下》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首《重送严公》对自己生活的描述,虽有些悲切凄楚,但心态是好的,是正确的,对人生领悟得很透,以至于有归隐田园之意。其实,杜甫早就有归隐田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