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浅论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浅论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也面临了相应的改变。
教师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作出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浅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
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诉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教学反思有助于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才能更好地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其次,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客观地审视自身的教学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反馈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师作为一名职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更好地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1. 审视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当审视自身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最新的教学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问题。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帮助和指导。
3. 反思自身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近年来,历史与社会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社会学作为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其次,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
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并主动参与到历史与社会的研究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如家庭、校园、社会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展览、实地考察、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与社会的魅力。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历史和社会领域常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和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历史和社会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指导他们学会与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李文涓如何面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如此多变的课堂, 做到“活”中求“稳”,“稳”中求“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观全局,全面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灵活的教育机智。
宽容+微笑+沟通+理解+耐心+爱心……课堂教学将会充满持久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一、宽容与微笑,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思路,《历史与社会》对于每位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新生事物。
它拥有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大家谈”、“读与思”、“探究区”等等,它深深吸引着一颗颗好奇的心。
教师要好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请你试试看~”,“你一定行~”,“你真棒~”,“加把劲~”,“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多给学生一丝“微笑”,多给学生一点“面子”,多给学生一份“宽容”,课堂教学会变得生机勃勃。
二、理解与沟通,课堂教学会变得畅通无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师生共识共进的重要条件。
师生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自由欢快的气氛。
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实现平等对话,友好交流,将会使课堂教学畅通无阻,“稳步向前”~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喜欢老师、尊重老师,才能做到教学双“活”,“稳”拿胜券。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种种情绪,没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学生,没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地沟通,自然也就难以设身处地得为学生着想,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阻塞”现象。
因此平时注意课前课后的“感情投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趋融洽,教学活动越发顺利~三、耐心与爱心,课堂教学会变得迎刃而解初中生受年龄及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复杂而易变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妙的变化,要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要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使其在这变化多端的社会里健康成长。
历史与社会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陈琴仙“3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次的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而历史与社会课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事实上,一个称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可是,如果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
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历史与社会》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了“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 历 史 与社 会 ” 教 师进 行 教 学
探究 、 合 作 为特征 的教学 方 式等 。 这 些 新 观 念 引起 了广 大教 师 的深 刻 反思 ,
教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 ,教学 目标 的制 定
反思 的必 要性
义。 美 国心 理学 家波斯 纳 ( P o s n e r ) 将 教
2 0 1 1 年, 义务 教育 《 历 史与社 会课 要在 重视 认知 目标 的 同时 ,也 重 视过
师成长与经验 反思结合起来 , 提 出了教
师成长 的公式 :成长 =经验 +反思 。 本
程标 准 》 颁布 , 提 出 了一 系 列新 观 念 ,
会” 从本 质上说 是人 文素 养课 ; 过程 与
将 这个知识点讲 清讲明 。 通过设境鼓励 生 四人分 为一个小组 , 引导学 生进行合
习应用能力 , 促进英语课 堂教学水平 的
提升。 圈 ( 作者单位 : 江苏如 东县岔 河中学)
作探 究 , 探 究 的主题便是 “ A d v e r t i s i n g ” ,
为了确保 学 生主题 探究 活动 的有 效开
学 目标 。 值得 注意 的是 , 教 师要 在合 作 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研 究性 学 习理论
活动的有效实施。 例如 : 在教学译林 版高 中英语模块 四A d v e r t i s i n g这一单元 内容 时 , 我将 学
释: “ 并非 所有表示地 点的先行词 , 后面 探究的主题设定上多下功夫 , 确保实践 情况 来使用 w h i c h或 t ha t 。 9 9 我赞 许地点 头 ,之后我 围绕这 个问题让学生讨 论 , 学生质 疑 , 再 引导学 生讨论 解 疑 , 有利 于学生能 力的提升 。
浅谈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一
【 摘
要】 美国哲学家、 教 育家杜威认 为,
知方式的不 同,给课堂教学带来 了复杂性和 不可预料性 ,即使是成功 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 有 疏 漏 失 误 之 处 。 把 教 学 中不 够 理 想 的 教 学 效 果 、不 够灵活的教学方法 、不够科学 的教 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 的情境创 设、沉 闷的 教 学 气 氛 、 不 恰 当 的教 学 评 价 、处 理 突 发 事 件 的失误等 ,总结 出来 ,记 录下来 ,并及 时 查 找 这 些失 败 的原 因 , 及 时 总结 经验 和 教 训 。 这 是 十 分 有 效 的 课 后 反 思 的有 效 方 法 。尤 其 是 ,对于教学 中的败笔 、教案设计中的失误 , 要 及 时 总 结 出来 、整 理 出来 ,不 仅 为 了 避 免 再 犯 ,而且 可以提升 自己的专业认识 ,积累 教学 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3 .反 思பைடு நூலகம்教 学 亮 点
、
霍姆林斯基 说 : “ 教 育的技巧并不在 于 能 预 见 到 课 的所 有 细 节 ,而 在 于 根 据 当 时 的 具 体情况 ,巧妙 地在学生不知不觉 中做 出相 应 的变动。”这 就是教学机智 ,是亮 点。课 堂 教学中 ,随着教学 内容 的展开 ,师生 的思 维 发 展及 情 感 交 流 的融 洽 ,往 往 会 因为 一 些 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 智慧的火花” 常常是不 由自主 、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 课后 反思去捕捉 ,便会 因时过境迁而烟 消云 散 ,令人遗憾 不已 ,应 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 以捕 捉 记 录 ,为 以后 的 教学 设 计 添砖 加 瓦 。
浅谈新课 改下历史与社会 的教 学反思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第一篇: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反思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感悟与反思。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不仅给历史教学带来冲击,也使我们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根本性思考。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进行了感悟与反思,主要从新课标下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教法的探讨以及教师应具备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了感悟与反思,对历史学科的教与学策略的认识更清晰、明朗。
关键词:感悟反思新课标教育观教学研究的主体从教的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教书是为了什么?教历史又是为了什么?也为了这个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不断的反思,可收效甚微。
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的出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也有了自己的诸多感悟与反思。
感悟与反思一:新理念——想说爱你不容易。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了对教育观念的根本性的思考。
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真正体味新教材可以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主要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是“用”还是“教”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有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
孰不知这种“教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
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处理教材的新观念,那就是怎样去“用教材”。
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当作教学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不停留在教材讲了些什么,而是在更多启发学生明确为什么?为什么与什么之间还有什么?突出知识之间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史论”角度来提高学生对教材已表述的知识的理性思考。
如,新教材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侵略的五次战争(其实只有四次,中法战争没有归纳进来)归列在一起,重在向学生阐明“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实质性的问题,可是对每次侵华战争的叙述又很精简,但却对列强在华的罪行,不仅用文字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还配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这是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去“用”好教材了。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参评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新模式,要求教学要加强教学反思工作。
首先,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反思;其次,加强对教学形式的反思;再次,加强对教学原则的反思;最后,加强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以上是发展成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正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 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 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 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新一轮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程理念, 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
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行。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
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 不断地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 挑自己的刺, 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笔者认为 ,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 唯有如此, 才能使自己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 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一思新教材。
我认为七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地理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而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是历史知识方面的,它把一些历史史实给简化了。
相反的把原来只是用来引起同学爱好的的一部分补充知识却细化了。
整本八上的历史它以时间作为脉络,对古代世界史和古代中国史进行了简约的处理。
但是重心仍旧在古代中国史。
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内容有好的优点。
例如:课文中的插图用得比较好,图文并茂;还有一些“阅读卡”,给同学补充了许多课外知识,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
总之,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对于历史专业的老师来说,是有助于提高的,由于教材知识精炼,这就需要老师讲课时需要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而对于非专业的老师来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有时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也不够,这就更需要我在教学中虚心地向专业的历史老师学习。
二思新同学与新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我们的同学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的进展阶段,好玩是同学的天性。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同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老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新课程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共同营造新课堂,尝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是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同学真正“动”起来。
由于我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是第一次任教八班级《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一位新老师。
面临自己非专业的挑战,我担忧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不是很渊博,简单陷入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的记忆上,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几点想法。
首先关注同学的爱好点,激发同学的学习动力。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同学如对某种知识有深厚的爱好,他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试验说明:什么时候同学兴奋、有爱好、喜爱学,学习的效果就好。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捕获同学的“兴奋点”,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激发同学的.的求知欲。
浅谈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感想
浅谈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感想《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
武汉市从2006年9月开始在全市的七年级使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说备尝酸甜苦辣, 感受最深的是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 强调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 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参与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尝试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程构建课程内容的逻辑起点首先, 新课程摒弃了以往教材高高在上, 脱离生活实际, 强调“直白”的推理和“僵硬”的结论的叙述模式, 而特别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 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生活的丰富多彩, 并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作为教材结构设计的出发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结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生活”作为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线索:从个人生活、人类生活、中国人的生活延伸到不同区域环境下人们各具特色的生活;从遥远过去人们的生活延伸到现在人们的生活;从物质生活拓展到精神生活;从身边的经济生活拓展到文化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 新课程重视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作为构建课程内容的逻辑起点, 但并不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课程集中选择了学生生活中最有典型性、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最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知识来构建新课程的内容。
如上册中有怎样使用地图、怎样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怎样通过调查探究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过去是怎样记载下来的、怎样认识和体验身边的历史等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下册中又有如何认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规则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如何用;怎样花钱、怎样挣钱、怎样管钱等等学生认识上、体验上、生活上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思考和总结,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历史和社会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体。
然而,在我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普遍缺乏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
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在授课“中国古代人物评价”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评价古代名人的贡献和缺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常常是片面和局限的。
这与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知识的背景了解不足有关。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增加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我通过使用文献、图表、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二战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们观看有关二战的纪录片,并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背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我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附近的社区,了解社区的规划和发展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问题反思
关于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问题反思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改革。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困难。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讲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而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历史文献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历史问题的探讨。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实践。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还需要更加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对历史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目前不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对历史的认识片面、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深、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不够等问题。
这就需要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思考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
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认知和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观念。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历史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理解不够,缺乏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这就需要历史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素养。
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跨学科融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最新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为未来的历史教育提供参考。
历史是人类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反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因此,历史教育在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领悟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使学生难以体验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的内容单一,重复和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但只是线性地连贯关于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
其三,历史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涉及,没有涵盖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们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为此,提出了应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推动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的改进意见。
历史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反思工具,鼓励他们参加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历史教育中,例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演讲、故事和教学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需要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学习等,具体指导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学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其三,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挖掘,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扩展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和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教育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使历史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
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
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人教版
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某某省某某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王志巩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区在初一年级全面开设了“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课程。
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推进,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实验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因此,加强对课堂教学相关要素的研究,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这对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要正确对待传统和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
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二、在双基教学上:要正确对待“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3篇
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3篇2023年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3篇1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革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在推进探究模式过程中过于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实际,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新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当然,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中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逐渐去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装,忽视引导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
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要么是在听故事,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二、导学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
它突出了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重视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素质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要转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有一种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而一些地方在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革时却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市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总认为《历史与社会》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或实施新课程中考改革后实行等级制而没有具体的分数,由此学校领导就安排一些非历史、地理、政治专业的教师(通过调查约占40%)或者可以说主科教不好的教师授课;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时有些问题解答模糊的占35%”。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进一步实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呢?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培养方式,侧重学科综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不是过去教材的改版或重组,它反映了时代对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需求。
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和互动性,新教材采用了崭新的内容编排序列,多学科渗透尽量做到不留痕迹。
如“生活在社区里”包含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天文与气象学、区域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包含城市学、历史学、艺术与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学科内容的综合编排过程是根据需要而出现,而不是依据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归类而出现的,这是教材的新巧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孔子在《中庸》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学反思;问题;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
索试验阶段,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通过反思经常的、贯穿始终的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是教师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需要反思的自己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的反思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
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二、反思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课改思想为指导
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同课改思想相对照,从对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进行反思,有意识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束缚,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立正确的导向。
2.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脱离了教学实践而空谈理论的反思不具备对今后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
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依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
每篇教学反思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思想的大处着眼,但是更要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课堂情境的设置、学生活动的表现、作业难易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可成为反思的角度。
三、反思的内容
1.反思成功之举
反思成功之处一堂课下来,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①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③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④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⑤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⑥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
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再加上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境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是十分有效的课后反思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对于教学中的败笔、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要及时总结出来、整理出来,不仅为了避免再犯,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识,积累教学的实际经验和反例。
3.反思教学亮点
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这就是教学机智,是亮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
4.反思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见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反思出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使这些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和运用,又使刚刚使用的教学方法得到有力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宽。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5.反思学生问题
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措施。
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学习反思,学会反思,并有效影响我们的学生,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提高教育效率。
那就让我们“带着理念进课堂,伴随反思出课堂”吧!
参考文献:
[1]蔡可.新课改:尚未完成的教育启蒙.《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4期
[2]马文杰.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教
育探索》,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