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沟通问题研究杨梅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沟通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沟通问题及对策探析作者:韩晓琳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年第9期摘要:公共危机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沟通中还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更新缓慢,小道消息横流,舆论偏离正确方向和沟通形式呆板,沟通态度僵硬等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公共沟通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公共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公共沟通;信息传递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7.09.0121 危机管理中公共沟通的重要性张成福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1]。
而政府控制行为的实施就要通过公共沟通来实现。
艾伦·杰伊·查伦巴认为,危机沟通包括辨别内外部的沟通受众,发生危机时他们最需要获取各种信息。
危机沟通需要构建、创造和传播信息给这些内外部受众,同时对他们的回答做出反馈[2]。
公共沟通像是架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公共沟通是安抚公众情绪和消除社会恐慌的保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迅速,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不乏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性谣言,不明真相的公众可能会受到消极的小道消息的影响而产生恐慌,最后导致社会混乱。
如果政府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实现有效的公共沟通,公众在获得最新和最权威的政府信息之后,就可避免恐慌情绪的产生。
2)公共沟通是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良性运转的助力。
一方面,有效的内部沟通能够畅通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防止信息滞塞,缩短信息传递时间;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公共危机,为处理危机节约时间。
另一方面,公共危机的处理不只是政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处理危机的关键,有效的外部沟通能及时向公众传递有效信息,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处理危机的行动,为解决公共危机,实现良性运转提供助力。
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
、
应 对 突 发 事 件 过 程 中 信 息 沟 通 的 重 要 作 用
突 发 事 件 信 息 是 指 应 急 管 理 部 门 为 T有 效 地 预 防 和 应 对 突 发 事 件 所 需 要 的各 种 相 关 信 息 .包 括 突 发 事 件 发生 的时间 、 点 、 因 、 别 、 失 程 度 、 响 范 围 、 地 原 类 损 影
当前 ,我 国政 府在 突发 事件 中 的信 息 沟通 能 力还 存 在 着 一 些 不足 , 因此 ,应 从 完善 应 急设 施 、 整 合 信 息 资 源 、加 强 应 急培 i 、提 升 责任 意识 、加 强 对公 众 的 沟通 和 引导 、加 强 对媒 体 的 引 导 和 管 理 等 方 面提 升政 府 应 对 突发 事 件 信 息 沟 通 j , j
能 力
关 键 词 :突 发 事件 ;政 府 应 急 管 理 ;信 息沟 通 ;信 息 沟 通 能 力
中图 分 类 号 :D 3 . 6 08
收 稿 日期 :2 1 - 7 2 010-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2 7 (0 1 1 02 — 3 0 7 80 2 1 )1 — 0 8 0
心 l 竹政与强
公 共 管 理 理 论
沦 改府庄对 灾 发亨件 信 息淘通 能 力
口 杨 梅
( 中共 吉 林 省 委 党校 。吉 林 长春 10 1 ) 30 2
摘
要 : 突 发 事 件 中有 效 的 信 息 沟通 能 够 稳 定 公 众 情 绪 ,形 成 应 急联 动 , 降低 应 急 成 沟 通 ; 部 沟 通 分 为 利 益 相 关 人 沟 通 、 众 沟 外 公
通 、 体 沟通 和 国际沟通 。 媒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政治动荡等。
面对这些危机,如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表现备受关注。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提升中国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对能力。
二、中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1. 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灾害应对救助体系。
在实际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各级政府协调不畅、信息披露不及时、物资调配困难等。
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救助行动的迅速有效进行。
2. 危机管理体系的整合性不足由于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由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存在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危机管理体系的整合性不足。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往往不够灵活,这就使得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3. 社会参与度不高在中国的危机管理中,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
虽然政府及时组织了救援人员和物资参与救援工作,但社会各界的主动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在灾难面前,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往往能够做出重要贡献,但中国的危机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发挥这些力量。
4. 缺乏全面、系统的应急预案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可以大大减轻损失和降低死亡率,然而中国在这方面仍有所欠缺。
目前的应急预案大多是按照单一类型的危机事件设计的,没有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多种危机事件共同发生时的综合应对情况。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对策1.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中国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体系,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协同工作。
同样,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加强对危机事件的预警、发展趋势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政府和社会部门都有明确的权限范围,是一种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和良性互动状态。
如此,就需要努力拓展社会多种力量参与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培育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各种管理要素的充分发展,提升危机的社会管理能力。
关键词:治理理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
难以摆脱单一治理模式的束缚,存在“危机管理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危机管理绩效不足”等诸多问题。
有学者提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未摆脱“政府中心论”的窠臼(何水,2007)。
本文拟从治理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危机管理,以期为提升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思维考量。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新格局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即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的有序性。
首先,公共危机的公共性、社会危害性和突发性决定了拥有整合力量的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这里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优化政府结构和功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实际能力,同时合理界定其行为的边界,把不该自己包办的或者不能很好解决的事情交由社会力量承受;把本来不是自己的权力下放给各种自治组织和法人实体。
在新的社会自治体制下,政府不是权力的唯一中心,公共权力是分散化的、多元化的,但并不否认政府的权力的权威性。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的核心还是要加强其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的作用和管理,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
在具体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部门之间不再是行政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动合作、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政府要将重点转向规划和引导,要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措施,要弱化对社会的各种非正当控制,提高社会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满意度。
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治”。
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
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作者:杨梅来源:《行政与法》2011年第11期摘要:突发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稳定公众情绪,形成应急联动,降低应急成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当前,我国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沟通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从完善应急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应急培训、提升责任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能力中图分类号:D6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1-0028-03收稿日期:2011-07-20作者简介:杨梅(1978—),女,山东沂水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政府治理。
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扰乱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的公共产品安全,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
危机沟通是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处置、恢复的过程就是危机信息沟通的过程。
如:中国红十字会对“郭美美事件”最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面对公众的质疑没有及时回应,因而引发了民众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会理县对2011年6月发生的县领导视察公路“悬浮照”事件高度重视,迅速坦承错误,公开道歉,赢得了公众的谅解与支持。
由此可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减轻危害、转危为“机”。
无效的信息沟通会进一步加剧突发事件的态势,因此,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务之急。
一、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突发事件信息是指应急管理部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别、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危机是指突发事件或状况,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对正常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发生和危机处理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并恢复正常秩序。
中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危机对中国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研究中国的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需要关注公共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在政府部门中,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机构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机构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和权责界定,具备危机管理的专业能力。
还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机制。
在危机发生时,政府应该及时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危机管理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需要强调信息的收集和传播。
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准确地收集危机信息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收集各种与危机相关的信息。
政府还应该及时发布危机信息,向公众传递相关的安全知识和预防措施。
通过信息的及时传播,可以有效地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和影响面。
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需要注重应急能力的提升。
应急能力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危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还应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行动起来,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和处理。
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需要关注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
危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恢复和重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该制定恢复和重建的政策和措施,为受到危机影响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还应该加强对危机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分享,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的危机管理研究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提升应急能力以及关注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带来的挑战,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问题和思考的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问题和思考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现阶段正是它发展的春天。
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缺陷,现行的管理体制还存在弊端。
所以应对政府管理机制的构建思考,加强防范意识,应急能力,完善制度。
关键词:政府;危机正文:一、政府危机管理概念阐述及研究现状(一)、概念阐述1、危机有关危机的定义,根据国内外学者不同理解有着不同的界定。
罗森塔尔(Rosenthal) 和皮内泊格( Pijnenburg) ( 1991 年) 认为: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巴顿( Barton) ( 1993 年) 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苏伟伦( 2001年) 认为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
有学者认为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
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也有学者认为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用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制这种阻碍。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也提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国学者薛谰等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通过翻阅大量文章后,在本文中,我较为认同同济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徐红对危机的界定:危机由一系列突发事件或偶然事件引发, 导致一种非常规的状态, 这种状态具有危险性, 会使人们的心理产生恐慌和不安, 会对社会关系、公共秩序等构成威胁甚至产生破坏。
具体来说,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政府所要面对的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危机。
公共危机视角下政府公共关系的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
文/杨勇一、公共危机与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一)公共危机的涵义对于公共危机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确切的界定。
王晓成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
[1]张成福教授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公共危机是一种产生了影响社会正常运作的,对公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
[2]笔者倾向于张成福教授的观点。
因为公共强调的是公共利益或多数人共同使用,且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所以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威胁到社会公共利益,要求政府以及社会其他主体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情况或状态。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与社会良好互动,以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政府公共关系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和公务员。
第二,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公众,包括政府内部成员。
第三,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和获取公众的支持。
第四,政府公共关系以传播和沟通为途径。
综上所述,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共关系,就是指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为获取公众的支持,达到圆满解决公共危机事件、重塑政府形象的目标,实现与社会良好互动而采取的一系列传播、沟通等活动的总和。
二、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缓和社会矛盾、成功化解公共危机事件有着重要作用。
(一)提高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增强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
政府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及时发布危机事件的情况,获取公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意味着对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网络传播等公关活动,及时反映公共危机的真实信息以及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决策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公众和政府的良好互动,给民众特别是受灾民众以信心和希望,呼吁公众积极应对、共同化解公共危机。
政府治理视角下我国政治沟通问题研究
作者: 王金水[1];高亚州[2]
作者机构: [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9;[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出版物刊名: 党政研究
页码: 84-9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政治沟通;政府治理;治理效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型社会问题的涌现、社会公众的参与治理意识的高涨都对政府治理提出新挑战.政治沟通作为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兴起、决策、执行、反馈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影响和反映着治理效能的状况.在疫情防控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凸显,但政治沟通的系统闭环特征使得在政治沟通领域仍存在沟通通道过长、信息失真和干扰、主体局限性等问题,需要在完善现有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政治沟通的制度建设,提升政治沟通主体的政治素养,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规范有序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政治沟通网络,使各种人群的政治诉求、各种各样的政治信息通过不同的沟通渠道进行传输并相互验证,从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中国危机管理研究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危机管理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的利益群体复杂。
因此,中国危机管理研究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机制和体系。
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加强对危机来源、危机评估和危机应对的研究,全面把握危机的本质和特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
其次,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和制度环境下,危机管理研究需要特别关注政府的角色和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要机构和决策者,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主导责任。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调和引导,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危机管理机制,提升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第三,危机管理研究还需要关注中国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国是一个重视稳定的社会,在危机管理中强调谋求稳定和团结。
因此,在危机管理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理解并应用中国特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同时,还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利用和宣传,提升公众对危机管理的认知和参与度,增强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中国危机管理研究在公共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危机管理机制和体系的建立,关注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尊重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初探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初探作者:王昕侯莉媛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以及社会矛盾冲突增多等复杂因素,“治理”理论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学者的普遍重视。
“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的平等互动和注重公民的参与意识,主张公平效率兼顾的治理。
但由于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发起的,因此需要将治理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培育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文章将明确在“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
【关键词】治理理论;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来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两大总目标之一,彰显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什么是治理理论,在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怎样定位,本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治理”在理论层面的解析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利益群体共存的复合体。
但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也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如何把这些多元的利益诉求统一在理性和法治的秩序中,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则的重构来谋求互利共赢,是中国新时期安邦治国的重大课题。
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探索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的改革理论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
(一)“治理”的涵义“治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统治、管理、使安定有序、使不危害并起作用。
”但在实际的实践中,“治理”的涵义并非词典所能完全概括的。
“在英语中治理源自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愿来的意思是控制、引导和操控。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研究治理理论,赋予了治理更多的新型涵义。
治理理论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把“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他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行政管理视角下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行政管理视角下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摘要: 转型期中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 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破坏。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在行政管理视角下,针对我国的当前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加强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喜人的业绩,特别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
但在当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道路上,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是适应当今行政环境发展状况的必然选择,仍需不断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建立、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限制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公共危机的定义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1]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正面临公共危机频发的威胁,而且公共危机管理不完善,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显。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表现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完成。
此外,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应对是以政府管理为主,而缺乏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2](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首先体现在一些官员的危机意识不高、危机应对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
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应对能力尚需提高。
其次,危机的检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理与救援、信息管理与新闻发布等制度不够完善。
再者,公共危机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境外媒体的介入报道等问题也给公共危机应对提出新的挑战。
[3](三)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提高危机意识就是指预先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问题还一直存在,需要时刻小心。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的研究
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的研究作者:宋艳红吕书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1期摘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危机管理当中,沟通策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首先对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进行简要的阐述,分析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的重要性,阐述沟通策略的应用原则,并就地方政府如何在危机管理中运用沟通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沟通策略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危机事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分别是多元化、频发性、常态化。
危机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类的安全,各级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和处理是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沟通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沟通策略与公众沟通、与媒体沟通,对于政府进行危机事件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危机与沟通的概述1.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概述。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关于危机的定义,从危机的高度优先目标受到威胁、反应时间的限制以及危机的突发性可以总结的危机概念是对一社社会的运行系统中的基本价值以及行为准则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同时这个事件的时间以及信息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险事件的突出特点就是突发性。
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把危机事件划分成三种,一种是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机;二是由于人为的非故意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三是人为故意引发的危机事件。
根据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又可以把危机分成国际危机、国内危机以及组织危机三种。
2.沟通的概述。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沟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符号以及肢体语言等。
在危机事件的管理当中,进行的沟通策略主要是把沟通当作一种工具。
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不同,沟通具有其相对应的特点,沟通具有社会性、沟通具有选择性、沟通具有互动性,由于沟通需要通过各种符号表现出来,因此,沟通还具有符号性[1]。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研究危机是指在组织内外部突发的、非常规的、预测和控制难度较大的事件或情境。
危机的出现不仅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挑战,还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危机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及时有效地响应和处理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组织造成的损失。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关注的是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和职责。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在危机事件中承担着保护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危机响应的效率和灵活性,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危机。
其次,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能力。
组织内部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应急预案、危机应对团队等,这些机制的建设和运行对于组织危机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危机管理能力是指组织在危机事件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危机,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危机管理策略的能力。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要关注组织内部危机管理机制和能力的建设,提高组织危机管理的水平。
再次,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关注的是危机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和应对。
公众是危机事件的主要受众和影响对象,危机事件对公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应该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和评价,及时获取和分析公众的意见和诉求,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最后,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还应该关注危机管理的标准和评估。
危机管理的标准是指制定危机管理政策和策略的指导原则和要求,评估是指对危机管理的效果和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研究要关注危机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评估方法的研究,提高危机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
系列 活动领域 里的管 理机制 ,它们虽未 得到正
式 授权 ,却能有效发挥 作用 ” 。另外 ,我国著名学 者 俞可平 认为治理 可 以理 解为 : “ 官 方的或 民间 的 公 共管理 组织在一个 既定 的范围 内运 用公共 权威维
几 年来发 展的治理 理论 已毋庸置 疑地成 为了广大 学 者和实践 者支 持和赞 同的理论 ,为公共 事务管理 提 供 了不 同于政府 管理和 市场管 理的第三 条途径 。联 系到危机 管理 主体转变 的理念 ,治 理理 论所倡导 的 多中心治 理 、合作 协商和 自组织 的概念 为社区危机
的未来发展模 式和路径选择给 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社 区;危机 管理 ;治理理论 ;路径 ;多元化 主体 中图分类号 :C9 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4 2 7 0 f 2 0 1 3) O 3 —O 1 O 8 —O 4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经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 建设都有 了长足 的进步和发展 。 在看到 我 国现 代化进程 所带 来的成果 的 同时 ,我们 还应意 识到进 步的 同时所面临 的危机和 风险也 越来 越引人注 目。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 、公共卫生 事件都 在很大 程度上 影响着公 民 的 1 3 常 生活 ,如何 预防 社会风 险 ,应对无 法避免 的危机 ,以及从 危机 事件 中总结经验 教训指 导我们再 一次面 对危机 时能 以最小 的代价 解除危机 到预 定 目标 的一种 阻碍状 态 ,这种 阻碍使 得活 动主体遭受严 重损失或者面临遭受严 重损失的威胁 ,
使用 常规 的方法不 能解决 问题 ,必 须在有 限 的时间 限制 下做 出关键性 决策和 具体 的危 机应对 措施才 能 有效地 解 除危机 。最 能体现 危机 内涵的是 汉语 中的
治理视阈下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问题及对策
夕,忧患即危机是处处有、时时在的, 府舆论监督责任的缺失等 [3]。
少之又少,这些法律漏洞时刻警示着法
具备危机意识是安身立命之本。作为社 2.3 政府危机管理机构的错位
律体系框架的不健全。瑞海公司之所以
会认可的社会组织群体,政府必须具备
滨海新区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化 工一体基地和北方最重要的化学品储 存 基 地。2015 年 8 月 12 日 22 点 50 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港务集团 瑞海物流公司的危险化学品起火。在 接到报警后,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队 首 先 赶 到 现 场。 第 一 次 爆 炸 发 生 在 23 ∶ 34,近震震级 ML 约 2.3 级;第 二 次 爆 炸 发 生 在 30 秒 后, 近 震 震 级 ML 约 2.9 级。当时,天津周边地区感 觉到明显的震感。爆炸发生后,人们 不知道爆炸点的具体位置,爆炸后会 发生什么样的危害。化学品的爆炸产生 了大量的有毒气体的猜度与传言,一时 充斥网络,进一步导致恐慌蔓延,甚至 出现了深夜城区道路上挤满逃难车流的 状况。但是,天津市政府没有及时在互 联网等平台发布与本事件相关的官方消 息。 在 危 机 情 况 下, 谣 言 和 猜 测 确 实 是不可避免的。政府的职责正是应该 及时发布真实消息,消除流言以及流 言所造成的恐慌情绪。在这次事件中, 由于缺乏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工作,它 没有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谣言传 播,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引发了二次
· 71 ·
公共管理
Publi爆炸案涉及地方政府危机 传播时,有人相信并转发;随着救援牺 法人员在执法方面的执行力度较低,执
管理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牲人数持续上升,政府信息发布不透明 行范围较狭窄,执行行为的不到位,都
2.1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淡薄
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
From the Government- centered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o Synergy- governance of Public Crisis——On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作者: 何水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政府 危机管理 危机协同治理
摘要:全球化浪潮下,转型期的中国处于危机的频发期,有效治理危机至为重要。
当前中国危机管理面临着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究其本质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均陷入了“国家或政府中
心论”的窠臼。
要走出困境,必须跳出“国家或政府中心论”,并借助现代协同学理论与治理
理论,革新危机治理范式,实现政府危机管理向危机协同治理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8期)Total No .298收稿日期:2012—07—19作者简介:杨梅(1978—),女,山东沂水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政府过程与治理。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沟通问题研究杨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摘要:从2003年爆发“非典”以来,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我国相继发生多起引起高度关注的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
危机沟通问题贯穿于政府危机管理预防、准备、处置、恢复的全过程,有效沟通有助于政府迅速化解风险、转危为安,无效沟通则会加剧危险态势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
治理理论认为危机管理的主体不单单是政府,而是指包括军队、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易发、频发、高发的新情境,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迫切需要与其他危机治理主体加强沟通从而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提出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危机沟通,对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机;治理;治理理论;危机沟通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06—04从2003年爆发“非典”以来,我国相继发生多起引起高度关注的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如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6·28”瓮安事件、“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9·21”广东乌坎村事件以及近来发生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事件等等。
有效沟通有助于政府迅速化解危机、转危为安,无效沟通则会加剧危机使政府陷入被动甚至损害政府公信力。
突发公共事件易发、频发、高发的新情境,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迫切需要提升危机沟通能力。
一、治理理论视角下危机沟通的综合性特征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危机常被理解为“事故、危害或灾难”。
关于危机的概念众说纷纭,按照将危机是一种特殊事件还是一种特殊状态来分,可以分为两类观点:危机“事件说”和危机“状态说”。
(一)危机概念的演进关于危机“事件说”,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国内学者刘刚2004年将危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
200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扩散性等特征,2009年,我国学者胡百精将危机定义为“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情势或状态”,此是危机“状态说”的代表。
危机“事件说”和危机“状态说”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指向是趋同的,即危机管理是一项沟通管理,危机沟通在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危机沟通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给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有四个基本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政府危机沟通是指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以沟通为手段、解决危机为目的与其他危机治理主体所进行的一连串化解危机与避免危机的行为和过程。
危机沟通分为政府内部沟通和政府外部沟通。
政府内部沟通包括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外部沟通包括利益相关人沟通、公众沟通、媒体沟通和国际沟通。
(三)政府危机沟通的综合性特征现代危机管理包括从预防、准备、处置到恢复重建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
政府危机沟通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危机管理主体、客体和过程的综合性特征三个方面。
危机管理主体的综合性特征即危机管理需要包括政府、军队、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危机管理客体的综合性特征即危机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人为风险,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全风险;危机管理过程的综合性特征即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预防、准备、处置、与恢复重建等全阶段。
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其他危机治理主体必须实行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可以降低危机的冲击,并存在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商机的可能。
如果不进行危机沟通,则小危机则可能变成大危机,对组织造成重创,甚至使组织就此消亡。
二、中国政府危机沟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突发事件易发、高发、频发,我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互联网、手机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作用日益强大以及危机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我国政府危机沟通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危机信息孤岛危机事件中,信息传递过程中经过的层次越多,受到扭曲的可能性就越大。
受到报喜不报忧政绩思想的支配,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塑造良好的政绩形象,缺乏以人为本的执政为民、为民执政的责任意识,往往不愿意往自家脸上抹黑,即使发生了突发事件,也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人为地扭曲甚至隐瞒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如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山西襄汾9·8尾矿库瞒报事件。
(二)危机信息壁垒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度,成为应对重大灾害的“减压阀”。
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规定过于模糊和笼统。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存在机构分散、普遍弱化、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而且传统的应急管理是单灾种、部门型的危机管理体系,造成部门分割、壁垒森严,沟通和协调十分困难,容易出现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清、部门职责不明晰、部门之间权责模糊、互相推诿的现象,如“几个部门可以管,但是哪个部门都管不好”,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问题层出不穷。
(三)公众恐慌情绪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关联性,容易引发当地及相关民众的连锁恐慌情绪,公众的恐慌反过来会加剧危机势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露后,由于部分公众认为碘盐可以有效抵御人体遭受核辐射影响,中美韩等国公民相继发生了抢购食盐、海带、碘片等现象。
17日各大超市食盐一度“告急”,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的一些城市也出现类似的“抢购潮”。
(四)新闻媒体负面效应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媒体具有凝聚力量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危机实践中,新闻报道可能会引发负面“效应”:一是夸大效应,如媒体对公共事件的过度报道引起了社会恐慌;二是麻痹效应,频繁地报道反而消弱了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警觉性;三是掩盖效应,虚假报道会妨碍人们对突发事件真相的了解;四是传染效应,新闻媒体对暴力事件细节的过度报道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模仿,进而导致重复事件的重复发生,如2010年3—4月间相继发生的幼儿园砍杀案;五是扰乱效应,多家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当事人的反复采访报道,会加重当事人的身心负担,影响到个人工作生活,进而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
(五)运用媒体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突发事件频发,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纷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一时间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社会公众,抑制谣言和流言的传播。
但是,我国政府机关还没有对新闻发布会进行制度性的规定。
是否召开新闻发布会一般由政府自己选择。
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加大新闻发布会的频率,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010年以来,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聚合范围广、裂变程度大给各级政府危机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如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僵尸政务微博等。
三、提升政府危机沟通能力的对策建议危机管理的综合性关键在于实现主体多元化管理,积极开展应急社会动员,整合各种力量,构建应急管理网络,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实现全过程管理,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与恢复重建并重;实现全风险管理,改变单灾种应对模式,实现全灾害管理。
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必须提升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能力。
(一)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是各个社会阶层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过程。
公众诉求表达机制,是允许社会成员作为诉求表达主体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和方式,向政府及其部门表达自己对其正当权益的诉求。
良好的诉求表达离不开公民的有序参与和健全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
1.培育公民的有序参与意识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我国群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体现在目前群众诉求表达数量多,但常伴有过激不法行为,而公民意识与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
因此,加大对全社会公民的教育、宣传力度,使群众能通过正确的渠道来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要努力培育公民的有序参与意识,使其具备尊重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维护自我;尊重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培养积极协调,适当妥协的行为方式等。
2.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机制面对大量而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党和政府应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按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有效整合社会,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进一步建立健全“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利益协调,权利保障”四大机制,为群众利益主体提供充分表达权的制度性平台。
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的长效机制,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应该进一步提高理性化程度,采取合法形式正确运用好自己的表达权,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