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正不得不杀年羹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雍正不得不杀年羹尧的原因
年羹尧西征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边疆十分不稳定,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在平疆战事上尽显军事才能了。
年羹尧进士出身,后入阁,由于十分受到皇上的欣赏与信任,于是迁至四川地区任巡抚,作为封疆大官。年羹尧为人聪慧,文武双全,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在四川任职时大有作为,也丝毫没有辜负康熙帝的重任,平定藏区边疆动乱。
年羹尧十分惜才,镇守西安时,广招天下人才谋士,以丰厚的俸禄来引进有用之人。
年羹尧极具军事领导才能,曾在短短一个冬季的时间里就逼得敌方十万大军全数缴械投降,且年羹尧料事如神,还能闻声识敌。
年羹尧曾在平定青海时,某一日突然要求全军次日每人携带木板与干草,众人不解,直至第二天行至泥淖处,才发现原来用草束填之,铺上木板便能行军无碍,他们的军队正是以这种方法破解地形的难题,攻入敌方内巢。
在抗击西藏地区的侵军时,有一日晚上突然狂风来袭,但仅呼啸片刻,年羹尧立刻唤人带马出营,于森林中搜寻敌军,果真全数逮捕。问其因,年羹尧说仅仅响动一时必然不是狂风,定是群鸟受惊,必有人惊扰,故判定敌军来袭遂出兵擒之。
年羹尧在清代前期对于平定边疆、国家稳定有着不可取替的作用与贡献,也因其运筹帷幄的军事头脑登上总督、抚远大将军之位,一度统领西北大权。
年羹尧用兵
年羹尧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大将,深受两代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在抵抗边疆侵军与内陆叛乱均做出了巨大的功劳,立下赫赫战功,对清朝时期国土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有着极大的意义。但最终由于君臣关系恶化,被皇帝赐于狱中自尽。
年羹尧一生征战沙场,极具军事才能,凡论及清朝将领用兵,无不谈及年羹尧,那么年将军用兵究竟妙在何处呢?
年羹尧领军带兵有三个特点,首先其能够深入了解并利用作战环境,其次它能够对敌军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他极佳的指挥才华能够带领军队作战杀敌,此为年羹尧打仗的三大妙处。
年羹尧曾在平定青海时,某一日突然要求全军次日每人携带木板与干草,众人不解,直至第二天行至泥淖处,才发现原来用草束填之,铺上木板便能行军无碍,他们的军队正是以这种方法破解地形的难题,攻入敌方内巢。
在抗击西藏地区的侵军时,有一日晚上突然狂风来袭,但仅呼啸片刻,年羹尧立刻唤人带马出营,于森林中搜寻敌军,果真全数逮捕。问其因,年羹尧说仅仅响动一时必然不是狂风,定是群鸟受惊,必有人惊扰,故判定敌军来袭遂出兵擒之。
年羹尧平定西藏、青海,领兵征讨,仅用一个冬季便能使叛军十万全数投降,敌方首领落荒而逃,年羹尧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一代功将,却因居功自高,权力过剩而得意忘形,最终激发君臣矛盾引来杀身之祸。
雍正为何杀年羹尧
雍正为何杀年羹尧的理由史书记载明确,但这都是皇帝自己编撰的理由。到底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雍正为何杀年羹尧。
康熙在位时对年羹尧就非常的重视,并对其委以重任。年在众多汉族学子中脱颖而出,证明他学识渊博。高中进士之后,年被委任为重要官员,不久便又晋升。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不到30岁,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直到雍正继位后,他的仕途发展到了顶峰。
他成了天下皆知的大人物,满朝除了雍正没有人敢对着他说一个不字。民间更有年羹尧功高盖主的传言。我们暂且不说年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狂妄和目无君主,就凭他的这个名声就成了皇帝统领天下的威胁。雍正要杀年随着年的名声大噪之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如果年羹尧能在这个时候不要掉以轻心的话,就不会早早的成为亡魂,死时还不到50岁。
雍正要杀年势在必得,这是古今所有功高盖主的辅佐大臣的普遍结局。张良知道自己辅助刘邦称帝之后,聪明的他选择归隐山林安享晚年,才逃过刘邦的猜忌怀疑。同样,年羹尧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存在威胁,杀年是早晚的事情。可笑的是,年自以为妹妹是皇帝的宠妃可以被雍正所容。他太单纯了,一个帝王的心启是他可以轻易相信的。雍正对他百般之好,为的就是消除年对他的怀疑,然后在年最料想不到的时刻一举将他拿下。雍正不用一兵一卒就杀了年,这是年最大的悲哀。
年羹尧后代
年羹尧由于贪恋权势被雍正皇帝处置以后,其在狱中自尽,革家臣,抄家产,子嗣或死或流放,声名显赫的年氏家族就此覆灭,那么年羹尧有后代吗?如果年氏未绝后那么他的后代如今身在何处呢?
在酒泉博物馆存有一副刺绣精致的盔甲,金银线刺绣加以铆钉,经专家考证该装置是皇帝赐予武官上朝所穿戴,然而这幅奢华铠甲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尧,追究这幅铠甲的由来与出处,是金塔地区一户姓连的人家,或许由此可探寻年羹尧的后代。
众所周知年羹尧被皇帝处置后,其大儿子随之一同斩首,其余子嗣均发配边疆,听上去充军好像能有一条活路,其实古代的刑罚极其严酷,实则生不如死。而此时,多亏了年羹尧为孩子请的老师岳钟举,是年家的恩人。
岳先生多年来受到年家的信任,为人一身正气,在年富死后,不顾杀头的风险将自己的学生也就是年羹尧的小儿子年忠与一副年羹尧的盔甲携带到老家山西逃亡。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岳老师将年忠改姓“连”,恰逢山西闹水灾,于是他们逃往年羹尧的其中一个老婆的甘肃家中,从此改姓埋名,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定居在金塔。岳先生一生无后,为连忠娶妻造房,死后受到连家世代的拜奉,而年羹尧的后代也就以“连”姓繁衍了下来。
据悉,当时是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将盔甲送至博物馆,而金塔一带的连姓家谱上也有记载,其祖先确实是迁户至此,以此可见这幅铠甲就是年羹尧大将军流传给他的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