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以金华地区为例

乡村文化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以金华地区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2期(总第502期)1 研究缘起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将以何种形式展现,乡村文化又以何种方式挖掘内源动力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以文兴乡”助推乡村各项事业振兴的最突出问题。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侵袭传统乡村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基于农耕文明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关系而形成的乡村文化,逐渐被基于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社会文化所取代,而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与发展需要的中坚力量若无法有效生产,将严重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

于是,值得追问的命题产生:其一,乡贤作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中坚力量能够实现与现代乡村文化的兼容并继续发挥其作用,如果不能,应以何种方式再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整合力量。

其二,当国家从战略层面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外源动力时,内源动力何以产生,内源动力何以与外源动力相互促进。

鉴于此,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挖掘、激活和整合内源动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实践命题与理论探讨。

20世纪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乡村文化的颓废,社会各界纷纷从多维度视角展开对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传统乡绅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方面的主体性作用研究。

如杜赞奇(2020)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中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认为正是因为乡土精英遭受“污名化”之后被迫“离场”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网络结构被破坏,费孝通(2013)基于社会学视野分析传统乡绅在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治理中的职责、地位和流动,提出乡村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土地依赖性”。

梁漱溟(2005)则强调以培育和重塑乡村文化治理主体达到重建乡村,提出“以文兴乡”,但受限于时代背景,该主张在实践中并无明显成效。

新时代文明传习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遂昌县“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试点为例

新时代文明传习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遂昌县“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试点为例
2.1 提高站位,着力彰显文明传习工作时代化 遂昌县坚持把文明传习工作置于时代背景下审视, 从政治高度来定位,力求交一份符合时代特色的答卷。 2.1.1 把握机遇,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深刻变化,以前我国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新时代坐标下,扎实 推进文明传习工作,确保“新思想”深入人心,适应“新矛 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既是老百姓最根本、最长远的发 展利益所在,也是新时代赋予文明传习工作的历史使命, 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与 时代价值。因此,在文明传习试点中,遂昌县大力传播文 化,创作推广遂昌版文明广场舞,全面排摸遂昌县传统文 化和民俗文化,深入挖掘、传承、弘扬汤显祖文化,形成遂 昌县文明传习地图,取得了初步成效。 2.1.2 创新举措,打通新时代文明传习工作到达群 众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文化多 样性的新时代,做好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必须适应 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大力推进文明传习手段的创 新,把传播主流价值与用好新技术结合起来,让党的创新
2.2 以点带面,着力推动文明传习工作全域化 坚持全局思维部署,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和社会资源, 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工作,实现全县动员、全员参 与、全域推进。 2.2.1 全面加强组织。遂昌县按照“将试点工作做 成遂昌特色、浙江样板、全国标杆”的定位,专程赴吉林省 四平市、梅河口市调研考察,学习先进的经验做法,多次 深入研究制度与创新建设,充分发挥丽水市和遂昌县的 比较优势,力求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配备专职 工作人员,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按时限、高质量推进。 2.2.2 全域建立网络。建立“传习中心—传习所— 文化礼堂(文明理事会)—传习点”四级文明传习体系,设 计制作文明传习电子地图,建成 1 个县级文明传习中心、 20 个乡镇(街道)文明传习所、87 个文化礼堂文明理事 会、316 个特色文明传习点。探索多种形式的传习方式, 县行政服务中心、供电公司等有条件的县直机关企事业 单位成立传习所,县城汤显祖纪念馆、王村口镇中国工农 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妙高街道资口自然村耕读传习馆等 传习点结合特色文化开展文明传习活动。打造具体鲜活 的传习典型,如妙高街道庄山村创立“爱心厨房”,应村乡 应村村推广“乡村版的枫桥经验”,云峰街道长濂村创办 “四点半”学堂。 2.2.3 全员参与传习。提炼形成“三传”(传新思想、 传新知识、传新风尚)、“三习”(习文明养成、习家庭美德、 习邻里关爱)、“三做”(做新时代好农民、做“六星”文明 户、做最美文明村)的新时代文明传习内涵建设要点。梳 理形成县、乡、村三级传习清单,明确服务项目和内容,吸 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2 个月即开展各类传习活动 1 200 余场次,参与群众超过 3.5 万人次。开展一天一问候、一 月一交流、生日一份礼、清明一祭祖及过年一团聚的日常 行孝“五件事”,深化以大孝报国、中孝立身、小孝敬亲为 主要内容的慈孝文化弘扬行动,出台干部慈孝考察“五步 法”,开展“慈孝好少年”“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 评选活动。全县在机关、学校、社区、文化礼堂村和星级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国家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根据现有的信息,以下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些特点和现状:主要特点与成就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建设农村书屋、乡镇文化站等。

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外,还有图书阅读、文化下乡、电影放映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财政支持增加:为了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特别是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

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综合性的文化站,缺少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

文化体制不健全:一些乡镇的文化站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作。

文艺人才缺乏:农村地区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滞后,文化工作的组织和辅导力量不足。

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匮乏。

对策与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确保文化站等机构能够有效运转。

人才培养与引进:注重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文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供更多符合农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项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地见效。

未来展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预计农村文化事业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持续的努力,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总结反映了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概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差异。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将更为有效。

关于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和文化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但是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发展水平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之间也存有一定的差距。

基于此,文章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有效策略前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不仅是重要的课题,而且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1.1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周期性较为明显,在农闲时节,打牌、闲聊是较多群众消磨时光的方式,群众的日常活动较为单一。

过于单调的日常生活,不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其产生怠惰的心理。

通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贴合农村文化的活动调动群众共同参与,可使农闲时节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丰富起来,使群众沉浸在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氛围之中,为群众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2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近年农村地区的重要现代化建设目标,使文化建设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文化与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其自然发展速度较慢。

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角度切入进行除弊立新,能有效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新农村建设。

1.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自党中央提出“文化旅游”概念后,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开展各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使群众文化与当地旅游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可以体现出旅游产业的差异化特征,还能以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从而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因此,以文旅为乡村振兴赋能,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会 剥 削 、 迫 艺 人 的 各 种 陈 规 陋 习 。 农 村 影 剧 院 一 压
般 由 各 乡 政 府 ( 9 4 年 前 为 公 社 ) 资 兴 建 。 或 以 18 投
I. 社 ( ) 堂 改 建 , 原 乡 ( 社 )办 电 影 队 人 员 N公 乡 礼 以 公
中 西 部 欠 发 达 地 区 的 乡 村 文 化 事 业 建 设 无 疑 起 着 重
省 共 有 乡 镇 文 化 站 1 49个 、 化 馆 7 0 文 6个 、 【l 5 公 墨 I 馆 6 3个 、 物 馆 1 博 9家 } 1 7 到 9 9年 , 省 的 地 级 市 都 全
属 大镇 亦 先 后 建 立 了 人 民 文 化 馆 。 1 5 年 , 县 、 92 各 市 人 民 文 化 馆 一 律 改 成 文 化 馆 , 人 民 文 化 馆 改 为 镇
要 的启示作用 。

设 备 为 基 础 组 建 而 成 。 影 剧 院 以放 映 电 影 为 主 , 兼 顾 下 乡 剧 团 的 演 出 。 农 村 影 剧 院 一 般 设 座 位 6 0~ 0 9 0席 左 右 。 此 外 电 影 放 映 队 也 逐 渐 多 了 起 来 。 0

建 国初 期 的 乡 村 文 化 事 业
文 化 站 , 直 沿 用 至 今 。 1 5年 前 后 , 化 馆 工 作 一 95 文 职 能 发 生 变 化 , 盲 识 字 及 专 业 剧 团 、 场 等 分 别 由 扫 剧
建立 了群众 艺术馆 。 2 0世 纪 6 0年 代 初 , 剧 团 先 后 建 立 了 党 团 组 歌 织 , 一 步 加 强 剧 团 、 艺 团 体 的 领 导 。所 有 剧 团 和 进 曲 曲艺艺人 坚持 上 山下 乡 , 戏 送 曲上 门。在湖州 , 送 每

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现状及思考

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现状及思考

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现状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乡镇文化事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而乡镇文化员作为基层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定向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乡镇文化员是担负着向广大农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乡镇文化员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培养内容单一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镇文化工作的发展,提高乡镇文化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定向培养计划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让乡镇文化员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0字】1.2 问题意义【问题意义】乡镇文化员的定向培养问题意义重大。

乡镇文化员是乡镇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直接关系到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镇文化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乡镇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乡镇文化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也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产品的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可以有效提升乡镇文化事业的水平和效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解决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的数量逐年增加,培养的规模逐渐扩大,为乡镇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力量。

许多乡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设施的建设,都得到了文化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贡献。

浙江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的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性和实用性逐步提高。

文化员接受的培训内容涵盖了文化管理、文化传播、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乡镇文化建设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心得感想10篇

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心得感想10篇

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心得感想10篇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心得感想【篇1】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

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但依然有占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一)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

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及现实启示——以桐庐“江南五村” 为例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及现实启示——以桐庐“江南五村” 为例
[收稿日期] 2021-10-30 [作者简介] 岑朝阳(1998—), 男, 浙江慈溪人,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90 -
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进一步缩 小城乡发展差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早日实 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双创’ 视野下浙江乡村文旅新动能机制与对策研究” (2019C35G2060102); 2021 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 ‘三地一窗口’ 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2021R406083) 的阶段性成果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 年第 1 期(总第 133 期)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经验及现实启示
—— —以桐庐“江南五村” 为例
岑朝阳, 黄婧蕾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共生耦合, 其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五村”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 生态维护, 推进乡村整体风貌建设 乡村发展需要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维护, 村庄 的整体风貌则是乡村发展程度的最直观体现。 乡村 中丰富的生态、 农业、 人文资源是乡村发展中的无 形资产, 通过盘活这些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 用, 令其转化为富有吸引力的乡村综合区位优势, 将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 [9] “江南五村” 地处山水环抱之中, 优美的自然风 光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 是其发展全域旅游 的生态资本。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 五个村庄都十分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近些年, 它们通过“垃圾 革命” “污水革命” 和“厕所革命” 三大革命的方 式对乡村整体风貌进行了一系列维护与治理, 取得 了重大成效。 例如,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环溪村合理科学地协调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把当地已有的古樟、 古桥、 古银杏、 古民居、 爱莲 文化长廊等自然、 人文资源进行融合, 形成了流 “莲” 忘返的文化景致。 环溪村还通过对村庄环境的 大力整治, 完成了污水处理与河堤清淤工程, 建立 起了完善的农村保洁网格化管理制度; 同时, 徐畈 村和青源村也注重环境建设, 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定期的修缮维护。 青源村也建立 了工程建设例会制度和现场督察制度来保障乡村整 体风貌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 延续文脉, 做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核, 也是乡村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根基,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各村实 际的文化底蕴发挥着核心作用。 江南镇拥有 1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 3 个省 级历史保护区, 每个村庄都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 独特传统文化。 “江南五村” 在古村落景区创建中 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 将保护与传承并 举, 不搞“大拆大建”,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 大力发展 传承各自的传统文化, 突出土味、 农味和野味, 保 持鲜明的乡村原始本色。 其中, 荻浦村通过挖掘村 落的独特历史文化, 根据每幢建筑的特点, 结合相 关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重新定位、 拓展功用, 用 当地荒废的猪栏、 牛栏改建成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 营造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 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 形成了全域景区化常态下的“明星村”; 深澳村坚持 秉承“修旧如旧” 的原则对村内乡土建设实施保护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事业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事业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事业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事业。

这一举措旨在保护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保护传统文化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统文化是农民的精神信仰和行为准则。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居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开设文化培训班等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激发农村创造力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从原来的农业生产场所逐渐转变为具有多功能的社会经济空间。

农村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还包括手工艺品、农村电影、乡村音乐等。

它们激发了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质量。

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事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文化事业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五、增加城乡交流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了城市居民到乡村游览、度假,增加了城乡交流。

城市居民在乡村体验到纯朴的乡村生活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乡村居民则有机会拓宽眼界,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交流可以促进城乡两地的理解和融合,造福广大农村地区。

六、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事业有助于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推动下,农村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了环境意识,加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避免了过度开发和破坏农村环境的情况发生。

七、提升乡村形象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乡村形象得到了提升。

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的推广、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活动,让乡村成为了吸引人们关注的热点。

乡村的发展也使得乡村居民更加自豪,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培养文化人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文化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松阳县竹源乡为例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松阳县竹源乡为例

新农 村文化建设 的现 状和存在的 问题 ,提 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的四大对策 :提 高认识 ,加强管理 ,软硬 并重 பைடு நூலகம்上 下联动 ,加 大 投入 ,完善设 施 ;整合资源 ,引进人 才 ,增强活力; 因地制 宜,科 学挖掘 ,实现双赢。 关键词 :新农 村 文化 建设 现 状 问题 对 策 文化 建 设是 社 会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加 县 级 非遗 项 目。此 外 ,竹 源乡 的 “ 日戏 ”也被 列 为县 级 百 强 农村 文化 建 设 ,满 足 农 民 日益增 长 的文 化需 求 ,是 推进 非 遗项 目。通 过举 办排 祭 仪式 和传 授 松香 采集 技 艺等 方 式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的 必然 要 求 。为 了掌 握 当前 农村 文 化 使得 民俗 文化和 传统 文化和 技艺 得到 了发扬 。 建 设 的现状 ,摸 清新 农 村文 化 建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探 索 促 二 、竹 源 乡新 农 村 文化 建 设 存 在 的 问题 进新 农 村文 化 建 设 的途 径 、方式 和 工作 思 路 ,特 对松 阳县 竹源 乡新 农村 文化 建 设 虽然 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效 ,但距 竹 源 乡的新 农村 文化 工作 进行 调研 。 离 新农 村文 化 建设 的要 求还 有 很大 的差 距 ,问题不 少 ,现


竹 源 乡新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竹 源 乡 ,位 于浙 江 省松 阳 县 中 部 ,是 典型 的 “ 山 半 九
乡村领 导 对农 村 文化 建 设 工作 比较 重 视 ,成立 了 领导 畏难 情 绪 ,不 知 道 新农 村 文 化 建 设应 该抓 什 么 ,如 何抓 , 小 组 ,并 千 方 百 计 的争 取 项 目 ,号 召 开 展 民 间文 化 活 动 , 认为 文化 建 设是 费钱 费 力的 事 ,只在 农 闲时 节应 付 应付 就 百 姓 的文 化 意识 随 之增 强 。尽 管财 政 比较 困难 ,文 化 活动 行 。比如 农 家书 屋的 建立 只 是为 了应 付 上面 的检 查 ,平 时 还 是 有 声 有 色 的进 行 ,每 年举 办 排 祭 活 动 、乡 乡一 台戏 、 开 放 的少 ,借 书 的群 体也 只是集 中在 中小学 生上 。 2文化 建 设引领 作用不 强 . 农 民趣 味运 动会 等 ,反响很 好 。 许多 村干部 缺乏先 进文化 的影 响力 ,号 召力 和凝 聚力 , 2文 化设 施建 设加快 . 20 0 7年至 2 0 0 9年 l 0月 ,全 乡财 政共投 入 1 0万 余元 , 主 要 原 因是村 干 部对新 农 村文 化建 设 的 宣传力 度 不 够 ,工 完 善文 体基 础 设施 。2 0 0 9年成 功创 建 了体 育 强 乡 ,添 置健 作 方 法不 对 路 ,缺乏相 应 的 组织 ,以致不 能 调动 农 民群 众 身路 径 l O套 ,标 准 篮 球 场 3个 ,乒 乓 球 桌 6张 ,棋 牌室 参 与 先进 文化 建 设 的积极 性 、主动 性 和创 造性 。加 上大 量 1 个 ,晨 练 点 1 1 2个 ,人均 拥 有活 动 面 积 2平 方米 。 0 1 素 质 相对较 高青壮 年 外 出打工 做 老板 ,留守老 少病 弱农 民 2 1 年 又投 入 了 l 余元进 行文 化站 基础 设施 建设 ,主要 包括 科 学 文化 素质 偏 低 、认 识 不 到先进 文 化 的重要 性 。农 忙 时 0万 乡政 府 图书 室 、阅 览室 、培 训 室 、排练 室 和信 心共 享 室 的 建 设 以及硬 件设 施 ( 音响 、灯光 、书柜 、阅 览桌 椅 、电脑 、 相 机 、摄 影机 等 ) 的配 备 ;此 外 ,还在 6个行 政 村 设立 了 节 ,农 民因忙 于 劳作 ,几 乎没 有 时间参 加 文化 活 动 。农 闲 时 节 ,大部 分 农 民打牌 、看 电视 ,个别 农 民也 许 会不 定期 地 参 加 文体 队伍 的 活动 。很 少 有村 庄 组 织农 民举 行棋 类 、 扑 克 、乒 乓 球 比赛 ,或 组 织农 民观 看 影视 剧 、科 教 片 等 。

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思考

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思考

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的思考1. 引言1.1 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杭州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加强对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传承和利用这些遗产,才能让杭州市的农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已满2000字】1.2 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

许多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技艺、农耕习俗和农业工具等宝贵文化资源正在逐渐失传,可能导致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不复存在。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挑战。

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更加紧迫。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着年轻人对传统农业文化的缺乏兴趣和了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往往更加青睐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注不足,这也给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杭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大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利用。

2. 正文2.1 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了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文化遗产是杭州市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支柱,是农村社会的文化根基。

只有意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措施,加强对违法损害农业文化遗产行为的打击。

对台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台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设 。
农村文 化建设 , 关和谐 社会在 农村 的构建 。党的 十七大提 出为 夺取 事
1 1 加 速发展 乡村文 化不仅 是解 决城 乡 矛盾 的路 径 之一 , . 而且 是保 2 3 真正让 普遍农 民参与 的“ . 三下乡 ” 动 , 活 受到经 费 、 人员等 方 面条 证 民族文 化在全 球化 浪潮中不 致泯 灭 的战 略举措 。由于 城市 化进 程 的加 件 的制约 。 三下 乡” 动缺 少专项经 费 , “ 活 因而每 年 只能进 行 1 2 , 大 — 次 而 速, 城乡文化 建设 的差距越 来越大 , 村 文化 建设 在 整体 上滞 后 于农 村经 多数 只能利用 年底在 乡镇 老爷庙举 行 , 农 真正 到村 社 的很 少 , 且还 不 能保 并 济发展 , 是不 争 的事实 。在浙江沿 海 发达 地 区 , 这个 情况 尤 为严 重 。一些 证 每个乡镇 都走到 。黄 岩 区共 1 9个 乡镇 , 年都 不 可 能 下到 所 有 乡镇 。 每 地区在推 进城乡 一体化 过程 中 , 因考量指 标 的影响而 忽视农村 文化 的建 现在 城区 的文 化活动 日渐 丰富 , 也 但延伸 到村社 确实 比较难 。 设 , 有文 化全面渗 透 , 没 所谓 的城乡一 体化是 片面 的 、 脚的 一体化 。一方 蹩 2 4 为农 服务 的文 化 机构 运转 存 在较 大 困难 , 务 能力 逐 渐 弱 化 。 . 服 面, 社会文 化成果 享有的不 平等 , 必然 进一 步扩大城 乡差别 , 成乡村 新 的 县 级 文 化 馆 、 镇 文 化 站 是 最 直 接 为 农 服 务 的 文 化 单 位 , 目 前 地 方 财 政 造 乡 而 知识贫 困 、 技贫 困 、 科 智力贫 困 ; 另一 方面 , 乡村所 蕴 含 的巨 大而 丰 富的文 基本 只保人 头工资 , 单位 内部人 员青黄 不接 , 备陈 旧老化 , 设 能为农 民提供 化传统 和文化 资源将 会被 略而失 去文 化 魅力 。 因为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代 的 公 共 文 化 资 源 总 量 越 来 越 少 , 且 质 量 不 高 。 经 费 、 员 、 备 等 问 题 的 而 人 设 表, 不是集 中在城 市, 而是体 现在农村 。 严 重存在 , 已经 没 有 多 大 能 力 全 力 顾 及 农 村 , 响 到 了 农 村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影 1 2 文 化 事 业 建 设 在 乡 村 的 发 展 和 壮 大 , 富 有 超 前 战 略 意 识 的举 社 会 的 进 程 。 . 是 措 。我 国农村 文化 资源异 常丰 富 , 总体 上 审 视 。 尚未 开 垦 的 处女 地 。 从 是

乡镇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乡镇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乡镇文化事业情况汇报乡镇文化事业情况汇报凫山乡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欢迎您们在百忙之中莅临凫山乡。

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由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就全乡近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我们凫山乡位于泽州县西南,距**市区31公里,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共有3393户,1万余口人。

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是全乡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属纯农山区乡镇。

近年来,我乡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群众享受文化大餐,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全乡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一、近年来全乡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情况(一)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全乡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新建了乡综合文化站,面积330平方米,配备了各项设施,下设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娱乐室等,丰富了全乡广大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村也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27个、文化广场20个、舞台11个、农民书屋10个、农家书屋27个,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近年来,围绕市、县大力开展的文化低保工作,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截止目前,全乡10个文化低保村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的目标,即一村一份报纸、一月一场电影、一年一场戏、一人一册图书和低保人员每人一个购书补助卡。

全乡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八音会、交谊舞、秧歌、鼓书等都活跃着群众的身影,成立了田韵农民诗社,出版了田韵诗集一本。

东沟、武城村的八音会连续参加了全县三次八音会大赛;裴凹村的泽州秧歌多次参加市、县文化调演,广受好评。

(三)文化事业成果丰硕。

近年来,随着全乡文化事业的不断提高,文化成果也在逐渐显现。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那么,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究竟是什么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的一步。

这包括建设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缺乏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想要参与文化活动往往无处可去。

因此,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舒适、便捷的文化活动空间至关重要。

比如,在一些村庄,可以建立小型的图书馆,购置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各类书籍,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打造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和音响设备,方便农民开展广场舞、健身操等活动。

注重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也是重点之一。

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本土人才。

然而,现实中,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很多有才艺的人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

我们应该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如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展示的机会。

可以组织各类文化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同时,鼓励年轻人投身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一些地方开展了“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让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不容忽视。

农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

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我们应当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立非遗名录、开展文化普查等方式,挖掘和整理农村的传统文化。

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比如,将传统的剪纸艺术制作成精美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传承技艺,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也是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看电影、唱戏曲等。

如今,应该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喜好,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比如,举办农民书画展、摄影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农民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农业知识讲座、科技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文化事业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包括农民文艺、农民图书馆、农村博物馆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1.农民文艺团体的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文艺团体的建设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虽然有一些传统的农民文艺团体在农村地区活跃,但整体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2.农民图书馆的建设农民图书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但图书馆馆藏的书籍种类较少,缺乏更新和丰富的内容。

此外,一些农民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有待提高。

3.农村博物馆的建设农村地区的博物馆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农村博物馆。

即使有一些农村博物馆建设,也面临着馆藏品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费支持不足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支持不足,很多地方依赖于政府资助,而政府资金又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农村文化事业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支持。

2.人才培养不足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文化事业人才,特别是缺少对农村文化事业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

这导致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平有限。

3.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村地区的农民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程度不高,很多人认为文化事业与他们的生活无关,缺乏对文化事业的认同感。

这导致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三、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1.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通过合理的经费分配,支持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导企业和个人为农村文化事业提供经济支持。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农村文化事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对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思考

对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思考

对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思考发表时间:2008-12-18T11:25:28.4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苟永和[导读] 摘要: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文化事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事业新农村创新摘要: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文化事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事业新农村创新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当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2.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至今尚未完全实现。

有的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均衡,缺场地、缺设施、缺经费的现象还在很大一部分乡镇存在。

许多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无法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逐渐弱化。

3、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业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概述

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概述

村工作报告中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概述村工作报告是村级组织每年例行发布的一份总结和规划性的文件,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

其中,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文化事业的定义、现状和问题、发展策略等多个角度来概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事业的定义文化事业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参与的与文化有关的各项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文艺表演、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制作、民俗活动等。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和问题农村文化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文化设施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建设,导致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参与受到限制。

其次,农村文化市场不够发达,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最后,农村文化事业人才培养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三、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加大对村级文化场所的建设投入,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基地、村级博物馆等的设施水平。

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村文化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其长期有效使用。

四、拓宽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的拓宽对于繁荣乡村文化事业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引入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村居民的不同文化需求。

同时,支持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是提升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保障。

要着重培养农村文化干部和艺术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文化事业中来。

六、发扬农村传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日期:2013-06-14 09:07 来源:河北日报字号[ 大中小] [ 背景颜色] [ 打印文章] [ 关闭本页]编者按:自2003年起,浙江省先后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整治农村环境,丰富建设内容,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绝大多数村庄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呈现出绿绕村庄、人在画中的独特江南田园风光。

目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浙江的乡村建设实践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近日,河北日报记者赴浙江进行实地采访,从多个方面探寻路径和做法,以期给我省各地以启示。

启示一:让现代村落不舍田园风光10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揭开了美丽乡村建设序幕,清垃圾、治污水、改厕所、整河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观。

3年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启帷,推动村庄由单点整治到沿线连片整治,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观。

目前,该省规划保留的村庄基本完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2.5%。

山水浙江,因这项历时10年的村庄整治行动而平添了更多景致。

2万多个村落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在大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幅雅致、清新的画面。

坚持一个理念——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因三面环溪而得名。

村内香樟林立、溪流淙淙,一栋栋徽派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自然。

让村委会主任周忠莲自豪的是,不仅村民自己住着惬意,环溪村还成为许多城里人感受田园风光的首选地之一,每到周末,游客盈门。

“我们这里没有城里那样的大广场、宽马路,可是有小桥流水、石径竹篱,正是这些吸引了他们。

”周忠莲介绍,为了凸显田园情趣,他们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指导下,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农村”。

在增添农村现代生产生活设施的同时,营造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是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理念。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余振波认为,能否保持好田园风光,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方面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方面的作用

某乡村的文化人才培育计划
计划背景:针对乡村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制定文化人才培育计划
计划目标: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方式:开展文化培训班、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建立文化人才库
计划成果:培养了一批本土文化人才,传承和发展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复 兴
总结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文化复兴方面的成效与不足
乡村文化遗产的 挖掘和整理:乡 村振兴战略推动 了乡村文化遗产 的挖掘和整理工 作,使其得到有 效保护和传承。
乡村文化遗产的 传承与创新:乡 村振兴战略鼓励 乡村文化遗产的 传承与创新,使 其在当代社会中 焕发新的活力。
乡村文化遗产的推 广与普及:乡村振 兴战略通过各种渠 道推广和普及乡村 文化遗产,提高人 们对乡村文化的认 识和重视。
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如传统手工 艺、民俗文化等,发展文化产业,增加 乡村经济的收入。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文化基因:加强 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古建筑、古村 落等,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
创新文化业态,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 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创新乡村文 化业态,如乡村旅游、民宿等,拓展乡 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 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文化复兴进程较慢 * 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制约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 部分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过度,影响文化生态平衡
分析未来乡村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将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乡村文化将更加注重传统 与现代的融合,提升文化品质和价值。
挑战:在乡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应对一些挑战,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文化资源 开发的可持续性、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等问题。

乡村振兴的进展与成效总结

乡村振兴的进展与成效总结

乡村振兴的进展与成效总结近年来,乡村振兴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成效。

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广泛探索创新、落地实施了一系列回归农业本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措施。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进展与成效。

一、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

农村地区逐渐走出了单一农业经济的困局,逐步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

农村产业形态的多元化使得农村经济更加活力四溢。

传统农产品的加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田里的智慧农机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道路交通、水利建设、电力网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享受到了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和网络覆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平台。

三、优质生态环境建设成效逐渐显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更注重构建优质的生态环境。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农村地区大力推行农业生态化种植、农村绿化、农田水利等工程,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农村地区的水质清洁度、空气质量等得到了明显提升,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四、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学校的规模扩大,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都有显著提升。

此外,农村地区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具备实用技能的农民,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五、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显著改善。

政府加大了医疗资源的投入,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医生队伍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

农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幅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建国六十年来,浙江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梳理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从中概括其先进经验和启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浙江;乡村文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
在建国60年中,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实现了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

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该省乡村文化发展由此步入“快车道”。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49年建国初,浙江文化事业可谓“一穷二白”。

浙江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少得可怜,只有10个电影院,4家报社,23个新华书店,2个公共图书馆和1家博物馆。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

1950年.全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逐年增加。

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得以缓慢恢复和发展。

1950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归口管理文化馆。

至年底,全省即有县文化馆91个。

1951年在部分县属大镇亦先后建立了人民文化馆。

1952年各县、市人民文化馆一律改成文化馆,镇人民文化馆改为文化站,一直沿用至今。

1955年前后,文化馆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扫盲识字及专业剧团、剧场等分别由政府部门领导、管理,文化馆工作除开展阵地活动外。

重点为辅导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1955年5月,浙江省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群众艺术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

此外,这一时期的浙江农村电影、戏剧、曲艺事业发展迅速。

以湖州为例,1951年下半年嘉兴专署和所辖各县先后建立了戏曲改进协会,贯彻中央制定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

1955年,全专区24个剧团先后进行了登记;1956年9月开始又对曲艺人开展登记工作。

此后,戏剧和曲艺艺人先后都成立了自负盈亏的艺术表演团体,彻底根除了旧社会剥削、压迫艺人的各种陈规陋习。

农村影剧院一般由各乡政府(1984年前为公社)投资兴建。

或以原公社(乡)礼堂改建,以原乡(公社)办电影队人员设备为基础组建而成。

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兼顾下乡剧团的演出。

农村影剧院一般设座位600-900席。

左右。

此外电影放映队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58年12月,杭州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市级群众艺术馆——杭州市群众艺术馆。

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破坏较为严重。

从1978年开始,恢复建立浙
江省群众艺术馆,各地市级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也相继恢复建立。

1978年个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49个、文化馆76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19家}到1979年,全省的地级市都建立了群众艺术馆。

20世纪60年代初,歌剧团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剧团、曲艺团体的领导。

所有剧团和曲艺艺人坚持上山下乡,送戏送曲上门。

在湖州,每个剧团每年赴农村、工矿演出常占总场数的50-60%,每个剧团一年演出总场次有400-500场之多。

1964年下半年起,剧团和曲艺团全部演出现代剧、曲目。

1956年起所有剧团和曲艺团体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演,服装道具等付之一炬。

1969年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剧团、曲艺团体全部撤销,大部分艺人下放或转业。

1977年以后,全省各县都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剧团、曲艺团体,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在人民公社时期,电影是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此时国办电影队均在其服务区内选出若干村、镇,成为放映点,发展业余电影服务员,协助电影队开展宣传放映工作。

各电影队从1956年起,推行“四定”计划放映(定时、定点、定线、定片)。

至1964年,以湖州为例。

吴兴、长兴、安吉、德清4县的国办16毫米电影队已达26个。

这些电影队在4个县137个公社(乡)、1783个大队(村)、146.8万农村人口自建,共设放映点1246个,当时,每个电影队平均负担5.27个公社(乡)、68.8个生产大队(村)、6.65万农村人口的放映任务;每个农民平均全年看电影2.9次。

此后,随着公社(乡)办电影队的增多,国办农村电影队不再发展。

原有国办农村电影队的放映任务也逐步地交由社办电影队承担。

至1978年,各县农村公社(乡)、大队(村)办的8.75毫米电影队达到222个;16毫米电影队共为88个。

1958年文化232作“大跃进”中农村俱乐部也快速发展。

以湖州为例,全吴兴县602个农业合作社基本上都建起了俱乐部,还曾出现像马腰洪城生产队俱乐部全国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俱乐部遭致厄运。

至今,仅有极少数的俱乐部保持正常活动。

三、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文化事业
1984年,全省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同年,浙江省全面地将乡、镇、街道文化站正式确定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定性定编定职能定任务,成为全国最早解决这一问题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启动文化站建设的省份之一。

到1987年,全省有乡镇文化站3526个、文化馆93个、公共图书馆80个、博物馆40家。

到1995年末,全省有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83个。

文化站189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舍的平均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馆、站有各类专业人员近7000人。

除文化站外,在乡村还大力兴办乡、镇文化中心。

乡、镇文化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站基础上扩展而来,具备较完善的综合文化设施。

以湖州为例,最早建立的文化中心是创建于1980年的市区善琏镇和德清县三桥镇文化中心.以后迅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市已建立了21个乡、镇文化中心,其中市区有12个。

文化中心的出现,对改善、扩大乡、镇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11.2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

人均文化经费7.8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全省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2001年全省农村文化事业费为1.44亿元,2005年达到2.9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9.74%。

至2006年年底,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2个,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群艺馆12个,县级文化馆87个,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

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7%和87%。

全省1525个乡镇中,有文化站建制的达1493个,覆盖率为97.9%,其中837个建有站舍,占有文化站建制的56%。

439个乡镇(街道)创建了省级“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占全部乡镇(街道)的29.34%。

全省35061个行政村,建有村文化活动室的有1907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