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
王经亚1 卫 璐1 魏江巍1 陈娜娜1 唐翠芸1 王志中1 田 峰2
(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0 )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然而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除精神病学医护人员及心理治疗师外,医务社会工作者走进了大众视野。文章通过归纳医务社会工作在院前预防、临床诊疗、院外康复、科室管理四个方面的作用来阐述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出了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精神健康;医务社工;服务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然而公众对于这些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较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提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为提升我国现有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紧缺状况要得到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要广泛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各地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这表明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实践已成必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学界的倡导及越来越多医务工作人员及患者的欢迎,三甲医院作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标杆,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患者更精细化的就医需求,尤其必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相对专科精神疾病医院来说,心境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如失眠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如社会焦虑等类型的患者数量更多,这类患者心理、社会需求更大,而医务社工的职责范围和服务重点是以患者的福利为中心,以医疗救助和心理咨询、医患沟通为主的福利服务,注重解决患者因疾病导致的社会问题。精神健康领域的医务社工在精神心理障碍预防、诊断和治疗,制订入院计划和出院计划,进行健康评估,促进医患沟通和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医疗救助和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为精神病人、家属提供支援服务和各种福利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可贯穿患者入院到离院,使患者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适宜的服务。
二、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一)院前预防的先导性、适当性
公众对于常见的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诸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认知率较低,对其表现、治疗及防治方法等更是知之甚少。为提升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改善讳疾忌医的公众认知,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医务社工可链接社区资源,联合医院周边的社区并定期在社区进行调研,设计新的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方案,通过社区工作等方法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减轻社会偏见和歧视,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组织医院科室相关人员或链接志愿者提供服务,开设疾病常识讲座,开展义务咨询诊疗等,做到给予与社区所需相一致,既能符合不同的患者、家庭和社区需要,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知识和预防保健常识;医务社工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合作的同时可以了解到社区有精神疾病倾向的居民,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方法减少患者因对病情不了解而盲目求医甚至是讳疾忌医的情况,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提升科学就诊率。
(二)临床医疗服务的顺畅性、多样性 (1)评估、诊断、协调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病学医师在首诊过程中要评估诊断患者因罹患精神疾病引起的惶恐、震惊、沮丧等负面情绪,评估其因患病等原因与家属、工作环境等引发的矛盾或不快,评估其因住院而出现的适应障碍或与医院科室及其他患者与其照顾者之间的互动障碍等;
此外,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还要协调并链接资源积极处理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工作能力障碍、就业障碍、经济困难、社会歧视等问题,为增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间因信息不对等造成困局,一方面医务社工要向病患及其家属解释医院科室相关工作程序与规章制度以防病患对医院科室产生误解,另一方面要协调医院科室行政管理方面的冲突,帮助医患双方就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认识达成一致,公正公平地维护双方的权益,尽量减少负面结果的产生。
(2)心理支持
医务社工的加入有助于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人文意识,在治疗之外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及心理支持,帮助其及其家属走出心理困境。医务社工与主管大夫一起查房随时关注患者情况,在病房进行日常探访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为一个或几个在住院期间产生冲突的患者及家属通过个别访谈或小组治疗的方式提供服务,提升其治疗质
本文属于山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317。
48
量;包括对患者家属群体的集体心理辅导及护理技巧辅导;包括针对患者或者其照顾者开展兴趣或者成长小组服务;包括开设热线电话提供咨询等。在经过评估后若医务社工无法介入或者提供帮助可及时转介,这无疑会缓解精神卫生科医护人员及心理治疗师的压力。
在住院治疗期间,医务社工需要为患者营造常态化的病房环境,即为其营造亲和的、去机构化的治疗氛围。医务社工可以通过工娱治疗传统活动与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的结合改善以往患者只做不说或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充分发挥患者与患者、照顾者与照顾者之间的共情力量,提升病友之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的意识和能力。医务社工可以通过设计医患交班会的形式及其内容,增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互动,提升精神科服务质量。
(3)咨询与辅导
目前大部分患者缺乏医疗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疾病方面的知识,部分患者对医生及其治疗方案存有偏见,认为很多医生不负责任,乱开检查、开贵药,因此医务社工可以为患者答疑解惑,使患者正确认识并了解医院科室、医生和医疗服务,将医患纠纷的萌芽扼杀在源头,如医务社工可以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其家人由于不了解精神疾病的特性,常常会认为患者是在偷懒、装病,对其出言不逊或者动辄抱怨甚至打骂,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就医积极性,也会加剧其病情,医务社工会在首诊评估的同时向其家属与照顾者普及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增强家属对患者治疗的配合意愿。
(三)院外康复服务的连贯性、延续性(1)出院时的康复服务
医务社工有必要向患者讲解适当用药信息,打消患者的疑虑,在门诊患者治疗结束后与住院患者出院之际同医生一起为其制定复诊计划与出院计划,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且有建设性的康复建议,为其照顾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针对提供个别服务的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医务社工还可以为弱势患者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包括介绍就业政策、经济援助政策、组建社区支持网络,为患者提供法律援助等。
(2)延伸到社区的康复服务
社区健康教育包括社区健康管理和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社会援助及管理。医务社工可以协助转介社区或其他医疗机构人员,协助其了解患者医疗上遇到的问题、照顾方式及服务过程的信息,实现患者相关信息的顺利沟通与对接;同时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过程中通过患者住院期间建立的健康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在出院后的恢复情况或者定期督促其进行复诊,这既是康复追踪,也是预防患者再次复发的一个跟进方法;精神疾病的恢复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医务社工可以开展居民趣味康复活动或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供患者主要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结,以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福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的支持。及时跟进为其营造亲和的社区环境,对接相应的社会援助,对其恢复是极其有利的。
(四)医院科室管理的人性化、科学性:
医务社工可以参与医院科室管理过程,提供决策信息咨询,具体功能包括:
第一,参与并协助医院科室管理,开展相关服务政策的调研、拟定与执行,为整个医疗管理团队提供情绪支持与沟通服
务,协助医院科室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顺畅沟通,形成团结向上的医疗氛围;第二,与其他医疗人员或机构一起工作,提供心理及社会诊断,以协助解决有关患者的问题[2]。
医务社工可以定期在门诊及病房及所涉及的社区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收集医护工作人员、患者及其照顾者等对于科室建设的需求及建议,及时反馈给科室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可以为有需要的医护群体设计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其需求,提升对集体的归属感,具体可以借助小型的项目,如医务社工可设计培训活动与凝聚力小组以解决新入职员工存在的对于医院科室及同事陌生,对于工作信心不足等问题,可以连接老员工让新员工快速进行角色转换等。医务社工开展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技能提升,缓解工作压力、畅通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研究及实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医院科室管理决策的人性化。
三、总结
医务社工的工作服务对象涉及医方、患方及其社区,为满足需求需要扮演治疗者、教育者、倡导者、连接者等多重角色,其服务可以促进精神卫生科诊疗过程的顺畅,为多样的医疗服务添砖加瓦,可以为患者提供者跟踪及延续性服务,增强精神卫生科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可以促进医院科室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性,但是目前医院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在预防方面的工作内容还比较有限,服务时间也有一定限制。
医务社工开展相关的社区医疗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在相关社区提供预防功能,还能促进社区及社会大众对于医院科室的信任与支持,所以医务社工应尽力拓展精神健康的预防工作内容。医务社会工作着眼于患者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而非仅关注其中的院内治疗环节的工作特征使患者在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感受到医院医疗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这也会大大提高患者对于医院的认同度[3]。
精神卫生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已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满足患者对于精神卫生服务的广泛需求,需要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及医务社会工作协同发展,逐步探索并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当前环境下,三甲医院应首先将医务社会工作归入管理,培养专职医务社工,大胆进行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参与精神卫生临床诊疗和医院科室管理,营造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美]R.G.Sands著,何雪松,花菊香译.精神健康临床社会工作实践[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35(2):9-11
作者简介:王经亚(1993—),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
通讯作者:王志中(1965—),男,山西忻州人,山西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