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

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曲。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

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

题所居村舍杜荀鹤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可以。用“?”表示反问。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士。

【知识链接】

杜荀鹤(846~904),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篇有一部分揭露了社会政治

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状况,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历史背景】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大唐国势江河日下。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贪官污吏乘机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

【习题设计二】

采地黄者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春不雨”“秋早霜”是百姓断口粮的原因,作者以此作为诗歌开篇,有什

作用?

参考答案

①“春旱秋霜”是“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的原因。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

②诗人用平平淡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2、老百姓辛辛苦苦采摘来的地黄,最后做什么用了呢?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作者又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呢?

参考答案

(1)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

(2)反映的社会现实: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骠肥体壮。

(3)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平直叙述,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知识链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白居易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

又一特色。

【习题设计三】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题目设计:

作者站在骊山上,描写草萧疏、水萦纡,树林烟锁迷离,意图何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往日繁华的宫殿,今日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一片萧条,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喻,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也难逃灭亡的结局。

(2)好处一是更形象、直观的描摹出萧条冷落的情景,增强对比性;二是增强感时伤怀的情绪,对表达情感有渲染的作用。

【知识链接】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选入了高中教材,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隐喻社会现实,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习题设计四】

木芙蓉吕本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题目设计:

木芙蓉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屈原《楚辞》有:“采薜荔含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