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
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
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
16.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
(6分)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苏轼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
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
②昏昏:朦胧貌。
③泛泛:流动貌。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 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 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不但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
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
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
“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
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
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
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
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实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2011年起先对中国和周边地区供应测试服务,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供应卫星导航服务。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起先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起先发展的正式系统(其次代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其次步与第三步。至2012年,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依据支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4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唐山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建中国新史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原来面目的描写”主见的重要体现。
B.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旧持续。
C.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冲突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C项,“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错。电影《十八洞村》,与电视剧《大江大河》类似,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选项结论确定,曲解文意。
D项,“就能创建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错。原文为“还须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赐予体验、谛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可见选项遗漏了‘或许’这个表推想的词语,导致表述确定。
高考河北卷语文2023试卷及答案真题参考(新课标Ⅰ卷)
高考河北卷语文2023试卷及答案真题参考(新课标Ⅰ卷)高考河北卷语文2023试卷及答案真题参考(新课标Ⅰ卷)在答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时要注意,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高考河北卷语文2023试卷及答案真题参考。
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河北卷语文2023试卷及答案真题参考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河北省保定市2024年秋季高三摸底考试(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4年秋季高三摸底考试(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本质上不仅是自我中心的,而且还容易陷入社会中心的思维和行为。
群体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以至于我们将它们的规则、诫命以及禁忌内化了,并不加思考地遵从。
同辈群体特别容易主导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群体价值下意识地接受,导致了无意识水平的标准:“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
”信念似乎没有如此荒唐,但确实有一些人类群体非理性地将其当成是理性的予以接受。
我们不仅接受我们所属群体的信念体系,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是按照这些信念系统行事的。
比如,很多群体从本质上是反智的,群体会期望它的成员坚持任何畸形行为。
比如,一些青年群体期望它的成员用言语和身体虐待群体外的人(以作为具有力量和勇气的证据);而有些群体在工作周内一起分享午餐,参与传播在同一工作场所中的其他人的流言蜚语。
除了我们所处的面对面的群体之外,我们还被更大规模的社会力量间接地影响着,这些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社会中的成员关系。
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支配性的思维就是人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挣钱。
尽管这种形式的思维可能会引发争论,它鼓励着人们去接受富人与穷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鸿沟,鼓励人们将其当成是正确的和正常的。
人类从本质上是社会中心性的。
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观念,那就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各种社会群体的成员,我们的行为折射了所属群体的诚命和禁忌。
我们所有人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不加批判地遵从了我们所属群体的规则和期望。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分析和评估我们所遵从的是什么。
我们就可以积极地分析我们的同辈群体,以及那些与我们群体存在联盟关系的群体的规则和禁忌。
我们就可以理性地弄清楚群体的期望,以确定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理性的。
当我们识别出了非理性的期待时,我们便能拒绝坚持那些期待所形成的要求。
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石家庄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
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
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
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
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
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
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
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
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
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
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
2023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郯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段臣与连尹裳老,以免子羽。
郗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路之役,秦图败胥魏厥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勤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傅闻而宣息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来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赍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患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论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息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途之,则过不葩;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杲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彜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遇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打以救宋,使张老廷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请戎宋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材料二:魏绛(魏颖的侄子)事胥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烽僇辱杨干。
馀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烽政,使和戎、狄。
戎、狄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狄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
河北地区高三语文学科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全国通用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曲。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
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题所居村舍杜荀鹤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可以。
用“?”表示反问。
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
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
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
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①;尚方②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
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③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
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
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因涕泣横.流。
懿曰:“且止,忍不可忍!”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
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
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
”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
”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
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
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
因奏爽罪恶于帝。
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
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④佳人,生汝兄弟,钝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注】①乘舆:代指皇帝。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春者,泰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路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
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
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
事实上,动慢、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
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2.下列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C.时代在进步。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
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
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
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
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
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让人不惜一掷千金的奢侈品,究竟是身份的象征还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反过来奴役了我们?就像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充斥着盛大的饕餮欢宴、高举的馥郁香槟、狂欢的歌舞和人群,奢靡的物质展示着市场繁荣和商品经济铺天盖地造就的纸醉金迷的消费社会。
盖茨比冷眼看着这世间的喧嚣,在绝望中感叹: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是金钱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在她的声音里抑扬起伏着,金钱的叮当声,铙钹齐鸣、歌唱金钱的声音……高高的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盖茨比深刻地认识到女主角黛西被消费主义裹挟而异化的人性,以及掉入消费陷阱之后再也无法挽回的真挚感情。
人类从19世纪才开始真正而缓慢地进入消费社会。
然而消费主义一旦启动,便随着技术革命快速迭代和地理空间被先进交通工具折叠极速蔓延。
人类的历史也同时演变出一部消费主义的历史。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中为我们呈现了消费主义从诞生开始,由西欧向全球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一步步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浸染和改变人类的生活。
日常生活被消费塑造200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
在消费主义介入生活之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以自给自足和简单交换为主,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从生产到消耗都亲力亲为。
按照英国社会学大师齐格蒙特•鲍曼的观点,那时候人类处于“生产型社会”。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讽喻类古代诗歌阅读分类练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3.《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4.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叹世元·曾瑞罗网施①,权豪使,石火光阴②不多时。
劼活③若比吴蚕似。
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
[注释]①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
②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
③劼活:忙碌。
5.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
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
《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
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
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
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高三语文考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
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
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
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
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
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
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开始用现实题材进行创作。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
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
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
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球;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讽喻类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讽喻类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说王建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注】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
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
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
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
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
2.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范成大其一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①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①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3.对于两首菊花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篱”用陶渊明的典故,说“寂寞”是突出菊花的高洁,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B.重阳求福求寿,世人只图热闹,故说“看”花而非“赏”花。
C.“菊尚新”亦即“依前金靥”,“断知闻”也就是空“照泥沙”,都是自我伤叹的意思。
D.两首诗感从事生,感情抒发得自然明白,然好作议论,不尚含蓄,显出宋诗的特点。
4.这两首诗均创作于诗人致仕家居石湖时,也均微露讽意。
请分别从思想感情和讽刺对象两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仙姥【注】来时〔宋代〕姜夔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诗文主题阅读------讽喻什么是讽喻?讽谕者,意激而言曲。
讽喻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情景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
讽喻的方式:讽喻的使用灵活,散文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还可以通过整篇的语言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讽喻诗则还可以通过对外物或情景的描绘,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讽喻的目的,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几乎都表现了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之情。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如高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
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如柳宗元的《黔之驴》。
【习题设计一】题所居村舍杜荀鹤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1、有人说,此诗首联末尾当点问号“?”,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可以。
用“?”表示反问。
家里的人都被征兵走了,官府征收的税款就宁肯少收一份了?增强了讽喻、控诉的色彩。
故此可以改。
不可以。
从本诗整体风格来看,属于直陈式纪实诗歌。
用“?”,虽然可以增强了控诉色彩,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风格。
所以不宜改动。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怎样用讽喻手段来表达情感的。
参考答案:作者不直接写连年征战抓丁,百姓家中已是十室九空,而是借描写村庄的情景来表达:到了夏天,因为村寨中无人,桑树疯长,却无蚕来织锦。
到了春耕时节,田野荒芜,耕牛都被犒劳了军士。
【知识链接】杜荀鹤(846~904),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篇有一部分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状况,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历史背景】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战乱频仍,大唐国势江河日下。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系行将崩溃的统治,统治者加重赋税,贪官污吏乘机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人民。
战乱、租税、酷吏三害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荀鹤的讽喻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民生疾苦,描绘出晚唐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百姓的惨淡人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批判性。
【习题设计二】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1、“春不雨”“秋早霜”是百姓断口粮的原因,作者以此作为诗歌开篇,有什作用?参考答案①“春旱秋霜”是“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的原因。
主人公因为年终家中没有口粮,就到田中采摘地黄,希望以此换取一点粮食度日。
②诗人用平平淡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却激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2、老百姓辛辛苦苦采摘来的地黄,最后做什么用了呢?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作者又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呢?参考答案(1)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地黄只是给马做补药。
(2)反映的社会现实: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粮食吃,并且长得骠肥体壮。
(3)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平直叙述,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造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知识链接】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他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习题设计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题目设计:作者站在骊山上,描写草萧疏、水萦纡,树林烟锁迷离,意图何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往日繁华的宫殿,今日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一片萧条,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喻,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也难逃灭亡的结局。
(2)好处一是更形象、直观的描摹出萧条冷落的情景,增强对比性;二是增强感时伤怀的情绪,对表达情感有渲染的作用。
【知识链接】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
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
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
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
最著名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选入了高中教材,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隐喻社会现实,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习题设计四】木芙蓉吕本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题目设计:木芙蓉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屈原《楚辞》有:“采薜荔含水中,擘芙蓉兮木末”。
两首小诗分别表现了木芙蓉什么高洁的品质,隐喻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吕诗描绘了木芙蓉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也开得艳丽,并遵循自己的花期,遵循自己的规律开放、凋零,并不是借助了东风的力量。
隐喻了性情淡定而洒脱、不为外物左右,保持自我节操的人生态度。
范诗写冒着秋日的微寒,木芙蓉傲然怒放。
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隐喻作者虽然思乡、孤独,但却乐观豁达、意气风发。
【知识链接】吕本中,南宋诗人,道学家。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以忤秦桧罢官。
晚年深居讲学。
其诗歌成就后期较高,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习题设计五】半野园图记清·刘大魁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
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
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
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
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
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
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
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
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误,消磨。
B余数过从杭君过,经过。
C令工画者为图工:擅长。
D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甲,第一。
(答案:选B 过,拜访。
)2、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对的一项:A陈君和杭君两个人都很喜欢“半野园”。
为了留个纪念,陈君请人为他画画,而杭君则请作者为他写文章记录留念。
B“半野园”乃是前相国陈说岩的故居,他去世后,园子虽已改为他用,但风景依旧。
C作者写本文之意图是讽喻陈君的为人,虽是读书人,却不甘心居陋巷,见到美丽的花园,就羡慕并且想得到。
D本文特点是委婉含蓄,借题发挥。
作者借助读书人杭君对华美的花园歆羡不已的的态度,委婉批评了读书为享乐的人生态度。
(答案:选c 讽喻的不是陈君一个人,而借助陈君对半野园的态度告诫天下读书人,一旦得到功名,要想着如何为国家做贡献,不要总想着满足私欲。
)3、翻译:(1)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
翻译: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2)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翻译: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啦!【知识链接】刘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
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参考译文: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
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
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门栏的曲折迂回,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就足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象相国在的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