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

合集下载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安徽省含6县第一中学陈继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初 中学生的思维中,往往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概念。

其实,我们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应当把它分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独断及独裁—权力,政治、经济、军事均由皇帝一人独揽。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上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作为初中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在遇到相关试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各主要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

秦朝正式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嬴政创建皇帝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他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讨论称号问题,最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取“皇帝”二字为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传至万世。

秦始皇从“议帝号”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在中央机构中,采用三公九卿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各官僚皆服务于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的初次尝试”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长官均为丞相”此举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奠定了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的政治基础,也使中国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创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君相矛盾;设立锦衣卫,用以监督臣民”这些措施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看起来很大,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内阁大学士一旦失了宠,地位便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内阁长官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明成祖时期,增设东厂,这使得君权空前加强”清朝初期,沿用明朝的制度,也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进行的诸多举措中,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的措施尤具代表性”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几点认识作者:孟军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9期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对其的科学认识,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也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的前提条件,对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照其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

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韩非子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论,则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在思想上,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在实践上,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开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从政治上讲,为完成和贡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需要建立专制集权的国家。

从经济上讲,封建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地土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

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过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④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

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内容:西汉──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刺史制度;③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

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

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

同步指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所以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

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

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

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②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确立(秦朝):
①中央: A、建立皇帝制度 B、建立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推广郡县制 ③思想:实行“焚书坑儒”实用文档
(3)、巩固(两汉):。
(1)建立“中朝制”(内朝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3)建立刺史制度 (4)实行“郡国制” (5)实行“监察制” (6)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
实用文档
评价 ①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 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有限
实用文档
(4)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汉:实行“察举制” 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实用文档
5、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 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实用统文档 治
实用文档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的根本目的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实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档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
按时间顺序 (1)萌芽(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小结)
实用文档
考点的知识梳理
1、概念
(1)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一种决策方式,指 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 家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指全国各 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高中历史: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高中历史: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高度
集权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两对
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官僚
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皇权
独尊
(1)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2)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题;实行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将地方行
政权、财政权、军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
(6)新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 (8)消亡—中华民国:1912、2、12清帝退位。
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政治因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理论基础:韩非子法家理论。
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2)正式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
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对外关系上,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维护 国家主权与独立。
消极影响:
经济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外戚、宦官专 权;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两大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
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利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评价:
积极作用:
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含义: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两个方面。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精编版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精编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唐朝中央机构
图3明?创立于哪一个朝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
(2)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与图皇2权相高比度,集图中3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权分六部。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 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一,防止割据。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演变
夏商周 酝酿 秦朝 建立 两汉 巩固 隋唐 完善 北宋 加强 元朝 发展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中枢权力体系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贞观政要》
请回答:(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 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6分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
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被分割,避 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 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 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 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 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 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 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 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
B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2.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 “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 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 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 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 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小结.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治 专制主义中
监察体制
制 央集权制

选官制度
其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个矛盾、两个“趋势”:君权和相权 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 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始终伴随中国古代政治 始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 早期政治制度





治 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早期政治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 代贵族
内容: 权利与义务
评价: 积极: 消极:
宗法制
目的:解 财决产贵和族土间地在继权承力上、
的矛盾,巩固统治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政权和族权的双重关系
评价: 维持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政治制度的表现(表)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维护
维护
工具
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礼乐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 至上、皇位世袭、独断、 随意
监察体制
秦——御史大夫、监御史
汉——御史大夫、刺史、司隶校尉 唐——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 明清——都察院
选官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中外朝制度
皇帝
决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中侍 令
中朝
御丞 太 史 相尉 大 夫
执 行 机 构
外朝
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二
唐:三省六部 皇帝(皇权至上)

中书省
制令决策
尚书省
执行机构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 门下省审议复奏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由中书省决策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 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 制约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监察御史王忬象牙腰牌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 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 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 治的需要。 局限: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 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 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 坏。
⑤互迁制 4、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5、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落实基础
1、皇帝制度的由来、特点、本质。 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
4、监察制度的演变史实。
5、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 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 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考点3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考点3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 三点即可)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 分)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 论的目的。(10分)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 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 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 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3)思想根源——韩非子法家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和以 法治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新儒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统治 思想。 (4)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 主,而领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需要统一的管理。




3.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 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主共和。 主共和。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致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介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建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消极影响 政治: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发展。 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在明清时期对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皇权至高无上) (皇权至高无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自主学习】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结构形式(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说就是全国的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君主专制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中央集权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联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君主与中央的绝对权威。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略)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概况(略)——其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兴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1、封建自然经济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发展。

(①地主阶级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②分散的小农经济保护其生产的需要。

③.农耕文明抵御周边民族进攻,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2、统一多民族国家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巩固和发展。

3、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终身,皇权神化,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是皇帝的奴仆。

3、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5、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结合,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6、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明清时达到高峰。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1、积极影响:(主要是中央集权)(1)政治:利于平叛分裂割据、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

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五、发展阶段: 萌芽 确立 巩固 完善 继续发展 空前强化 战国 秦朝 两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1、萌芽——战国 、萌芽 战国 ⑴秦国实行县制,中央集权也开始了。 秦国实行县制,中央集权也开始了。 ⑵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 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的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理论。 的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理论。
二、产生的原因 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 、 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2、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镇压农民反抗的 、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 需要。 需要。 3、地理环境:封闭(内聚型) 、地理环境:封闭(内聚型) 4、兴修水利的需要 、
三、矛盾焦点: 矛盾焦点 1、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2、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四、发展趋势 1、中央日趋集权; 、中央日趋集权; 2、君主专制日趋加强,皇权空前强化。 、君主专制日趋加强,皇权空前强化。 3、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建立内阁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权 ,分 废 ,设 政大权


⑵清朝 清初: 清初:沿用内阁六部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设南书房 康熙: 雍正:设军机房(乾隆时改称军机处) 雍正: 军机房(乾隆时改称军机处)
⑷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人们思想。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人们思想。
3、巩固——两汉 、巩固 两汉 中央:汉武帝 ⑴中央 汉武帝 中(内)外朝制度
(中朝: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 中朝: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 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 对抗“外朝” 是决策机构) 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 是决策机构)对抗“外朝”(外 丞相、 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 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思考:汉承秦制但有因有革。“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 方面?又有哪些损益变化?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 度;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为确保刘家天下,汉初实 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 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体 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 姓王。
路州县
行省制
特点/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消极影响:
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 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
措施: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发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 日。

试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试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试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1、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制度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全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服从中央。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1、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

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2、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皇权与相权。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
【自主学习】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结构形式(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具体说就是全国的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君主专制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中央集权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联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二者相辅相成,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君主与中央的绝对权威。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略)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概况(略)
——其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兴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发展。

(①地主阶级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②分散的小农经济保护其生产的需要。

③.农耕文明抵御周边民族进攻,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2、统一多民族国家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巩固和发展。

3、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终身,皇权神化,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是皇帝的奴仆。

3、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5、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结合,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6、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明
清时达到高峰。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1、积极影响:(主要是中央集权)
(1)政治:利于平叛分裂割据、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

总之,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文化:促进民族间、中外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主要是君主专制)
(1)政治:君主专制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易形成暴政和腐败;使官吏唯上是从,因循守旧;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对中央绝对依赖
和服从,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2)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文化: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民主思想产生和科学发展。

七、如何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适应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同分散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同时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对中国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知识拓展】
1、明朝内阁制与同时期英国内阁制度区别
(1)、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英国内阁由大选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⑵、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国家决策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与支持,对皇帝负责,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英国内阁其权力来源于法律,对议会负责,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首相事实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封建政治制度;英国内阁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⑷、明朝内阁不能制约皇权,却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英国内阁制约了英王的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基本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其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基本特征是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宗法制、神权和儒家伦理纲常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建设。

(家国一体;政权与神权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3)人治色彩浓厚。

(4)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5)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6)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稳固。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完备。

3、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当堂检测】
1.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2.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的学说是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根本特征是
A.皇权至高无上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地方实行郡县制D.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
4.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
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
B.将皇恩施于诸侯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
5.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权力的相互制衡 C.相权威胁皇权 D.国家统一的需要6.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在
A.中央机构 B.地方建制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
7.下列人物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产生或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是①商鞅②韩非子③秦始皇④汉武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B.参加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依靠门第出身
9.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
A.加强皇权,把相权一分为三B.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工合作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10.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皇权日益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11.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唐朝、元朝设置的中央机构中,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中书省 B.中书省→行省C.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行中书省
13.下列史事对历史发展起过进步作用的是①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魏晋形成士族制度③隋唐实行科举制度④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