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朝空前强化。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⑧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政治体制概念,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关键要素。
以下是相关解释和概念: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中国家权力集中在君主(通常是国王或皇帝)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君主在这种制度下拥有独裁的权力,包括国家的政治、军事和财政权力,而且通常以独断性行使这些权力。
这种制度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的决策对国家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管理国家政权的一种方式,特点是政府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通常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家事务,并维护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君主作为国家最高领袖的权威,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来实施政治统一。
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在不同国家和时期出现过,具体实施方式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涉及君主独裁和中央政府的权威。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设立时间:雍正帝时。 始设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漏军事机密。 职能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 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号施令, 处理政务的枢纽。 组成: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 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评价: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 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措施: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发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作用和认识: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 日。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 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 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①____时期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后来被 _____采 纳. ②著书__________ ③ 主 要 思 想 第 一 ___________ 第 二 _________________ 第 三 ______________
★思考:北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最大相似性?(举例?)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在政治、经济、 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三、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八)——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
苏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八)——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班级:姓名:成绩: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
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1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1分)(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1分)(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1分)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2.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重视和认真处理民族关系仍然事关国家治安、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各游牧民族,出于各种原因,一批又一批地从大漠南北或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迁徙移牧,远在张骞通西城前,已踏出了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通道。
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
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中华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通、维护和发展,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材料二在隋末唐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
【史料及解析】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史料及解析】宗法制、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高一的新生学人民版历史时,一定先要让学生明确,历史不能死记,但是一定要记死,首先必须记死一定的基本知识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理解记忆都无从谈起。
宗法制比更分封制难以理解,分封制之下地方权力过大很好理解,中央集权制之竟然也会出现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说到底这是由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的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解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作者:隋玲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5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及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深入理解这一制度是学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状况,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含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其主要特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
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
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
而民主制则以公共意志取代了个人意志,通过宪法限制君主个人意志对国家的不良影响,从而尽量地避免了频繁的政变与屠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民主之上的现象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
因此,君主专制政体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它必然会被民主政治所取代。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
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其核心是皇帝把握一切权力,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10.阅读下列材料: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朝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 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 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 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 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 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 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 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律。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 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重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宋朝:设中书门下行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 演进的趋势。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 1、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 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 力不断被削弱。 2、两对矛盾斗争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的 争权夺利的斗争。
七、评价
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为经济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的作用。 (1)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政治上:容易形成暴政和政治腐败,剥夺人民的政治 权利。 (3)思想上:形成文化专制,实行愚民政策,箝制了人们 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4)使地方缺乏自主权,影响了行政效率。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4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清朝增设军机处 皇 帝
内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军机处
吏 户礼 兵 刑 工 部 部部 部 部 部
1.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阅读课本P17字框,如何理解 “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你是否同意这样评价军机处吗?
①直接:西北军务,防止泄密;②根本:加强皇权
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
分封同姓诸侯, 巩固皇权
解决: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
中央 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探究2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 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 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 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 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王国与汉郡无异。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整合一 中央官制——君权不断加强
朝代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趋势
中枢权力机构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增设军机处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巩固练习】BDBBB DBC 9.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 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 巩固皇权
汉初王国问题——汉武帝集权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诸侯势力强大、王国问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课件]
巩固练习 1.(2017 南通质检)“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 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 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 目。……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基本概念 中国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就是“朕即国家”,指的是国家形式 概念 内涵 具体表现 体现 对立概念 的核心部分,即政体的本质特点。而中央集权制是 关系 就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而言,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 专制主义 政体形式 一人或少数人独裁 君臣 民主 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君主专制) (决策) 是讲国家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各地方政府 中央集权 国家结构 国家政权集中于中央 中央 地方分权 只能根据中央政府的指令办事。 地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B
5.(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 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 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 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C
2.(2017 扬州期末)陈旭麓说“自 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 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 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 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 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认为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有哪两方面?哪 一方面是最主要的?
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
君主专 制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意志决定着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
而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强有力控制,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的指令,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候,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改革,加强君主的权力,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等措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他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设立内朝,与外朝相互制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隋唐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在地方上,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
在行政上,增设官职,分化事权,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在财政上,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⑶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⑷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⑸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⑹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初中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资料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
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古代的人们不仅修建了许多的马路,而且修了许多运河。
灵渠就是我国最早的一条运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挥师南下,派50万秦军南征岭南的百越。
百越人顽强抵抗,造成军事上的长期对峙,秦军的粮饷转运出现了很大困难。
秦始皇于是便命令史禄率领士卒开山凿渠,支分湘水,连通了漓江。
灵渠的贯通,使秦军进攻没有后顾之忧,终于征服了百越,并在岭南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进行治理。
秦始皇的一统天下也有灵渠的一份功劳呢!灵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锄一锹开出来的。
灵渠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精巧而奇特的设计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灵渠的许多经验,在现代还被广泛应用。
灵渠只有30余公里长,但它联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代以来,直至清代,灵渠一直是岭南地区与中国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内地和岭南的人员交流、物资往来,主要都依靠灵渠。
因此,灵渠对于促进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维护国家的统一起过重大的贡献。
在今天,如果去灵渠旅游,还能看到供奉史禄等四位对灵渠有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四贤祠”,就修在灵渠边上,表达了人们对他们深深的崇敬之情。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
设计者单位:
设计日期:
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级:
高一级
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高中新课程补充了大量的政治制度史的内容,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结构,以及政治制度设计和变迁基本原理,也有利于对其他政治制度的理解。
2、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3、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介绍以往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1课时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列举课题名称
提供课题选择范围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课题。
4课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等讨论提出课题名称,确定以下研究主题:
2、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建议。为学生提供研究结果的评价量规。
第三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要的各项信息。
1、了解当前课题所需要信息:
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主题的背景,开阔研究视野,为自主实施探究做好准备。
2、参观博物馆、祠堂,查阅家谱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演变和特点;
2、分析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复杂影响。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考点突破
“郡县之制”的 历史作用是什么, 指出其“垂二千 年而弗能改矣” 的根本原因?
【史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 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 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 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 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 多矣。1)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 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为公; 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 确立的重要标志。 (2)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
考点突破
秦代所创立的中 央集权制度有何 历史意义?
【史料二】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 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 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 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 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 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 始皇》
③保护地主土地
8
易错易混
郡县制是秦始皇首创的吗? 不是。郡县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始皇只是将 其推行至全国,在全国确立下来。
9
感谢观看
THE END
4
考点突破
(1)加强了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 (2)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 历代沿用。
5
考题透析
有学者指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所以 为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该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度( ) A.贯穿中国古代始终 B.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的 C.被历朝历代完整传承 D.有它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6
技巧总结
产专 生制 的主 原义 因中
央 集 权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史料集锦史料集锦史料集锦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资源1:秦王朝的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创新的意义。
秦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过东,”于是把天下分为36郡,置守、时、监,分别负责行军事、监察。
秦王朝最初设置的36郡,包括: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钜鹿,太原、上党,雁、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颖川、南阳、黔中、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琊、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江东。
管括京畿诸县的“内史”,是和郡平级的行政单位,然而不在36郡之内。
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展,又设九原、南海、桂林、象郡、闽中5郡。
于是除了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
郡的下级单位是县。
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行政单位则称“道”,这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地区一般只能拉制主要交通线,并由此推行政令、集散物资的缘故。
秦县的数量大的有1000个。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关于“县”的设置的最早的记载,见诸《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7)伐邽冀戎后“初县之”,以及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初县杜郑”的记载。
《国语•齐语》说齐桓公时,有“三乡为县,县有县帅”的制度。
《左传》中,可以看到有关晋国、楚国等国设县的记录。
顾炎武《日知录》卷22《郡县》说:“当春秋之世,天人之国者,国已为县矣。
”……“通过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到,郡制,也是中原周边地区后起的强国赵、燕、楚、秦初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度为秦王朝继承发展,成为后来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
——张岂之编,王子今、方光华本卷主编:《中国历史…秦汉晋南北朝卷》8~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资源2:“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
实际上所谓“九官”,职不限于九。
这一官僚制度体系大体为西汉王朝所承,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说法,这一级别的官职有: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
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