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素材

合集下载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

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

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摘自《团结报》)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你离故国又远去了,
年轻风华在梦中流转;
西山上犹在春风里,
桃李昭昭绕着你朝日舞蹈。

一抹惆怅泛起了,
令人思忆凄凉沧海;
默然地袅袅望川空,
登高山顶望向你的方向。

犹如远行客把心扣留,
漫天金色的太阳是你最美的依仗;
慨叹余孽生出不尽,
那苍茫而迷人的世界真无奈。

清风吹落满树明镜,
萧萧雨点撒满我们心间;
朔风吹动安宁的泪水,
你的理想始终自由的驻足。

闻一多先生,你的梦中传说,
勇往直前的歌书弥漫四方;
到了生离死别之时,
问西山你有何遗憾就这样逝去。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答: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 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 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 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 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 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 一的。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学习不能三天打渔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目不窥园: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 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 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家长都是沥尽心血。
说和做
一多的说和做
特征 “做”了再“说”, “说”了就“做”,
“做”了不“说”
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 从唐诗入手,几年辛苦,起草政治传单;在 凝结成《唐诗杂论》的 李公仆先生的追悼 硕果;十年艰辛撰写了 会上作《最后一次 楚词“补校”;又向 讲演》,壮烈献身。 “古典新义”迈进。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 献身民主事业。 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处理说 和做的呢?又怎么理解他的说和做呢?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 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 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 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 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 致的高尚人格。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

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

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

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

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

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

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

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闻一多作文令我敬佩的人示例二是谁,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身份”于一身?有时谁,不顾一切的反对独裁、支持民主呢?没错,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于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一个书香门第之中,正式因为从小家庭之中的书香氛围,成就了闻一多先生后来的'文化造诣与文化成就。

在清华大学学习时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先生作为代表前去了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先生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之中。

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

1946年,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后,闻一多先生进行了最后一次演讲。

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途中,被反动派暗杀。

臧克家先生曾写过一首诗—《有的人》,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

虽然闻一多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名爱国主义者,为国家奋斗,为国家奉献!。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94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_94
3.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 变 前期潜心研究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 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 钻研,无声无闻;
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不变 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 救济的文化药方。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献身民主事业。
具体 表现 目的
研读赏析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在文中你看到 了一位怎样的学者形象?
并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 示悼念。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
革命家
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结构 内容 特征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20)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毛主席赞扬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紧跟着就是做(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争取民主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 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 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 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 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 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臧(zāng)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运河》《罪恶的黑手》和长诗《李大钊》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这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辉事迹。

本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民族、民主的献身精神。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答: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土。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农民诗人” 臧克家所作,原名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小编整理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选段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练习和自我检测,祝大家学习进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含答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xǔ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非 常 注意 诗 歌 的 遣 词 造 句 ,对 每 一 首 诗 ,每 一 个 生活 …… 我相 信 在 目今 青年 诗人 中 ,《烙 印 》的作
字 ,他 都 是 反 复 推 敲。 正 是 出 于对 诗 歌 的共 同爱 者 也 许 是 最 优 秀 中 间的 一 个 了 ” 老 舍 在 《臧 克
人物,这就是含蓄蕴藉,不言而 明,甚 至是不 言 这 种 无 形 的心 理感 受 ,于 此 有 了具 象 的表 现 ,仿
更 明,这是委婉 的好处。但这还不够,欧阳修 要 佛空空的床笫 ,仿佛横斜的玉钗。
把 “空镜 头”技法运用到极致。全词最后的收煞
如果说 ,上片还只是在 言语推进的细密上体
Hale Waihona Puke 依然使用 “空镜头”,不过这是一个特写镜 头 :傍 现功力的话 ,下片则是在构思上展现非凡 。“空镜
有堕钗横。将镜头直接推 到 了那 一枚小小的玉钗 头” 的运用 ,既将 情感直观地丰 富地呈现在大 家
上。一个 “横”字将主人的不施粉黛、懒于梳 妆 面 前 , 同 时又 是 “乐 而不 淫 ,哀 而 不伤 ”美 学传
久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 多 的办公室时 ,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 ,他们都
因高 中开学不久 ,臧克家 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 :“不行 了,
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 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 了,只剩下臧克 \
命 ,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 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 ,便问 :“你叫什么名字?”
学 过 ,所 以 报 考 青 大 时 , 臧克家回答道 :“臧瑗望。”(臧克家是借 臧瑗望的

是借助于 “空镜头”把少妇 的寂寞特别具象地表 的是 ,这 枚 玉钗 ,本 身 就 是 一个 象征 物 ,是 那 种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关于作者
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 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 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 印》,抗战时有《从军行》 《泥淖集》等,以后出版了 《泥土的歌》《生命的温度》 《罪恶的黑手》等。1948年 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往香 港。1949年回到解放后的北 平。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 员等。
纪念馆
雕像
闻一多画像
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 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 士。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 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 国,任青岛大学、清华大 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 部诗集《红烛》,1928年 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一位 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只写了三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幻光,谁 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 法录取。但碰到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被破 格录取。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青 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发表了一首又一 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烙印》。这 位青年就是臧克家。这俩人亦师亦友。闻一多在 清华任教时,曾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 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1937年在西南去参加记 者招待会,会后遇害。
品读课文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品格 上的主要特征,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 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 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 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 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但作 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 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臧克家打动闻一多的高考作文

臧克家打动闻一多的高考作文

千里 马有 幸 遇伯乐 ,从 此 以后 ,臧 克 家就
成 了闻一 多教授 的一 名高徒 ,后 来成 为著 名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他创 作有 《 罪恶 的黑 手 》、 《 运河 》、 《 向 祖 国》 、 《 泥 土的歌 》等诗 集 ,担任过 《 诗刊 》 据 田建 国的 《 做 人 、做 事 、做学 问 》一 书
有哲 理 。
青 岛大学 国文 系主任 闻一 多对 此文 十分 赏
识 ,他看 到 了臧克 家 丰富 的内心世 界和 文学潜
记载 ,1 9 3 0年 ,国立青 岛大学 ( 今 山东 大学 )
主编 。
成立后第 一次招 生 ,国文考试 有两个 题 目:《 你
为何 考青岛大学 》和 《 杂感 》,两题任 选一个 。 山东诸 城籍考 生 、2 5岁 的臧克家两 题都做 了 ,他写 的 《 杂感 》只有三句 话 : “ 人 生永远 追 逐着幻 光 ,但谁 把幻 光看做 幻 光 ,谁 便沉人 了无边 的苦 海 !”这三 句杂感 短小 精悍 ,但 富
七 彩语 文
◎ 李玉林
质 ,于 是 给 了 9 8分 的高 分 ,判 为第 一 名 ,将 数学 考试 考 了零分 的臧 克家 录入青 岛大 学 。要 知 道 闻一多素 来批 阅试 卷极 严 ,他 手下 的学 生 得5 分、 1 0 分者不 少 , 得个 6 0 分 已很 不容易 了。 臧克家起 初读 的是外文 系 ,因为记忆力差 , 他想 转入 国文系 。当他走进 闻一多 的办公室 时 , 看 到不 少想 转到 国文 系 的学生全 部被 拒绝 了 , 心 中不 禁有 些胆 怯 ,没 想 到闻一 多一 听到 他 的 名 字便高兴地 说 : “ 你来 国文 系吧 。”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 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 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 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 你说出一两个类似闻先生这样 的人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是怎样表现作为学者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的? 对于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课文又 是怎样表现他的“说”和“做”的?
说和做
作为“学者”的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做 不畏凶险 走在前头 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
说 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向全国人民呼喊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3.著《古典新义》, “何妨一下楼”。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 1899~1946 ) —— 集 诗 人 、 学 者 、 民 主 斗 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红烛》 《死水》 《七子之歌》
学者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革命家 “最后一次讲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 知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
2、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找出两者之间的过渡句。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7--8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
臧克家
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 臧克家于 1930 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 考试成绩发布,一位 20 多岁的考 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 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 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1932 年回清华 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 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 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 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 了。”可见相知之深。 1933 年臧克家准 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 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 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 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 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 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 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 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 年代,两 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 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 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 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 1944 年 10 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 月 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 又一首的新诗,并于 1933 年出版 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 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 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 多》以示悼念。 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小故事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小故事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闻一多与臧克家
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

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

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
“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

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

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

’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

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

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

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

于是,臧克家便去找闻一多先生。

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在闻一多先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

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闻一多和臧克家

闻一多和臧克家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

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

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

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

“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

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

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

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

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

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

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

’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

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

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

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优秀范文_作文175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优秀范文_作文1750字_读后感作文_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优秀范文导语:好的历史人物,会让我们受益一生。

下面小编整理了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优秀范文,欢迎阅读!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在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臧克家老人深情回忆道:“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写作此文时,臧老已75岁高龄,忆及恩师,往事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事迹众多。

臧老不写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却侧重写了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那是因为他们的师生缘始于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而那时闻一多先生“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1929年末,臧克家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他参加入学考试时数学考了零分,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可以想象,凭着这样的成绩,要录取几乎不可能。

但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多先生独具慧眼,破格录取了他,一段亦师亦友的美好缘份由此而始,直到闻一多先生与世长辞。

臧老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

从此臧克家经常出入闻一多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而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1932年便发表新诗。

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自费的诗集《烙印》出版。

从此笔耕不辍,走过了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到“诗坛泰斗”。

而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他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足够了。

”可见相知颇深,他们两人均是从小就喜爱古典。

同样的忧国忧民一腔爱国热忱,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解这段师生缘,便于理解文中的“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这本是《论语》中颜渊赞美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意为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这也许代表了当时臧克家眼中的老师,学识渊博而又诲人不倦。

闻一多常常悉心指导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常逐字圈点批改耐心指正,在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前,曾极力为他奔走。

闻一多说和做作文

闻一多说和做作文

闻一多说和做作文闻一多说和做作文600字《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闻一多说和做作文600字,希望大家喜欢!闻一多说和做作文篇1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

写的是闻一多先生。

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

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读后感《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作文450字》。

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

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的特务杀害了,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

不要惧怕势力。

闻一多说和做作文篇2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良师益友情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良师益友情

良师益友情
※文/张达明
响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作,
受到的鼓舞和激励该是多大
啊!”
1933年,闻一多对臧克
家提出,应该出版自己的一本
诗集,臧克家面露难色,嗫嚅道:“我一个穷学生,哪有钱做这么大的事呢?”闻一多说:“钱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来办。

”闻一多首先自掏腰包拿出20块大洋,还游说王统照、王笑房、卞之琳等诸多师友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不仅如此,闻一多还亲自写了序言推荐,并提出殷切希望。

他在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希望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

”那时臧克家还是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就出版了诗集,这在山大历史上实属罕见。

克家是心灵沟通的良师和亲切的忘年交了”“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从发现到培养臧克家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闻一多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一种无私的、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对学生的爱,是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而臧克家对于恩师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直到望百高龄时仍念念不忘恩师,深情地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几十年里,臧克家直接以“闻一多”为题的缅怀诗文就达31篇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回忆录、自传、访谈、题词、涉及闻一多的难以计数的文字。

尊师爱生,良师益友,闻一多与臧克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

臧克家
闻一多
51。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

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

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

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

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

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

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

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

《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

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

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抱歉(qiàn) 无暇( xiá ) 赫然( hè ) 深宵(xiāo) 伴侣( lǚ ) 迭起( dié ) 一反既往( jì ) 慷慨淋漓( kǎi ) 浠水( xī ) 衰微(shuāi) 硕果(shuò) 卓越(zhuó) 澎湃( pài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
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 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 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 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
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期: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
硕果。
从 卓学越的学者、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言者行一致的志士、
后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 期 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 : 的领导人。
伟到斗大的爱国斗士 士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第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 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
正浓”是什么意思?
•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 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 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 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 化的深入研究。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 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 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 法。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 人,诗人。其诗往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 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 雄浑,真实朴素而精炼含蓄,为中国新 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农民 诗人”之称。代表作有诗歌《有的人》 《老马》,诗集《烙印》等。

闻一多品质加事例素材

闻一多品质加事例素材

闻一多品质加事例素材我跟你们说啊,我觉得闻一多这人呐,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

我就老想着他那模样儿,戴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总是透着股子坚定又睿智的光。

头发有时候乱乱的,那是他钻到学问里去了,没心思打理。

你瞧他那身衣服,也不是啥讲究的料子,可穿在他身上就有股子读书人的清气。

我就记得有那么一回,那环境啊,乱糟糟的,周围人都人心惶惶的。

我就瞅见闻一多先生站在那儿,脸板得紧紧的,一脸的严肃。

他就开始讲话了,那声音就像洪钟一样,嗡嗡地响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说:“咱们可不能怕,咱们得站出来,得有个态度。

”他的眼神在空气中仿佛能烧出火来,直直地盯着前方,就好像能穿透那黑暗看到光明似的。

还有啊,他做学问的时候那股子劲儿。

我就想象他在那个小屋里,周围堆满了书,那些书都快把他给埋起来了。

他呢,就坐在那中间,皱着眉头,一会儿翻这本书,一会儿翻那本书。

有时候他会突然兴奋起来,眼睛瞪得老大,像发现了啥宝贝似的。

我就想啊,他那时候心里肯定在想:“这可不得了,这可是个大发现啊。

”我有一次听他和朋友聊天,那朋友就说:“这事儿太难了,咱是不是得缓缓?”闻一多先生一下子就站起来了,来回踱步,他说:“缓啥缓?现在不做啥时候做?咱们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他那双手在空中挥舞着,就像要把那些阻拦的东西都给拨开。

我就觉得他这人啊,就像一棵大树,稳稳地扎在那儿。

不管是风啊雨啊,他都不动摇。

他心里就装着那些个信念,就像装着宝贝一样,谁也夺不走。

我有时候就想,我要是能有他那么一点儿的坚定,那我这一辈子也就值当了。

他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持,就像一道光照在我心里,让我也想跟着做点啥有意义的事儿呢。

《臧克家先生教我怎样做人》作文600字

《臧克家先生教我怎样做人》作文600字

《臧克家先生教我怎样做人》作文600字臧克家先生教我怎样做人。

做人,怎样做人?在成长这条匆匆的流水中,我接受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积累的成果,也受到了社会.同学老师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臧克家先生书籍的熏陶、他的影响。

我一从臧克家先生的书籍中,教我明白了坚强与自信。

“人穷志不穷”,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关键看你怎么去做了。

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就是原则。

臧克家先生告诉我,得有一个目标去奋斗。

有了一个梦想,你就会去追随;有了一个起点,你就会去冲刺。

在成长的跑道上,会有石块,会有阻碍,小时候,爸爸妈妈会帮助你,会协助你;长大后,则只有你自己鼓励自己。

如此我们就学会了坚强,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学会相信自己。

从臧克家先生那里,教我懂得了努力的意义。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努力,我们必须得努力。

从臧克家先生那里,教我学会了宽容与理解。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每当我受委屈时,我会向父母倾诉,或者选择阅读起臧克家先生的书籍,他们总能给我温暖。

而那不仅仅是安慰,还有体贴和告诫。

于是我便学会了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于是,许许多多的问题便被我迎刃而解了。

从臧克家先生那里,教我知道了勤劳与节俭。

臧克家先生的有本书中写道:“钱不是靠攒的,会花才会赚,会劳才有财。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小时候,我就是过着普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

奋斗了多年,从乡村一步一步艰辛地迈到了省城中心长沙。

所以我常做些家务活,分担父母的担子,增强自己的自主能力。

我感到自己充足了不少。

在这个离开金钱不能生存的社会里,我不否认金钱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但我更加感激臧克家先生教我怎样做人,阅读他的书籍给予我精神上的东西,是我一生的财富,会让我享用终身,一生受用不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

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

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

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

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

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

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

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

《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

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

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

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

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

”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

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

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

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

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

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

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

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

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

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
大任教的消息时,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他便写了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连同1942年出版的《我的诗生活》一书,一起寄给了闻一多。

闻一多于1943年11月25日给臧克家写了回信。

他在信中首先肯定了臧克家这本书的优点,但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不能刻意追求诗的表现技巧。

当臧克家读到这里时,一种无比敬佩、思念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出面主持民盟的领导工作。

7月15日,在李公朴的公祭大会上,闻一多作了公开讲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造谣、污蔑等卑劣行径,指出它们必然灭亡的命运。

当晚,国民党特务对闻一多这位血性的诗人、正直的学者、民主战士暗下毒手,枪杀于昆明。

而这次讲演,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讲演”。

那时,正在南京的臧克家,从当日报纸上看到闻一多被害的不幸消息,顿时,悲愤交加,脑袋像被炸开,天旋地转,差点摔倒。

他踉踉跄跄地回到家中,与夫人郑曼说明此事,两人便抱头放声大哭起来。

当晚,臧克家含泪写下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一文,深深表达了他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无限追思和悼念之情。

臧克家又手书了他那首献给鲁迅先生的名诗《有的人》,献给他敬爱的老师闻一多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