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

合集下载

动物医学专业有哪几个主要考研方向范文精选

动物医学专业有哪几个主要考研方向范文精选

兽医兽医专业,是指从事防治动物疾病的行业或人。

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实施家畜家禽疾病的诊疗、防治、检疫及畜产品卫生检验等。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扩大,畜牧行业职场用人量不断增加。

曾一度被认为是"招生冷门"的畜牧兽医专业,如今成为就业市场新的增长点,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多家企业抢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现象。

预防兽医学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流行规律、疾病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

本学科由原先的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及其感染的各种动物和人,深入动物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

培养目标预防兽医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预防兽医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预防兽医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从事本学科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01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02动物免疫学研究;03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及防制对策研究;04人畜共患病及食品安全研究;05 动物转基因及生物制药研究;06高新技术在预防兽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础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本学科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及药物作用。

本学科由在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兽医病理学的基础上组成。

学科以整体研究为主,并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生命现象,指导畜牧生产打下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或组织基础兽医学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专业方向01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02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03兽医病理学;04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解释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

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例如: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1 剧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

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目录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概论 ·································································- 2 -第二章毒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 -第一节毒物的生物膜转运 ···············································- 3 -第三章毒作用···································································- 7 -第一节毒作用的分类 ·····················································- 7 -第二节毒作用机理 ························································- 7 -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 12 -第四章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及化学物残留································- 14 -第一节概述······························································- 14 -第五章毒理学的研究与方法···············································- 15 -第六章外来化学物的安全性···············································- 18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18 -第二节兽药临床前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21 -附:名词解释 ··································································- 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论一、毒理学的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价工业化学物,环境污染物和其它的物质对人、畜所致的危害。

兽医毒理学重点

兽医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2.就毒物本生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有毒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3.按研究领域分:描述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法规毒理学)三部分。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市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5.要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质有毒或者无毒,主要决定于机体与之接触的途径和剂量。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则其毒性就愈高。

7.毒物结构:化学物的毒性大小主要由其化学结构决定。

8.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质以不同途径染毒,毒性大小的顺序为:静脉注射(1)>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9.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在机体内引起有害生物学的可能性大小。

10.毒性作用:指化学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毒性作用的分类:根据毒作用特点、发生时间和部位、机体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分为下列几类: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体质反应。

12.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13.损害作用的特点:(1)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市持久和不可逆的。

(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工作负荷能力等)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3)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4)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5)使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范围。

14.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绪论∙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是研究中毒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发病机理、病理学变化、诊断、治疗、预防及毒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栎树叶中毒、紫茎泽兰中毒和疯草中毒,是我国的“三大毒草灾害”。

∙药理学着重研究化学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和有效剂量,而毒理学着重探讨化学物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量。

∙动物毒理学基础∙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学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种物质称为毒物。

∙适量的维生素A能预防夜盲症,过量则会引起严重的胃肠扰乱(神经调节障碍)。

∙中毒: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进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甚至死亡,称为中毒。

中毒病:由毒物所引起的疾病。

中毒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毒性:即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有机体损害的能力,反映毒物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

∙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的生物学损害作用。

即动物中毒时所发生的异常病理现象。

毒作用明确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种概念。

效应仅对个体而言,但反应则涉及群体。

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量的化学物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可用测定数值来表示,故也称为量效应。

反应,指在接触一定量化学物的群体中,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致死量(LD),致死浓度(LC)LD100绝对致死量:即能引起全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LD50 半数致死量:即使全群实验动物的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由多组动物实验所得的结果(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来,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MLD最小致死量:能引起实验组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0 最大耐受量:即使全组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均以LD50来表示毒物的毒性。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和内容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和内容

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和内容
临床兽医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动物胚胎工程、动物生殖内分泌、动物中毒病与毒理学以及动物临床疾病。

这些方向主要关注动物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如何运用兽医学知识进行治疗和预防。

临床兽医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兽医内科学:主要研究家畜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2. 兽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手术、创伤、疼痛管理、感染控制等。

3. 兽医临床诊断学: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包括临床病理学、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等。

4. 中兽医学: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5. 家畜产科学:主要研究家畜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和繁殖疾病等方面。

临床兽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毕业生可以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

《兽医毒理学》绪论

《兽医毒理学》绪论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等,都有关于植物、 动物和矿物毒物(Plant、Animaland Mineral Poisons)及其解 毒剂(Antidotes)的记载。
特点
在实践中积累了用天然毒物治 疗疾病和解救中毒的经验
识别和发现各种自然毒物被用 于狩猎、战争冲突和谋杀
38
毒物被用于谋杀
26

机制毒理学作用
验证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
1 某种不良结局(发生于人类的损害作用应用动
物实验予以验证)
27
机制毒理学作用
2 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
糖精致大鼠膀胱癌, 不引起人类膀胱癌
大鼠尿液糖
精达到很高浓 度并形成结晶 才引起
正常饮食不
可能。大量饮 食人膀胱中也 不可能达到如 此高的浓度
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 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为外源性物质的毒作用 机制研究提供资料
24
研究模型
人、动物和植物等
毒理学的研究是从细胞到整体
25
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毒理基因组 -基因组水平
研究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 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 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方法
制定相关法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 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并颁布 了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 农药杀虫剂、杀真菌剂和 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 法和环境资源保护法等。
制定有关标准
管理毒理学工作者还需 根据危险度评价的原理和 方法,结合描述和机制毒 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 制定大气、职业环境和饮 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34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毒理学简史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第一节基本概念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

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一、LD 50的概念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

二、LD 50测定的意义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

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

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

兽医学动物中毒性疾病

兽医学动物中毒性疾病

贝尼尔中毒后共济失调,后躯瘫痪
瘫痪,全身局限性褥疮
3)血液变化:贫血(镉、铜、铅),溶血、血红蛋白变性、 出血、发绀。
犬敌鼠钠口腔粘膜和齿龈充 血、出血
犬敌鼠钠中毒后鼻出血
4)呼吸困难:一氧化碳、有机磷、安妥。 5)肝脏病变:黄疸,消化障碍,腹水
§1 概 论
鸭黄曲霉毒 素中毒
Effrect of AFLATOXIN in broiler liver a 42 days. T1- Control, T2 – 3ppm of Aflatoxin, T6 – 3 ppm + ADS (0.2%)
§9.2 饲料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
(Nitrite poisoning)
亚硝酸盐中毒是由于采食富含亚硝酸盐或硝酸盐
的饲料,引起高铁(Fe3+ )血红蛋白血症,导致
组织缺氧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中毒。
➢ 临床上以黏膜发绀、血液褐变、呼吸困难、胃肠 道炎症为特征。主要发生猪,牛、羊、马也有发
生。
1.病因
硝化细菌
由毒物所引起的疾病称中毒病(poisoning disease)。
毒物的相对性
帕拉塞尔苏斯
Paracelsus(1493—1541)
§1 概 论
“所有物质都是 毒物,没有不是毒物 的物质,只是剂量区 别它是毒物还是药 物。”
William Withering(1744—1799)
who first reliably harnessed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digitalis.
3毒物作用方式毒理作用1局部刺激和直接腐蚀2干扰生物膜的通透性刺激性和腐蚀性毒物接触的表层组织产生化学作用酸碱和矿物质直接腐蚀和刺激皮肤或黏膜毒物蛋白质细胞亚细胞生物膜被破坏3阻止氧的吸收转运和利用使携氧载体失去携氧能力阻断细胞氧化酶的氧化还原功能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组织缺氧细胞的有氧呼吸终止氢氰酸和氰化物组织细胞呼吸链停止生物化学性窒息内窒息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稳定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结合氰离子电子传递能力丧失如亚硝酸盐中毒hbfe4抑制酶系统的作用毒物细胞酶抑制其活性发挥毒害作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酶的水解能力氟中毒有机磷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大量积聚中毒磷酰化胆碱酯酶稳定巯基酶的巯基酶失去活性脱氧酶抑制了琥珀酸的正常氧化5

兽医毒理学-04第四章 动物中毒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毒理学-04第四章 动物中毒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慢性中毒,病程较长,一般表现为消瘦、贫血及消化障碍 等。
二、症状
但在毒物中毒的诊断中,仅靠症状是不够的。临 床医师看到中毒动物时,只能观察到某个阶段的症状, 不可能看到全部发展过程的临床症状及其表现。
另外,同一毒物所引起的症状,在不同个体有很
大的差别,每个场合不是各种症状都能表现出来。
二、症状
三、病理诊断
急性中毒,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炎症,极重的病例是 胃肠道黏膜被腐蚀。
亚硝酸盐中毒时胃肠道黏膜脱落和变黑。 砷中毒导致突然死亡的动物常伴发胃肠炎。
三、病理诊断
肝、肾的损害也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肝损害可在锑、砷、硼酸、铁、铝、磷、硒、 铊、氯仿及同源化合物、单宁酸、含氯萘(萘的氯化物)、 煤焦油、沥青、棉籽中毒时见到。每当刺激毒物被吸收
和从尿中排除时则发生肾脏损害,也见于食盐中毒及硝
胺类药物疗法之后。草酸钙结晶在草酸和己二醇中毒的 病例中可以见到。
三、病理诊断
肌肉组织可能具有特殊的颜色 (如铝中毒、黄疸)或 呈现出血症状(蕨中毒或草木樨中毒病)。
三、病理诊断
病理剖检一般应在动物死后或处理时立即进行。首 先应进行体表检查,注意被毛及口腔黏膜的色泽,然后 对皮下脂肪、肌肉、骨(如氟中毒时),体腔、内脏器官 均进行检查。对消化器官更应该详细检查,注意胃的充
第二节 动物中毒病的诊断
在中毒的诊断中,首先要把中毒病与传染性疾病区 别开来。 中毒病的特征,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许多动物突 然同时发病,而且往往在饲喂数小时内,几乎所有的动 物先后出现同样或类似的临诊症状,其发病过程快,预 后不良,常以死亡告终。若病畜的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 则可排除传染病发生 。
一、病因疗法
2、洗胃:
在不能催吐或催吐后仍未达到预期目的时,可进行 洗胃,但是反刍畜一般不宜用洗胃法。洗胃用于中毒的 初期,如在数小时内食入的毒物。洗胃液应选择相应的 解毒剂或并用吸附剂。但在腐蚀性毒物中毒时不可洗胃, 因容易导致胃穿孔。对于抽搐痉挛的动物也不宜洗胃, 但可在抽搐痉挛停止后洗胃。不同毒物中毒时,应选用

兽医毒理学

兽医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Animal Toxicology)是现代兽医学中疾驰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毒物(如金属与非金属毒物、有毒植物、饲料与营养性添加剂、真菌毒素、细菌毒素、兽药与药物添加剂、动物毒素、有毒气体、辐射物质与军用毒剂、农药、化肥、杀鼠剂等)的来源、种类、性质及其对动物的毒性、毒理和引起动物中毒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科学。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毒物及其对动物的毒性。包括种类、分类、普通性质、毒性作用及中毒机理。
2研究中毒病流行病学特点。毒物引起中毒的缘故、发病逻辑、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与中毒。
3研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生物转化过程;毒物的靶器官、受体和酶的关系;毒物与动物品种关系以及毒物与剂量的关系等。
外源性毒物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1)饲料毒物:指饲料本身含有的或在饲料收藏、加工、调配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含毒物质。
(2)植物中的有毒成分:是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其含量和种类常有种属间的差别,对植物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但在动物摄食过量时可产生不同的毒害作用。在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特性不清晰时,通常把它们称为“某某植物毒素”或总称为“植物毒素”。多数植物有毒成分是通过植物的次生代谢作用而产生的,故称为次生代谢产物。
3、毒物的分类:是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异常毒物,其中绝大多数的化学结构尚不彻低清晰。
1.内源性毒物(endotoxicants):指在动物体内形成的毒物,主要是机体内代谢产物。它们在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因为自体解毒机制或排泄作用而不会发生毒性作用;
2.外源性毒物(external toxicants):即环境毒物,种类颇多,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常随天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地壳变迁、气候、降雨量、动植物和人类的活动等)而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从天然环境中进入动物机体的毒物,致病作用往往较强,有的还能促进内源性毒物的形成,加重中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过程,因而,外源性毒物对动物中毒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动物中毒毒物分析与检测技术

常见动物中毒毒物分析与检测技术

常见动物中毒毒物分析与检测技术一研究背景我们在实验中首先关注动物中毒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包括中毒动物种类、中毒的原因和中毒后症状。

其次,我们探讨毒物的种类和来源,例如:重金属、真菌毒素、兽药中毒素残留等。

接着,我们分析动物中毒对个体动物健康的影响以及使用合适的解毒剂缓解症状。

此外我们要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动物中毒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如质谱技术、免疫生物学技术等。

最后,我们要利用调查到的资料,自主进行检测铜、亚硝酸盐、磺胺类、黄曲霉毒素等常见的动物中毒物质,并在前三个实验中使用动物活体进行实验与检测分析。

二设计实验(一)小鼠铜中毒以及饲料中铜的定性检验1.1实验目的定性地检测小鼠是否铜中毒以及饲料中是否含有铜离子。

1.2实验原理1.2.1 小鼠铜中毒:小鼠铜中毒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异常以及脏器指数改变。

1.2.2饲料中铜的定性检验:铜离子与过量氨水反应,溶液呈蓝色。

2Cu²⁺+SO42-+2NH3·H2O→Cu2(OH)2SO4⬇+2NH4+Cu2(OH)2SO4+8NH3→2[Cu(NH3)4]2++ SO42-+2OH-1.3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小鼠,饲料1、2;(2)实验药品:滤纸、漏斗、烧杯、玻璃棒、滴管;(3)实验仪器:硫酸铜、氨水、浓盐酸、硝酸、蒸馏水,3%(v/v)硝酸溶液。

1.4实验步骤1.4.1小鼠铜中毒:(1)根据LD50:2350mg/kg,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的硫酸铜溶液(3000、2000、1000,mg/kg b.w.)和一个对照(生理盐水)对小鼠进行灌胃;(2)30分钟后观察小鼠对硫酸铜的毒性反应和各器官变化,活体称重后处死小鼠,解剖小鼠分离出心、肝、脾、肺、肾,先用蒸饰水反复冲洗,再用超纯水冲洗3次,吸水纸将水吸后称重;(3)利用小鼠生前体重和各脏器重量数据计算脏器指数,计算公式如下,脏器指数=(脏器重量÷小鼠体重)×1001.4.2饲料中铜的定性检验:(1)称取饲料2g,用3%硝酸5-10mL溶解,滤纸过滤,取过滤后的检液1-5mL。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第二章动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质的物质。

2.毒素:是由活的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且化学结构尚未完全清楚的一类特殊毒物。

毒素一般按其来源分类:植物毒素、动物毒素、霉菌毒素、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3.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毒性参数:(一)致死剂量(1)绝对致死量:LD100(2)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3)最大耐变量:LD0(4)半数致死量:LD50(5)半数耐受量:TLm(二)阈剂量或无作用剂量(1)阈剂量:最小作用剂量:MEL;最低剂量:LOAEL(2)无作用剂量:NO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3)日许量:ADL4.毒作用带:指从生理反应阈剂量开始到致死剂量为止的范围。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与急性阈剂量之比。

慢性毒作用带(Zch):化学毒物的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之比。

吸入中毒危险性指数(Iac)5.毒性作用(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2)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与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质反应6.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7.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

8.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出现质效应的个体数量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暴露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量效应强度改变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暴露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某一群体中出现某种质效应的个体在这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关系曲线有三种:(1)直线:少见,剂量与反应呈正比;(2)S曲线;(3)抛物线:很多毒物呈双相剂量反应关系。

9.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和不可逆的。

10.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并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只内。

动物中毒病学教学改革探索

动物中毒病学教学改革探索

Ke y wo r d s :c o u r s e e x a mi n a t i o n ;a n i ma l p o i s o n i n g e p i d e mi o l o g y;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 动物 中毒病 学 ” 是 动 物 医学 、 动物 性 食 品卫 生 及 动物 检验 检疫专 业 的一 门极 其 重要 的专 业课 程 , 是 临 床兽 医学 科开设 课 程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其 理 论 性 和实 践性 极强 。该 门课 程 是 在 学 习 了 动 物 药 理 学 及 毒 理 学、 动物 生理 学与 生物 化 学 、 动 物 组织 解 剖 学 、 动 物 病 理 学等基 础课 程之 后 而 开设 的一 门专业 课 程 , 同时 又 是 临床兽 医学 科必 须学 习 的核心课 程口 ] 。为 了提升 动 物 中毒病 学 的实践 教学 质量 和教学 效果 , 进一 步培 养 、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e a c h i n g r e { o r m o f Aa n i ma l P o i s o n i n g E p i d e mi o l o g y
Wu Hu a ,Li u B a o g u a n g ,H e Xi u y u a n ,Z h a n g J u n t a o ,To n g Z o n g x i
的实践 教学 方法 , 在进 行实践 课 的情况 下 , 教 师应 采用 启发 式教 学 , 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践 , 变 被 动 为 主
动, 培养提 高学 生 的实 际 动手 操 作 能力 及 独 立 思 考 问
题 的能力 , 进一 步提高 实践课 的教学 质量[ 3 ] 。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一、名词解释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

一定条件包括:毒物本身毒性、机体的生化代谢和机能状态、给予毒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等。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能力大的毒性大,能力小的毒性小。

毒理学: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毒病:指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绝对致死量(LD100):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半数死亡的最低剂量。

LD50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依据,LD50越大,毒物毒性越小。

最小致死量(MLD):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量:对机体开始产生毒性作用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后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每公斤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mg/(kg·bw)]表示。

内在活性:能干扰机体组织、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特性。

肝肠循环:甲基汞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和原形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进行以上的循环过程。

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已治愈1~2周或数周,又出现一种肌肉无力、麻痹、共济失调、食欲丧失等中毒症状,此种神经症状在摄入有机磷农药8天之内一般不会出现,故称迟发性神经毒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1、毒理学研究范围⑴、毒物来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⑵、毒性,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⑷、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⑸、中毒的诊断,毒物检验方法⑹、中毒的治疗及预防2、毒理学研究方法:⑴、动物毒性试验⑵、毒物检验⑶、群体调查3、畜禽中毒分类⑴、饲料中毒⑵、霉菌毒素中毒⑶、有毒植物中毒⑷、农药、化肥、杀鼠药中毒⑸、金属毒物及微量元素中毒⑹、动物毒中毒4、中毒病的诊断⑴、临床诊断:了解情况,临床症状检查⑵、病理剖检:体表→血液→皮下脂肪→肌肉→骨骼→体腔→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⑶、毒物检验:可疑的饲料、饮水、呕吐物、胃肠内容物、血尿、粪便⑷、动物试验⑸、防治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5、中毒病的治疗原则⑴、使动物脱离有毒环境,阻止毒物继续侵入⑵、尽快排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①、催吐②、洗胃③、导泻④、灌肠⑶、破坏和阻止毒物吸收:吸附剂,沉淀剂,粘浆剂,络合剂⑷、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①、输液②、利尿③、放血,输血⑸、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6、畜禽群体中发生中毒时表现特点⑴、疾病发生与摄入某种饲料、饮水有关⑵、病畜主要症状一致⑶、此病无传染性7、动物毒理学试验方法⑴、急性毒性试验⑵、亚急性毒性试验⑶、慢性毒性试验⑷、蓄积性毒性试验⑸、代谢试验⑹、繁殖试验⑺、致癌试验⑻、致畸试验⑼、致突变试验8、试验动物和试验毒物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肉牛酒糟中毒与控制措施

肉牛酒糟中毒与控制措施

肉牛酒糟中毒与控制措施酒糟是酿酒后的副产品,在靠近酒厂的地方,历来都有利用酒糟作为家畜饲料的传统和习惯。

当长期饲喂或突然改喂大量酒糟,都可引起家畜中毒。

我国肉牛业养殖异军突起,规模化养殖渐成气候,利用酒糟养牛得到普及。

然而,肉牛酒糟中毒的现象越来越多,应引起养牛者的重视。

不科学地利用酒糟喂牛或催肥是肉牛酒糟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肉牛酒糟中毒的原因通常肉牛发生酒糟中毒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突然地大量给肉牛饲喂酒糟,或因对酒糟保存不严,被肉牛偷食。

2、在缺乏其他饲料的科学搭配的情况下,长期、单一地给肉牛饲喂酒糟。

3、给肉牛饲喂严重变质腐败的酒糟。

二、毒理学酿酒工艺源远流长,不仅能最广泛地利用各种五谷杂粮以至野生植物资源,而且从所用的种曲以至各个工艺技术,都有极其繁多的地区特色,故所产的酒类品种既多,其所残留的酒糟成分,各地又有不同。

酒糟的有毒成分,通常在新鲜酒糟中,为不同的酿酒工艺技术水平下所残留的酒精成分。

但由于发酵酸败,则将逐渐形成多种游离酸(如醋酸、乳酸、酪酸)、杂醇油和醛等有毒物质。

酒糟的毒性由于杂醇的存在而加强。

此外,则以醋酸为其常见的有毒成分。

酒糟的有毒成分还受其原料质地的直接影响。

如发芽的马铃薯酒糟中含有龙葵素,黑斑病红薯(甘薯)酒糟中含有翁家酮,谷类中混有麦角或麦郎酒糟中含有麦角毒素和麦角胺,以及还有霉败原料酒糟中的多种真菌毒素等。

综上所述,肉牛酒糟中毒问题,难免遭遇一系列的不肯定因素,从而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应予以严格的分析与研究。

三、临床症状肉牛酒糟中毒时病年呈现顽固性的前胃驰缓,有的发生运气管炎、下痢和后肢湿疹(酒糟性皮炎)。

后肢系部皮肤表面发生带瘤性肿胀并见皮肤潮红,后则形成疱疹。

水泡极易破裂而残留湿性溃疡面,其上复以痂皮。

当患部被细菌感染时,则形成化脓或坏死过程。

肉牛跛行,横卧。

重度中毒病例,类似皮炎,扩散于全身。

终至于衰竭,败血症或其他并发病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咽喉粘膜轻度发炎,胃肠粘膜充血和出血,办粘膜表层易剥离,幽门部有明显的炎症,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小肠粘膜有轻度出血,直肠粘膜水肿、出血,肺充血和水肿。

动物毒理学(沉建忠)

动物毒理学(沉建忠)

毒理学毒理学:研究毒物存活的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毒物:对活有机体可造成有害结果,甚至损害生命的物质. 毒素:活的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毒物毒性: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染部位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效应的能力.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只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致死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致死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绝对致死量: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小致死量:使受试群体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致死量: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染毒,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阈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低剂量,又称最小作用剂量急性阈剂量:是与化学毒物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长期反复多次与化学毒物接触所得最大无作用剂量: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高剂量、又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日许量: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和空气摄入某种外源化学物,而对健康不引起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急性毒性作用带:LD50/急性阈剂量慢性毒性作用带: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生物半衰期: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在消除的过程中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以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剂量——效应关系:一种化学物的一定剂量,在某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量效应、强度改变间的关系.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出现质效应的个体的数量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剂量——反应关系:一群有机体接触一定剂量的毒物以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吸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的化学毒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需要通过肝脏代谢,从而减少到达靶器官的数量或减轻毒效应的现象肠肝循环:随着胆汁进入到肠道的一部分毒在细菌作用下可被再次吸收入肝脏的过程毒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及其量变规律的科学消除半衰期:体内化学毒物血液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象分布容积: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化学毒物的量与血液浓度的比值生物利用度:化学毒物被机体利用、吸收的程度经口生物利用度:经口染毒的曲线下面积与该化学毒物静脉注射下曲线面积的比值诱导作用和诱导物:诱导作用只凡是能使一种酶的活性增强,含量增加以及催化反应速度加快的现象.具有诱导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诱导物.抑制作用和抑制物:抑制作用指凡是能使一种酶的活性减弱,含量降低以及催化反应速度减慢的现象.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抑制物.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的分子结构作为底物的化学物质的结构相似,它们为了与催化酶的统一活性中心结合而发生竞争和排斥的现象.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指抑制物、酶、底物形成三元复合毒理学物,但是抑制物不是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所以并不妨碍酶与底物结合的抑制作用.可逆性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以非共价键结合,从而抑制酶活性,用透析和稀释等物理方法可除去抑制剂,使酶活性恢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分子的必需基团是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稳定结合物,致使酶结构遭受破坏,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从而加强或减弱彼此间对机体的作用的现象.一般毒性:指外源化学物的一定剂量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对实验动物机体产生总体毒效应的能力. 安全试验:为了评价受试化学物的安全性而进行的毒性试验.急性毒性:人或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染毒,在短期内发生的毒效应.蓄积性毒性:给动物少量多次染毒,由于间隔时间短,所用剂量超过机体解毒和排泄的能力,从而导致受试物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作用.物质蓄积:机体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以后,用化学分析的方法,能够测得机体或某些组织器官内存在的该化学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在生物材料中的浓度升高.功能蓄积:外源化学物多次与机体接触,引起机体功能的累积所致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试验:给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慢性毒性试验:以低剂量的外源化学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突变:指通过复制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生殖发育: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损害作用发育毒性:外源化学物干扰胚胎以及胎儿的发育过程影响其正常毒性.生殖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的一门学科.评定的方法叫做生殖毒性试验,常用繁殖试验. 发育毒理学:研究外援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的幼崽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的一门学科.直接致癌物:不能代谢活化,就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 前致癌物:必须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化学物中致癌物:经代谢转化,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对试验动物和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做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畜安全的接触条件,也就是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 动物实验:把可疑饲料饮水胃肠内容物或可疑的提取物饲喂动物或同种动物观察反应治疗性诊断:依据临床诊断和可疑毒物的特性进行诊断,通过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疾病,有目的的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药物饲料添加剂预防治疗动物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而参入的载体或稀释剂兽药的预混物. 兽药残留:给畜禽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或组织内的药物或者化学物的原形代谢物及杂质.最高残留限量: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的允许存在食品表面或内部的残留药物或其他化学物的最高含量或最高浓度.休药期: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宰杀或他们的产品上市间隔时间.帅选方法:用于快速帅选大量物品检测银锭浓度内的某种药物残留的方法.常规法:可以基本确定样品中某种残留物存在,确定其浓度的方法.确诊方法:主要用于测定并确诊帅选方法常规方法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是否存在药物残留,防止假阳性结果.检测限:某种分析方法,能从样品的背景信号检测代谢物存在的最低限度.定量限:某种分析方法,能从样品中,进行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总残留物: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实用部分某种药物残留的总和有药物的原形和其他全部的代谢产物组成.标志残留物:由于总残留物中各组分比例相对稳定,可以在总残留中选择1-2种组分作为参照物,将参照物称为标志残留物毒物对机体的影响:1.直接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动物有机体健康的损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 2.化学合成物以及农药等通过自然界物体和能量的交换进入食物链,在动物食品中残留危害人类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动物毒性试实验 2.化学方法 3.群体调查毒物作为主要污染物有:1.农药污染2.工业”三废”3.兽药,饲料添加剂在兽体中的残留4.生物毒素污染5.食品变质6.放射性元素7.其他因素毒理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以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首要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以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意义毒理学的任务:1.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 2.毒物代谢动力学3.中毒的机理与中毒的诊治4.化学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卫生标准制定5.生态毒性的研究和评估决定毒性大小的因素:1.结构2.剂量3.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4.染毒时间5.染毒频率,速度,种族,个体敏感性选择毒性其影响因素:1.物种和细胞等差异2.化学毒物、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3.不同组织器官对毒物的亲和力差异 4.不同组织器官对毒物所致损伤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毒性作用及分类:1.毒性作用:化学毒物对动物机体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2.分类:①a.速发作用:外源化学物一次接触动物机体后在短时期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b.迟发作用:一次或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经过一段时间间隔才出现毒性作用②a.局部作用:在接触的部位直接造成损害的作用 b.全身性作用:被机体吸收分布到全身后所产生的毒性作用③a.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b.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后,其毒性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进一步加深④过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的免疫反应⑤高敏反应:某一动物群体在接触较低特定外源化学物后,当大多数动物尚未表现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动物出现了中毒症状⑥特异体质损害作用的标志:1.生物学的改变是持久的,不可逆的 2.造成集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的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染性升高3.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生命缩短 4.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的范围生物膜的结构域毒物转运的关系:1.液态脂质双层:脂溶性毒物容易通过,极性强毒物不易通过2.镶嵌的蛋白质:载体的作用,泵的作用,酶的作用3.糖蛋白:膜抗原作用4.膜孔:小分子物质的通道细胞膜的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①顺离子梯度②不需能量③不需载体,其影响因素有①浓度差②溶解度③解离度④PH值:PH<7弱酸容易通过弱碱不易通过PH>7弱碱容易通过,弱酸不易通过⑤与蛋白质的亲和力有关 2.特殊转运:⑴主动转运:逆离子梯度需要ATP,需载体⑵异化扩散:顺离子梯度,不需要ATP,需要载体⑶膜动转运:①入胞②出胞毒物的吸收途径:1. 经胃肠道吸收 2. 经呼吸道吸收 3. 皮肤吸收4.其他染毒途径及吸收经胃肠道吸收:①主要被动扩散的方式②是大多是毒物吸收途径③在小肠的黏膜上皮进行吸收④需要20分钟~2小时血液中达到峰值2.影响因素:①毒物的种类②消化道部位不同,吸收种类和程度也不同③与肠道内容物多少有关④与消化道内某些成分有关系⑤PH值⑥与毒物溶解性有关经呼吸道吸收:气态,挥发性物质及固态的微粒,有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皮肤吸收:影响因素:1.动物种类2.屏障3.皮肤部位及血管分布4.与皮肤损伤有关5.与皮肤生理状态有关6.动物年龄毒素分布与贮存的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力2.和血浆蛋白的毒物暂时的失去活性这种结合时可逆的,只有当它游离出来后才会发生毒理学效应,所以说血浆蛋白石毒物的一个贮存库3.毒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结构5.体内屏障6.组织器官的病理状态7.其他因素:脂溶性,PH值毒物的排泄:肾脏是最大排泄器官,1.经泌尿道排泄 2.经胆汁排泄3.经乳汁排泄4.经呼吸道排泄5.经其他途径排泄肾脏排泄取决因素:1.肾小球滤过作用 2.与肾小管的分泌作用有关系3.肾小管的重吸收,脂溶性毒物不易排泄,急性强的毒物易排泄,PH<7弱酸不易吸收,易排泄,PH>7相反主要诱导物及影响:①苯巴比妥类②多环芳烃类③甾类;影响因素①诱导酶的活性增强②加快生物转化速度③改变化学毒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抑制作用对毒活性的影响:①使代谢速度减慢②使毒物血浓度增高③使毒物毒性增强化学毒物代谢酶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1.其它化学毒物生物代谢过程 2.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理都与酶的诱导和抑制有关 3.检测代谢酶活性可诊断集体中毒程度联合作用类型:①无关作用:同时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方向不同,效应各异②协同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大于单项因素a相加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等于单项因素b加强作用: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大于单项因素c.拮抗作用:联合作用<单项因素安全试验的分类:1.一般毒性试验——急性,蓄积性,亚慢性,慢性2.特殊毒性试验——繁殖,三致(突变,畸,癌),局部刺激,溶血,迟发性神经毒致突变类型:根据DNA改变涉及范围的大小,在遗传毒理学中,将遗传学损伤分为三类: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改变①碱基置换:DNA序列上的某一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②移码突变③整码突变:DNA链中增加或者减少的碱基对为一个或几个密码子④片段改变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①断裂②断片,缺失和微小体③倒位④环状染色体和无着丝粒环⑤插入和复制⑥易位⑦辐射体 3.染色体分离异常:指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①整倍体②非整倍体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1.常年体细胞癌变2.胚胎体细胞畸变生殖细胞:1. 致死性:变异的生殖细胞和异性的生殖细胞不能结合或结合后在胚胎的早期死亡 2. 非致死性:显性,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整码突变,片段改变 2.染色体畸变:断裂,断片、缺失和微小体,倒位,环状染色体和无着丝粒环,插入和复制,异位,辐射体3.染色体分离异常: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损害的特点:1.生殖发育过程较为敏感 2.外援化学物对生殖发育过程的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和深远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1.遗传毒性致癌物:①直接致癌物:90%人工合成,内酯类,亚胺类,烯化环氧化物类,硫酸酯,活性百代烃②间接致癌物:(1)天然:黄曲霉素,烟草,槟榔,酒精性饮料(2)人工合成:多环,杂环芳烃类——双环或多环的芳香胺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烷基肼类③无机致癌物:铀,Ni,铬,镭,钛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①促癌剂②细胞毒③激素④免疫抑制剂⑤固态物质⑥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3.暂未确定遗传毒性致癌物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一)联合作用 1.致癌作用增强:机理:(1)能增强致癌物的吸收(2)增强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代谢活化(3)抑制DNA修复(4)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2.致癌作用抑制:机理:(1)再靶器官中发生竞争性抑制(2)使酶系统的活力发生改变(3)全身作用使解毒效果和受体的比例发生改变(二)营养因素1.蛋白质:膳食中蛋白质含量超过50%,可减少肿瘤的发生,如低于正常,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升高,如完全缺乏,可减少肿瘤的发生2.脂肪:高脂肪的饲料可增强靶器官的致癌性3.碳水化合物:高溶解性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饲料中致癌物的吸收 4.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对致癌物反应发生异常,硒缺乏引起肺癌,呼吸道消化道肿瘤(三)宿主因素1.物种品系和器官的特异性2.年龄3.性别和内分泌平衡化学致癌物的判别:(一)短期致癌物筛选试验:1.遗传毒性检测方法2.细胞转化试验(二)动物体内致癌试验1.短期致癌实验2.长期致癌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收集化学物有关的基本资料2.了解化学物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式,人或动物接触的途径,用途,适用范围,使用量)3.进行适用于人,畜,实际接触和应用的产品形式的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项目:①急性毒性试验LD50测定②动物的皮肤,粘膜试验③吸入刺激阈浓度试验第二阶段:亚急性致突变试验(一)蓄积毒性试验1.目的:了解蓄积情况及残留量2.项目的判定:①LD50大于10g/KG,不需进行蓄积性毒性试验②如果蓄积系数小于 3.是强蓄积,应当放弃试验③吸经过20天喂养试验,如果1/20 LD50有死亡,反应不明显,为弱蓄积,或者动物没有死亡,都可进入下一阶段试验(二)致突变试验1.项目:①体外试验②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法③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精子畸变试验3者任选一④DNA修复合成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毒性试验(一)代谢试验(二)亚慢性毒性试验 1.项目:繁殖试验,致畸试验第四个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项目: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动物中毒常见原因:一.饲料毒物:1.亚硝酸盐:(大白菜剩菜)主要是误食发色剂2.食盐:偷吃3.菜籽棉籽亚麻籽4.苜蓿5.豆类(血清凝集素)6.生氰糖苷类(牧草低于60CM)二.霉败饲料:霉菌毒素,次生物质三.农药污染(残留期)四.毒鼠药五.化肥(尿素)六.药物中毒:用药过量给药速度过快配伍不当长期用药,七.有毒植物八.工业污染矿物及金属毒物九.微量元素十.恶意中毒中毒病的特征:1.同等饲料条件下,许多动物同时发病 2.发病快,往往饲喂数小时内3.出现类似的临诊症状 4.预后不良常以死亡告终5.病畜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6.常有神经系统的综合症状7.消化系统症状中毒的诊断:1.病史调查:一般调查,调查中毒病的发生过程,周围环境,人员出入,查看病例,厩舍 2.临诊症状:a.亚硝酸盐中毒示病症状,可视黏膜发绀,呕吐瞳孔高度扩大,血液颜色暗黑色b.氰化物中毒:动物极度不安,张嘴伸颈,四肢强直痉挛,呼气为杏仁味,血液颜色为鲜红色 c.有机磷中毒:腹痛呕吐兴奋,肌肉震颤,流涎病理诊断:皮肤黏膜,天然孔,气味,胃内容物,炎症,实质器官损害,病理剖检解毒的方法:1.吸附a.吸附量不受限制b.常用木炭末,活性炭,灶心土2.中和3.氧化,高锰酸钾双氧水4.沉淀(鞣酸,浓茶,蛋清,五倍子)5.拮抗6.特殊解毒剂7.通用的解毒剂(活性炭50%氧化酶25% 鞣酸25%)安全试验的设计1.原则:省钱省力、效果好,效率高,结果要有充分说服力.2.动物选择:①种属选择:受试物代谢过程与人类相近;对受试物敏感.②个体选择:性成熟动物:小鼠18—22g大鼠180—200g豚鼠200—250g兔子2—2.5kg性别:雌雄各半;健康:营养良好③饲养管理:卫生、通风、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不能过于拥挤,在驯养过程中,死亡率不能超过10%.3.实验分组:①.原则:完全随机发和随机区组设计法②.剂量分组 a.高剂量组有明显症状b.中等剂量组适度中毒c.低剂量组不引起中毒最大量③对照 a.平行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抽自同一总体,两组动物数目相等除处理的条件不同以外,其他一致,平行对照又包括正对照和负对照(正对照:给实验组动物灌服受试溶液而对照组灌服等量溶剂负对照:给对照组不灌服任何物质)b.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从同一动物上进行用处理前的数据作为对照,处理后的作为结果,数量要求要足够4.受试物剂型和溶剂(受试物:要求必须是纯品一级市场上推广的产品剂型:受食物的量决定剂型溶剂:水、淀粉、羟甲基、石蜡油、稀盐酸)5.染毒途径:尽量与实际接触的途径相一致急性毒性试验目的:1.了解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强度.2.了解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性质,毒效应的特征及可能靶器官,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危险性.3.探求外源化学物剂量反应关系,为亚慢性,蓄积性,慢性以及特殊毒性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提供参考.4.初步了解动物致死原因,为研究毒作用机理提供线索,进而为制定中毒急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LD50设计改良寇氏法原则:各剂量组按照等比级数;各组的动物数相等;大致有一半组数死亡率在10—50%,另一半50—100%;最好出现0和100%剂量组.观察指标有:中毒症状、中毒时间、动物体重、病理学指标和其他蓄积性毒性试验目的:1.了解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情况,求出蓄积系数K,判断蓄积毒性的强弱.2.为评价该化学物的慢性毒性和其他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3.了解动物对受试化学物能否产生耐受现象,为制定卫生标准选择安全系数提供依据蓄积毒性试验方法:(一,二,三):(一)蓄积系数法(1,2)原理:在一定期限内,以低于致死剂量,每天给予试验动物直到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为止,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累积剂量,求出此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化学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比值,为K.K=LD50(n)/LD50(1),K<1时,高度毒性,1<K<3时,明显毒性,3<K<5时,中等蓄积,K>5时,轻度毒性.1.固定剂量法:实验组在1/20—1/5LD50中选择一个剂量,每天以此固定剂量和相同方法染毒,直到试验组动物累积半数死亡,计算K=LD50(n),求出K.当动物死亡数未达到半数但是染毒剂量达到5个LD50 ,,可得出K>5.2.定期剂量递增法:试验以4天为一期,在这一期中,每天给予受试物剂量相同,开始时按1/10 LD50给予试验动物,此后,每期给予剂量按等比级数递增1.5倍,连续接触20天,可结束试验.在试验期中,只要受试物引起试验动物累积死亡一半,便可终止试验.(二)20天蓄积试验法首先,选择动物随机分成5个组,以LD50的0、1/2、1/5、1/10、1/20为剂量,每天染毒以此,连续20天,累积剂量分别为0,10,4,2,1个LD50,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数,按照下面标准评定.各剂量组均无死亡,各组见无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为无明显蓄积.如果1/2 LD50剂量组有死亡,其他组均无死亡,评定为弱蓄积.如果1/20 LD50剂量组无死亡,其他组间有剂量反应关系,评为中等蓄积.如果1/20 LD50组有死亡,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为强蓄积.(三)生物半衰期法 1.用动物毒理学学原理阐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特征;2.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蓄积的速度和量与单位时间内吸收该化学物的速度和量与清除的速度和量有关;3.蓄积量不是直线无限增加,而是有一定极限,当受试物的吸收代谢清除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蓄积量不在增加.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方法:1.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原理:由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T A97、T A98、T A100、T1357、T1535属于营养缺陷型,即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当加入受试物细菌生长,说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性b优点:检出率高,是国际上认同的必做试验. c缺点:突变率低.d改良方法:波。

中毒性疾病

中毒性疾病
②防止环境污染 ③饲料加工应适宜 ④加强宣传工作,强化法制观念
第一节 饲料中毒
(poisoning caused by feed)
一、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毒 (nitrate and nitrite poisoning)
动物因食用多量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饲料而引起的 中毒,临床上以可视粘膜发绀、呼吸困难,并迅速 窒息死亡为特征。
(一)病因
1.马铃薯制酒→发芽后含有龙葵素(solanin):神经症状; 甘薯干制酒→甘薯酮(翁家酮:ipomeamaron):气喘,间 质性肺气肿,皮下气肿; 谷类作物酿酒,混有麦角→麦角毒素(ergotoxin)、麦角胺 (ergotamin); 霉变谷物→真菌毒素; 另:含乙醇、甲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等各种杂醇和醋 酸、乳酸、酪酸等酸性有毒成分。
(LD50:60—500mg/kgBW)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为Ⅰ类致癌物,靶器官主要为肝脏。
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所发现的致癌力最强的物质之一,被世界卫 生组织定为致癌“第一杀手”。 其致癌强度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二)病理
严重的肝毒 血管损伤 从分子水平看(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抑制细胞免疫
6.去毒问题
物理法 化学去毒 生物去毒 合理饲喂
一、黄曲霉毒素中毒
(aflatoxicosis)
畜禽因吃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引起的急性和亚急 性中毒现象。 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全身性出血和肝脏神经机能障 碍为特征。
火鸡的x病:1960年6~8月,英国英格兰南部和东部地区,黄曲霉毒素污 染引起10万只火鸡死亡。
(一)病因
1.采食含生氰糖苷丰富的饲料:如高粱、玉米的幼苗, 特别是割后再生的幼苗。
2.氢氰酸盐引起中毒 3.有些植物中,生氰糖苷含量不高,但因氰化物可在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是研究中毒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发病机理、病理学变化、诊断、治疗、预防及毒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栎树叶中毒、紫茎泽兰中毒和疯草中毒,是我国的“三大毒草灾害”。

3、药理学着重研究化学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和有效剂量,而毒理学着重探讨化学物对生物体的危害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安全量。

第二章动物毒理学基础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学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种物质称为毒物。

2、适量的维生素A能预防夜盲症,过量则会引起严重的胃肠扰乱(神经调节障碍)。

3、中毒: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进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甚至死亡,称为中毒。

中毒病:由毒物所引起的疾病。

中毒病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4、毒性:即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有机体损害的能力,反映毒物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

5、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的生物学损害作用。

即动物中毒时所发生的异常病理现象。

毒作用明确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种概念。

效应仅对个体而言,但反应则涉及群体。

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量的化学物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可用测定数值来表示,故也称为量效应。

反应,指在接触一定量化学物的群体中,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6、致死量(LD),致死浓度(LC)LD100绝对致死量:即能引起全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LD50 半数致死量:即使全群实验动物的一半死亡的剂量或浓度,由多组动物实验所得的结果(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来,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MLD最小致死量:能引起实验组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0 最大耐受量:即使全组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均以LD50来表示毒物的毒性。

7、最高无毒剂量HNTD: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对动物造成血液性、化学性、临床或病理性改变等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

由此制定饲料违禁标准。

8、一般溶于水的比溶于油的毒物在肠道中吸收快些。

9、毒物进入体内后,经过水解、氧化、还原和结合等一系列代谢过程,其化学机构和毒性发生一定的改变,称为毒物的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毒物通过生物转化,其毒性的减弱或消失称解毒或生物失活;有些毒物可能生成新的毒性更强的物质,称为致死性合成或生物活化。

10、动物的中毒机理是指毒物吸收后在动物体内引起的代谢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11、化学物的特殊毒性作用:主要指化学物的不可逆性作用,即动物在停止接触毒物后,毒物对机体组织结构或功能的有害作用仍然继续,甚至发展。

12、毒物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在同一动物体内两种毒物同时存在时,有时一种毒物能增强另一种毒物的毒性,即所谓的协同作用。

有时一种毒物能使另一种毒物的毒性减弱,即毒物的拮抗作用。

如曼陀罗对有机磷的毒性有拮抗作用。

许多解毒药物就是用其对毒物的拮抗作用来解毒的,如有机磷中毒的特效解毒药阿托品;亚硝酸盐中毒和氢氰酸中毒时用美兰的氧化还原特性等。

第三章动物中毒病的常见病因、诊断和治疗1、中毒病的特征: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许多动物突然同时发病,而且往往在饲喂几小时后,几乎所有的动物先后出现同样或类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病过程快,预后不良,常以死亡告终。

若病畜的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则可排除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

2、中毒病的诊断:病史调查、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毒物检验、生物学诊断(动物试验)、治疗性诊断3、动物中毒病的治疗一、病因疗法,除去毒物,主要是除去中毒的原因。

A、催吐本方法只适用于猪、猫和犬,催吐剂一般用硫酸铜0.05-5.0g。

B、洗胃洗胃用于中毒初期,但反刍动物不能用洗胃法。

C、泻下一般用于中毒中期,使已进入肠道的毒物,尽可能地迅速排除,以避免或减少在肠内的吸收。

D、灌肠对于小动物的作用比大动物显著。

E、利尿大部分毒物,尤其是水溶性毒物,尿为其主要排泄途径,故加强利尿作用可促使毒物排出体外。

F、放血在中毒初期心脏尚未衰竭,毒物停留在血液中未侵及肾脏时,静脉放血有良好效果。

G、瘤胃切开术反刍动物中毒初期,无其他合并症,心脏等机能良好时,进行瘤胃切开术。

二、解毒A、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药用炭、木炭末等。

B、中和即用弱酸中和碱性毒物,以弱碱中和酸性毒物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C、氧化只能用于能被氧化的毒物,有机磷毒物绝不能使用氧化解毒剂。

D、沉淀即用沉淀剂使毒物沉淀,以减少其毒性和延缓吸收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E、拮抗F、特效解毒剂(举例)G、通用解毒剂三、支持和对症治疗进行支持和对症治疗法的目的在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和组织器官的功能,直到选用适当的解毒剂或机体发挥本身的解毒机能。

同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危症采取紧急措施。

4、动物中毒病的预防要点:常规饲粮的生产防除霉败饲料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农药的保管与施用第四章饲料毒物中毒病1、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中毒概念: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中毒是由于饲料或饮水富含硝酸盐,在饲料加工调制过程中或采食后在瘤胃内产生大量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将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的中毒。

其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程短,黏膜发绀,血液呈暗褐色,血凝不良,呼吸困难,神经紊乱。

亚硝酸中毒经常在饱食后发生,故称“饱潲病”,人医称为“青紫病”或“肠源性紫绀”。

各种动物对亚硝酸盐的敏感性不一样,猪》牛》羊》马。

各种饲料中硝酸钾的安全极限是其干物质的1.5%,饮水中是200mg/L。

中毒原因:各种鲜嫩青草、作物幼苗及菜类等均富含硝酸盐。

中毒机制:亚硝酸盐属于强氧化型毒物,吸收进入血后可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迅速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变性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流经肺泡时不能氧合,流经组织时不能氧离,从而丧失了血红蛋白正常携带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呼吸麻痹,窒息而死。

亚硝酸盐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使病畜末梢血管扩张而导致外周循环衰弱。

慢性中毒可以起母畜流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会在体内争夺甲状腺的碘,从而刺激甲状腺的代偿作用。

治疗:特效解毒药是美蓝(亚甲蓝)和甲苯胺蓝,若同时配合使用维生素C和高渗葡萄糖可增强疗效。

预防:收割的青绿饲料宜摊开而不宜堆放。

2、生氰糖甙类饲料中毒概念:动物因采食大量生氰糖甙饲料,在胃内盐酸和脂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游离的氢氰酸而引起的急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呼吸困难,震颤,惊厥和突然死亡。

慢性中毒则表现新生仔畜甲状腺肿大和死亡。

中毒机制:氰甙本身无毒,但含有氰甙的植物经动物采食、咀嚼时,在有水和适宜温度条件及植物脂解酶的作用下,即可产生氢氰酸。

过多的氢氰酸主要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系,氢氰酸与细胞色素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其不能转为还原型细胞色素酶,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运至细胞时,不能借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作用完成氧交换,造成组织细胞本身缺氧。

血液转为暗红色。

治疗:A、特效疗法。

发病后立即用亚硝酸钠,随后再注射5-10%硫代硫酸钠。

(利用亚硝酸盐的氧化作用,使体内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硫代硫酸钠使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为硫氰化合物,再转为无毒的硫氰酸盐排出体外。

)B、美蓝大剂量的美蓝或亚甲基蓝具有氧化作用。

C、其他小部分氰化物在体内可与葡萄糖结合成为无毒的腈类,由尿。

唾液排出。

3、菜籽饼粕中毒概念:菜籽饼粕中含有的硫葡萄糖苷在葡糖硫苷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异硫氰酸盐、硫氰酸盐等,被动物过量采食所发生的以胃肠炎、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及甲状腺肿大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4、棉籽及棉籽饼中毒----“桃红蛋”、“橡皮蛋”5、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概念:反刍动物采食了过量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饲料,在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而引起的以前胃机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以精神沉郁或兴奋,食欲下降,瘤胃蠕动停止,胃液PH值和血浆CO2结合力下降以及脱水为特征。

瘤胃酸中毒又称乳酸中毒、过食症或豆谷过食症。

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纠正瘤胃及全身酸中毒,恢复电解质平衡,维持循环血量,恢复胃肠机能。

重症瘤胃酸中毒,为排除瘤胃内蓄积的乳酸及其他有毒物质,可用瘤胃切开术,取出瘤胃内容物。

为保证瘤胃的正常发酵作用,移入健康牛瘤胃内容物3-5L,效果更好。

6、感光过敏---采食富含光能剂的饲料---羊“大头病”第五章有毒植物中毒病1、植物中毒:采食植物后对健康产生毒害、限制或抑制动物最佳生产性能,正常繁殖功能的疾病。

2、青杠树叶中毒:青杠树又叫栎树,青杠树叶的有毒成分是栎丹宁。

动物因采食而中毒,对牛羊危害最为严重。

本病以前胃弛缓,便秘或下痢,胃肠炎,皮下水肿,体腔积水及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肾病综合征为特征。

青杠树叶中毒的实质是酚类化合物中毒,即高分子栎丹宁经生物降解产生的低分子酚类化合物所致。

治疗:本病无特效解毒药,治疗原则为排除毒物,解毒及对症治疗。

预防可用高锰酸钾法,发病季节,每日下午放牧后灌服一次高锰酸钾水。

7、疯草中毒“疯草”是棘豆属和黄芪属中有毒植物的统称。

由疯草引起的动物中毒病统称“疯草病”,或称“疯草中毒”。

疯草的主要有毒成分是苦马豆素和氧化氮苦马豆素。

中毒临床症状以头部震颤,后肢麻痹等神经症状为主。

母畜繁殖能力下降。

中毒机制:研究认为,苦马豆素阳离子与体内甘露糖甙阳离子的空间结构极为相似,而且对甘露糖甙酶有高度的亲和性,从而竞争性抑制溶酶体中的a-甘露糖甙酶,造成甘露糖甙贮积,同时又抑制糖蛋白合成,结果导致大量低聚糖不能代谢而积累在溶酶体内,最终出现一些实质器官细胞空泡变性,功能紊乱,特别是神经细胞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疯草的致流产作用可能是由于毒素引起黄体发生空泡变性,干扰孕酮的产生,从而破坏妊娠。

诊断根据有采食疯草的病史、临床症状,血清a-甘露糖苷酶活性明显降低,再结合内脏、神经细胞空泡化等病例组织学特点,可作出确诊。

要点:A、具有放牧采食疯草的病史B、具有疯草中毒的特有临床症状C、实验室检验,血清a-甘露糖苷酶活性明显降低治疗:无特效疗法,用10%硫代硫酸钠等渗葡萄糖溶液,按1ml/kg体重静脉注射,有一定疗效。

预防要点:围栏轮牧化学防除日粮控制法8、蕨中毒:早春,家畜在放牧中喜欢采食蕨的嫩叶导致蕨中毒。

蕨的有毒成分为生氰糖甙、硫胺素酶、再生障碍性贫血因子、血尿因子和原蕨甙。

马以发生共济失调为特征,故称为“蕨蹒跚”;牛以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特征,主要损害骨髓。

牲畜长期饲喂蕨后均能引起良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膀胱癌和肠癌。

长期饲喂的另一种结果是引起慢性血尿。

马蕨中毒,须尽早应用硫胺素,每天50-100mg 皮下注射,同时,配合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渴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