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历史七下第1-3单元复习重点(有答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人:隋炀帝。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第2课“贞观之治”★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三、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也称“贞观遗风”)。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为治”: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商业区。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由于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被尊奉为“天可汗”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的概况: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生活在今天青藏高原一带。
2、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松赞干布。
3、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了尺带珠丹。
后来吐蕃赞普上书: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唐与日本的关系:1、隋唐时,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唐朝时期,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主持修筑了唐昭提寺。
3、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仿唐制度;2)创制文字;3)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PPT课件
• 什么叫运河,你都知道哪 些著名的运河?
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 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 1、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开 凿具备了经济实力;
• 2、隋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 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运河做基础。
起点
中点
三点、四段、
五河流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
南
止点
河
隋朝大运河
3.隋朝的强盛: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找一找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 1、隋朝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 2、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长江
钱塘江
C
。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 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C(今杭州)
尽道大隋大亡促为进此了河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 巩至固今统千一里和赖社通会波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 作若用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开论凿功大不运较河多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 级矛盾—激—化唐。•皮日休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 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A.永济渠 C.邗沟
B.通济渠 D.江南河
• 4、(2010·山东威海)隋朝,犹如一颗流 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 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10课)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大运河的开通:(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社会经济:(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目及答案
期末复习资料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大运河(P·4—5)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2、605(隋炀帝杨广)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开凿的目的是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第2课“贞观之治”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内容和武则天的主要事迹(P·8—9)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581~618年)2、618 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经济:重视生产、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政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精简机构。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杜如晦房玄龄。
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 唐太宗也为提醒自己,要勤于政务、不可荒废,居安思危,体察民情,否则,将会重蹈前朝人灭亡的覆辙。
.第3课:“开元盛世”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P·12—14)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七下历史 第1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1课的知识点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在581年由隋文帝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朝的创新和贡献:隋朝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性的贡献。
在选官制度上,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这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隋朝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这不仅加强了南北的交通,也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全长超过了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炀帝的贡献和过错:隋炀帝在位期间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如被任命为大将军完成国家统一,开通大运河,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以及修筑东都洛阳使其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他的过错也不可忽视,包括好大喜功、采用严刑酷法、对百姓劳役不息等,导致人民生活悲惨,最终引发了隋朝的灭亡。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1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对隋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
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
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
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隋朝的特点:589-618年(短暂而繁荣或繁盛一时)一、隋朝的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统一南北:589年灭陈统一全国3、隋朝的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历史大趋势4、隋文帝时期(开皇之治)经济繁荣表现: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在位皇帝:隋炀帝开凿时间:605年二、大运河的开通中心:洛阳起止: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评价:(1)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2、创立:(1)萌芽: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3、意义(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2、结果: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时间:公元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传位: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治国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课后探究题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 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 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 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 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隋朝统一前的南北局势
577周灭齐 581隋代周
589年隋灭陈
统一后的隋朝疆域
返回
隋初经济的繁荣
“躬节俭,平徭 赋,仓廪实,法令 行,君子咸乐其生, 小人各安其业,强 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 无凌弱,众不暴寡, 因是什么? 人物殷阜,朝野欢 ①隋文帝; ②人口激增,垦田 娱。二十年间,天 下无事,区宇之内 扩大,粮仓丰实③人民负担较 晏如也。” —— 轻,社会经济繁荣等 《隋书》
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 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 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 精图治,发展生产。
三、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 条件 概况 作用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经济实力,国家统一, 古运河为基础。 605年 “三点” “四 段”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博哉!”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评价:
利: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 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弊:对劳动人民来讲,是沉重的徭役负担
总结
国家统一
“繁盛” 经济繁荣
繁盛一时 的隋朝
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Leabharlann 而 亡 (581—618)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涿郡(今北京) 永济渠 通济渠 洛阳 邗沟
江南河
沟通五大河流:涨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同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的国家粮库。
5、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
——《通典·食货七》 材料9:大运河使继隋而兴的唐、宋王朝,由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
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中国古代史》 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大型工程 修长城,建驰道等
营造东都,建大运河等
统治时间 15年(秦始皇、秦二世)
38年(隋文帝、隋炀帝)
灭亡原因 统治残暴,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炀帝的暴政
对后世 的影响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 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 武帝大一统的局面。
唐承隋制,唐吸取隋亡教训, 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一、隋的统一 1.建立及统一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
兴,他就是隋文帝。589年,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外 戚
隋文帝像
(541-604)
589隋年灭陈
国家统一 陈
一、隋的统一
2.统一的意义
25
22
26
0魏 6
东汉
26 22 6
1蜀 26
西 晋
22 3
9吴
220
28 31
30
38
4
夏商周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血缘/嫡长子) (举荐/贤孝品行)(门第/士族垄断)
隋朝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过程 :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
科举制:真才实学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隋文帝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 (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一二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3、隋初经济的繁荣:原因:①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二、隋朝大运河1、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治国措施: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得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3、治世局面: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三、女皇帝武则天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改国号为周。
2、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改革措施: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开元初年注意“戒奢从简”。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身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南北重归统一
1、三国吴 西 晋 北朝 东魏 十六国 北方: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北齐 581 北周 隋 陈 589 南朝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北周末年,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政权, 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灭陈,南北统一。
枯
井
陈后主
2、隋朝经济的繁荣: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时间 项目
隋初
3000多万人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隋盛世
4600多万人 5500多万顷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人口 垦田 粮仓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隋朝经济的繁荣:
表现:
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比较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和隋文帝 的措施,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历史法庭:
有人说:“隋朝的灭亡就是由于开凿大运 河,大量征发徭役和运河开通后隋炀帝 多次巡游江都导致的,所以简单地说, 就是由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朝 的灭亡”,你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和 隋朝灭亡的关系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
提示:不是这样。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本课小结
繁 盛 一 时 的 隋 朝
7、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⑴总的来说是好事,但不只能用一个好与坏来概括。 ⑵大运河的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⑶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劳动人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经 济负担。
原因:
二、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统治。 (605-610年,隋炀帝) 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二千多公里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个省区: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大运河。隋炀帝开凿的。
⑵当时为什么要开通这条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材料二中的“禹”“功”指的是什么? 大禹治水 ⑷你认为皮日休对大运河开通的评价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皮日休主要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在大运河的开凿过程 中,虽然劳动人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经济负担,但它的开凿促进了我 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功在千秋。 6、阅读材料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共五六十年。 材料二: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 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存还没有用尽。 ⑴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隋朝经济繁荣、库藏丰富。 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国家统一 589 繁盛 经济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 一时 二世而亡(37年) 581—618
隋炀帝 隋文帝(杨坚)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4年)
1、 581 年 杨坚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 他就是 隋文帝 帝。 2、 589 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陈 ,南北统一。 3、 隋文帝 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的 统一安定 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4、隋朝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到 涿郡 (今 北京 ), 南至 余杭 (今 杭州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阅读材料: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 ⑴上述两则材料描述的是哪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1-3填城市名称 4-7填隋朝运河组成部分 8-12填隋运河连接的河流
1
12
4
11
2 5 6 10
9
8
3
7
1-3填城市名称 4-7填隋朝运河组成部分 8-12填隋运河连接的河流
1
12
4
11 2 5
6
10
9
8
3
7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条件
⑴隋文帝在位励精图治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⑵隋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使得征发两百多万人 进行开凿运河成为可能;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作为基础。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问: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答: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 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 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但开凿大 运河征发劳役过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引发了人们的反抗。
三、隋朝的灭亡:
由于隋炀帝的暴。 公元618年岁末 农民战争使隋朝 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