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喘病
中医暴喘病诊疗方案
中医暴喘病诊疗方案暴喘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也称为哮喘。
它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喘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
中医认为暴喘病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脏腑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针对暴喘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有许多诊疗方案可供选择。
一、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则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辅助诊断;问诊是通过和患者沟通来了解他们的症状、病史等信息;切诊则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他们的病情。
二、病因辨证1.外感风邪型:该型暴喘病主要是由感受外界邪风所致,表现为发作性咳嗽、气急、喘息等。
治疗上要解表散寒,疏风宽肺,可选用羌活、防风、川贝等药物。
2.脾胃痰湿型:该型暴喘病主要是由于脾胃湿浊而引发的,表现为胸闷、嗜睡、口苦、腹胀等。
治疗上要健脾化湿,可选用山药、茯苓、陈皮等药物。
3.心肺气虚型:该型暴喘病主要是由于心肺气血亏虚而引起的,表现为气喘、心悸、疲乏等。
治疗上要补气养血,可选用党参、当归、熟地黄等药物。
4.肝郁气滞型:该型暴喘病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而引起的,表现为胸闷、气急、烦躁等。
治疗上要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青皮等药物。
三、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病情辨证进行中药的选用,可选用单味药或复方药进行调理。
中药的使用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配,剂量宜适量,服用时间宜坚持。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促进身体的循环。
具体穴位的选择和刺激方法可根据病情和病机来决定。
3.中医养生:暴喘病患者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劳等不良行为。
四、注意事项1.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接受针灸等治疗,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3.避免外界寒冷、潮湿的环境,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人类用药的历史始于单味药,随着对药物认识和病因病机的理解不断深化,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从单味药过渡到复方,是中医中药学上的一大进步。
方剂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治哮喘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中医临床中常用治疗哮喘病的方剂如下:一、麻黄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主药麻黄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占总生物碱量的80%~8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这些作用与其能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桂枝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杏仁所含苦杏仁甙在酶的作用下可水解并释出微量氢氰酸,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且能祛痰镇咳。
二、小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
功效】解表蠲饮、平喘止咳。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口服小青龙汤可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儿茶酚甲基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拮抗组胺活性和抑制IgE合成的作用,从而产生抗炎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临床效应,从而缓解哮喘病的症状。
三、大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4g、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宣肺发汗、清热除烦。
主治】主要用于寒喘。
分析】本方是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之力尤峻,且清热除烦,适用于寒哮属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者。
四、定喘汤(明·《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21枚、麻黄9g、黄芩4.5g、款冬花9g、桑白皮9g、苏子6g、半夏9g、杏仁4.5g、甘草3g。
定喘汤的功能主治
定喘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定喘汤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治疗咳喘相关疾病。
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通过调理肺气、润化痰热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咳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定喘汤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1. 缓解咳喘症状•定喘汤中的柴胡具有解表作用,能够缓解咳喘患者的畏寒、发热等症状。
•柏子仁、杏仁能够散寒化痰,缓解咳喘患者的寒痰咳嗽。
•款冬花、麻黄能够祛风化痰,减轻咳喘患者的气喘和咳嗽。
2. 改善肺功能•茯苓、白术具有益气健脾作用,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提高肺部的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枳实可清热燥湿,具有排毒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积聚的湿热毒素,改善肺热导致的咳喘症状。
3. 润化痰热•定喘汤中的半夏、薏苡仁具有润燥化痰作用,能够帮助咳喘患者减少痰液的分泌,缓解咳嗽和气喘。
•炙甘草、桑叶具有清热润肺作用,可以缓解肺部炎症,减轻咳喘患者的胸闷和气喘感。
4. 调理气血•黄芩、柴胡能够理气和血,调整气血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用法用量•定喘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30克,水煎服用,一日2次。
•咳喘症状较重的患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注意事项•定喘汤对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和儿童使用有一定限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定喘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如果服用定喘汤后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结论定喘汤是一种中医草药方剂,具有缓解咳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润化痰热和调理气血的功效。
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喘相关疾病。
然而,使用定喘汤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注意事项。
希望本文对于了解定喘汤的功能主治有所帮助。
喘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喘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喘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中的一种类型,具有特别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主要特点是可复发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喘证是针对患者的个体表现,通过诊断和辨证分析,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调节平衡,改善病情。
辨证分析喘证的辨证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诊等来确定病因病机。
根据辨证结果,喘证可以分为外感热邪、肺胃痰热、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胃虚寒等病机。
针对外感热邪的喘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疏风利窍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配合针灸疗法,可选用关元、风池、肺俞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胃痰热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咳嗽黏痰、胸腹胀闷的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化痰导滞、清热化湿的中药,如苇白皮、茯苓、半夏等。
同时,还可选用足三阴经的荆门、商丘、足太阴经的太白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肺肾阴虚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滋阴润肺、养阴清热的中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肺经的鱼际、中府,肾经的太溪、涌泉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脾气虚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喘息、容易疲乏、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益气健脾、补肺固表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脾经的大横、关元,肺经的太乙、云门等穴位进行治疗。
肺胃虚寒型的喘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喘息、身体发冷、恶寒喜温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温补中焦、补肺散寒的中药,如肉桂、干姜、附子等。
针灸治疗可选用肺经的太渊、商丘,胃经的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辨证治疗喘证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和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可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针灸。
中医中药治-喘病
中医中药治——喘病一、喘证的概念及源流1.喘证的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2.喘证的源流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
《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二、喘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喘病的——病因病机一、喘证的常见病因外因:外邪侵袭,重感风寒,邪袭于肺;或表寒内热,或因风热外袭。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劳欲久病,肺肾亏虚。
二、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病理演变: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喘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喘证的诊断要点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喘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中医诊疗方案简介喘病,即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并伴有气流受限。
中医认为喘病属于外感邪气与内在疾病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时需综合分析病人的体质、环境因素和病情,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方法,以调整气血平衡,缓解症状并改善病情。
中医诊断中医对喘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脉和四诊来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气喘、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舌脉常表现为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寒喘、热喘、虚喘、实喘等不同类型。
中医治疗方案中药治疗1.寒喘型–方剂: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生石膏15克、甘草6克–功效:发汗解表,润肺止咳–用法:一日2剂,温开水送服2.热喘型–方剂:四妙丸–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炒鳖甲3克、炙甘草3克–功效:宣肺理气,清热化痰–用法:一次3~6克,每天2次3.虚喘型–方剂:四君子汤加鳖甲–组成:人参6克、白术9克、太子参6克、茯苓9克、鳖甲6克–功效:益气健脾,温阳固表–用法:一次10克,每天2次4.实喘型–方剂:桂枝茯苓丸–组成:桂枝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6克、淡竹叶6克、炒大黄9克、细辛3克–功效:温阳降逆,清热化痰–用法:一次10克,每天2次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喘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膈俞等。
针灸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治疗时需注意卫生,注意针具的消毒和穴位的选择。
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负压,吸附和刺激皮肤,促进气血的流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缓解喘病症状的一种疗法。
常用的拔罐方式包括干罐、水罐和动罐等。
拔罐疗法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治疗时需要掌握适当的拔罐力度和时间,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之前,病人需要先确诊喘病,并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中医院喘证篇医案选
中医院喘证篇医案选
患者:相某,男,4.5岁,1991年5月3日初诊。
现病史:患儿咳喘2年,过咸、外感可引发,双肺干性啰音,心脏听诊(-),自汗、盗汗2年,纳可。
辨证:肺气阴虚,肺热证。
治则:益气养阴,兼以清肺化痰。
处方:①汤剂:桔梗5g,紫苑5g,百部5g,陈皮5g,白前5g,人参5g,麦冬6g,五味子3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
1剂,水煎服,每日1剂。
②贴剂:五倍子3g,朱砂2g。
1剂,每日1剂,贴脐。
二诊:1991年5月4日。
一剂后咳止,双肺干性啰音消失,自汗、盗汗消失,左肺听诊音粗糙。
上方继服4剂,水煎服,每日1剂;敷贴药3剂,每日1剂。
按语:患儿年龄4岁半,病史2年多,病程可谓不短。
结合脉症,为虚实兼杂之证,应清补并用。
以前6味药清肺化痰以治标,以后4味润肺敛肺潜虚阳,辅以五倍子、朱砂末以醋或凉水调敷神阙穴以收涩敛降浮越之阳,故能收到一剂咳止喘平,自汗、盗汗消失,双肺干性啰音消失之卓效。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喘病患者的护理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喘病患者的护理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喘病。
喘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包括频繁的呼吸困难、气喘、咳嗽等。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喘病患者需要进行专门的护理,下面将介绍相关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1. 慎选穴位: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常用的穴位包括肺俞、肺尖、中府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2. 清洁穴位:在贴敷前,需要清洁选择的穴位。
使用温水和中性肥皂进行局部清洁,以确保穴位干净和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
3. 松弛患者:在进行贴敷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松弛的状态。
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放松患者的情绪,以便更好地接受治疗。
4. 选择贴敷材料:可以选择适合的贴敷材料,如中药贴敷膏、艾叶等。
贴敷材料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5. 贴敷时间和频率: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贴敷的时间和频率。
一般情况下,贴敷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每日1-2次,具体情况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6. 留意患者反应:在贴敷过程中,需要留意患者的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疼痛等不适症状,及时进行处理。
注意事项:1. 注意穴位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不可随意选择穴位。
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操作。
3. 避免过敏反应:在贴敷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瘙痒等。
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
4. 患者的体力和心理支持:贴敷过程可能会消耗患者的体力,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饮食和休息。
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
5. 合理调整贴敷的时间和频率:贴敷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疲劳,需要减少贴敷的时间和频率。
喘证的中医诊疗 ppt课件
---喘证的诊断及中药治疗
心血管病二科(ccu)董华明
提纲
• 喘证定义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 • 诊断要点 • 辩证要点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 • 分证论治 • 归纳总结
喘证定义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 征者谓之喘证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计 划性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 杏仁、冬花、半夏。
病机
各种致病因素,内外相因,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致肺气上 逆而发为喘病。
其病位主要在肺、肾两脏,与肝、脾二脏有关,病甚可累 及于心。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实,因外邪痰浊, 肝郁气逆,邪摩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虚喘在肺肾,为本虚, 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肾虚为主; 亦可出现虚中夹实者,多为慢性喘咳,肺肾虚弱,复感外邪, 引起急性发作,因外邪、痰浊等壅阻于肺,而出现“上盛”之 证,肾不纳气,同时并见“下虚”之候;或因肺肾俱虚,真阳 衰微,累及心阳,水停血瘀;病情重笃者,则元气败绝而见喘 脱危候。
气短鉴别
短气:喘与短气之症相似而又有区别。 喘者,促促气急,喉间痰声辘辘.张口抬肩, 摇身撷肚,倚息不能平卧。短气者,呼吸 急促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抬肩,呼吸急 促而无痰声,动后更甚。短气往往为喘之 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短气者有 较喘病为轻者,有似轻而实际并不轻者, 因为短气乃肾精元气亏虚之故。
虚辩脏器
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 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 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怯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 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 肿,脉结代。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
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喘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5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1.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音高大,伴有痰鸣咳嗽;数而有力;脉象骤而有力;病势骤急。
1.风寒袭肺证: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起沫,色白质粘;兼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麻黄汤、华盖散等加减。
麻黄汤;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加苏子、半夏、紫菀、白前、生姜。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加减:1.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2.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苑、白前化痰以利气。
3.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4.如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加减:1. 如表证不重者,可去桂枝,取三拗汤长于宣肺平喘之意;2. 如风寒重者,加紫苏、生姜以增强疏风散寒之力;3.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化痰4. ;胸闷胀甚者,加枳壳、桔梗宣肺理气。
临证参考麻黄、桂枝为辛温发汗之峻药,年老体虚者,应慎用;得汗后喘尚未平,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营卫而下气平喘。
华盖散;炒紫苏子15克麻黄15克杏仁15克陈皮15克桑白皮15克赤茯苓15克甘草7.5克1.表寒重,加生姜、苏叶、防风、半夏、紫菀、白前、生姜等。
2.鼻塞,加入苍耳子、辛夷花。
3.胸闷,加入枳壳、桔梗、厚朴。
4.咳嗽,加入前胡、半夏、白芥子。
加减:1.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概述喘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咳嗽和气喘。
中医认为喘病与气机运行失常有关,常见的喘病病因有肺气虚、肺阴虚、痰湿等。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喘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中医药治疗中药治疗原则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健脾益气、清热化痰、滋养肺阴、平肝熄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1.麦门冬: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黏难咳的喘病患者。
2.杏仁:具有润肺止咳、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痰多、咳嗽气喘的喘病患者。
3.百部:具有清热利水、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壅盛、胸满胁隐的喘病患者。
4.竹叶、重楼、薏苡仁等:可以清热化痰、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体内痰湿阻滞引起的喘病。
穴位按摩会阴穴会阴穴位于尾骨与耻骨结合处,是一个重要的调理气机的穴位。
使用中指或食指按压会阴穴,每次按压5-10秒钟,每日按摩2-3次。
这个方法适用于喘病发作时进行急救,可以缓解气喘症状。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凹陷处。
使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5-10秒钟,每日按摩2-3次。
这个方法适用于长期调理气机不畅的喘病患者,可以增强体内气血的运行,缓解喘息。
尺泽穴尺泽穴位于臂内侧尺骨与桡骨之间凹陷处。
使用拇指按压尺泽穴,每次按压5-10秒钟,每日按摩2-3次。
这个方法适用于痰湿阻滞引起的喘病,可以促进痰液的排出,改善喘息情况。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肺热,加重喘息症状。
所以喘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多吃温补食物喘病患者常见肺气虚症状,所以可以多食温补食物,如鸡肉、猪肉、鲤鱼、乌鱼等。
这些食物富含营养,可以增强体内气血运行,缓解喘息。
吃一些健脾化痰的食物喘病患者常见脾胃不和、痰湿壅盛的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健脾化痰的食物,如薏米、红薯、山药等。
慢阻肺气喘中药治疗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气喘是慢阻肺的常见症状之一。
慢阻肺气喘的病因复杂,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感染等因素。
中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缓解气喘症状。
以下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中药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侵袭,导致气喘。
2. 脾虚湿盛: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湿邪内生,湿邪犯肺,肺气不宣,导致气喘。
3. 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肺脏,肺气不固,易于感受外邪,导致气喘。
4.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则肺气不宣,气机不畅,导致气喘。
三、中药治疗方案1. 基础方剂(1)人参养荣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五味子、甘草。
(2)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
(3)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
2. 辨证加减(1)肺气虚弱型:加杏仁、苏子、炙麻黄,以宣肺平喘;加防风、白前,以疏风散寒。
(2)脾虚湿盛型:加苍术、厚朴、薏苡仁,以健脾利湿;加泽泻、猪苓,以利水消肿。
(3)肾阳虚衰型:加肉桂、附子,以温补肾阳;加补骨脂、杜仲,以强筋骨。
(4)肝郁气滞型:加柴胡、白芍、郁金,以疏肝解郁;加川芎、香附,以行气活血。
(1)止咳平喘:款冬花、百部、紫苏子、白前。
(2)祛痰:瓜蒌、贝母、桔梗、杏仁。
(3)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
四、用药注意事项1. 严格遵循医嘱,不要随意加减药物。
2. 注意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如人参与五灵脂、川芎、藜芦等药物相克。
4. 服药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吸烟、饮酒等不良刺激。
5. 服药期间,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五、疗效评价1. 症状改善:患者气喘、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轻。
2. 肺功能改善:肺功能指标如FEV1、FVC等得到改善。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的方案喘证是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一种,也称为支气管哮喘。
中医认为喘证是由于肺气失和、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气促等症状。
中医具有针对根本原因治疗、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等特点,下面是中医中针对喘证的诊疗方案。
1.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喘证主要依靠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倾听病人的声音和呼吸,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以及按摩患者的腧穴来确定病因和病情。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喘证使用了很多药物,常用的有麻黄、杏仁、石膏、苏合香附汤等。
其中,麻黄是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主要用于发汗解表,通肺气,消除痰湿等作用。
杏仁有润燥肺热、祛痰止咳的功效,石膏则可以清热解毒、降火生津。
苏合香附汤则适用于痰喘病情较重,以及神志不清的患者。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对喘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门、肺俞等,在针刺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来改善喘病症状。
4.藏气法治疗:中医喘证治疗中的藏气法主要是通过运用呼吸法和气功来调整呼吸系统的功能,使气机通畅,缓解喘病症状。
常见的方法有腹式呼吸、舌吸呼吸、颈椎柔韧性操等。
5.饮食调理:中医对喘证的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起到辅助疗效。
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辛辣和生冷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柚子、生菜、黄瓜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润肺降燥、清热止咳。
6.环境调节:除了白细胞介素-4等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外,环境因素也是喘端发病因素。
中医治疗喘证还需注意环境的改善,避免接触室内的过敏原、减少污染性气体和粉尘的刺激等,保持空气流通和湿度适宜。
总之,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藏气法治疗、饮食调理和环境调节等。
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和减少复发。
浅谈喘证中实喘的中医药治疗
| |。
21 0 8月 第 9卷 1年
|一
第 7期
C N S N O E G E IA E E R H HI E E A D F R IN M DC LR S A C
|| |
0一 蛩 | '| 一 - |薯 || l。 _ 。 | - - 。
苈 子 、 白皮 以加 强 平 喘 清 热 力 。 ( ) 浊 阻 肺 用 二 陈 汤 合 桑 4痰
其病位 主要在肺 肾等脏 。所 渭 “ 高则上 气肩 息 ” 《 肺 ( 灵枢 ・ 本脏 篇》 ,肺病者 , )“ 喘咳逆气 , 背痛 ……虚则 少气不 能极 息 ; 肩
… …
三 于养 亲汤化裁 : 半夏 、 苓 、 茯 陈皮燥 湿痰 ; 苏子 、 白芥子 、 莱菔 子 化痰 降肺平 喘 3 7。临证 可视情 况加 用苍 术 、 朴。 ( ) 热 伤 厚 5燥
浅 谈 喘 证 中 实 喘 的 中 医 药 , 厶- 口7 j -
盛 从 容
新 疆博 乐农五 师八 十九 团医院( 新疆
【 要 】 目的 摘 探讨 喘证 的 中医中药 治疗。方法
博 乐 83 0 ) 3 4 8
按 照喘证辨 治 , 宜分寒 热虚 实, 则温之 , 则清之 , 则补 之 , 则泻之。 寒 热 虚 实
【 关键词 】 喘证 ; 实喘 ; 中医药治疗
喘 证 又 称 喘 息 或 气 喘 , 以 呼 吸 困难 、 则 张 V抬 肩 、 翼 是 甚 I 鼻 冬 花 、 草 调 和 诸 药 。 ( ) 热 壅 肺 用 清 气 化 痰 丸 加 减 : 甘 3痰 黄
煽动 、 不能平 卧 、 面色 1唇 青紫为 基本 特征 的一种 病证 , 5 1 严重 者 每常出现喘脱。《 内经》 曾详 细记 载了 喘证 的名称 、 临床表 现及
中药养生调理肺功能缓解哮喘
中药养生调理肺功能缓解哮喘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养生调理经验,可以很好地缓解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养生调理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哮喘,改善呼吸系统健康。
1. 中药调理方剂中药配方是中医学的核心,通过搭配不同的药材,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方剂,能够改善肺功能、缓解哮喘症状。
常用的几种中药方剂包括:(1)麻杏石甘汤:主要由麻黄、杏仁等药材组成,有温肺散寒、止嗽平喘的功效。
(2)麦门冬颗粒:由麦门冬、甘草等药材制成,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对缓解哮喘咳喘症状有效。
(3)养草汤:由麻黄、苏叶等药材煎煮而成,具有疏风解表、润肺止咳的作用,对改善哮喘有一定效果。
2. 中药调理饮品除了方剂,一些中药饮品也适合哮喘患者食用。
中药调理饮品主要通过草药的热效应和药效,达到舒张支气管、平喘止咳的作用。
(1)蜜枇杷膏:以枇杷叶为主要原料,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痰多、咳嗽频繁的哮喘患者。
(2)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白芍等药材组成,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对于哮喘伴有情绪不稳定、胸闷胁痛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3. 中药调理养生方法除了药物的使用,中药调理养生方法也能帮助改善肺功能、缓解哮喘。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养生方法:(1)艾灸:使用艾叶对特定的穴位进行灸热刺激,可以促进气机调和、活血化痰,改善呼吸道阻塞,缓解哮喘症状。
(2)按摩:通过对胸部和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可以促进肺气流通、疏通经络,对于改善肺功能、缓解哮喘有一定帮助。
(3)养生饮食:合理的饮食摄入有助于改善肺功能、调理呼吸系统。
建议多吃一些梨、苹果等生津润肺的水果,同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等。
综上所述,中药养生调理方法在缓解哮喘、改善肺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使用中药治疗哮喘仍需慎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中药养生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哮喘中药方剂
哮喘中药方剂【篇一:哮喘中药方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方剂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 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该病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下面推荐几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药方剂,一起来看看:1、清喘汤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 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 克, 法半夏9 克。
用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2、加味前胡汤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 银花15 克,款冬花15 克,枇杷叶12 克,桔梗9 克,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化痰,宣肺利气。
3、麻杏二三汤组成: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化橘红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茶叶6克,诃子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病情较重者,每日 1.5剂,日服3次。
功效:化痰蠲饮,降气平喘,兼益肺脾。
4、七子定喘汤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子9克,苍耳子8 克,五味子5克,黄荆子9 克, 白芥子8 克,紫苏子9 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 次。
功效: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哮喘患者常见症状是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能以胸痛为主要表现。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一起来看看。
1、前驱症状在变应原引起的急性哮喘发作前往往有鼻子和粘膜的卡他症状,比如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流泪、干咳、胸闷等。
2、喘息和困难是哮喘的典型症状,喘息的发作往往较突然。
呼吸困难呈呼气性,表现为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患者感到呼气费力, 但有些患者感到呼气和吸气都费力。
3、咳嗽、咳痰咳嗽是哮喘的常见症状,由于气道的炎症和支气管痉挛而引起。
哮喘发作接近尾声时,支气管痉挛和气道狭窄减轻,大量气道分泌物需要排除时,咳嗽、咳痰可能加重,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喘病_中医世家第三节喘病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对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
《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
”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
”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
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
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
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
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
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
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喘病
一、喘证的概念及源流
1.喘证的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2.喘证的源流
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
《景岳全书》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
二、喘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喘病的——病因病机
一、喘证的常见病因
外因:外邪侵袭,重感风寒,邪袭于肺;或表寒内热,或因风热外袭。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劳欲久病,肺肾亏虚。
二、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病理演变: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喘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喘证的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喘证与哮病、气短的鉴别
1.喘证与哮证的鉴别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见哮,而哮必兼喘。
2.喘证与气短的鉴别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不抬肩撷
肚。
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喘病的——辨证论治
一、喘证的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
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紫绀,心悸,浮肿,脉结代。
二、喘证的治疗原则
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三、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治喘看兼证,舌脉定病情
1.风寒壅肺证
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热证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热郁肺证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气郁痹证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
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四、肺气虚耗、肾虚不纳、正虚喘脱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肺气虚耗证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2.肾虚不纳证
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蛤蚧。
3.正虚喘脱证
主症: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风寒壅肺证,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加桂枝配麻黄解表散寒;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气化痰。
表寒肺热证,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大贝母清化痰热;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痰热郁肺证,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清肺。
痰浊阻肺证,痰湿较重,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以助化痰定喘;脾虚,纳少、神疲、便溏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肺气郁痹证,肝郁气滞较著,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
肺气虚耗证,咳逆、咯痰稀薄者合紫菀、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偏阴虚者,加补
肺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诃子;咳痰稠黏,合川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肃肺;病重时常兼肾虚,喘促不已,动则尤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等补肾纳气;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肾虚不纳证,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品;喘剧气怯,不能稍动,加人参、五味子、蛤蚧以益气纳肾;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