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固体溶解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4.运用图表、案例等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多元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3.设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一节《水分子的变化》,主要介绍了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水分子在不同变化中的角色,能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基本性质,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级别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分子的变化。

2.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3. 微观模拟法:利用动画或模型,模拟水分子在变化中的行为,帮助理解微观世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杯水和一块冰,提问学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从而引出水分子的变化这一主题。

2. 回顾旧知:回顾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二)、新知讲解1. 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演示水的蒸发、凝结、熔化和凝固过程,解释这些变化中水分子间的距离和力的变化。

2. 水的化学反应:讲解水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如中和反应、电解水等,展示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重组。

3. 分子模型演示:使用分子模型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分子在变化中的结构变化。

(三)、互动教学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生活中其他物质的分子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化学真奇妙》,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教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现象,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描述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能描述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从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但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 鼓励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化学现象的视频或实验,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化学:解释化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奇妙之处:通过实例(如水的电解、燃烧反应等)讲解化学反应的奇妙性,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3.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化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知识框架。

(三)、互动教学1. 举例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集体讨论其原理,增强理解和记忆。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初步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5.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2.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以化学实验为背景,引出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学生活动]观察化学实验,思考化学的历史和发展。

一、元素和化合物阅读分析]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学生研究]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活动]制作元素周期表,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二、化学反应阅读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化学反应,分类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化学实验阅读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研究]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参与化学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堂小结]本节重点是了解化学的历史和发展,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类型,初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1.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2.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思考并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课后记]本节课程内容较多,但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应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内容过于繁琐。

在实验室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九种常见仪器以及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物质的加热和称量等。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数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2.重视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材地位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第三部分:初步学会某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观念。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学法建议1.重视科学探究,掌握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3.注重比较,认清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本单元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比较,认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单元教学计划节次教学时数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第1节 2 化学改变了社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利用化学反应的目的;绿色化学观念;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进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视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酷爱科学,建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进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现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摸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现: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品,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出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以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第一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一、说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是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

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表示》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重要章节,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重要起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

本章节不仅是对之前所学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续深入学习化学反应规律、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形成化学符号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他们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准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还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逐步深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本质。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讨论交流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 练习巩固法: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燃烧、食物的腐烂等,引出化学反应的概念。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碳达峰与碳中和》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碳达峰与碳中和》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主要旨在通过“碳达峰”与“碳中和”两个重要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以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本节课将结合化学知识与环保理念,使学生了解碳排放的来源、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以及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及其背景。

(2)掌握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及其在碳中和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及其实施路径。

2.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学生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环保问题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碳达峰与碳中和这样的专业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讲解时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

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引导,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基本概念、背景及意义。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碳排放的来源、影响及控制措施。

3.实验操作法: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看法和行动建议。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 元素(第一课时)2.4 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 空气的成分4.2 物质组成的表示4.3 氧气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 化学反应的表示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制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不同。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2-6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燃烧;(4)瓷碗破碎;(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组成》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组成》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组成》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中重要的一节《空气的组成》,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基本组成,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空气的基本组成,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理解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推断气体的性质,理解气体性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但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上需要指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法: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现象,推断气体的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的活跃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如热气球升空、水的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空气的成分有什么关系。

2.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氧气、氮气等气体的性质,引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二)、新知讲解1. 实验探究:进行“燃烧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的现象”实验,观察氧气消耗后的现象,初步推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 数据分析:介绍拉瓦锡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3. 讲解其他成分:讲解空气中除了氮气和氧气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以及它们的来源和作用。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石燃料的利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石燃料的利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石燃料的利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化石燃料的利用》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属于“化学与能源”这一主题单元的重要部分。

教材通过介绍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利用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化石燃料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既有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包含实验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并列举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及其主要组成元素。

(2)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作为能源的优势与局限性。

(3)掌握化石燃料燃烧的主要化学反应及产物,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效应、酸雨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化石燃料利用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探索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利用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化石燃料燃烧的化学原理,分析并评价化石燃料的利弊,提出合理利用化石燃料的建议。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化学视角审视能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化石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汽车加油、家庭取暖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及利用中的环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6.1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6.2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6.36.3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元素(第一课时)2.4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空气的成分4.2物质组成的表示4.3氧气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化学反应的表示熄灭与灭火(第二课时)化石燃料的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成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把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分歧。

【讲授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分歧。

【研究课时】一课时【研究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研究《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如何才干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讲义P2-6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熄灭;(4)瓷碗破裂;(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中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课不仅介绍了燃烧的基本概念、条件及过程,还深入探讨了灭火原理与实际应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所学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深化,又为后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燃烧与灭火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 难点:理解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掌握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等,对化学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然而,他们对于燃烧这一复杂化学过程的深入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尤其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火灾视频或讲述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中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基本性质、氧气与物质的反应以及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常见物质的反应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常见物质的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能准确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对氧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

五、教法和学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氧气与木炭、铁丝的反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化学性质。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答案。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空气的组成,特别是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氧气的性质,让我们一起探索氧气的奥秘。

(二)、新知讲解1. 物理性质:展示氧气的样品,介绍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的其他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氧气的助燃性。

再通过其他反应(如硫磺在氧气中燃烧)进一步验证氧气的氧化性。

3. 氧气的用途: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氧气在医疗、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元素》,主要介绍了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符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对物质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元素的深入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示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元素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导入-概念解析-实例应用-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元素周期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解决,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4.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原子或其组合构成的。

2. 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对这些构成物质的原子进行分类和命名呢?引出“元素”的概念。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元素:解释元素的定义,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种类: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目前发现的元素种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则。

3. 元素的表示:通过元素符号进行教学,如氢(H)、氧(O)等,让学生熟悉常见元素的符号。

4.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以水、氧气、碳等为例,讲解元素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组成的表示》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物质组成的表示》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为后续的化学计算和反应原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其书写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式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式的深层含义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与实际现象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

2. 提出问题: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提问它们是如何表示和区分的,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解1.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介绍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方法,通过实例如H2O表示水,2H2+O2→2H2O表示水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

2. 实例分析:选取几种常见的物质,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化学式表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互动教学: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讨论并展示其组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分发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一、基础知识梳理:(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二)科学探究的途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使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 mL,固体只需。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

2.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③一定量的液体:所用仪器:和(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①液体用:a.量筒应放,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②固体用:a.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b.称量物放盘,砝码放盘。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砝码要从到加,用镊子拨动游码;称量物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物质的加热⑴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③点燃时应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④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

⑶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防止,引起试管炸裂;⑷液体的加热①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以免炸裂试管;②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4.气密性检查:步骤:①连好仪器。

②将导管一端插入中。

③用紧握容器外壁。

判断:若有产生,或松手后在导气管末端形成,则说明不漏气。

5.仪器洗涤:(1)洗涤方法:①在试管或烧瓶内,注入一半水,振荡。

②用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

(2)洗净标志:内壁附着的水既不,也不,形成一层水膜。

二、典例探究例1.(2010.兰州)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樟脑球在衣柜中渐渐消失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C.给电熨斗通电产生热能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白色晶体例2.(2010.泰州市)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A B C D E F G H I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例 3.(2010·娄底)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 B C D例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12.6g(1g以下用游码)样品,称量后发观砝码和游码的位置放颠倒了,则他实际称量的样品质量是多少克?例5.(2009.杭州)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且面对刻度线,如果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7毫升。

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毫升。

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 小于6毫升B. 等于6毫升C. 大于6毫升D. 无法判断例6. 【实验探究题】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知道了:我还有以下疑问:。

四.课堂检测(100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4.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A. 大于20mlB. 小于20mlC. 等于20mlD.无法判断.5.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2.5g食盐用于实验,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左边,接下来应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砝码 B.减少砝码C.添加食盐 D..减少食盐6. 正确量取18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① 5mL量筒②2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④7.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一小块,把它投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层,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产物为(4)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该同学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第一单元测试题( 50分钟 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空格内)1.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服晾晒后变干 B.牛奶变酸 C.冰雪融化 D.轮胎爆裂2. 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3. 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

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B.查阅资料C.进行试验D.交流讨论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

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5.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检查装置气密性往试管中加入锌粒加热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A B C D6. 下列仪器中,能够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量筒 B.燃烧匙 C.烧杯 D.试管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为了节约药品,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B.酒精灯打翻着火,立即离开C.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洗D.有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重8.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g(1g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药品在托盘上的位置颠倒了。

请分析该同学称得药品的质量是()A.5.6g B.4.7g C.5g D.5.3g9. 实验室加热150 mL液体,可以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二、填空及简答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空格内)11.(5分)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 D H 。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填字母或仪器名称)(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图中某仪器,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12. (2分)右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 mL量筒最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

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实际是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mL。

13.(6分)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2)给试管加热时,都要先要给试管______________,再加热;(3)用量筒量取液体度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4)胶头滴管用过后应____________,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5)实验室用烧瓶加热制取蒸馏水时,烧瓶的底部应垫放_______ 。

(6)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玻璃管的一段_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14.(4分)在横线上填写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2)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标签未向着手心(3)滴管吸取过试剂后平放或倒置(4)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15.(5分)小明同学做了一个实验:用试管给某物质加热,实验后,却发现试管已破裂。

请你帮他分析一下,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至少写两点)三、实验探究题16.(8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A.用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