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出血性疾病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APTT延长
FVIII,FIX,FXI测定
PT延长 FVII测定
APTT,PT延长
FII,FV,FX 纤维蛋白原缺乏
FVIII FIX
正常
HA
HB FXI缺乏
凝血酶时间
正常 异常
FII,FV,FX 纤维蛋白原测定
正常 异常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 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 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诊断要点
(1)至少2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 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必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病、
如以深部组织(肌肉关节腔)出血为主, 则提示凝血因子缺乏。
此外,前二者往往于外伤后可即刻出血, 持续时间短;后者发生缓慢,持续时间 长。
血小板及血管性疾病与凝血性疾病出血的特点
临床特点
出血诱因 出血部位 深部血肿 皮下出血 关节血肿 性别
初期止血障碍性疾病 凝血异常致出血性疾病
自发较多或外伤 皮肤粘膜,内脏较少 少见 典型,小,多发 罕见 女性较多
2012版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 识解读---关于诊断
其诊断要点如下:1至少需要2次以上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同时需 要做血涂片检查血细胞形态以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可见 血小板聚集)、遗 传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血 小 板 形 态 异 常)、TTP、DIC、白血病(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或其他恶性肿瘤 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等;2患者脾脏一般不增大,仅有不到3%的成人 ITP患者伴有轻度脾肿大,所以如果患者存在脾脏肿大需要排除脾 亢、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通过详细询问病 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 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染等所致 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4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血小板生 成素(TPO)的检测,不作为诊断ITP的常规检测方法,一般在ITP 的诊断遇到困难,或用于一线及二线治疗失败的ITP患者进行诊断 再评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其年发病率为0.4~2.8 /10万[2]。
PV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4年,年龄<60岁患者为24年[3]。
本文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发布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进行解读。
一、诊断1975年国际PV工作组(PVSG)首次提出PV诊断标准,国际上现用的诊断标准有WHO(2008)标准和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BCSH)修订标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采用了WHO(2008)标准[4]和2014年修订建议标准[5],后者已被正式发布的WHO(2016)PV标准[1](表1)正式采纳。
近年来,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比容(HCT)、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JAK2基因突变检测、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测定和内源性红系集落(EEC)分析等在PV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权重发生了变化,PV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也进行了相应修订。
表1WHO(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1.确定红细胞绝对增多的实验室指标:PVSG最先将红细胞容积(RCM)男性≥36 ml/kg、女性≥32 ml/kg作为PV的诊断标准。
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提出不同年龄身高体重人群RCM的正常范围,将其高于平均预计值25%作为RCM升高的标准。
RCM的测定需使用51Cr,费用昂贵且费时,现已逐渐弃用。
WHO(2008)标准、BCSH修订标准分别使用了HGB、HCT,而这两者作为RCM的替代指标一直受到质疑。
近期一项研究对WHO(2008)PV诊断标准进行了评价,认为使用HGB及HCT作为RCM的替代指标诊断早期PV时可能发生漏诊[6]。
有学者进行了隐匿性PV(masked-PV, mPV)的研究[7],纳入397例存在JAK2基因突变且骨髓活检符合WHO(2008)标准的PV患者,其中140例(35%)考虑mPV诊断(男性HGB 160~184 g/L、女性150~164 g/L),若再联合BCSH标准仍有59例(15%)患者符合mPV。
血细胞形态学 室间质评
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项目,常常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评估血液样本中的各类血细胞形态特征,帮助医生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在这个检查过程中,室间质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的相关内容吧。
首先,室间质评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内,多个实验室或者多个检查员对同一批标准样本进行检测、判读、诊断和评估的过程,通过比较每个实验室所得到的结果,以检测实验室或检查员的检测方法和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通常,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可以涉及到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大小、结构或者其他形态学特征等。
而在此之前,需要对室间质评的参与实验室、检查员和标准样本进行选择和确定,以确保质量控制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于参与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的实验室和检查员,有以下一些原则和建议:1.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否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进行室间质评之前,需要了解并掌握检查样品的性质、处理方法、检测仪器和操作规范等内容,以确保标准化和一致性。
3.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室间质评的相关要求、流程和标准,以确保实验室和检查员能够正确地进行检测、判读和评估。
4.在室间质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按照要求完成检测、判读和评估等步骤,并及时记录结果和分析差异。
5.在室间质评结束后,需要根据反馈结果及时审查并纠正自身的不足,提高检测水平和质量,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对于标准样本的选择,也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和建议:1.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能够反映临床真实情况和血细胞形态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必须是血细胞形态学常见类型和异常类型的混合样本,包括正常样本、良性样本和恶性样本等,考虑到不同实验室和检查员可能遇到的情况。
3.必须已经得到质控机构或者专家组的批准和认可,能够代表行业标准和国际水平,为室间质评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王霄霞【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筛查血液病等疾病的第一窗口,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结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范本,且检验人员辨认外周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也较为普遍.该文结合相关建议、专家共识及个人体会,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供大家参考,以提高报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患者.【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8(036)012【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结果报告;危急值【作者】王霄霞【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包括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特点、初步意见和/或建议等,这种全面的报告主要借助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的图文报告,报告方式具体可以参照我国专家在2016年《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模板[1]。
但这种报告方式尚未普及,临床上更多的是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一些简要特点整合在血常规检查中,且普遍缺乏初步意见等内容。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范本,而且每位检验人员辨认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
为此,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ICSH)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以下简称2015ICSH建议)[2],它具有广泛认同性和权威性。
本文根据国际上的建议、国内专家的共识等[1-3],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谈谈该如何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主要介绍细胞分类及形态、细胞形态学危急值的报告。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近年来国际上对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1],而国内对LPL/WM认识较晚,对其诊断、治疗比较混乱,为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LPL/WM的认识水平,规范其诊断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一、定义LPL/WM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1]。
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2]。
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本共识仅探讨WM相关标准,非WM型LPL的治疗等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诊断标准[3]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 (+),CD20 (+),sIgM (+),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
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有研究者报道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4],但其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方法和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等有关,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不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胞膜和胞质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表型,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系列来源及其分化程度的诊断。
白血病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白血病的必要依据,同时也可为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以及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白血病免疫分型是细胞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以荧光标记技术联合FCM检测并判定白血病免疫表型,具有准确、快速、客观、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特点,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1, 2]。
采用不同数量及组合的荧光标记免疫抗体处理白血病细胞并进行荧光检测及分型是免疫分型的关键环节。
准确诊断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抗体,白血病免疫分型涉及多个造血系列的抗原,但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均无规范化的方案可以借鉴;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用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大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用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CD45/侧向散射光(SSC)为基础的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本方案以2组表面抗原作为筛查抗原,试图利用相对少的抗体,达到对各个类型白血病进行较全面的检测,具有快速、客观、准确的特点。
已在国内的多家医疗单位试用,证明此方案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3, 4]。
目前,虽然国际上有八色甚至十色方案[5, 6, 7],但对仪器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提出中国FCM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供从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实验室参考,以期促进我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规范化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四色方案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方案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识别白血病细胞,能将其与正常细胞或反应性细胞相区别;②鉴别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③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疾病进行亚型分型;④鉴别用于检测MRD 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 ;⑤帮助判断某些特异分子改变,即基因型检测;⑥提供预后相关及治疗靶点的免疫标志检测结果。
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KCl进行低渗处理(骨髓细胞3。最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 醇:冰醋酸=3:1)进行预固定及固定,收获的染色体标本悬液 于2~8℃保存备用。 4.染色体标本显带:将染色体标本悬液用新鲜配制的固 定液重新固定、吹打混匀,采用气干法或火焰烧灼法滴片。 将制备的玻片置于pH 6.5—6.8的Earle’S溶液恒温水浴加热
用2 eeL的无菌肝素钠抗凝剂0.2 mI湿润内壁(注意不能超 量,较多肝素反而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将取出的骨髓迅速 转移至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或 新生牛血清、少量肝素钠和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培养瓶内 送检。 4.标本标记和申请单:装标本的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 床号及其他必要信息。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及FISH检查申 请单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住院 号或门诊号、送检日期;送检医生、送检单位及联系方式;患 者主诉、病史、体检、治疗相关重要信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以及检测要求(如FISH检测靶点或探针名称、丝裂霉素 断裂试验等);提供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 进一步的标本处理中根据患者可能的诊断给予合适的培养 条件。 5.标本运输:取出的新鲜标本应于室温条件下尽快(24 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夏季和冬季应采取措施防止运 输过程中标本温度过低或过高,标本不能与冰块或冰袋直接 接触。如果无条件将标本放在含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容 器中送检,而是置于肝素抗凝管或注射器内送检,建议最迟
Spectrum Orange/Texas Red、Spectrum
贫血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加入PHA的同时需要加入丝裂霉素 共同孵育;CLL患者外周血标本在培养时加入未甲基化胞嘧 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和美洲商陆素 (PWM)等刺激培养72 h可提高异常核型检出率;淋巴结活 检标本应于无菌条件下剪碎研磨、过滤成单个细胞后进行培 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可用CDl38磁珠分选联 合间期FISH(I.FISH)或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FISH(clg— FISH)技术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浆膜腔积液需离心、弃 上清,调整细胞密度为(1~2)X106/ml进行培养。 3.收获染色体标本:细胞培养结束前,加入秋水仙胺处 理1 h,以增加中期分裂象(CLL患者及检测体细胞染色体异 常的患者,秋水仙胺处理时间可延长至3.5 h)。随即以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求国内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以下我国获得性PRCA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PRCA定义及发病机制PRCA是一种以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和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先天性PRCA (Diamond- Blackfan贫血,DBA)和获得性PRCA。
DBA是由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为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多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约1/3合并先天畸形。
获得性PRCA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PRCA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也可见于白血病前期,大多数为特发性,无确切诱因。
继发性PRCA 常继发于不同疾病,机制复杂,尚不十分明确(表1)。
表1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病因和分类二、获得性PRCA的诊断建议(一)病史采集1.既往基础疾病:感染、结缔组织病、肾功能衰竭、肿瘤、慢性溶血性贫血、胸腺瘤、血液系统肿瘤等。
2.用药史:氯霉素、氯磺丙脲、硫唑嘌呤、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3.化学品接触史。
4.有无妊娠。
5.有无营养不良。
(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涂片等。
2.肝肾功能、电解质。
3.血清EPO水平、EPO抗体检测:EPO相关PRCA患者血清EPO 水平与贫血程度呈负相关。
原发性PRCA多与异常免疫有关,自身抗体作用于定向干细胞或EPO受体上,或原发产生EPO的自身抗体。
部分患者血清IgG水平升高。
4.结缔组织病相关抗体检测:至少包括ANA、ENA、dsDNA、RF、ASO等筛查。
5.甲状腺功能检查。
6.病毒学检测:包括细小病毒B19、肝炎病毒、EBV、HIV、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CMV等。
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液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诊疗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综合分析。
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作为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通量高、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是探索血液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为推动NGS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提高诊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病理和检验专家,结合国外权威资料和已积累的大样本数据,制订了NGS在血液肿瘤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血液肿瘤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融合基因及基因异常表达。
目前NGS在基因突变的检测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本共识仅涉及基因突变的检测。
一、NGS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诊断分型:基因突变的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遗传易感性髓系肿瘤、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S)、毛细胞白血病(HCL)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的诊断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其他血液肿瘤则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1,2,3,4,5,6,7,8]。
2.预后判定:基因突变是各类血液肿瘤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目前NCCN指南已提出了基于基因突变的AML预后分层体系[1]。
此外,MDS、MPN、MDS/MPN、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LPL/WM、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中,已经证实了一些具有明确预后意义的突变基因[2,3,4,5,6,7,8]。
其他血液肿瘤中突变基因的预后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指导治疗:一方面,基因突变检测可提供分子治疗靶点,对应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已有基于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FLT3、IDH1/2、BRAF及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的突变基因已有靶向药物上市[1,4,5];另一方面,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或者耐受,及时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近年来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研究进展迅猛,为给我国血液科医生提供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指导,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多次修改,在PMF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最终达成共识。
一、名词和术语按骨髓纤维化(MF)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IWG-MRT)达成的术语共识[1],推荐使用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MF(Post-PV MF)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MF(Post-ET MF)。
二、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栓塞病史、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疲劳、早饱感、腹部不适、皮肤瘙痒和骨痛,有无活动力、注意力、此前1年内体重下降情况,有无不能解释的发热(>37.8 ℃)或重度盗汗及其持续时间,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建议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2]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PMF患者必检项目: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染色体核型分析;⑤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TET2、ASXL1、SRSF2、EZH2、IDH1/2、DNMT3A等基因突变作为备选检查推荐[3];⑥血清EPO水平测定;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
有条件单位推荐应用MRI测定患者脾脏容积。
三、诊断标准1.MF分级标准:MF的诊断有赖于骨髓活检,为了保证准确病理分析,活检组织长度至少应1.5 cm,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3~4 μm. MF分级标准采用欧洲MF分级共识标准[4](表1)。
表1欧洲骨髓纤维化(MF)分级共识标准2.PMF的诊断标准:采用2014年修订的WHO (2008)诊断标准[5,6](表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解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其年发病率为0.4~2.8 /10万[2]。
PV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4年,年龄<60岁患者为24年[3]。
本文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发布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进行解读。
一、诊断1975年国际PV工作组(PVSG)首次提出PV诊断标准,国际上现用的诊断标准有WHO(2008)标准和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BCSH)修订标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采用了WHO(2008)标准[4]和2014年修订建议标准[5],后者已被正式发布的WHO(2016)PV标准[1](表1)正式采纳。
近年来,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比容(HCT)、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JAK2基因突变检测、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测定和内源性红系集落(EEC)分析等在PV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权重发生了变化,PV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也进行了相应修订。
表1WHO(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1.确定红细胞绝对增多的实验室指标:PVSG最先将红细胞容积(RCM)男性≥36 ml/kg、女性≥32 ml/kg作为PV的诊断标准。
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提出不同年龄身高体重人群RCM的正常范围,将其高于平均预计值25%作为RCM升高的标准。
RCM的测定需使用51Cr,费用昂贵且费时,现已逐渐弃用。
WHO(2008)标准、BCSH修订标准分别使用了HGB、HCT,而这两者作为RCM的替代指标一直受到质疑。
近期一项研究对WHO(2008)PV诊断标准进行了评价,认为使用HGB及HCT作为RCM的替代指标诊断早期PV时可能发生漏诊[6]。
有学者进行了隐匿性PV(masked-PV, mPV)的研究[7],纳入397例存在JAK2基因突变且骨髓活检符合WHO(2008)标准的PV患者,其中140例(35%)考虑mPV诊断(男性HGB 160~184 g/L、女性150~164 g/L),若再联合BCSH标准仍有59例(15%)患者符合mPV。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Ⅱ)——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
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H)——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完整版)白血病复发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CIBMTR)的资料显示,复发在非血缘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死因中分别占33%和47%[1]。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单倍型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复发相关死亡率在总体人群中分别为15.6%和16.7%[2],在死因中分别占32%和42%。
移植后一旦复发预后很差,目前治疗选择仍然有限;各移植中心在处理移植后复发方面各自进行了探索。
本共识综合各移植中心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并参考国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对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进行推荐。
一、定义和分类根据复发时肿瘤负荷分为血液学复发、细胞遗传学和(或)分子生物学复发;根据肿瘤细胞来源可分为供者型复发和受者型复发;从复发部位上可分为髓内复发、髓外复发和髓内伴髓外复发。
指移植后完全缓解的患者外周血中又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中原始细胞>5%或出现新的病态造血或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2•细胞遗传学复发:指移植后已达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又出现原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或性别染色体由完全供者型出现受者一定比例的嵌合(比例界值尚无统一标准,且不等同于白血病细胞的增加),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3•分子生物学复发:是近年硏究的热点指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特异或非特异分子生物学标志异常或超过一定界值、尚未达到血液学复发的标准。
参见以下微小残留病(MRD)判定标准。
二MRD检测(一)常用MRD检测方法1•染色体:G显带、R显带和(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证明有白血病细胞或肿瘤细胞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存在是检测MRD的标志技术。
FISH检测MRD的敏感度为10-2〜10-3,佥测结果阳性即表明患者体内有残留白血病细胞。
2・FCM:FCM检测的MRD为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感度达10-4左右。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表2 血友病患者获取凝血因子不受限时的替代治疗方案
出血部位及手术 关节 表层肌( 除髂腰肌) 、 无神 经血管损害 髂腰肌和深层肌、 有神经 血管损伤或大量失血 中枢神经系统 / 头部 咽喉和颈部 胃肠道 肾脏 深部裂伤 大手术 小手术 血友病 A F C4 0 %~ 6 0 %, 疗程 1~ 2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Ⅷ∶ F C4 0 %~ 6 0 %, 疗程 2~ 3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Ⅷ∶ F C : 第 1~ 2天 8 0 %~ 1 0 0 %, 第 3~ 5天 3 0 %~ Ⅷ∶ 6 0 %( 物理治疗期间可延长) F C : 第 1~ 7天 8 0 %~ 1 0 0 %, 第 8~ 2 1天不低于 Ⅷ∶ 5 0% F C : 第 1~ 7天 8 0 %~ 1 0 0 %, 第 8~ 1 4天不低于 Ⅷ∶ 5 0 % 血友病 B F C4 0 %~ 6 0 %, 疗程 1~ 2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Ⅸ∶ F C4 0 %~ 6 0 %, 疗程 2~ 3d , 反应不充分可延长 Ⅸ∶ F C : 第 1~2天 6 0 % ~8 0 %, 第 3~5天 3 0 %~ Ⅸ∶ 6 0 %( 物理治疗期间可延长) F C : 第 1~ 7天 6 0 %~ 8 0 %, 第 8~ 2 1天不 低 于 Ⅸ∶ 3 0 % F C : 第 1~ 7天 6 0 %~ 8 0 %, 第 8~ 1 4天不 低 于 Ⅸ∶ 3 0 %
F C8 0 %~ 1 0 0 %, 7~ 1 4d ; 维持疗程视情况而定, F C6 0 %~ 8 0 %,7~ 1 4d ; 维持疗程视情况而定, Ⅷ∶ Ⅸ∶ 不低于 5 0 % F C不低于 5 0 %, 疗程 3~ 5d Ⅷ∶ F C不低于 5 0 %, 疗程 5~ 7d Ⅷ∶ F C : 术前 8 0 % ~1 0 0 %, 术 后 第 1~3天 6 0 %~ Ⅷ∶ 8 0 %、 第 4~ 6天 4 0 %~ 6 0 %、 第 7~ 1 4天 3 0 %~ 5 0 % F C : 术前 5 0 %~ 8 0 %, 术后 1~ 5d ( 依手术类型而 Ⅷ∶ 定) 3 0 %~ 8 0 % 不低于 3 0 % F C不低于 4 0 %, 疗程 3~ 5d Ⅸ∶ F C不低于 4 0 %, 疗程 5~ 7d Ⅸ∶ F C : 术前 6 0 % ~8 0 %, 术 后 第 1~3天 4 0 % ~ Ⅸ∶ 6 0 %、 第 4~ 6天 3 0 %~ 5 0 %、 第 7~ 1 4天 2 0 %~ 4 0 % F C : 术前 5 0 %~ 8 0 %, 术后 1~ 5d ( 依手术类型而 Ⅸ∶ 定) 3 0 %~ 8 0 %
最新: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最新:中国肿瘤相关贫血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肿瘤相关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主要是指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和(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表现为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减低或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 HCT)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
30%~90%的肿瘤患者合并贫血,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年龄、肿瘤类型、分期、病程、治疗方案、药物剂量及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等因素有关。
CRA 会导致患者出现多脏器缺血缺氧性改变和免疫力降低,加剧疾病进展,影响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出血、溶血、机体营养吸收障碍、遗传性疾病、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及患者接受长期多种治疗等均为CRA 发生的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本身也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或加重贫血,如肿瘤直接侵犯骨髓产生细胞因子导致铁吸收障碍,肿瘤侵犯血管或器官导致慢性失血等。
多数情况下,CRA 属于低增生、正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而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
化疗药物可通过阻断红系前体细胞的合成直接影响骨髓造血。
细胞毒性药物的骨髓抑制效应可能会在重复治疗周期的过程中蓄积,导致贫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化疗周期增多而增高和加重。
铂类药物广泛应用导致的肾不良反应为CRA 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胞毒性药物和铂类药物能促进红细胞凋亡,同时会造成肾小管细胞损伤导致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减少而导致贫血。
化疗新药的开发及联合应用使贫血问题在临床上日渐凸显。
此外,靶向治疗药物也会引起血液不良反应,如PARP 抑制剂可靶向作用于PARP1、PARP2、PARP3 和PARP13,PARP 除参与DNA 修复外,在其他生理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PARP1 调节骨髓或血液系统的细胞分化,PARP2 在调节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PARP2 缺失会损伤小鼠红系细胞分化,增加溶血反应,导致贫血。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 (2013)
②判断增生程度: 根据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的大致比例将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分为5 级:极度活跃(有核细胞: 成熟红细胞为 1:1)、明显活跃(有核细胞: 成熟红细胞 为1 : 10)、活跃(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为1 : 20)、减低(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为1 : 50)和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成熟红 细胞为1 :300)。
⑩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小体等。
35
(3)外周血细胞计数:在骨髓穿刺时同时 应取外周血涂片、染色,进行有核细胞分 类计数(200个细胞)和细胞形态分析,并进 行网织红细胞计数(这对结合骨髓有核细胞 计数来判断红细胞系高增生时红细胞系是 有效造血还是无效造血尤显重要)。形态学 分析要求同骨髓涂片。
17
正在接受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患者不能 进行发育异常评估。此外,中性粒细胞 颗粒增多、增粗常常是感染所致,常时不应计入发育异常细胞中。
18
4.原始细胞非红系细胞计数: 原始细胞非红系细胞计数(NEC)是
1985年FAB协作组AML修订诊断标准中 为了鉴别AML与MDS而提出的。为了鉴 别AML-M6和MDS,在骨髓有核细胞分 类计数时,当红系有核细胞占骨髓有核 细胞比例≥ 0.50时,原始细胞比例应按 NEC(除去红系有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计算,
42
表1骨髓穿刺涂片报告示例
医院名称:
骨髓涂片ID号: 患者资料:ID号、姓名、年龄、性别、主要症状
和体征
初步诊断:
骨髓穿刺日期、部位、穿刺难易程度(如干抽) 外周血:血红蛋白值、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
骨髓涂片形态学描述
取材、涂片和染色的质量
细胞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通常计数500个有核细胞) 粒系:红系=x:1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
Corresponding
中推荐的免疫学分型)。在此基础上99%的病例可以确诊; 成人ALL中B.ALL占75%,T-ALL占25%,25%~30%的成人 ALL表达髓系相关抗原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染色体缺陷和分子异常可以有规 律地出现在ALL患者,这些为更好地认识ALL、确定不同的
D如ease
ofExperimental Hematology,Institute ofHematology&Blood Hospital,CAMS&PUMC,Tianjiin 300024 China. Email:miyingch@medmail.com.cn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生物学特征和临床 异质性很大的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的 异常增殖和聚集为特点。20世纪70年代之前,细胞形态学、 细胞化学是唯一的诊断T具,此后逐渐发展为细胞形态学、 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常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多参数 流式细胞术(MFC)]、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 (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子生物学(大多数以PCR 为基础的技术和测序)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可见ALL 的诊断分类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步骤的过程,ALL的现代检 查、诊断方法应包括精确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 学。这些方法的结合有助于精确的诊断、确定预后相关因 素、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标记,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ALL诊断方法的演进 ALL诊断分型主要有FAB(French—American—British)和 WHO(World
・995
TCF3、TEL、BCRJABL)的成人B—ALL,为预后不良因素。在 B—ALL中CRLF2高表达转录调控信号与BCR/ABL信号部 分重叠,可能与BCRJABL阴性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有一定疗效有关9。 Notch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q34,编码Notchl受体。正 常Notchl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在造血干细胞向T细胞分化、 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和CD4+CD8+T细胞谱系定向发育、以 及外周T细胞的分化及活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约50%的 T-ALL患者可检测到NOTCHl活化型突变,但NOTCHl对 ALL患者预后影响尚不明确,GRAALL研究表明NOTCHl 或FBXW7突变成人ALL患者预后较好。ECOG E2993研究 结果也提示NOTCHl和FBXW7野生型成人T-ALL患者无 事件生存率低于突变型…l。 另外,基因组分析还有助于分析免疫学、遗传学或分子 生物学特点相似的ALL患者基因表达的不同,结果有助于 确定系列的起源、细胞转化的不同机制及指导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策略。 i、成人ALL的预后判断 儿童和成人ALL的治疗效果均受治疗方案、临床特征、 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宿主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遗传学、全 基因表达谱(基因组研究)、治疗的早期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关于成人ALL预后分组的标准各家不尽一致,列举部 分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的分组情况: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原始细胞非红系细胞计数:原始细胞非红系 细胞计数(NEC)是 1985 年 FAB 协作组 AML 修订诊 一、名词与定义 断标准中为了鉴别 AML 与 MDS 而提出的。为了鉴 1.髓系原始细胞:髓系原始细胞包括原粒细胞、 别AML-M6和MDS,在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时, 原单核细胞和原巨核细胞。原粒细胞分为两类:一 当红系有核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比例≥0.50 时,原始 类是无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I型), 细胞比例应按 NEC(除去红系有核细胞以及淋巴细 另一类是有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 胞和浆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计算,如果原始细胞比 Ⅱ型) [2]。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的鉴别点是早幼粒 例≥0.20 则应诊断 M6,否则诊断 MDS。当确定患者 细胞有清晰可辨的高尔基区(油镜下表现为核旁空 是诊断AML或 MDS 后,在进一步进行分型诊断时, 晕区)。幼单核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粗颗 AML 是按原始细胞占 NEC 的比例,而 MDS 则是 按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 粒和细颗粒早幼粒细胞、M2b 的异常中幼粒细胞为 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应归人原始细胞计数中)。原红 细胞只有在诊断纯红系白血病时视为原始细胞等同 二、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步骤 细胞归入原始细胞计数中。不成熟单核细胞[3]以及 1.标本收集与涂片制备: 小的发育异常巨核细胞和微巨核细胞不是原始细胞 取髂骨(一般取自髂后上嵴,如果患者只能平 等同细胞,不应计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卧或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取自髂前上嵴或胸骨, 儿童还可以选择胫骨)骨髓液涂于载玻片上,涂片 2.不成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原单核细胞、 上血膜应位于涂片中央位置,呈“舌头状”,分为头、 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3]。不成 体、尾三部分,一般涂片 10 张[5-6]。每张骨髓涂片应 熟单核细胞胞体比单核细胞小,胞质嗜碱性比幼单 用铅笔清晰注明患者姓名、标本来源、取材日期,并 核细胞弱但比单核细胞强,胞核转曲/有切迹,核 附有唯一的条形码标识。血膜过厚、涂片过于弥漫 染色质比幼单核细胞更浓集,极少可见核仁[3]。从形 分布、出现凝块,均属于不合格标本。 态上区分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有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5b 与慢性粒一单核 2.涂片染色: 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选取 2 张合格骨髓涂片进行染色,染液选取瑞 3.发育异常:发育异常( dysplasia)[4]是指形态 学上异常发育,并不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同义。这一名词只能用于 3 个髓系系别,其他系别 细胞表现相似而形态学上异常发育者,如淋巴细胞 和浆细胞,应依惯例冠以“不典型(atypical)”,“不典 注意事项: 型”也适用于肥大细胞。造血发育异常可产生细胞学 ①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血膜易 异常的红细胞[如异形红细胞或二形性(dimorphic)红 脱落; 细胞组群]或血小板(如巨型、少颗粒或有异常颗粒), ②注意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染色时温度成反 氏一姬姆萨复合染液[7],通常情况下,室温染色 15~30min,流水冲去染液,待干燥后贴上纸质标签, 注明患者姓名、标本来源、取材日期及唯一的条形 码标识。
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 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具体特征如下:①完全稀释:与血涂片的细胞 成分完全一样;②部分稀释:骨髓小粒和油滴少或 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 稚细胞>3:5。 (2)油镜分析: 从血膜中部(体尾交界部)开始,由上至下(或 由下至上),进行骨髓有核细胞(ANC)计数,包括原 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 性杆状核细胞、中性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 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 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有核红细胞,不 包括巨核细胞、巨噬细胞和非造血系统细胞。至少 计数各类有核细胞 500 个(如果细胞数过少可计数 2 张涂片或仅计数 200 个),根据髓系(包括粒系和 单核细胞系)细胞总数和红系细胞总数算出髓系: 红系比例。 详细观察各系统细胞: ①粒细胞系统:观察每一阶段细胞的比值、细 胞的大小、细胞核形态及成熟度、胞质的颜色及内 容物(空泡、吞噬物、颗粒、Auer 小体)。 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形态有无变 异(如巨幼样变、多核、核出芽等),胞质量及颜色, 是否有点彩、H-J 小体等,成熟红细胞大小、中心浅 染区大小、形态变异等。 ③单核细胞系统:观察每一阶段细胞的比值、 细胞的大小、细胞核形态及成熟度,胞质的颜色和 内容物(空泡、包涵体、Auer 小体等)。 ④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大小形态 及胞质内有无空泡、包涵体等。特别要注意观察淋 巴细胞胞质多少、颜色有何变异。如果淋巴细胞呈 聚集性分布,则这些呈聚集性分布的淋巴细胞不应 计入 ANC,但应在报告中加以描述。 ⑤浆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数,有元原 浆细胞、幼浆细胞,浆细胞胞质有无其他病理改变。 ⑥巨核细胞系统:分类计数 25 个巨核细胞,计 数各分化成熟阶段巨核细胞数。要注意巨核细胞的 大小、形态、成熟程度、胞质中的颗粒及有无空泡变 性。血小板多少及形态、分布。 ⑦骨髓小粒:判断细胞占骨髓小粒的面积和骨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年 6 月第 34 卷第 6 期
Chin J Hematol,June 2013,数量成正比; ③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用流水冲去,以 防染料沉淀在血膜上; ④染色过淡时,可以复染; ⑤染色偏酸或偏碱时,均应更换缓冲液重染。 对于细胞中各种蛋白质而言,如环境 pH<pI(蛋 白质的等电点),则该蛋白质带正电荷,即在酸性环 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酸性伊红结合,染色偏红;相 反,则易与美蓝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应使用 清洁、中性的载玻片,稀释染液必须用 pH 6.8 缓冲 液,冲洗玻片必须用流水。 3.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分析[6]: (1)低倍镜分析: ①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涂片太厚, 细胞聚集不能展开,细胞形态不好辨认;涂片太薄, 细胞全被推散,分布不匀,分类困难。染色太深,其 结构不清,染色太浅,也不易形态辨认。良好的涂片 应该是细胞恰好分开又不太分离、细胞染色后红蓝 分明。 ②判断增生程度:根据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 红细胞的大致比例将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分为 5 级: 极度活跃(markedlyincreased)(有核细胞:成熟红细 胞为 1:1)、明显活跃(increased)(有核细胞:成熟 红细胞为 1:10)、活跃(normal)(有核细胞:成熟 红细胞为 1:20)、减低(reduced)(有核细胞:成熟红 细胞为 1:50)和重度减低(acellular)(有核细胞:成 熟红细胞为 1:300)。 ③评估骨髓小粒和油滴多少并观察计数巨核细 胞数目及大体细胞状况: -):无油滴;(+):油滴少 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 ( 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 1mm 以 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干燥; (+++): ( 油滴聚集成片。大体观察细胞状况包括是否有瘤细 胞团(如淋巴瘤、骨髓瘤、转移瘤)及少见细胞(如 肥大细胞、朗格罕斯细胞和戈谢细胞等),并计数巨 核细胞。一般情况下,骨髓穿刺涂片不适合用于肿 瘤诊断,然而不成熟细胞成堆分布则提示转移瘤, 应报告为“不能分类细胞”,并应通过骨髓活检和适 当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来加以确认。 ④骨髓涂片骨髓稀释判断标准:如抽吸骨髓时
论中写出诊断,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则应对主要 发现做出描述。如果此次骨髓穿刺是对疾病进行监 测且此前做过骨髓穿刺,则此次骨髓发现应与前次 做比较,对变化做出描述。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年 6 月第 34 卷第 6 期
Chin J Hematol,June 2013,Vol. 34,No.6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年 6 月第 34 卷第 6 期
Chin J Hematol,June 2013,Vol. 34,No.6
髓小粒的细胞成分(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比例)。 ⑧特殊细胞及分类不明细胞:注意涂片中有无 细胞成团和巨大病理细胞(如尼曼一匹克细胞、转 移瘤等)。在计数分类过程中,可能会见到个别有核 细胞,其形态特异,不能归人系统,属分类不明细 胞,其形态应详细描述。 ⑨非造血细胞:计数 500 个有核细胞时,会观 察到肥大细胞、网状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非 造血细胞,不应计入有核细胞计数,但应在骨髓报 告中加以描述。 ⑩寄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小体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年 6 月第 34 卷第 6 期
Chin J Hematol,June 2013,Vol. 34,No.6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2013 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血液病诊断分型的基本实 验室检查,现今,国内不同单位在血细胞分析的操 作、形态学描述术语和报告等方面极不统一[1]。为了 规范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 验诊断血液学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系统复习文 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形 成了本共识。 然而, “发育异常”这一名词应限用于有核细胞。正在 接受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患者不能进行发育异常评 估。此外,中性粒细胞颗粒增多、增粗常常是感染所 致,这种细胞在诊断 MDS 或确认 AML 多系发育异 常时不应计人发育异常细胞中。
织细胞)也应描述。肥大细胞增多、任何不典型形态 特征或聚集均应加以记录。任何异常细胞或成堆分 布转移瘤细胞应加以描述,如果破坏细胞显著增多 也应描述。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POX)染色、苏 丹黑 B 染色(SudanblackB,SBB)、氯乙酸 AS-D 萘 酚酯酶染色(naph-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 NAS-DCE)、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alpha-naphthyl butyrate esterase,α-NBE)、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 acid non-specific esterase,ANAE)、过碘酸-碱性复 红反应(PAS,又名糖原染色),以及酯酶+氟化钠抑 制实验有助于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单细胞、幼 稚单核细胞和原幼淋巴细胞的确认。中性粒细胞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