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运用强化理论来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还将探讨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我们将对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被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行为是由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驱动的,而非内在的需求或动机。
斯金纳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而得以塑造和改变的。
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即行为的结果(强化物)会影响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强化物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正强化物是指那些能够增加行为发生频率的奖励或刺激,如食物、赞扬等。
当某个行为被正强化物所奖励时,该行为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会增加。
而负强化物则是指那些能够消除或避免不愉快刺激或惩罚的刺激,如逃避惩罚、缓解疼痛等。
当某个行为能够导致负强化物的出现时,该行为也会在未来的发生频率中增加。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强化: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给予正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而负向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避免负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两种强化方式在塑造和改变行为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了外在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和改变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中,这一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然而,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过度依赖外在奖励和惩罚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和适度使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1. 引言1.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简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20世纪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个体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强化方式的影响,通过对行为后果的强化来增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是可预测的,可以通过对强化方式的控制来引导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在强化理论中,强化可以分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分别指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影响行为的发生频率。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班级管理中,强化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强化环境,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效管理班级纪律。
通过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和班级管理水平。
1.2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在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班级管理则是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教育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范班级秩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引言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强化理论对于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社会情境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和班级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特点。
本文将探讨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概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弱等概念。
正向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或者积极的肯定来增强某种行为,以使这种行为更加频繁地出现。
负向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的不愉快刺激或压力进行消除或减少,以增加该行为的频率。
惩罚是指通过给予惩罚或者否定的评价来减弱某种不良的行为,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消弱是指通过消除或减少对某种行为的关注和回应来减弱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来加强或者减弱的,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强化和惩罚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 正向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或者肯定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完成作业或者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可以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和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负向强化负向强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般不太明显,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纠正并且改正后,教师可以通过减轻其责任或者给予一些便利来强化其积极的行为,使其对于良好行为有更强的记忆和体会。
3. 惩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需要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以达到纠正和改进的目的。
当学生缺席、迟到、偷东西或者作弊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批评和惩罚,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并让学生明白行为的后果。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理论,它强调通过强化积极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新情境下,如何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改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概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行为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而这种改变是通过对行为的强化或者弱化来实现的。
强化是指一种刺激,它会增加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
斯金纳将强化划分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正向强化是指给予奖励以增加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而负向强化是指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
强化理论认为,通过对行为的强化,可以增强所期望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积极强化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当学生做出优秀的表现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弱化消极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的消极行为,比如不听讲、走神等。
教师可以通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对这些消极行为进行弱化。
教师可以在学生表现消极行为时,及时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消极的反馈,以此来减少这些消极行为的出现频率,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建立正向的学习环境通过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正向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肯定和表扬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从而塑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一种学说。
行为主义者普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反复等途径来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化。
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学习和吸收前人的思想,又超出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行为学体系。
斯金纳是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者,其强化理论更为全面和深刻。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为更好地进行学校教育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罗杰·斯金纳(Roger Skinner)是自动学习理论发展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基于强化教育的模型,这一模型有助于解释和改善学习者的行为及其影响。
他的强化理论假设,行为是由后果及其关联的强度决定的。
这一理论模型分为三个基本的要素:行为反应,后果以及改变的可能性。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分析表明,正面的后果强度会激励一种行为模式,而负面强化则会压抑或释放行为。
斯金纳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用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
在教育领域,它认为学习者会根据他们取得的行为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基于此,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正面后果(例如表扬、大力赞赏等)或弱化后果(例如责备、惩罚等)来改善学生的行为。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年龄适当)更多的反馈和支持以加强其学习和表现。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儿童的父母管教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采用积极的集中策略,以增加孩子表现良好行为的机会,以及消除不受欢迎的行为,而不是依靠惩罚。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也可用于解释心理和神经过程。
例如,它可以帮助解释抑制或取消过程,它们是指随着正面或负面的强化的增加,相关的行为的活动减少。
此外,它还可以解释痴呆患者和学习障碍患者的行为特征,即他们存在可能克服行为阻碍的能力,但受限于缺少有义务性的正面强化。
因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社会领域,其目的在于改善学习者行为。
这一理论假定,学习者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强化影响,其反应结果会根据它们的行为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而发生变化。
借助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行为,帮助他们改善和掌握学习技能,并有助于其应对今后的生活挑战。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在幼儿园这个五彩斑斓的小世界里,老师们就像园丁一样,用爱心和耐心培育着孩子们的幼苗。
其中,斯金纳强化理论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老师解锁了教育的新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把钥匙是如何在幼教中闪闪发光的。
咱们得知道,斯金纳强化理论的核心在于“正强化”,也就是让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是那个总能及时给孩子们点赞的“小红花”管理员,那么孩子们肯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因为每一次的“表扬”都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们在画画时,如果老师看到他们画得好,就会及时夸奖:“哇,你画的星星好亮啊!”这样的话语就像是一颗颗小小的糖果,让孩子们的心情瞬间变甜。
而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老师可以用一句简单的“再试一次,你一定可以的!”来鼓励他们,这就是一种正强化。
除了正强化,斯金纳强化理论还告诉我们要善于使用负强化。
比如,当孩子们完成一项任务后,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奖励,比如额外的休息时间或者喜欢的小零食。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奖励,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当然啦,斯金纳强化理论不仅仅是用来奖励孩子们的。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能像魔术师一样,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遵守规则,那课堂岂不是会变得井然有序?在这个充满爱与智慧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斯金纳强化器。
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暖,用爱去浇灌这些幼苗,让它们在知识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想说,斯金纳强化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它需要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有时候我们需要赞美来激励对方,有时候我们需要批评来提醒自己。
让我们用智慧和爱心去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火花,共同创造一个温馨、快乐、充满爱的幼儿园吧!。
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鲁忠义心理学)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3.4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
3.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天穹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要积极的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学生的表现符合教师的预期的时候要适当的予以表扬,这个表扬要及时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能等到学生的热乎气没了再给表扬,再激励,就可能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譬如,学生今天拾金不昧捡了个钱包及时归还了,老师就要当即给予表扬,而不是年终的时候再说。
当然,如果,即时的给予了表扬,并且以后在年终或者学校的表彰会上再给与高度的评价就更好了。
再者,譬如说后进生,成绩前进五个名次对于整个班级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的划,就可以利用强化理论,进行正强化,表扬,鼓励,并且分阶段设立目标,让他小步子前进,逐步与班级平均水平看齐,最终与班里的先进生并驾齐驱。
新课程理念下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我们来了解一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起和强化的。
而强化理论就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刺激,来增强或削弱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强化可以分为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正向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某种行为的发生;负向强化是通过去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某种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还提出了惩罚和消逝等概念,以及强化的定时性、定率性等原则。
在中小学的班级管理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以正向强化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团体合作等行为。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给表现突出的小组,激励其他小组也积极参与进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那些积极思考并且愿意分享的学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这种正向强化的行为管理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负向强化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消除一些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
在学生不规范行为出现时,可以采取停止注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良的行为会导致不好的后果,从而增强良好行为的发生。
同样地,消逝原则也可以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学生经常迟到或早退,教师可以通过设立迟到卡或早退卡的方式来惩罚,让他们感受到不良行为的后果,从而增强守时的意识。
班级管理中的惩罚和强化的定时性、定率性等原则也是可以借鉴的。
在学生的行为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适时给予奖励或惩罚,还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奖励机制,确保奖励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教师还应该注重行为的定率性,确保奖励或惩罚的出现频率合理、稳定,以增加行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家校合作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同样可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
该理论在幼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强化和奖励来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并介绍相关的实际案例。
一、正面强化的应用在幼教中,正面强化是斯金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正面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幼儿积极的奖励来增强其正确行为。
这种方法有助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所幼儿园中,老师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
比如,当幼儿将各种玩具整理归位时,老师会给予他们肯定的眼神和赞扬的话语;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敢于提问时,老师会给予他们额外的奖励,如贴纸或小礼物等。
这样一来,幼儿会因为得到了奖励而感到喜悦,并愿意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二、负面强化的应用与正面强化不同,负面强化是通过消除或减轻不良刺激来加强幼儿的行为。
这种方法适用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行为,通过减轻不良行为所带来的不适感来引导幼儿转变行为。
例如,在一个幼儿园的课堂上,当幼儿出现打闹、争抢玩具等不良行为时,老师会暂停课堂活动,让幼儿暂时离开学习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失去与同伴一起学习和玩耍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良刺激。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导致一系列不愉快的后果,从而激发他们转变行为的需求。
三、连续强化的应用连续强化是指在幼儿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立即给予奖励的方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幼儿初步学习某项技能或形成某个正确的行为习惯的阶段。
例如,在学龄前班级中,当幼儿开始学习写字时,老师会使用连续强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每当幼儿正确写出一个字母,老师就会立即给予肯定和奖励,如鼓励的话语和星星贴纸等。
通过这样的持续强化,幼儿会逐渐形成写字的良好习惯,并乐于接受学习。
四、间断强化的应用间断强化是指在幼儿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不是每次都给予奖励,而是间隔一定时间或特定次数才给予奖励的方式。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 3) 小步前进, 分阶段设立目标, 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
第三种, 自然消退, 又称衰减。它 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 撤销。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 此 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 企 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 予奖酬, 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 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因 此不再发给奖酬, 从而使加班加点的 职工逐渐减少。
责任编辑/张守纪
71 企 业 改 革 与 管 理 2008 年第 2 期
第二, 采用负强化( 尤其是惩罚) 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 业绩提升, 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 极影响, 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
管 理 ABC
而 出 现 悲 观 、恐 惧 等 心 理 反 应 , 甚 至 发 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 在运用负强 化时, 应尊重事实, 讲究方式方法, 处 罚依据准确公正, 这样可尽量消除其 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 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强化理论的应用, 要考虑强化 的模式, 并采用一整套的强化体制。 强化 模 式 主 要 由 “前 因 ”、“行 为 ”和 “后
果 ”三 个 部 分 组 成 。 “前 因 ”是 指 在 行 为产生之前确定一个具有刺激作用的 客观目标, 并指明哪些行为将得到强 化 。 “行 为 ”是 指 为 了 达 到 目 标 的 工 作 行为。 “后果”是指当行为达到了目标 时, 则给予肯定和奖励; 当行为未达到 目标时, 则不给予肯定和奖励, 甚至给 予否定或惩罚, 以求控制职工的行 为。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谢佳洋应用心理学222007306022024斯金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也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美国《时代》杂志称斯金纳是“美国在世的心理学家中最有影响的、在人类行为科学中最引起争辩的人物”,他与华生一样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信条,即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比华生更坚定、更彻底。
他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一反深受传统人文影响的深层心理研究运动,抨击那些将内在精神世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观点,坚信人的行为源于外界,是环境中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注重对人的各种行为反应模式进行考察与研究。
斯金纳以巴浦洛夫、桑代克、华生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研究动物的行为,进而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强化理论——行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
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当然,消极强化并不等同于惩罚。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则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开始,斯金纳也只将强化理论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摘要: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强化理论在教育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概念和功能入手,分析强化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强化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学校教育新行为主义代表人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用来解释动物和人类行为,进而提出了强化理论,并将其运用推广到教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认识不足,滥用行为主义来控制学生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完成伤害。
因此正确认识、善于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强化的概念和含义在行为主义中,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地系统完整地提出强化理论的是斯金纳。
斯金纳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出发,赋予强化新的含义。
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自主发出的操作性反应。
巴普洛夫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自主的,是由对后续结果的期待所引起的。
而这种期待就起一种强化。
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刺激。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因此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强化来实现。
(二)强化的功能及分类强化的功能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修正、规范、限制和改造人的行为,使其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主体接受行为后果反馈,不断地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刺激。
凡事能够增加反应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
可以理解为有机体某种反应,随后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反应出现的概率、频率和次数增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运用的事物叫做正强化物。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强化理论又叫做“行为修正激励论”。
它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类型,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是正强化又叫积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就是负强化又叫消极强化。
强化通过强化物发生作用,一级强化物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和水;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誉等。
强化还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在教学中前者是由教师、同学、家长、学校等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学生的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
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曾经在美国中小学中掀起强化教育的热潮。
教师灵活地运用强化物及强化规律,将强化理论与教学实践巧妙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行为,改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具人文性,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强化物,例如,微笑、言语的鼓励、适当的体态语言,或者小小的物质奖励等,给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正强化,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用于语文教学的负强化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予以纠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规定学生犯错误要写字数不等的明书,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强化理论的运用可以作多方面的探索。
(1)自学目标加强斯金纳认为,人类满足需要,指向目标的行为是复杂的,是由一系列单个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把总目标规定的复杂行为过程,分解成许多步骤和小目标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然后再开启下一步的目标,使每一阶段、每一步骤行为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巩固,就可以达到有效地控制、矫正和改变行为的目的。
语文教材的编写正是由课文到单元再到板块,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整体。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引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领域,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环境的发展,教师们在面对新的情境时需要对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进行创新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教学需求。
本文将探讨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新情境下的教学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这样的新情境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教师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管理策略。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主张,通过对行为的积极强化可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而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可以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设计各种强化措施,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表扬、奖励或者其他形式的正面反馈,来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和学习成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也可以通过惩罚措施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提高他们的纪律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并不意味着严厉的处罚或者羞辱学生,而是应该采取合理的惩戒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背景,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运用强化理论来调节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举例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举例1.正强化:给予被试奖励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例子:例1:教室的地板上有一片小纸屑,小林主动地把纸屑拣起来放到垃圾桶内,这时教师恰好看在眼里,立刻对这一行为进行赞赏:“小林的卫生习惯真好,大家都看到了,小林主动地把地上的纸屑仍到垃圾桶内了!”这样,小林下一次遇到地上留有纸屑,拣起来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例2:班级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在悄悄说话,有的同学在摆弄小东西,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这时,老师看到小婷坐姿端正,静静地等待着上课。
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小婷同学,上课之前地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这样,小婷的这种行为得到强化,同时,也给其他没有准备好的同学一个示例。
例3:小榆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和聊天,甚至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
有一天,她意外地把自己的一个简报拿来给老师欣赏,问老师觉得简报怎么样?“简报上既有丰富的文字,又有清晰的照片和图片资料,而且简报的主题非常鲜明,每一个字都写得认真、漂亮,老师觉得你做简报时花了很多工夫,我很想让全班同学都看看,欣赏一下你的作品!”这时,我意外地发现,小榆第一次在我面前展露了她灿烂的笑容。
之后,小榆经常会拿一些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渐渐地向老师和同学们开启自己的心灵。
这时我们要注意,我们地赞美一定要具有建设性,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夸耀上。
例4:小杰是班里一位偏差行为比较严重的学生,课堂注意力水平、与同学的交往等等都有一定的障碍,但是,你可以发现,该学生的每周周记都写的非常仔细。
有一次,当该学生偶尔认真地写过周记后,老师对其周记进行了认真的批改,而且指出其很多的优点,好词好句,并赞赏他作文水平的确不错。
结果第二次周记,该生写的更加认真,虽然有些小毛病,但老师始终给予一种承认和鼓励的态度,并且在班级上表扬该生的这一优点。
如今,该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周记习惯,而且作文水平不断上升。
2.负(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概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强化和惩罚的影响,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强化是指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是指减少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通过对行为的强化和惩罚,可以达到改变和塑造个体行为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的管理效果。
1. 提供及时的积极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强化来增加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者完成作业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表扬或者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专注和努力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制定清晰的规则和期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了对行为的强化和惩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当学生遵守规则并且达到期望时,可以给予积极强化;而当学生违反规则或者未达到期望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提高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
3.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强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积极强化。
设置在线学习平台或者使用电子评分系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奖励。
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强化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
1. 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了积极强化的重要性。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凝聚力。
组织各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 鼓励合作和竞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被运用在班级管理中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强化鼓励学生之间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同时也可以通过竞争性的游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强化理论及其应用一、强化的一般概念(一)强化的涵义强化(reinforcement)即增强。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反应频率提高或降低的作用即强化。
强化是由一定的刺激物引起的,这个刺激物称之为强化物(reinforcer)。
例如,物质奖励、语言鼓励和行为惩罚等。
巴甫洛夫(I.P.Pavlov)首先应用了强化概念。
他认为一切使行为得到加强的事件即是强化,一切由它引起的变化为条件作用。
他认为强化物与刺激物相联系,使条件刺激物具有引起行为的信号意义。
斯金纳(B.F.Skinner)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赋予强化新的含义。
他认为有机体在改变环境中又使其自身发生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使其得到奖赏,这就具有“强化”的含义。
在操作行为中,强化物与反应相联系,某种反应受到强化,其出现概率增加,这样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同时,斯金纳把有机体所形成的反应以及在一系列操作中反应和强化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联合序列称之为列联或关联性(contingency)。
所以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形成一定的操作方式,再次按同一行为方式时,它的行为就会因强化而加大力量。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强化的大多数刺激或事件是与个体生存的生物学过程相关联。
例如,食物对个体饥饿的强化可以使个体获得能力,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部分。
随着环境的复杂、有机体对环境的行为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也改变着个体自身。
有时环境改变了,旧的行为方式因得不到强化而消失,新的强化结果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这样个体就得到成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斯金纳认为操作性强化的第一种功能是促进有机体行为的成长(growth)即形成不同的新的反应形式。
如动作技能更加熟练、精巧,对适当刺激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操作性强化的第二种功能是保持(retention)和加强行为,使行为出现的次数加多。
强化量的大小是影响强化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一般来讲,强化量大引起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多。
在实际生活中,每次强化的结果也不一定完全一样。
如,在我们的学习中,同样地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时好,有时不好。
人们并不能够精确地预计每次行为的结果。
(二)强化的程度根据强化的组织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强化程度(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连续强化程序这种强化程序是对个体每一次操作都给予强化。
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在生活中实施有困难。
2.间隔强化程序这种强化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操作给以强化。
根据时间安排,又可分为两种程序。
(1)固定时距强化。
这是按照一定的固定时间间隔,对操作反应进行强化,例如,每隔3分钟或5分钟给一次强化,而不管有机体在这一段时间内做出多少次反应。
这种强化程序的缺点是,当每一次强化反应结束后,开始一段时间反应很弱,甚至不出现反应,直到接近下一次强化时,反应才加快,这大概是因为个体知道,过一段时间后才给予强化的缘故。
(2)变化时距强化。
这种强化程序是只规定一个平均时距,例如,平均每5分钟强化一次,但每次强化的具体间隔时间或长或短不固定。
这种强化程序可以使个体的反应保持平稳和均匀地出现。
3.比率强化程序这种强化的次数是由个体反应为基础的、个体反应越快,得到的强化越多。
这种强化也可分为两种程序。
(1)固定比率强化。
这种强化程序是以个体反应的次数为基础决定强化的程序。
例如,每出现15次反应实施一次强化。
这种强化的效果好,反应的速率也高。
在我们生活中,如工厂里实施计件工资比计时工资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
(2)变化比率强化是以个体的反应为基础,制定一个标准次数。
强化以标准为平均数,具体实施可以灵活掌握,这样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强化程序对于理解动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两只同样饥饿的老鼠会因为所受强化程度不同而发生很不一样的行为反应。
图2-2展示固定时距强化、变化时距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和变化比率强化程序反应的结果。
图2-2不同强化程序下所得到的累积反应次数曲线图(资料来源:J.L.Williams,1938)二、强化的理论(一)驱力理论1.赫尔和佩林、威廉斯的研究赫尔的理论是在一个极简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这个研究是由他的学生佩林(C.T.Perin)和威廉斯(S.B.Williams)做的。
在实验中,他们训练老鼠跑一条直的木制小通道,以食物作为奖赏。
动物分为两组,一组动物被剥夺食物22小时,另一组动物被剥夺食物仅三个小时。
赫尔假定长时间的食物剥夺将引起高的动机或驱力(D)。
同时,他假定一个动物多次跑通道受到奖赏,这个动物就获得了跑通道的习惯(H),无论什么时候,将动物放在通道上,它就会跑。
实验结果表明,被剥夺食物时间长的动物跑的速度较快;同时,由于多次跑通道而受到奖赏的动物也跑得比较快。
(见图2-3)赫尔假定驱力(D)和习惯(H)对于任何行为的产生是起同样作用的。
行为的潜能(Excitatory potentia)等于驱力(drive)乘上习惯(Habit),即E=D×H。
同时还假设行为的出现仅仅是在D和H都大于零时。
图2-3动物被剥夺食物时间不同,跑的速度不同(资料来源:C.T.Perin,1942)2.赫尔的动机结构赫尔(1943)认为生物的需要是动机的惟一源泉,并且认为应该将强化定义为需要的减少。
例如,动物饥饿程度增加,驱力就增加,动物喂饱了,其需要被满足,驱力就减少了。
由于赫尔认为有机体行为的激发可以减少生物的需要,他的理论就称之为驱力减少理论。
这个理论以坎农(Cannon,1918)的体内平衡原理为基础。
坎农认为有机体在形成了某种极端的不平衡状态时,就要试着回到一种平衡的最适宜水平或最佳状态。
例如,机体的体温如果超过了摄氏37度,机体就会出汗以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的温度。
如果体温降到摄氏37度以下,机体就会哆嗦以促使体温恢复到正常。
赫尔认为有机体总是“试”着回到没有生物需要的状态,即没有驱力。
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赫尔提出动机结构包括一般驱力和驱力刺激。
(1)一般驱力。
赫尔在提出生物需要是驱力的源泉之后,指出驱力是一种一般的能量,驱力能给予和它相联系的行为以能量。
也就是说,有机体由于生物需要所引起的机体的一种驱动状态,能产生驱动的力量推动机体产生行为。
例如,一个人饿了就有了进食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饿的驱力,这种驱力推动着人们去寻找食物。
饿的人比饱的人有更强的力量去寻找食物,也就是说有着更强的动机。
人们在赫尔这种原理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斯彭斯(Spence)和泰勒(Tayler)用赫尔的原理论证了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这一定律认为,在高动机下执行容易任务,能得到最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低动机下执行困难任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在高动机下反而会遭到失败。
斯彭斯和泰勒用赫尔驱力理论的E=D×H公式研究驱力和增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驱力刺激。
在赫尔的理论中生物需要有两种作用,一是增加驱力也就是一般驱力;另一个作用是引起一个驱力刺激。
赫尔认为可以将驱力刺激作为条件刺激来看待。
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分泌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当一个刺激伴随食物出现多次,它也能引起唾液分泌,这个无关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物,也能获得无条件反应。
驱力刺激就是那个伴随着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的条件刺激。
在赫尔的理论中,驱力刺激起着增长、促进行为的作用。
赫尔认为强化是降低需要,对于引起行为是必须的。
对于这样一个看法,许多人提出怀疑并对它进行检验。
谢菲尔德(Sheffeld)和罗比(Roby)考察了需要减少与强化之间的关系。
他们选择糖精作为强化物,因为糖精没有营养,不可能减少生物需要。
也就是说,动物吃下糖精后需要不可能减少,强化物对它不起作用,强化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弱的。
在这种情况下,驱力刺激很快就会出现即饥饿的疼痛将促使动物很快地跑下通道,这可以看到驱力刺激对行为的促进作用。
3.赫尔的学习结构(1)目标与部分目标反应。
赫尔的学习结构即是习惯的获得,他认为对于一个习惯的学习强化是绝对必须的。
赫尔的这种看法受到他的同时代的重要理论家托尔曼(E.C.Tolman)的挑战。
托尔曼认为赫尔把行为分到最小的刺激-反应水平是错误的。
他认为动物学习跑通道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动物有一个目标期待:为了获取食物。
在动物头脑中存在着刺激─反应联结的图式,对环境有一个“认知地图”,这些信息帮助它们进行反应,不需要接受训练与强化。
在托尔曼的影响下,赫尔也认识到人们行为的期待目标。
但是,他不要不能观察的“期待”进入他的理论。
于是,他借助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来解释目标。
他认为刺激─反应的行为链,通过本体感受刺激即体内获得刺激的刺激,第一个刺激和最后一个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第一个刺激能够预见将来事件的期待。
这就是赫尔对于托尔曼所提出的目标的解释。
同时,赫尔也认识到,即使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刺激─反应理论家,也必须吸收这样的认知概念:目标与期待。
赫尔认为从目标刺激到目标反应出现的一个长的行为链的过程中,要出现驱力刺激,这种驱力刺激会带来部分目标反应,引导着有机体向着目标。
例如,人们从家里到餐馆用餐这个过程中,饥饿的疼痛会促使人们更快地向着餐馆。
同时,赫尔认为部分目标反应不仅仅由驱力刺激引起,外界的环境刺激也可能引起部分目标反应。
也就是说,人们去餐馆路上的某些标志也可以引起部分目标反应。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赫尔受到托尔曼和他的学生的影响,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改。
(2)诱因。
托尔曼认为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获得的痕迹而形成的。
他与布洛杰特(Blodgett)、翁齐(C.H.Honzik)所进行的研究论证了这一点并提出了潜在学习的概念。
他们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用三组老鼠学习走迷津,从开始到目标,如果进入死胡同就是一次错误。
第一组动物每一次进入目标就有一粒食物奖赏,这一组动物很快学会走迷津,几乎没有错误;第二组动物进入目标没有奖赏,由于它们通过迷津的行为没有目的,因此出现许多错误,多次训练的进步不大;第三组是关键组,动物从第一次到第十次实验和第二组一样没有奖赏,但从第十一次实验开始,当它们进入目标就给予奖赏,结果与第一组一样。
托尔曼认为第三组的动物在头10次虽没有奖赏,但是它们存在一种潜在的学习,说明行为的执行就是一种学习,表明没有奖赏的情况下也出现学习。
潜在学习研究十年以后,克雷斯皮(Crespi)进行的研究给赫尔的理论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他的实验也是用三组老鼠进行的,他要求动物跑一个向着目标的通道。
三个组的动物在目标盒所得到的奖赏分别是1粒、16粒和256粒食物,奖赏的多少和动物跑的速度有直接的联系,正如赫尔所认为的奖赏的数量多习惯建立得更快。
但是克雷斯皮在第二次实验时,给每一组动物一样的奖赏──16粒食物。
结果表明,原来奖赏1粒的小组的动物跑得比原来快,而原来奖赏256粒的组的动物跑的速度则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