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调查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调查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摘要】定性研究作为社会调查的方法之一。近34 年来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介绍了定性研究方法的产生及概念界定,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对比中阐释了定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分析了定性研究的过程及收集材料的方法,最后展示了定性研究方法发展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社会调查定性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的产生和界定
现代社会调查研究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长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实证研究即定量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定性研究则长期受到冷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定量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重新对定性的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色彩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西方社会思潮中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不同程度的影响,也部分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现象学家认为,要用日常生活的面貌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就要保持这种现象的完整性。他们认为定量的方法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但不利于在自然情境下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定量研究
者从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入手,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也很难对研究者自己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查。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数量化、凝固化,而且还忽略了研究者以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近三十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自身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目前,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泛的运用,成为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定性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定义。是因为定性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复杂,既缺乏统一的哲学基础和研究传统,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方法工具箱,因此很难对定性研究做操作化定义。我们将定性研究概括为: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法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
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陈向明,1996)。近年来盛行的所谓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定性研究是一组跨学科、
跨专业、跨领域、跨主题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如: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学、项目评估、法律学、新闻学、政治学、行政学等等。
二、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和方法
定性研究最鲜明的特点是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人们在主观上获得的信息(如偏好、要求、满意、评价、习惯等)更真实、生动和详尽。我们可以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对比中发现定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定量研究又称“量的研究”、“量化研究”。按照绝大多数学者的理解,其研究步骤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用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从而检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定性研究是主要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凭研究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
的信息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判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进行综合,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定量方法有数字或数据的基础去解释事物间的关联性或因果关系。定
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最大区别则在于定性分析不用统计模型、不做回归分析。定性被看作是基于种类或质的差别而不是程度的差别的研究。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
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做出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等。虽然这些步骤在形式上和定量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其运行顺序、包含的内容以及操作手段却很不相同。由于定性研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以上这些环节在实际操作时不是相互孤立、依次进行的。它们之间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反复,因每一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定性研究中收集材料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访谈通常使用开放的形式,或者在研究早期采用开放式,随后逐步缩小范围,采用半开放式。访谈结构一般灵活宽松,为被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想法留有充分的余地。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者应注意被访者对问题的定义和思维方式,遵循他们的思路,用他们的语言表述来论问题。访谈者一般事先备有一份访谈提纲,列出访谈者根据文献和个人经验认为应该了解的问题,但提纲只是起一种提示作用。如果被访者没有提到访谈者认为重要的问题,访谈者可以在访谈结束时用开放的方式询问对方的意见。观察一般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两种。在参与型观察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中观察他们的言行,研究者可以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文化内部;更深刻地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在。参与型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件的动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者还可以使用录像机进行录像。研究者可以有一定的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实物分析包括对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音像和实物等材料的分析。
一般来说,实物分析可以用来对访谈和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加以补充和验证。事实上,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检验。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观察结果和实物检验被研究者在访谈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也可以在访谈时询问被访者对观察内容或实物的意义解释。当然,定性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概括的非全局性带来的问题,即定性研究者所选定的研究对象能否代表这些对象所属的整体的问题。由于现实的因素,定性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只能够从少数对象上取样。在实地研究中不存在抽样的情况,研究者只能对很有限的对象进行详尽的描述。于是不可避免地
让人们对此项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质疑,并对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整体代表性存疑。同时,定性研究者对个案选择中受到的不同因素的限制也会影响其所具有的代表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不统一性带来的问题。定量研究采用的是统一的、严格的、明确的研究技术,以凸现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客观性。定性研究则采用实地研究以表现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主观性,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方法上更多依靠研究者的参与和对情景的分析,而恰恰就是这种主观的东西,使定性研究的方法极不统一。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发展速度飞快,应用领域日益扩展
自从1941年罗伯特·蒙顿博士和保罗·拉札斯费尔德在美国召开了全球第一次“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之后,定性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争议渐少,而倍受赞誉尊崇的重要研究方法。市场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