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文档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周祖谟就指出,词汇是成系统的,并认为:“词汇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在构词和词义之间的联系”。1961 年,黄景欣作过进一步的阐述:“一种语言的词汇是由该种语言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形式、义和功能特征的互相对应、互相制约的词汇单位构成的完整体系”。虽然数十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词汇有哪些系统,为什么是多元的系统,各种系统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词汇的多元系统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似乎还缺乏完整而深入的表述。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求正于方家。

词汇的多元系统究竟包括哪些系统呢?按其重要性的不同可

以列述以下八项:

、词汇的构成系统

如上文所引,周祖谟说的词汇的系统性主要就体现在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联系上。后来的许多研究又从基本词里分出核心词,在一般词汇里则分出行业词、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小类。

关于基本词汇的特征,一般理解为稳定性、全民性、能产性。

所谓稳定性是在历代相承中较少变异。所谓全民性是全社会普遍通行,而一般词汇中的行业词通行于一定行业,方言词通行于

定地域,文言词通行于某些书面语,外来词和新词在未普及时也只能局部通行。所谓能产性是具有派生和组合新词语的能力。从主要方面来说,用这三点来概括基本词汇的特征大体是够用了。

若要对其进行全面理解,则常用性和原生性也是不能忽视的。

常把常用性归入全民性这个特征,的确在全社会普遍通行的总是较为常用的,但事实上,全民通行的词也还有些并不一定常用。

例如基本方位词中的“北、旁、左右、内外”使用频率就并不高,人体名称“骨头、屁股、肚子”在语言应用中出现频度就很低。

所谓原生性就是孙常叙所说的“非依存性”。基本词汇是人们认知世界时最先造出来的词,而不是由其他词分解或合成或比附、类推而来的。正因为这个特点,它往往可以用来说解其他词语,在辞书里用作“元语言”。

核心词是词汇的最小内核,往往是最早出现、表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常用的原始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大多是由核心词衍生而来

的。核心词、基本词和一般词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系统,如图1 所示。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同心圆的各个环之间并没有断然的界线,而是一种连续系统,核心词、基本词、一般词之间有时并不能确切地加以划分。用来区分的标准之间也会有相互抵牾的现象。

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核心词、基本词也会发生变动,各类

一般词更是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有的早先的核心词被替换而转用

为语素或退居文言词,如:视f看、闻f听、食f吃、行f走、立f站;有的新词、方言词、行业词甚至外来词也会上升为基本词,如政治、经济、电子、股票、山寨、搞、帅等等,在现代社会里就大有挤进基本词汇之势。

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核心词、基本词和一般词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衍生关系的。正是这种衍生关系成了贯穿几个同心圆的轴心。词汇多层系统中的这个轴心,从理论上说是研究认知过程和语义关联的重要依据;在应用上也是母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必须寻求的途径。例如“人”是核心词,人民、人力、人心、大人、男人、女人应该是基本词,人物、人士、人质、他人、众人、证人、游人、主人公、植物人则是一般词。“人”的基本义就是这一大批词语的关联轴心。

二、词汇的生成系统

如果说词汇的核心词基本词般词的构成系统是

横向的、共时的、静态的构成系统,造词法的系统则是纵向的、历时的、动态的生成系统。

造词法的系统是孙常叙第一次和构词法并列提出来的。张志毅解释道:“构词法,属于解码范畴,是对生成后的词做语法分析……造词法,属于编码范畴,是研究生成,即创造新词的方法。”

孙先生把汉语词汇的造词法分为语音造词法、语义造词法和结构造词法,每一个词都有它的语音形式、语义内容,若是多个

语素合成的多音词,语素之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因此,语词的生成方式用这三种造词方式来分类,是有概括力的。如果对语义的理解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那么也可以从大处区分为

因音造词”和“因义造词”两大类。从汉语词汇的生成大势来看,因音造词是早期的造词方式,自从兴起了语素合成造词之后,因义造词就成了造词法的主流。而且这个主流造词法还可以细分

为语素合成、语缀类推和修辞转义三个小类。

因音造词更准确地说是“音义相生”,包括因音生义和因义

生音。早期的叠音词(关关)、双声叠韵(窈窕)、同源词(同音近

音派生同义、近义词:背/负,迎/逆,景/影,首/头)、同音假借滋生虚义词(孰/熟,莫/暮,燃/然),后来的衍音(扒

拉)、切脚词(硌搭)、音缀词(糊里糊涂)、音译外来词(胡同、沙

发)都属于因音生义;由于词义的延伸,产生异读以别义则是因义生音,包括声调别义:量(平、去),数(上、去),难(平、去),中(平、去);声韵别义:乐(卢各、五角),曾(作滕、作棱),朝(知遥、直遥),塞(先代、苏则)。周祖谟认为:“以四声区分字义,远自汉始,至晋宋以后,经师为书作音,推波助澜,分辨更严,至陆德明经典释文,乃集其大成。”蒋绍愚则认为:“由词的引申、转化、音变而产生新词,在上古是一种非常能产的构词方式,但到中古以后,就逐渐让位给合成这种方式了。”

因义造词中的语素合成酝酿于先秦,汉代形成系统并急速扩展,经过汉唐两代的发展,到了唐五代的变文,语素合成的双音

词已占了复音词的83.58 %。此后,直到现代,双音合成词一直是汉语词汇的主要造词方式。

语缀类推是实词虚化为表示语法意义的语缀类推出来的。在上古时期,名词前缀(有)、动词前缀(言、爰)以及后缀“者、然”

之类,数量并不多。汉唐之后,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类后置的语缀(子、儿、头、着、了、过)以及形容词后附的生动形式就大量发展起来了。

修辞转化是用词(或语素)的比喻义来创造新词的。在上古汉

语时期这类词出现得不多,例如“社稷”喻指国家,“陛下”称代皇帝。后来的成语不少也是用的比喻义,例如:唇亡齿寒、为渊驱鱼、揠苗助长。到了近现代的三字格惯用语,专用其比喻义的就更多了:穿小鞋、打秋风、炒冷饭、铁饭碗

考察词汇的生成系统不但可以说明汉语史不同时期词汇衍生的不同特点,也可以了解使用汉语的人几千年来认知世界、表达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词汇教学而言,不论是母语教学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多音词中的各种语素是如何组成不同的词义的,显然对于词汇的习得和掌握乃至语法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来的小学启蒙教育十分重视造词和析词的训练,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析词教学法和造词训练似乎还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三、词音的组合系统

词的物质外壳是语音。汉语的词音是由音节构成的。音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