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路基专项工程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1章软土路基处理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
1.1、工程概况 (3)
1.2、工期安排 (3)
1.3、施工准备 (4)
1.4、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 (5)
第2章工程质量管理 (12)
2.1、质量目标 (12)
2.2、质量保证体系 (12)
2.3、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3章安全管理 (16)
3.1、安全目标 (16)
3.2 安全保证体系 (16)
3.3、安全保证措施 (18)
第4章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18)
4.1、建立环保和水保管理体系 (18)
4.2 制定切实可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19)
第5章工程进度管理 (20)
5.1、保证工期的方案 (20)
5.2、组织保证 (21)
5.3、资源保证 (21)
5.4、施工技术保证 (21)
5.5、农忙季节(春节)施工保证措施 (21)
5.6、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工作 (21)
第6章文明施工 (23)
6.1、组织机构的建立 (23)
6.2、具体措施 (23)
第7章冬季和雨季的施工安排 (24)
7.1、冬季施工安排 (24)
7.2 雨季施工安排 (24)
第8章其他应明确的事项 (24)
8.1 地上和地下三线及管网保护措施 (24)
8.2 高原、严寒地区施工采取的措施 (24)
第1章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1、工程概况
青海省茶卡至格尔木公路工程起点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终点位于格尔木市。CGSG-5合同段里程:K2434+000-K2475+000,路线长41km。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
1.1.1 气候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属青藏高原寒区-柴达木荒漠过渡区,是中亚荒漠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该地区深居大陆腹部,四周高山环绕,西南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所以水量稀少,气候干燥,属典型的大陆荒漠化气候区,具有高寒干旱、少雨多风、气候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季节气温及日气温相差大,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日照时间长,气压较低,风沙盛行的特点。
1.1.2 地震基本烈度
本合同段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均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属地震活动强烈地区,沿线大中型构造物应按VII度区设防。
1.1.3、软土路基主要分布
1.1.3.1、湿陷性黄土路段主要分布
湿陷性黄土分布在K2434+000~K2470+000段,共17.24km/19段,其中I级非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1.450Km/5段,II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13.620Km/10段,III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1.16Km/2段,Ⅳ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1.010Km/2段。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物,地层成份上部以粉土(黄土状土)为主,厚度一股为3-5.0米;下部主要为砾卵土,夹粉细砂、中粗砂土。
1.1.3.2、风积沙路段主要分布
风积沙路段共7240m,其中K2455+300-K2459+100段风积沙堆积的厚度较大(揭露厚度24.4-32.9m),其危害程度较严重,路线两侧植被极不发育; K2463+800-K2464+680段、K2466+400-K2466+700段、K2469+930-K2470+820段、K2471+160-K2471+800段、K2474+800-K2475+000段、风积沙揭露厚度4-6m(未揭穿),沙丘基本稳定,不发生移动;
1.2、工期安排
项目部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安排在2013年4月1日开工,于2014年5月31日完工。
1.3、施工准备
1.3.1、对施工现场做好“三通一平”,施工前需要修通便道,平整施工场地内的障碍物、树根、杂草等。
1.3.2、施工便道:根据地区气候、地形及工程特点,为确保顺利施工,部分施工便道利用原有农用道路,部分便道设在主线右侧,同时在主线两侧设置支线便道进入施工场地,纵向贯通,随地形布设。施工便道结构为路基宽7m,路面宽6m,便道结构层厚度大于0.2m。施工时将作好对现有地方道路及修筑便道的维护工作,保证施工正常通行。
1.3.3、施工用电:项目部根据用电电力总体部署要求,强夯路段施工设备主要是燃油设备,施工用电主要考虑照明用电,就近接用农用电并在施工现场设50KW柴油发电机备用。
1.3.4、施工用水:施工时生产用水取用打井的地下水或沿线河流水。
1.3.5、组织机构及人员。
1.3.6、主要施工机械及仪器设备
(1)主要机械见表1-3-6-1《主要施工机械表》。
1.4、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
1.4.1、I级非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
消除表层30cm草皮及种植土,并对清表底面粉土及粉砂层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再分层碾压回填粗粒土。
1.4.2、II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
1.4.
2.1、填高大于1.5米的路段:消除表层30cm草皮及种植土,并对清底表面进行冲击碾压处理,回填粗粒土。
1.4.
2.2、填高小于1.5米的路段:地表以下、挖方段路床范围内超挖0.8m后,换填0.8m三七灰土,并对超挖基坑底面进行振动碾压处理加固地基。
质量检验标准:
1.4.3、III、Ⅳ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
III、IV级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的路段设计采用强夯加固地基:占用老路采取揭除油皮后强夯处理,揭除油皮打碎后可用做路基填料。
1.4.
2.1、强夯设计
强夯采用铸铁夯锤,锤重15~20t,锤落距为12m,直径2.0m,夯点间距为4.O×4.O m,正方形布设。主、副夯单点夯击能2000KN·m,夯锤高度为12m。强夯遍数为三遍(包括满夯),每点夯击8~10次。第一遍按正方形夯点布设强夯完成后,进行第二遍插夯(夯点同样按正方形布设);为确保地表土的均匀性和较高的密实度,防止出现“盲区”,第三遍用700KN·m低夯击能进行满夯即搭接夯,搭接面积不小于夯锤面积的1/3。强夯范围为路基坡脚外侧3.0m以内区域。
为了使孔隙水压力消散,每两遍强夯之间应间隔一定时间,间隔时间不少于两周左右或通过试夯确定。
1.4.
2.2、强夯施工
1、强夯试验施工
(1)路基强夯试验段选择
路基强夯施工前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区域(25x25m=625m2)进行试夯,按事前设计好施工参数施工,然后检测强夯效果,如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可调整施工参数。在取得满足施工图纸设计要求施工参数后,写出总结报告,进行下一步大面积施工。
(2)强夯试验目的
a、验证强夯设备的类型是否满足施工需求。
b、确定最佳设备组合模式。
c、确定施工参数,夯点间距、每点击数、夯击遍数、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每遍夯击间隔时间及夯入度。
d、确定夯击后地基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触探试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强夯试验检查项目和数据收集整理
a、强夯试验前后及过程中要及时按要求测量标高.
b、在强夯工艺试验过程中对于各项施工参数严格控制并详细记录。
2、施工准备
(1)环境调查
强夯施工前,查明强夯范围内地下的构造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同时对路基范围内的洞穴、水井、废窑洞、墓穴及平整土地中填埋的沟壕的调查,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