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课堂探究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答案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汉地区爆发的原因史料导入共进会是1907年8月在日本成立的……1909年4月,在汉口设立共进会鄂部总会,在武昌设分机关,联络长江中下游的会党。
但几次组织会党的起义都遭失败,孙武等人将工作重点转向新军。
1911年,参加文学社(湖北的另一革命组织)和共进会的新军士兵达5 000多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1/3左右……——《中国近代史》互动探究(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初中国许多革命团体在日本成立的原因。
(2)据史料,概括指出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提示:(1)清末“新政”实施后,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地方。
为推翻清朝统治,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成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进行了一系列发动和组织工作,有取得革命胜利的群众基础;一些新军士兵支持革命,有取得革命胜利的军事基础。
名师精讲(1)20世纪初年,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较快。
这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武汉和湖北其他一些地区设立了各种学堂,又派遣了留学生,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
没有机会留学和进学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投入新军。
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许多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受他们影响的新军士兵。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
(3)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武汉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人民群众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给武昌起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推动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4)武昌起义也是革命党人进行了比较长期扎实工作的结果。
当时武汉地区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主要在湖北新军进行具体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5)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这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判断正误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结果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深化理解《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中华民国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这一方面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仿效,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在确定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况下,革命派试图利用责任内阁制,通过议会选举,由革命党控制议会和内阁,进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1 辛亥革命 教案1 含答案 精品
第13课辛亥革命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预习导航 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预习导航辛亥革命后的民间剪辫运动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推翻清政府。
②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等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观条件:2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3.起义概况(1)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2)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自主思考武昌起义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却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开了因人立法的恶劣先例,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自主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出中华民国借鉴了西方哪一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提示: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意义:从法律上确立了民主政体,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里程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
②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
③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概况:①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主思考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它的失败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提示:功绩: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合作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背景。同时,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将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历史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武昌起义现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通过我的引导和教学,学生将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史实判断和分析能力。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设计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设计 (word 版含答案)1 / 1导学提纲 第13课 辛亥革命(2课时)【学习目标】1. 武昌起义:背景、过程2.中华民国成立: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的失败、意义【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导学流程】 一、 【导】 二、 【学】1.【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13课P62—65,完成基础知识的自学。
2.【自学要求】(1)研读“武昌起义”(P62—P63)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经济 ②第二段:辛亥革命的背景——思想 ③第三、四段:辛亥革命的背景——组织 ④第五、六段: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形势 ⑤第七段:武昌起义的过程(2)研读“中华民国成立”(P64)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中华民国成立②第二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意义(3)研读“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P64—P65)子目,动笔勾划出:①第一段:辛亥革命的失败 ②第二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探究未知】划出或写出你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及不理解的地方三、【测】【武昌起义】1.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20世纪的中国先后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并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你们知道吗?课前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 1、 条件:(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
(2) 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 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的和学 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4)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团体纷纷 出现。
(5) 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运动。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 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过程:(1) 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 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 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起义取得胜利。
(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
2、成立:(1)1912年元 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定都,以为国旗。
3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等各项自由。
(4)国民有和。
(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特别规定实行,内 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是进步意义。
三、 民主进程的丰碑: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S,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 朝覆灭。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
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
(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 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
(2)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使各年级学 科高一历史课题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基础知识: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 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1894年孙某某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答案 C解析由材料中“土地之饶”“庸奴误国”“拯斯民于水火”等信息,可判断A、B、D 三项正确,故排除;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符合要求。
2.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
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
这可用来说明( )A.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辛亥革命的紧迫性 D.辛亥革命的仓促性答案 B解析从“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故选B项。
3.武昌起义发生后,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意识到,“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
面对这种形势,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采取的对策是( )A.扶植新的在华代理人 B.默认革命党掌握权力C.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 D.培植军阀以分裂中国答案 A解析“武昌起义”后列强意识到“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转而以和平的方式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即扶植新的在华代理人,故A项正确。
列强没有默认革命派掌握权力,故B项错误;列强采取扶植代理人方式,并没有直接进行武装干涉,故C项错误;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精品学案(含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一、武昌起义1.背景(1)《________》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进行“新政”和“________”,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酝酿(1)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①主要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________、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________和日本的________。
③代表人物:________、邹容和陈天华等。
(2)组织:创建领导机构(从兴中会到同盟会)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纲领是。
②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________。
A.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
B.机关刊物:《_____》,将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C.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__________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________,做宣传组织工作。
3.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爆发__________起义,致湖北防务空虚。
4.爆发:________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12日,占领________。
随后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这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地方政府。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______年元旦,定都________,以________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以为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春,临时参议院通过,孙中山颁布)(1)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问题导引1.简要归纳辛亥革命爆发原因。
(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和军事、导火索等方面概括)2.归纳《临时约法》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________和被选举权;④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D.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解析:孙中山28岁那年应是1894年,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答案:A2.孙中山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辛亥革命C.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临时约法》答案:A3.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答案:D4.右图是坐落于武汉市的一个著名建筑,2011年6月正式建成,10月10日正式开放,以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百周年,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D5.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选B。
答案:B6.某班同学举行了一次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下列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推翻了旧政权B.颁布了新宪法C.建立了新政府D.实现了真民主答案:DB组(能力题)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条件: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2、主观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预习导航 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答案 精品
预习导航辛亥革命后的民间剪辫运动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推翻清政府。
②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等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观条件:年,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起义概况(1)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2)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自主思考武昌起义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却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提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开了因人立法的恶劣先例,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自主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出中华民国借鉴了西方哪一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提示: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意义:从法律上确立了民主政体,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里程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
②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
③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概况:①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主思考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它的失败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提示:功绩: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你知道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医院、公园等)有哪些吗?(像中山路、中山公园……)这些以“中山”冠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先生的。
那么,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多媒体出示:)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
(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教师补充“预备立宪”,指出它们的实质。
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
分小组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特别是两者性质的比较,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后者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等。
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放映一系列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根据史料,学生可以分析得出: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准备。
探究二:中华民国的成立(多媒体出示)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材料得出约法包括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三个部分。
并认识《临时约法》的现实意义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探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介绍陈独秀的“中华民国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以及学者们对于中华民国的评价。
激发学生讨论甚至辩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在辩论中解决辛亥革命的功过是非问题。
(教师总结)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引导学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的。
但是辛亥革命又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着重指出它的最伟大的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
设计意图: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2、同盟会:1905年南京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2、辛亥革命的评价十、教学反思第一,历史学习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第二,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会使学生更贴近历史。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第13课辛亥革命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预习内容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
2.建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民报》为机关刊物。
3.纲领(连连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生主义“”4.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
5.作用: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武昌起义1.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武昌起义爆发。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史称“”。
3.影响: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措施:颁布《》、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措施。
3.性质: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3.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共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思考:中国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先后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学习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探究一:结合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历程思考下列问题。
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
(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分析新政的实质及意义?3.1905年,孙中山39岁,成立同盟会。
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4.1907年,孙中山41岁,浙皖起义。
1911年,孙中山45岁,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武昌呢?二、中华民国的成立探究二: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探究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三)反思总结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四)当堂检测1.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4.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A.共和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5.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