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周期名词解释地震中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

(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

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V V V =='=211sin sin sin β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波的周期名词解释

波的周期名词解释

波的周期名词解释波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可以是水波、声波、光波等。

而波的周期则是描述波动特性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波的周期及其相关概念,带领读者了解波动现象的运动规律和本质。

一、波的基本特征波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它在介质中传播,发出或接受波的物体并不随之移动。

波的基本特征包括振动、传输和周期。

二、周期的概念周期是波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波动的重复性和规律性。

周期是指波动中两个相邻点或相邻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定义为振动的重复模式。

在数学上,周期用T表示。

三、频率的定义频率是周期的倒数,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波动中的周期数。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表示每秒钟发生波动的次数。

频率用f表示,频率和周期之间的关系为:f = 1/T。

四、物理学中的波周期在物理学中,波的周期在不同类型的波动中有不同的含义。

以机械波(例如水波和声波)为例,波的周期表示波动在介质中传播一次所需的时间。

而在光学中,周期则表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一个完整波长所需的时间。

五、周期与波长的关系波长是波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波动中的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或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所占据的空间。

波的周期和波长之间存在简单且重要的数学关系,即周期T等于波长λ与波速v的商:T = λ/v。

这意味着波长越短,波动的周期就越短,频率就越高。

六、周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周期这一概念不仅在物理学中有重要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我们自然生活中常见的钟摆运动就是具有固定周期的周期性振动。

另外,电力的交流电系统也是以特定频率(如50Hz或60Hz)工作的,这使得电力可在各个终端进行传输和应用。

七、周期与波动的稳定性周期对波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波动的周期不稳定或不规则,波动就会失去其特定的模式和规律性。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不稳定的波动现象,如风浪中的海浪、地表震动中的地震波等。

这些不稳定的波动使得我们能够研究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目录1地震的基本常识 (1)1.1什么是地震 (1)1.2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1.2.1波和横波 (1)1.2.2震源和震中 (1)1.2.3震级和烈度 (1)1.3地震的种类 (2)1.3.1构造地震 (2)1.3.2火山地震 (2)1.3.3陷落地震 (2)1.3.4诱发地震 (3)1.4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 (3)2地球内部结构及布伦的地球结构模型 (3)2.1地壳 (4)2.2地幔 (4)2.3地核 (4)3地震波 (5)3.1分类 (5)3.1.1体波和面波 (5)3.1.2纵波 (5)3.1.3横波 (5)3.1.4面波 (5)3.2波的共同特征 (6)3.2.1速度 (6)3.2.2振幅 (6)3.2.3周期 (7)3.2.4持续时间 (7)3.2.5强度 (7)3.3震相 (8)3.4近震地震波 (9)3.4.1直达波 (9)3.4.2反射波 (9)3.4.3首波 (10)3.4.4采用双层地壳模型的地震波 (10)3.4.4.1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上方 (10)3.4.4.2震源在康拉德界面下方,莫霍界面上方 (11)3.4.4.3震源在莫霍界面下方 (11)3.4.5地表反射转换波 (11)3.4.6震中附近地表反射波 (12)4震相识别 (14)4.1地震波图 (14)4.1.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40公里 (14)4.1.2地方震震中距50-100公里 (15)4.1.3近震震中距100-150公里 (18)4.1.4面波 (22)4.1.5首波 (23)4.2震相识别的一般步骤 (24)5小知识 (25)1地震的基本常识1.1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1.2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2.1 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周期的名词解释叫什么

周期的名词解释叫什么

周期的名词解释叫什么周期,是一个我们在生活与自然中都经常遇到的词汇。

无论是时间、物理、生态等方面,周期性的现象和变化都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那么,周期的名词解释叫什么呢?从字面上理解,周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重复出现的规律或模式。

周期最早源自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用于描述一段时间或一种现象的重复性变化。

然而,随着人们对周期性现象深入了解,这个概念已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让我们从时间周期开始解释。

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

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月相变化等都是时间周期的表现。

例如,一天被分为24小时,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周期性变化;一个月由满月到新月,再到满月,这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时间周期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日常生活,规划工作和休息,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时间周期,物理周期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物理周期主要涉及到物体或波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地震波的震动、音乐中的乐曲律动、水波的起伏等都是物理周期的表现。

在物理学领域中,周期还可以用于描述原子和分子之间的振动和旋转。

物理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除了时间和物理周期外,生态周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

生态周期主要指生物世界中的周期性现象和变化。

例如,动物的繁殖季节、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迁徙的季节性等都是生态周期的表现。

生态周期的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生态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管理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时间、物理和生态周期外,周期这个词还有其他丰富的含义和解释。

在经济学中,周期被用于描述经济发展中的波动和循环。

例如,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周期被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中的重复性模式。

综上所述,周期的名词解释可以涵盖时间、物理、生态以及其他领域的周期性现象和变化。

工程地质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希望对各位2013研友有所帮助,祝大家考研成功!2007中国地大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 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 地震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度3 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4 地上悬河形成条件5 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6 混合溶蚀效应:两种饱和度或温度不同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7 管涌8 流土二简答1 试述沙土地震液化的机理?砂土液化的机理:在地震过程中,较疏松的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引起的剪切力反复作用下,砂粒间相互位置产生调整,而使砂土趋于密实。

砂土要变密实就势必排水,但在急剧变化的周期性地震力作用下,伴随砂土孔隙度减小而透水性变弱,因而排水愈来愈不通畅。

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

此时砂土的抗剪强度将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而不断降低,直至完全抵消法向压力而使抗剪强度丧失殆尽。

此时地面就可能出现喷沙冒水和塌陷现象,地基土丧失承载能力而失效。

2 滑坡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六字方针:“挡、排、削、护、改、绕”即避开、加固(抗滑桩、挡土墙、锚固)、移载、排水、岩土性质改良、护坡治理工程常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形条件。

地表崎岖,高差悬殊,切割强烈,是泥石流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地质因素。

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及数量多少取决于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及地震、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

它们以不同方式提供松散碎屑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潮汐摩擦:潮流对海底的摩擦作用。
第六章
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强调从赤道沿本地经线到所在地的一段弧的度数)
地心纬度:地球半径与赤道面的交角(强调那段弧对秋心所张的球心角)
地震波: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在地球内部自震源向全球传播;【面波】沿地球表面自震中向四周传播)
横波(体波的一种):一种剪切波,是物质质点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振动
食分:食甚时,日轮或月轮被“食”的程度
日食限:日月两轮相切时,黄白交点到日轮中心的一段黄经差
月食限:日月相合时,黄白交点到地球本影截面中心的一段黄经差
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这个附近的限度
食季: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太阳经过时间的一段时间)【大体上说,一年有两个食季,相隔约半年】
潮流:海水的水平流动
潮汐变形:地球在公转(日地、月地绕其共同质心的运动)的过程中,由正球体变成不很明显的长球体,具有周期性
引潮力:各地受到的实际引力与平均引力的差值
垂点: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和对跖点(离太阳最近为正垂点;离太阳最远为反垂点)
潮汐隆起:在地球的正反垂点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
顺潮:潮汐隆起中向着月球(太阳)的一个
留:行星在恒星间停滞不动
第四章
晨昏蒙影(晨光和昏影的合称【暮曙光】):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高空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的结果)
白夜:高纬度地区出现的昏影未终、晨光已始的现象(夏至日时,48.5度以上)
太阳高度: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物理时刻:时刻本身,表示迟早程度
钟表时刻:物理时刻的表达形式
历法: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
彗星: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上绕日运行的冰物质

超声成像设备习题

超声成像设备习题

超声成像设备习题第十三章超声成像设备一、名词解释1.横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称为横波。

2.纵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称为纵波。

3.波长: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两个相邻同相位点之间的距离。

4.波的周期:波先前移动一个波长所用的时间。

5.频率:介质中任何一给定点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波数称为声波的频率,用f表示。

6.声速:声波在介质中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

7.超声声压: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了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压力。

我们把单位面积上介质受到压力称为声压。

8.超声声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与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超声能量称为超声强度。

9.超声仪横向分辨力:它表示区分处于声束轴垂直的平面上的两个物体的能力。

10.超声仪纵向分辨力:表示在声束轴线方向上对相邻两回声点的分辨力。

11.作用距离:指仪器发射的超声波束可以穿透并能显示出回声图像的被测介质深度。

12.帧频:指成像系统每秒钟内可成像的帧数,或称帧率。

13.正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由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物理过程。

14.行相关处理:是对相邻扫描行的对应像素进行相关处理,可以起到平滑噪声的作用。

15.帧相关处理:是指图像帧与帧之间对应像素灰度的平滑处理。

16.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反射界面或散射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信号频率和超声源频率存在差别,频差的幅值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二、选择题1.超声波是一种()A.电磁波B.机械波C.合成波D.电波E.低频波2.超声波在()中传播速度最快A.空气B.水C.血液D.头颅骨E.软组织3.通常B超仪器的工作频率在()之间A.0.4~15kHzB.15~100kMzC.0.5~15MHzD.15~100MHzE.20~100MHz4.实时成像系统要求图像的帧频在每秒()A.10帧以下B.15帧C.20帧D.24帧以上E.18帧5.DSC是一种完整的()系统A.数字图像处理B.数字减影C.数字断层D.数字某线E.数字胃肠6.图像的冻结功能是在()电路中实现的A.TGCB.DFC.DSCD.延迟器E.DAS7.采用多振元组合发射的优点是便于实施对波束的(A.光学聚焦B.声学聚焦C.电子聚焦D.组合聚焦E.解焦8.一般人们把声音频率超过()的声波称为超声波A.10kHzB.20kHzC.10MHzD.20MHzE.20Hz9.超声回波接收电路中,延迟线的作用是()A.相位调整B.对数放大C.增益控制D.增强对比度E.动态滤波10.可变孔径电路的作用是()A.相位调整B.对数放大)和多点动态聚焦C.提高分辨力D.提高波速E.聚焦11.超声探头的基本结构不包括()A.显示器B.换能器C.壳体D.吸收层E.声透镜12.列那种物体有可能存在压电效应()A.石英B.铁C.铜D.钛E.铝13.每秒钟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1平方厘米面积的能量称为(A.声压B.声强C.声速D.声阻抗率E.声压级14.动态滤波电路又称为()电路A.TGCB.DFC.DSCD.DSAE.CR 15.波束控制电路中,延迟线的作用是控制波束的()A.幅度B.宽度C.聚焦(电子聚焦:)D.速度E.方向16.A型超声诊断仪的显示是采用()A.数字调制B.速度调制C.辉度调制D.幅度调制E.伪色彩17.B型超声诊断仪的显示是采用()A.数字调制B.速度调制C.辉度调制D.幅度调制)E.一维调制18.实现对发射聚焦电路输出延迟脉冲的再分配是由()电路完成的A.延迟B.二极管控制C.多路转换开关D.脉冲控制E.脉冲产生电路19.人的听觉可以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A.1Hz~10HB.20Hz~20kHzC.20kHz~30kHzD.小于20HzE.1MHz~10MHz20.超声探头中属于体内应用的探头()A.机械探头B.电子探头C.穿刺探头D.胃镜探头E.水路耦合探头21.超声探头发射超声是利用压电阵子的()A.正压电效应B.负压电效应C.机械效应D.温热效应E.化学效应22.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A.某线B.声波C.水波D.地震波E.超声波23.声波在介质中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A.声速B.波长C.周期D.声压E.声强24.EUB240超声成像设备由()个激励脉冲产生电路单元构成A.10B.8C.12D.16E.1125.超声探头采用声学聚焦时,在()时用采用凸型声透镜聚焦A.C1=1B.C2=1C.C1/C2>1D.C1/C2<1E.都不对26.声场中某一位置上声压与该处质点振动速度之比称为()A.声压级B.声阻抗率C.声强级D.声强E.声速27.下列不属于超声的生物效应的是()A.机械效应B.温热效应C.空化效应D.压电效应E.化学效应28.EUB240超声成像设备由()个接收放大电路单元构成A.10B.8C.12D.16E.1129.采用两片压电晶体分别做发射和接收探头的是()A.单探头B.机械探头C.电子探头D.常见多普勒探头E.相控阵探头30.在多普勒式探头中梅花式探头的工作方式()A.中心一片是发射晶片周围六片为接收晶片B.中心一片是接收晶片周围六片为发射晶片C.中心一片是发射接收晶片周围六片为发射接收晶片D.中心一片是发射接收晶片周围六片为接收晶片E.都是发射晶片31.下列不属于超声波特点的是()A.频率高B.波长短C.象光一样传播D.不能向某一方向发射E.很好的指向性32.在超声的生物效应中,当施加足够超声功率时,会将组织材料烧伤是由(A.机械效应B.温热效应)引起的C.空化效应D.化学效应E.振子效应33.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时当两个组织之间声阻抗相差很小时声波大部分被()A.反射B.透射C.散射D.绕射E.辐射34.超声的生物效应中由于高强度超声引起的振动效应,有可能超过组织材料的弹性极限,使之破裂,造成损伤的效应是()A.机械效应B.温热效应C.空化效应D.化学效应E.阵子效应35.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障碍物的界面尺寸D与入射超声波波长λ满足()发生散射A.D>λB.D=λC.D<λD.D=2/3λE.与D无关36.在超声探头中产生超声的部分是()A.匹配层B.压电振子C.背衬块D.声透镜E.开关二级管三、填空1.超声的吸收衰减主要有两种情况粘滞吸收、弛豫吸收2.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超声波称为横波3.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相同超声波称为纵波4.超声图象的直方图处理是在图象冻结状态下进行的5.超声图象数字处理常用的直接处理方法称为空间域处理法6.为加强所获图象轮廓,要对图象进行勾边处理7.超声图象数字处理常用的间接处理方法称为频率域处理法8.超声设备中按发射超声的类型可将超声波分为、连续波、脉冲波9.B型超声成像设备回波的合成方法包括直接合成法、两步合成法10.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波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某线属于电磁波;声波属于机械波11.超声设备中按发射超声的波振面不同可将超声波分为平面波、球面波、柱面波12.按声速和声阻抗不同人体组织可分为气体和充气的肺、液体和软组织、骨骼和矿物化后的组织四、简答题1.超声对物质的作用有几种答:①机械作用②热作用③理化作用④空化作用2.A型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答:主振器、发射器、探头、接收放大器、时间增益补偿、显示器、时基发生器、时标发生器和电源等部分组成。

土力学地基基础名词解释

土力学地基基础名词解释

土力学地基基础名词解释1.解理:矿物受到外力的作用(如敲打),其内部质点间的连结力被破坏,沿一定的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2.褶皱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应力的强烈作用,形成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岩石软化性:岩石浸水后强度降低的性能称为岩石的软化性。

4.风化:地壳表面的岩石由于大气应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或成份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

5.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抵抗剪切变形与破坏的能力。

6.断口:矿物受到外力作用(如敲打),形成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称为断口。

7.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8.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斜坡内某些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10.先期固结压力:形成土结构时的结构性应力,称为先期固结压力。

11.岩石: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2.风化作用:地壳表面的岩石,由于大气应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它是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携带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14.流土:在渗流向上作用时,土体表面局部隆起或者土颗粒群同时发生悬浮和移动的现象称为流土。

15.固结沉降:是指荷载压力作用下,由于地基土的结构骨架受力压缩,使孔隙中水排出,土体积压缩引起的部分沉降,即由于排水固结引起的沉降。

16.断层: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裂。

17.岩石的抗剪切摩擦强度:是指岩石与岩石相互接触面间,或岩石与其他材料接触面间,在正应力作用下相互摩擦的强度。

18.砂土液化:无粘性土(砂土)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现象称为砂土液化。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 16. 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
(×) 17.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 18. 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 19. 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 ×) 20. 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 21. 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三、 判断题
1. 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 3. 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4. 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5.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6. 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7. 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9.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10. 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11.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12. 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 13.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14. 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 (×) 15. 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 5 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
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用罗马数字表示。 8. 什么是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

地震长波和短波知识点总结

地震长波和短波知识点总结

地震长波和短波知识点总结地震长波和短波的产生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机械波,是地震能量的传播媒介。

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P波和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是最早到达地震波观测点的波。

S波是一种剪切波,在固体中传播,不可以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次于P波,是第二种到达地震波观测点的波。

地震长波和短波是地震波中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的产生机理有所不同。

地震长波是指波长长、振幅小的地震波,产生于地震波的初至P波传播过程中,其频率范围在0.1~1Hz 之间。

地震长波的产生主要与岩石的变形和断裂有关,是地震波中的一种表面波。

地震短波是指波长短、振幅大的地震波,产生于地震波的次至S波传播过程中,其频率范围在1~10Hz之间。

地震短波的产生主要与岩石的振动和摩擦有关,是地震波中的一种体波。

地震长波和短波的传播特点地震长波和短波在地震波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地震长波主要表现为波长长、振幅小、能量传播远的特点。

由于地震长波的波长较长,因此其在地震波传播中对岩层的侵蚀能力较强,能够影响较远距离的地区。

地震长波在大地表面和水体中传播时会产生共鸣效应,形成长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的长周期振动,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地震短波主要表现为波长短、振幅大、能量传播有限的特点。

由于地震短波的波长较短,因此其在地震波传播中对岩层的侵蚀能力较弱,能够影响的范围相对较小。

地震短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地下岩石并产生激烈的振动,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也造成严重影响。

地震长波和短波的地震监测应用地震长波和短波在地震监测和预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震长波在地震监测中主要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远场效应,可以通过长周期振动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在地壳和岩层中的传播特性,为地震灾害防范和抢险救援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短波在地震监测中主要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近场效应,能够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瞬时振动和频率响应,为地震灾害的快速响应和救援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波频率划分

地震波频率划分

地震波频率划分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损失。

地震波是地震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

地震波的频率是指地震波振动的次数,它对地震的性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的频率按照振动周期的长短可以划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个范围。

低频地震波的振动周期较长,一般在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左右。

这种地震波在地震发生后较长时间内还能持续传播,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中频地震波的振动周期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它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形式,对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物的破坏能力较强。

高频地震波的振动周期较短,一般在几十毫秒到几秒之间。

这种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破坏力较小,但对地表的震动影响较大。

低频地震波主要由地震源释放的能量引起,它们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具有较长的传播距离。

在地震发生后的较长时间内,低频地震波仍然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给地下岩石、地下水等带来较大的压力和变形。

这种地震波不仅对地下构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次生地震。

中频地震波是地震波传播的主要形式,它们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大的破坏力。

当地震发生时,中频地震波首先到达地表,引发人们感受到的强烈震感。

中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快,但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导致地表震动较大。

高频地震波的振动周期较短,传播速度较快。

它们对地表的震动影响较大,但由于能量较小,破坏力相对较小。

高频地震波主要通过地下岩石的传导来传播,当地震发生时,高频地震波往往是最早到达地表的。

地震波的频率划分不仅对地震的破坏性和影响有重要意义,也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地震波频率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和规律,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地震波频率的划分不仅是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类认识地震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地震波频率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性质和特点,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几种周期的区分

几种周期的区分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结构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仅与结构的质量m、刚度系数k有关。

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场地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

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

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

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

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剪切波速是指震动横波在土内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

可通过人为激震的方法产生震动波,在相隔一定距离处记录振动信号到达时间,以确定横波在土内的传播速度。

测试方法一般有单孔法、跨孔法等。

剪切波速是抗震区确定场地土类别的主要依据。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振动的各种周期

振动的各种周期

卓越周期目录定义卓越周期分级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场地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定义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分级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

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

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

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仅与结构的质量m、刚度系数k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

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

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

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综合测试试题一一、名词解释(20分)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二、填空题(20分)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模拟实验法\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拉裂(回弹)\蠕滑\弯曲倾倒三种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推落式平推式、牵引式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全错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四、问答题(40分)1.识别滑坡的标志有:(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2)地质构造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3)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4)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5)滑动面的鉴别勘探:钻探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1)岩土类型及性质:软土>硬土,土体>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土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地震时的几种周期

地震时的几种周期

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 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

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

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

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

地震勘探和物探试题库

地震勘探和物探试题库

初级一名词解释(B)1.反射波答: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在原来地层中形成一种新波,这种波称为反射波.2.透射波答: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能量透过分界面在第二种地层中传播,形成透射波,又叫做透过波.3.滑行波答:当下部地层的速度大于上部地层的速度时,如果入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某一个角度i时,透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间的夹角就等90°,透射波将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我们称沿界面滑行的透射为的滑行波.4.折射波答:当滑行波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时,由于上下两种地层之间是紧密互相接触的,这样就会在上部地层中产生一种新波,这种波叫做折射波.5.有效波答: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用来解决地下地质问题的波叫做有效波.用反射波地震法进行勘探,反射波就是有效波.6.干扰波答:在地震勘探工作中,凡是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其它一切波,都称为干扰波.7.多次波答:当地下存在有强反射界面时,除产生一次反射波之外,还会在这个界面与地面之间产生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8.振动图形答: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大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描述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振动图形.9.周期答:质点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振动周期,用字母T表示,它的单位为秒或毫秒.10.频率答:质点在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振动频率.用字母f表示,它的单位为Hz(赫芝).11.振幅答: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叫做振动的振幅.常用字母A表示.12.周期振动答:振动过程中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的振动,叫做周期振动.13.非周期振动答:在振动过程中,周期或频率是变化的振动,叫做非周期振动.14.地震波形记录答:地震波属于脉冲振动,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质点振动的脉冲图形.如果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道振动图形的总和,就是地震波形记录.15.波剖面答: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波剖面.16.波长答: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长.17.波数答:在波的传播方向,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波数.18.波前答: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19.射线答:所谓射线,就是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20.矿物答: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稳定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21.岩石答:岩石是矿物的自然组合体,它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22.主要造岩矿物答:主要造岩矿物是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包括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各种粘土矿物等.23.岩浆岩答:岩浆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24.沉积岩答:在地壳表层及浅部,由原岩经过风化剥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积沉岩.25.变质岩答:岩浆岩和沉积岩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或有物质成分的加入或代出,使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26.地质作用答: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27.外力地质作用答: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等地球以外的能源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统称为外力地质作用.28.内力地质作用答: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热能和重力能等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统称.29.风化壳答:在大陆地壳表面,由风化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松散薄壳,称为风化壳. 30.碎屑岩答:碎屑岩是沉积岩的一类,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会含量达50%以上.31.粘土岩答:粘土岩是沉积岩的一类,主要由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物质占50%以上.32.碳酸盐岩答:碳酸盐岩是属于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一类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组成.33.岩层答:岩层指由同一种岩石组成,上下具有界面的一层岩石.34.有效波答:所谓有效波,就是用来解决地质问题的波.35.干扰波答:干扰波则是防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填空题(B)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_______时,会产生______成反射波.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12.当外力作用_________,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答:很小;很短.13.当外力作用__________,且作用时间__________时,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答:大;长.14.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__________热气球,爆炸前沿___________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____________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炸成空穴叫__________空答:高压;压强;抗压;实际.15.远离爆炸中心,压力________,小于岩石的________强度,但仍超过岩石的_________强度,此时岩石虽不遭受破坏,但产生______形变,形成一个等效空穴.答:减小;抗压;弹性;塑性.16.在等效空穴以外的区域,爆炸压力降低到岩石的________强度以内,由于爆炸产生的作用力的延续时间_________,一般只有几百个微秒.因此对于_________震源的地层来说,完全可以看成是近似的_______介质.答:弹性;很短;远离;弹性.17.弹性体受体____________作用发生形变时,在弹性体内部便产生一_________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答:外力;反抗.18.被拉长的弹簧,在弹簧__________便产生一个_________拉长的弹力在外力___________时,这个弹力使弹性体_________原状.答:内部;反抗;取消;恢复.19.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______,形变消失,弹力也就________了.可见弹力与形变之间是互相__________又互相____________.答:越大;不存在;联系;依存.20.弹性体在_________作用下,由于外力对弹性体的作用力_______和________不同,弹性体发生的_________也是多种多样的.答:外力;方向;作用点;形变.21.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物体的_______,而它的________保持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见图08AA-1)答:体积;形状;体积;体变.22.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____,而它的______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图08AA-2)答:形状;体积;形状;切变.23.形变类型不同,产生的_________类型也不一样.________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________于岩石体的各个面,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弹力.答:弹力;体积;垂直;法向.24.形状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和六面体的某两个面__________,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____弹力.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和弹力,将产生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___.答:相切;切向;形变;地震波.25.地震勘探中,爆药在岩层中__________,使岩层__________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___________出去形成__________.答:爆炸;质点;传播;地震波.26.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性;介质.27.形变和弹力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________过程,也就是地震波的形成过程.答:相互作用;传播.28.由于A点在振动过程中,与机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就必然引起相________邻_______的振动.相邻____________的振动又引更远一些的振动.因此,在弹性介质中,振动就以质点A为中心,由近及远按一定速度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力;质点;质点;质点.29.地球是由若干个_________组成的,其中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0.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软法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答: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31.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_________圈层,平均厚度_____________.在大陆部分较厚,一般__________________;在大洋部分较薄,一般________________.答:固体;15--17公里;30--40公里;6--16公里.32.大陆型地壳具有双重结构,上部为____________,下部为__________大洋型地壳只有________________.地壳的下界石称为.答:硅铝层;硅镁层;硅镁层;莫霍面.33.在地表环境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一系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称风化作用.答:温度;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残余物质.34.岩浆岩按其形成_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深度;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5.在图08AA-3中,M为岩层层面,L为假想水平面;岩层层面M的产状要素是:____________AB的两端延伸的方向为走向,OC的水平投影OD为_____________,它的指向为倾向,<α为_______________.答:走向线;倾斜线;倾向线;真倾角.36.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答:接收点;连续;相互位置;观测系统.37.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答:纵测线;非纵测线.38.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______.答:纵测线;非纵测线.选择题(B)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勘探.A.地震;B.重力;C.电法;D.磁法.答:A.地震.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法.A.折射波;B.透射波;C.反射波.答:C.反射波.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________.A.透射波;B.反射波;C.滑行波.答:B.反射波.4.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A.多次波;B.反射波.答:B.反射波.5.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A.一个点;B.许多点.答:A.一个点.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A.传播时间长;B.反射能量强.答:A.传播时间长.7.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_______.A.低;B.高;C.相等.答:A.低.8.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________________.A.道距;B.炮检距;C.偏移距.答:B.炮检距.9.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____________________.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A.小号放炮.10.若地下界面有倾角,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_________进行观测.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B.大号放炮.11.若组合检波器都采用串联,这时的到的记录能量______________,但是干扰背景______.A.强,大;B.弱,小;C.强,小;D.弱,大.答:A.强,大.12.为了得到理想的记录,一般组合检波器都要用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A.串联;B.并联;C.先串后并.答:C.先串后并.13.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A.垂直;B.标准.答:A.垂直.14.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A.突出;B.增强;C.压制;D.变化不明显.答:B.增强.15.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后,物体立刻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_____________.A.塑性;B.弹性.答:B.弹性.16.物体的弹性和塑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__性质.A.物理;B.化学.答:A.物理.17.物质的弹性和塑性是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B.是不变的.答: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1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A.垂直;B.不垂直;C.一致;D.不一致.答:C.一致.19.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__.A.垂直;B.不垂直;C.相同;D.不相同.答:A.垂直.20.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A.6--16公里;B.15--17公里;C.30--40公里.答:B.15--17公里.21.地壳的下界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A.硅铝层;B.硅镁层;C.莫霍面.答:C.莫霍面.22.质点振动一次所__________________叫振动周期.A.行的距离;B.需的时间.答:B.需的时间.23.质点在一秒钟内_____________叫振动频率.A.行的距离;B.振动次数.答:B.振动次数.24.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_____________,叫振幅.A.时间;B.最大位移.答:最大位移.25.波在___________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A.一定时间;B.一个周期;C.一种介质.答:B.一个周期.26.射线和波前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相互平行;B.相互斜交;C.相互垂直;D.无关联.答:C.相互垂直.27.以下几种只有_________________才是内力地质作用.A.剥蚀作用;B.沉积作用;C.岩浆活动;D.成岩作用.答:C.岩浆活动.28.下列几种不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A.碎屑岩;B.变质岩;C.粘土岩;D.碳酸盐岩.答:B.变质岩.29.费玛原理为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__.A.为最小;A.为最大;C.不一定;D.都相同.答:A.为最小.30.在反射定律中,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关系.答:B.等于.31.当入射角增大到i,透射角增加到90°时,这时的透射波叫_____.A.面波;B.多次波;C.折射波;D.滑行波.答:D.滑行波.32.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A.真速度;B.视速度.答:B.视速度33.由视速度定理可知,真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视速度.A.不大于;B.不小于;C.永远等于.答:A.不大于.34.直达波就是从震源______________到达检波器的波.A.反射;B.折射;C.滑行;D.直接.答:D.直接.35.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反射界面上的_______________.A.一点;B.一段.答:B.一段.36.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______________.A.直达波;B.折射波;C.反射波.答:B.折射波.37.常见多次反射波共有____________种.A.2;B.3;C.4;D.5答:C.438.自然界中形成不同种类沉积岩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个.A.2;B.3;C.4;D.5答:A.239.沉积岩层状构造中的块状构造是指单层厚度大于___________米.A.1;B.2;C.5;D.10.答:B.240.炮点与_____________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A.炮点;B.接收点.答:B.接收点.判断题(B)1.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答:√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答:×3.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答:×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答:×5.岩石的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答:√6.当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速度不变.()答:×7.地震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答:×8.岩石的结构单元是岩石骨架和充填物.()答:×9.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由速度谱求的平均速度为等效速度.()答:×10.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相同,称为走向断层.()答:√11.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相交,称为斜断层.()答:×12.剖面是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答:×13.水平迭加剖面实质上就是反射时间剖面.()答:×14.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答:√15.油气主要在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二次运移.()答:√16.石油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初次运移.()答:√17.油气藏是在圈闭内,具有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答:×18.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区.()答:×19.地台是地表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答:√20.反射系数有突变的界面,在突变点上不会产生绕射波.()答:×21.平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为一条抛物线.()答:×22.水平长反射段的反射波,具有一个主体四个尾巴.()答:×23.不同波的迭加叫做波的干涉,迭加部分叫做干涉带.()答:√24.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答:√25.向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曲的部分.()答:×26.断层是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现象.()答:×27.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它不一定有沉积间断.()答:×28.沿测线方向反射界面的倾角,叫视倾角.()答:√29.界面与地面的夹角,叫真倾角.()答:√30.在一个油气藏中,气位于最顶部,油居中,水在最下部.()答:√31.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答:√32.地震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波.()答:×33.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叫做波形.()答:×34.任意一个振动的波形,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看成是许多正弦(或余弦)波,迭加而成.()答:×35.反射系数不能说明反射波的强度.()答:×36.反射波的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无关.()答:×37.当条件相同时,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波的振幅就越强.()答:×38.地震波的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答:×39.在频率域,用频率响应可以描述滤波器的特征.()答:√40.石油勘探中,主要是地震法.()答:×4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答:√简答题(B)1.什么是共炮点反射波记录答:将某点放炮接收到地下界面上不同点的反射波,将这些接收点上的反射波形记录依次排列在一起,就成为反射波地震记录,简称反射波记录.这种记录又称为共炮点记录,因为他们的炮点相同,而接收点是不同的.2.什么是共反射点记录答:如果在O1点放炮S1点接收,O2点放炮S2点接收,O3点放炮S3点接收等,均接收到地下界面上同一点R的反射波.将各个接收点上的反射波形记录,按炮点到接收点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在一起,就成为反射波的共反射点记录.3.什么是多次波记录答:如果地下有一个强反射界面,在接收点上,不仅能接收到该界面上的一次反射波,而且还能接收到它的多次反射波.多次波记录与一次波的记录是相似的,只是它的传播时间比一次波的传播时间要长.4.什么是折射波记录答:在O点放炮,S1点以外各点接收,可以接收到地下界面的折射波.折射波记录同反射波记录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折射波的到达时间,在记录上按直线分布,而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在记录上则按曲线分布.5.面波在记录上有何特点答:面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面波在记录上同折射波有点相似,但是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低很多,并且面波的波形较"胖",延续的时间也较长.面波的强弱与放炮深度有关,一般在潜水面以下深度放炮,面波的强度较弱.6.什么是观测系统答:为了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地震勘控工作必须在地面上布置许多测线,沿测线进行连续观测.因此,在测线上要布置许多炮点和接收点.要连续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7.什么叫排列、道距和炮检距答:对于每一个炮点,都要布置许多接收点.一个接收点就叫做一道,所有的接收点就构成一个排列.一个排列常用120道.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道距,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炮检距,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偏移距,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则叫最大炮检距.8.什么是小号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做小号放炮.当地下界面有倾角,而且地层倾向指向小桩号方向时,就采用小号放炮进行观测.9.什么是大号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当炮点位于排列右侧时就叫做大号放炮.如果地下界面有倾角,而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大号放炮进行观测.10.什么是中间放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答:炮点位于排列中间的叫做中间放炮,当排列道数较多,最大炮检距较大时,可采用中间放炮进行观测.中间放炮同样可以有偏移距,而且左右两个偏移距相等.11.什么叫多次覆盖答:为了压制多次波等干扰,可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法.所谓多次覆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反射点,都要进行多次重复观测.12.如何进行四次覆盖观测答:每放一炮,炮点和排列都要向前移动1道距离,放4炮就能对地下两个反射点进行四次重复观测.继续进行下去,就能对以后所有的反射点,都进行四次重复观测.13.怎样获得共反射点记录答: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炮点记录.如果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14.如何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答: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是相同的,用公式:V=M/2n,可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道数V。

地震如何利用地震波周期震源位置

地震如何利用地震波周期震源位置

地震如何利用地震波周期震源位置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载体,而地震波的周期和震源位置对于地震研究和应对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周期和震源位置的利用方法及其在地震学和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周期的利用地震波周期指的是地震波的频率,可以用来刻画地震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地震波的周期不同,所表现出的地质物质响应也不同。

利用地震波周期,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1.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波经过地球内部各层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受到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的影响。

通过测量不同地震波周期的传播路径和到达时间,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信息,比如地幔界面的位置、岩石类别和密度分布等。

2. 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波周期与地震破裂过程和能量释放有关。

研究不同地震波周期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监测和预测地震活动。

当地震波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时,我们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预测地震破裂点和地震波到达目标地区的时间。

二、地震波震源位置的利用地震波的震源位置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

精确确定地震震源位置对于地震学研究和灾害防治至关重要。

利用地震波震源位置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工作。

1. 地震学研究精确测定地震震源位置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地震过程,比如地震的发生机制、震源机制和断层性质等。

同时,通过对多个地震的震源位置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推断地壳板块运动、构造变形以及地下应力状态等。

2.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的发生与震源位置的确定密切相关。

通过准确测定震源位置,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为受灾地区提供更充分的预警时间。

同时,对已发生地震的震源位置进行评估和研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比如确定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规划防震避震措施等。

总结:地震波周期和震源位置是地震学研究和灾害防治中的重要参数。

通过对地震波周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而对地震波震源位置的准确测定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机制和提前预警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周期名词解释地震中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不同地震波的波长变化很大,长至数千米,短至几十米,这样地震波很可能发生频散。

典型面波从地面到较深处岩石质点运动随深度的变化。

既然为面波,绝大部分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近地表处,到一定深度后岩石实际已不受面波传过的影响,这一深度取决于波长,波长越长,波动穿入地球越深。

一般地讲,地球中的岩石越深,穿行其中的地震波速越快,所以长周期(长波长)面波一般比短周期(短波长)的传播快些。

这种波速度的差异,使面波发生频散,拉开成长长的波列。

但与水波相反,较长的面波是首先到达的。

随深度增大椭圆变小直至最后消失,椭圆运动可能是顺时针的、也可能是逆时针的。

另外通过地壳玄武岩层中是短周期SH型导波。

短周期面波的一种震相。

周期在5s以下,波速3.79km·s-1。

振幅弱小,随震中距增大衰减较慢,没有明显的频散。

在中国地震台站上有时能观测到该震相,但不易分辨,不如Lg波、Rg波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