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抗震概念设计,这个听上去就有点严肃的词,实际上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哦。

想象一下,地震来了,咱们的房子得像个金刚不坏之身,稳稳地站在那里,不像纸片一样随风而倒。

说到抗震设计,它就像为房子穿上了一件超强的防护服,哪怕震动再大,它也能让你安全地待在里面,心里踏实得很。

你看,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来临的时候,能够表现得像个打不倒的勇士,咱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在里面喝茶聊天。

结构设计可不能马虎。

建筑得有个坚固的骨架,就像咱们人的脊梁骨,得支撑起整个身体。

设计师们会考虑用什么材料,怎么组合,让房子在地震的时候像弹簧一样,有弹性。

地震来临,房子得扭动得像个小舞者,而不是干脆就崩溃。

再说了,房子的形状也很重要,咱们可不想住在个像巨型饼干的地方,摇摇晃晃得让人心慌。

设计师得考虑建筑的重心,保证它稳稳地扎根在大地上,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要说到地基的设计。

地基就像房子的脚,要站得稳才行。

设计师们得深入研究土壤的特性,选个合适的地方打地基。

哎呀,这可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行,得确保它不会因地震而像豆腐一样崩塌。

基础的宽度、深度,都是精心计算过的。

设计师们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厨师,调配着各种材料,确保每一部分都能完美融合。

谁说盖房子容易?那可是个技术活!除了这些,还有隔震技术。

这个听上去就很酷,实际上也是个高手中的高手。

简单说,就是在建筑和地面之间加个“缓冲垫”,就像给房子穿上了柔软的鞋子。

地震来了,地面剧烈摇动,而房子却稳如泰山。

就像我们穿上舒适的运动鞋,不怕任何挑战,活力满满。

这个技术可是越来越受欢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能有这样的“保护神”。

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房子本身,还包括周围环境的考虑。

比如,附近不能有大树、老旧建筑,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

设计师们得像侦探一样,仔细调查周围的情况,避免一切可能的风险。

这就像咱们去旅行,提前规划好路线,确保一路顺风,平安无事。

整个城市的抗震能力,仿佛是一场团队比赛,每个人、每个建筑都得团结协作,才能在地震面前显得有条不紊。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抗震设计规范2016

抗震设计规范2016

抗震设计规范2016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关于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共计1000字。

一、引言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而制定的一系列建筑设计标准和要求。

它旨在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并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二、基本概念和定义1. 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上运动的剧烈程度,通常以地震烈度等级表示。

2. 设计地震动参数:指在一定概率下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周期等。

3.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确定的用于地震设计的标准烈度。

4. 设计基本周期: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振动的基本周期,影响结构抗震性能。

三、设计要求1. 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满足设计地震动参数要求,并考虑土壤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因素。

2. 结构的破坏模式应符合规范的要求,避免出现局部破坏导致整体垮塌。

3. 建筑物的重要性及使用功能不同,其抗震设防烈度要求也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4. 抗震设计要注意考虑地震波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结构的非线性特性。

四、结构设计1. 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设计地震力的作用。

2. 结构的框架和柱网应具备良好的延性,能够吸收地震能量。

3. 结构的连接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可靠性,能够有效传递力和变形。

五、施工要求1.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避免施工质量不合格导致结构强度降低。

2. 施工现场应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管和质量检查,确保结构施工符合要求。

3. 施工材料要符合质量标准,并进行合理的质量控制。

六、检验与验收1. 抗震设计完成后,应按照相关检验规范进行结构的验收。

2. 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维修措施确保其安全性。

七、总结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的基础。

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抗震的知识

关于抗震的知识

关于抗震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2.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表示。

3.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形式,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5.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基础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深基础、浅基础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

7.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8.抗震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9.地震预警:利用地震监测系统和预警技术,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个人准备:个人应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这些是关于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建筑抗震

建筑抗震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
一、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规定
§1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1. 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等级 2. 烈度 地震烈度: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 的强烈程度。
§1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超越概率:在一定时期内,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 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通俗的说,就是要求的值超出给定值的概率。 50年超越概率为63%相当于50年一遇;50年超越 概率为10%相当于474年一遇;50年超越概率为 2~3%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
§1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根据对我国45个城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烈度符合上限 为12度,下限为5度的极值Ⅲ型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大体上如图 26.2-1所示。
§1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建筑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 1)1976年唐山大地震各类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 成巨大损失。在总结震害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抗震设防标准, 即:小震(多遇地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罕遇地震)不倒。 体现在地震概率方面为: (1)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相当于小震)。 (2)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相当于中震)。 (3)建筑使用期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相当于大震) 。 2)三个概率水准,体现在烈度方面的差别大致情况如下: (1)以基本烈度(中震)为标准的话,小震约比中震降低1.55度。 (2)大震(罕遇地震)约比中震提高1.0度。
代表了三种不同的重现周期.一般建筑用小周期,重要建筑用长周期 , 对建筑物来说,一般63%用于结构的强度设计,对应于小震发生的概 率,2~3%用于结构的变形验算,对应于大震发生的概率,由于建筑 的构造设计还是采用烈度,所以10%一般常用于结构的构造配筋设计, 对应于中震发生的概率。

抗震基本概念

抗震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区/极震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60、300km)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横波周期长振幅大;面波周期长振幅大传播远。

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

通过记录地面运动加速度来反映。

三要素: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地震震级: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确定。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地表及建筑受某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10%)可能遭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是抗震设防的依据。

小震烈度/多遇烈度:50年限、地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烈度被超越概率为63.2%时这一峰值烈度。

大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较多遇烈度高约1.55度,较罕遇烈度约低1度。

地震作用:质点受到的最大惯性力。

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抗震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两阶段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三层次:概念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定量)、构造措施(整体性、加强薄弱环节)。

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场地与地基卓越周期: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米每秒的坚硬土层质地表的距离。

抗震设计方法基本概念

抗震设计方法基本概念

抗震设计方法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承受外力作用,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以下是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1.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动是指地震作用下地面传递到建筑物上的振动。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到不同地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如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

设计地震动参数是基于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的。

2.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指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物结构的类型、形式和材料等。

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等。

结构设计要满足刚度、强度和屈服位移等方面的要求。

3.抗震墙:抗震墙是指在建筑物中起到抵抗地震力作用的主要构件。

抗震墙可以是剪力墙、框架墙或一些结构系统中的组成墙等。

抗震墙的合理布置和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耐震设备:耐震设备包括减震装置和隔震装置。

减震装置通过吸收或转移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震动反应,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隔震装置则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特殊的隔震支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与地面分离,减少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5.预制模块化建筑:预制模块化建筑是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提前在工厂进行制造,再拼装在现场完成。

通过监控和控制生产环境,可以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性能。

预制模块化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高等优点,逐渐成为抗震设计方法的一种趋势。

6.破坏控制设计:破坏控制设计是指在地震作用下,控制建筑物的破坏部位和方式,保证其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通过合理的破坏控制设计,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局部破坏而不会引发整体结构的倒塌。

7.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指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

常用的动力分析方法包括近似分析和精确分析,通过动力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动态性能和响应特性。

8.监测和评估:抗震设计后,需要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监测和评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概念
1、抗震设防:是指采用一系列抗震设计措施,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到一定的标准,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安全的力学性能,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抗震设防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结构体系及构件及其组合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及搭接,钢筋施工技术,防撞墙施工,结构抗震附加结构间隔配置,结构抗震改造及其细部设计,建筑内装俱备。

二、基本要求
1、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
(1)建筑结构及其组合应采用可靠性高、抗震性能好的组合方案;
(2)应采用高弹性、低静定差的结构体系、及其优化组合;
(3)结构的构件及其组合应采用适宜的刚性,以满足设计的抗震要求;
(4)应采用有效的结构连接,使结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5)应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结构发生局部破坏;
(6)应采用适当的抗震附加结构,以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损的程度;
(7)应对重要性较高的场所,采用符合特定设计要求的抗震附加结构及细部设计。

2、混凝土配合。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 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 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 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 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下图是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5.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 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 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6.罕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大、中、小震的划分标准
多遇 烈度 (小震)
基本 烈度 (中震)
罕遇 烈度 (大震)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堪修复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7.08-14.14) (0.72-1.41)
11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与艺术处理实现建 筑目标, 的处理手法。 筑目标,不应一味追求 “奇、特、怪”的处理手法。这在当前建筑环境下有一定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节点的破坏就意味着梁柱 的失效。 的失效。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节点破坏的后果更严 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 重。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失去了承载能 如果梁柱局部破坏, 力。如果梁柱局部破坏,那么结构还是具有一定承载能力 的。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措施: 措施:节点核心区单独进行抗剪承载力计算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箍筋要加密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
•构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场地选择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滑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汶川地震中有三分之一的灾害来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直接位于断层上的建 筑,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说到抗震这事儿,咱们很多人都知道地震怕得要命,但是其实大家对建筑结构抗震是个啥样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

要不然你看,房子能不倒不就行了吗?谁还管它长得咋样。

嗯,原理其实也不复杂。

简单点说,建筑结构抗震,顾名思义,就是让建筑能在地震时尽量不倒,或者说,尽量不把住的人压成肉饼。

咋做呢?这就得从房子怎么建说起。

你想啊,咱们的房子,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咱大部分时候也没觉得它特别强悍。

但一旦地震来了,这钢筋混凝土能不能承受得了巨大的震动,那就得看设计咋样了。

如果设计得不行,真是大祸临头,可能地震一来,房子就“嘎吱嘎吱”地开始摇晃,像是老爷车的悬挂系统坏了似的,能不让人心惊肉跳吗?你要说抗震设计,得考虑好多事儿。

地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左右晃动。

很多时候,它是上下颠簸,来回推。

你想象一下,一个人在高楼大厦里边走,结果你脚下的楼板跟着你一块儿跳动,这种感觉能不让你脚底板发凉吗?那房子也一样,地震一来,楼板和结构的连接就像是脚底板和鞋底的关系,千万不能松动。

你说这地震就像是一场暴风雨,但问题是,房子如果不结实,它就像风雨中的纸糊屋,随时可能被刮倒。

咱们经常会看到高楼大厦,在地震的时候不会直接倒塌。

这是因为有一种“弹性”设计,简单说,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时有点“玩命的柔软”。

有的房子设计成那种“曲线”结构,好像有点像穿着健身裤的高楼,外面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形,吸收震动,就像你跑步的时候,地面弹性越好,膝盖受的冲击就越小。

这样一来,建筑不至于被地震震得七零八落,反而能安安稳稳地站着。

再说了,抗震不仅仅是地震来时的事情,建筑物的“抗震力”还跟它的重量、形状和材料有很大关系。

你看那些高楼,越高的越容易晃,毕竟重力作用下它们受到的冲击力比低楼大。

更糟糕的是,如果楼体不够坚固,它晃动时会像一根杠杆,带着楼下的部分一起起伏。

而如果设计得合适,比如墙体加厚,结构更紧密,那它就能保持比较稳定,不容易翻倒。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5、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
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一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
性变形。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6、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
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惯性力。 可
视为结构在地震中收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71500
55000 38500
647000
647000 647000
236.77
182.14 127.49
1871.05
2053.19 2180.68
1
4
6500
26000
647000
86.10
2266.78
471.89
400.70
596.11
996.81 346.05
291.42 1634.28 1342.86
1. 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3.1 概述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3.1 概述
1、相关术语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水平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70km,占地震总数的72.5% )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学习笔记-32页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学习笔记-32页
m=543.5+354/3=661.5 W=543.5+354=897.5
kg 299010 6.72
m
661.5
T 2 2 0.935 6.72
0.55 2.25 1.32
0.935 墩底地震力:
F W 0.1101.32897.5 1185(kN)
M W h 0.1101.32 (543.516 3548) 15217(kN m)
已知桥墩的刚度k,则 : m k
kg
m
m 为墩顶以上的质量。 则很容易计算桥墩周期T。
当桥墩较低(质量不大)时,可不计桥墩质量,当桥 墩较高(质量较大)时,可计入0.3的桥墩质量(小西 一郎“钢桥”书)。结果可能有10%的误差。不计入 桥墩质量,周期偏小,地震力偏大。
/
2)32m梁不同刚度的周期计算表
3EI mL3
3 3.5e7 3.587 476143 16.98
3EI
T 2 2 0.370 16.98
0.35 2.25 2.13
0.370
(3)墩底地震力: W=384+277=661(t)
F W 0.0710 2.13 661 986(kN)
M W h 0.0710 2.13 (38414 277 7) 10907(kN m)
柱桩:提高系数1.5。 摩擦桩:提高系数1.2~1.4。应根据不同的 地基土取不同的值,如,风化软岩、卵石土等较好 的土层取1.4,一般土层取1.3,较差土层取1.2。
• 3)基础检算
a 有冲刷时,按一般冲刷计算;无冲刷时桩基础检 算应考虑承台的弹性抗力,否则,可能地震力计算 偏小。 b 桩基础计算中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表7.2.6) 常规计算取值(桥规之“地基与基础”)相同,但 《桥梁地基与基础》手册中关于桩基础地震力计算 有说明,即“地震时桩侧土的地基系数比例系数m 值较非地震时降低”。具体:

地震工程

地震工程

地震工程一、题目总结、二、抗震设防目标及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①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基本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时一个地区设防的依据,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与基本烈度不能完全等同)②抗震设防分类: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对应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③抗震设防标准: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抗震设防标准,是一种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度,既取决于建筑地点预期地震影响强弱的不同,又取决于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的不同;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工程的设防标准可按业主要求提高(但不得降低)。

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⑤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应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⑥设计地震分组:根据震源机制、震级、震中距对地震进行分组,规范将设计地震分为三组。

⑦地震作用:抗震设计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实际上时由于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包括地震加速度、速度和动作位移的作用,属间接作用,不可称为“荷载”,应称“地震作用”。

⑧地震反应谱理论:建立于强震观测基础上,通过将多个实测的地面震动波分别代入单自由度动力反应方程,计算出各自最大弹性地震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从而得出结构最大地震反应与该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由反应谱可计算出最大地震作用,然后按静力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

⑨地震动参数区划:以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度的说明,往后拟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代替地震基本烈度。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 第10章 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1第十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第一节、震级、烈度、设防标准2一、地球的构造1、地壳▲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

▲主要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32、地幔▲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

▲主要由具有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3、地核▲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4二、地震及其成因1、按成因分类(1)火山地震:由于火势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在我国很少见。

(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也很少。

(3)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5▲特点: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大,是抗震结构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

▲原因:岩层发生突然断裂或猛烈错动,产生振动源,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形成构造地震。

地下岩层断裂时,往往不是沿着一个平面发生,而是形成一个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且这个破碎地带的所有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新的平衡。

因此,每次大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大地震前后总有很多次中小地震发生。

6▲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地区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7▲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破坏性地震类型。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区/极震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60、300km)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横波周期长振幅大;面波周期长振幅大传播远。

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

通过记录地面运动加速度来反映。

三要素: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地震震级: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确定。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地震烈度:某一区域地表及建筑受某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10%)可能遭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是抗震设防的依据。

小震烈度/多遇烈度:50年限、地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值烈度被超越概率为63.2%时这一峰值烈度。

大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较多遇烈度高约1.55度,较罕遇烈度约低1度。

地震作用:质点受到的最大惯性力。

地震的破坏作用: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抗震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两阶段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三层次:概念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定量)、构造措施(整体性、加强薄弱环节)。

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场地与地基卓越周期: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米每秒的坚硬土层质地表的距离。

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

地基土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降低甚至喷砂冒水的现象。

液化地基根据液化指数大小分为三个等级:轻微、中等、严重。

·抗震计算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速度、加速度等统称。

地震反应是动力反应,与地面运动及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阻尼)有关。

地震作用:质点受到的最大惯性力。

是间接作用,不是荷载。

惯性力:质点的质量与绝对加速度(地面运动加速度与质点相对地面的加速度之和)的乘积。

阻尼力:由结构内摩擦及结构周围介质(空气、水)对结构运动的阻碍造成。

与质点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反。

c-阻尼系数弹性恢复力;质点从振动位置恢复到平衡位置的力,由结构弹性变形产生。

刚度:使质点产生单位位移需在质点上施加的力。

*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的解:齐次解--自由振动,ξ--临界阻尼比,一般工程为欠阻尼(ξ<1);ξ=0时,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为简谐振动,其自振频率和周期是体系固有的,称为固有频率和固有周期。

特解1--简谐强迫振动,此时地面运动为简谐振动,质点为周期运动,β--振幅放大系数。

共振:结构体系自振频率与简谐地面运动频率相近时结构发生强烈振动反应的现象。

特解2--冲击强迫振动,此时地面运动为冲击运动,使体系质点产生速度,即初速度为V的体系自由振动。

特解3--一般强迫振动,一般地面运动(不规则的往复运动)下,该特解称为杜哈密积分。

通解=齐次解+特解表示:地震反应=自由振动+强迫振动,自由振动由体系初位移和初速度引起,强迫振动由地面运动引起。

有阻尼自由振动很快衰减。

地震反应谱Sa(T):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

影响因素:体系阻尼比、地震动(振幅、频谱、持时)。

阻尼比越小反应谱值越大,地震动振幅越大反应谱值越大(线性),地震动频谱影响反应谱的形状(震中距越大和场地越软,地震反应谱的峰对应的周期越长),持时影响地震反应的循环往复次数。

设计反应谱:地震反应谱直接用于抗震设计有困难,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之为···F=Gkβ(T)地震系数k:地面运动绝对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动力系数β: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绝对最大加速度之比。

意义为体系加速度放大系数,具有可比性特征周期: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设计分组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

基本周期:对应于第一振型下基本频率的周期为基本周期。

自振周期: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时间,对应于某一振型的自振频率。

地震影响系数:α(T)=kβ(T),意义与β(T)相同,是设计反应谱。

α(T)=Sa(T)/g 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应作调整。

*多自由度体系[K]--刚度矩阵,[M]--质量矩阵,[C]--阻尼矩阵W[M]){ϕ}=0---------动力特征方程,多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方程的代数形式。

([K]-2[][]02=wK--------动力特征值方程-M自振频率:一个n自由度体系,有n个自振源频率,称wi为体系第i阶自振圆频率。

振型:多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时,各质点在任意时刻位移幅值的比值是一定的,即在振动过程中形状保持不变,把反映体系自由振动形状的向量ϕi称为振型,与体系第i阶自振圆频率相应,即第i阶振型。

第几阶振型,在振型曲线上就与体系平衡位置有几个交点。

振型关于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正交。

振型分解法:将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解为若干个单自由度体系的组合,用反应谱 理论求解各阶振型的地震反应。

ij F --质点i 的第j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定义为该阶振型最大惯性力。

j i i i i ij G F φγα= :依次为质点i 的重量;第j 振型地震影响系数;第j 振参与系数; ij φ--振型j 在质点i 处的振型位移。

振型组合:通过体系各振型最大地震反应估计体系最大地震反应称为振型组合。

采用平方和开方的方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条件:建筑物高度不超过40m ,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 度分布较均匀,结构地震反应将以第一振型为主,而结构第一振型接近直线。

假定:任意质点的第一振型位移与其高度成正比。

鞭梢效应: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由于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反应加剧的现象。

基本周期近似计算:能量法-- 一个无阻尼弹性体系做自由振动时,其总能量(变形能与动能之和)在 任意时刻保持不变。

i u --将质点重力荷载视为水平力所产生的该质点处的水平位移等效质量法--用一个等效单质点体系代替原来的多质点体系。

等效单质点体系的自 振频率与元多指点体系的基本自振频率相等;等效单质点体系自由振动的 最大动能与原多质点体系的基本自由振动最大动能相等。

δ--体系在等效质点处受单位水平力作用所产生的水平位移顶点位移法--将悬臂结构的基本周期用将结构重力荷载作为水平荷载所产生的顶 点位移来表示。

弯曲型杆--T u T 6.11=;剪切型--T u T 8.11=;弯剪型--T u T 7.11=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设防烈度8、9度地区的大跨唔该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 烈度9度区的高层建筑。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m ax 165.0αα=V χ---结构总重力荷载等效系数,取0.75 认为竖向地震作用的分布与重力荷载分布相同,G F V V ζ=,V ζ-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质心--地震惯性力作用位置。

刚心--楼层平面抗力作用位置。

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弹塑性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滞回曲线--结构或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与非弹性变形间的关系曲线。

围成的面积 表示吸收能量的大小。

滞回模型--双线性模型(钢结构)、三线性模型(钢筋混凝土)、剪切滑移模型(砌体墙)简化方法:适用于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超过20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框架结构和支撑钢框架结构及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ζy:楼层i抗剪承载力与罕遇地震烈度下楼层i弹性地震剪力的比。

结构薄弱层:地震作用下,塑性变形集中发生在ζy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称之为结构薄弱层。

ζy沿高度分布均匀的框架结构,可将底层作为结构薄弱层。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薄弱层一般出现在上柱。

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可由相应层间弹性位移乘以修正系数得到。

ηp--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重力荷载代表值: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

可对活载折减。

抗震验算的内容:多与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

多与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砌体结构震害规律:刚醒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横墙承重房屋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坚实地基房屋轻于软弱、非均匀地基房屋。

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

外廊式房屋震害较重。

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结构布置(概念设计):优先采用横墙承重,其次考虑纵横墙共同承重;纵横墙应对称、均匀布置,沿平面应对齐、贯通,同一轴线上墙体宜等宽均匀,竖向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用防震缝将复杂体型房屋划分为若干体型简单、刚度均匀的单元。

防震缝两侧均布设墙体,缝宽50-100mm。

计算步骤:确立计算简图、分配地震剪力、対不利墙段进行抗震验算。

计算简图中底部固定端取法:基础埋深较浅时取为基础顶面;基础埋深较深时取为室外地坪下0.5m处。

各墙剪力按墙体侧移刚度分配。

侧移刚度:墙体顶端加一单位力所产生的侧移为侧移柔度,侧移柔度的倒数为墙体侧移刚度。

横向楼层地震剪力分配:刚性楼盖--按各墙侧移刚度的比例分配,当高度、材料均相同,可按各抗震墙横截面积比例分配。

柔性楼盖--按各墙所承担的上部重力荷载比例分配,当重力荷载均匀分布,可按各墙从属面积比例分配。

中等刚度(装配式)--取平均值。

纵向楼层地震剪力分配:按各纵墙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同一墙体某一墙肢:按各墙肢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砌体抗剪强度理论:主拉应力强度理论、剪切摩擦强度理论、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实际) N ξ--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RE γ--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构造措施:目的--加强结构整体性,使之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延性),保证抗震设计 目标的实现。

加强结构的连接----纵横墙连接、楼板间及楼板与墙体的链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外墙死角、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 内外墙交接处;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构造 柱与每层圈梁连接,应穿过圈梁,保证纵筋上下贯通。

合理布置圈梁:作用--加强纵横墙连接、增强楼盖整体性、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 加墙体稳定性;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有效抵抗由于地震或其 他原因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