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教材里起到了承上启下,案例证明的作用(本节可以作为外力作用塑造地貌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
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目标完成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河流地貌的分类;解释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
讲述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由于涉及到对地理过程的描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4.本节教材的结构设计、逻辑顺序;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在本章的逻辑联系如图所示:
5.内容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作为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本节是以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个部分证的形式呈现本节教学内容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部分,在介绍了河流地貌及其分类后,本节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河流侵蚀地貌,并通过活动,让学生运用河流知识,分析V型河谷的形成。对河流堆积地貌,以图的形式,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以黄河三角洲为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特点上,教材图文并茂,文字描绘,图像做主体,体现了对地理过程规律的重视;依据教学内容需要设计的两个活动,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黄河三角洲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
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总而言之,教材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突出了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的特点。
6. 知识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
教材中的活动、实验、案例分析,体现了对知识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在学习了河流侵蚀地貌后以张家界为活动、以黄河三角洲为案例,拓展知识,进行迁移训练,并利于学生树立地理意识。
7.教学及学习方法建议
本节预计两课时,鉴于内容较多,抽象程度高,建议采用案例式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与学习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建议将活动一的地点改为长江上游,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播放视频,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演示增加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通过讨论,实现教学上的师生共建——最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