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超敏反应精编版
第4章1 超敏反应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统性红斑狼疮
➢ 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allergen)或过敏 原(anaphylactogen)。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分型: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 临床特征将其分为四型:
① Ⅰ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器质上的损伤。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三)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 药物过敏性休克
➢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四)IgE相关过敏疾病的治疗策略
(六)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由Ⅲ型超敏反应所致的疾病成为免疫复合物病(immune complex disease, ICD): 分为局部ICD和全身ICD。如: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急性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 炎)
➢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四十六分。
超敏反应特征总结-临床检验

致敏阶段
激发阶段
效应阶段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导致细胞功能紊乱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机制
补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血小板的作用
抗原与相关细胞
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8+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一些效应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抗原诱导的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主要起作用细胞
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补体
吞噬细胞
NK细胞
补体
血小板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特征
①发生快、消退快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③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特征
I型超敏反应
I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支气管痉挛 黏液分泌 平滑肌收缩
血管扩张 水肿
知识小结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课堂练习
1.下列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C )
A.变应原
B.IgE C.补体
大家好棒啊!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下列哪项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C )
组胺、肝素、白三烯、前列腺素等
吸附细胞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过敏性 呼吸道过 消化道过 皮肤过
休克
敏反应
敏反应
敏反应
第三部分
常见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
三、常见疾病
(1)过敏性休克(
再次接触变应原几分钟内发 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 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 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 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变应原
超敏反应: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
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超敏反应的类型
• Ⅰ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 • Ⅲ型超敏反应 • Ⅳ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T细胞介导
第二部分
特点和发生机制
一、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
• 出现快、消退也快; • 特异性IgE介导,补体不参与; • 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A.过敏性休克 B.湿疹 C.输血反应
D.荨麻疹
E.支气管哮喘
3.关于I型超敏反应的错误叙述是( D )
A.发生迅速 B.有个体差异 C.由IgE介导
超敏反应xl-第五版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过敏性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等 血清过敏性休克:抗毒血清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 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及皮肤过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远离变应原:皮肤试验 脱敏疗法: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药物防治: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 司匹林、色甘酸钠、肾上腺素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抗组胺药等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Ⅳ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介导,抗体不参与此型超敏反 应,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后出现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原与相关细胞 抗原(胞内菌、病毒等)→APC→抗原肽: MHCⅠ/MHCⅡ→CD4+/CD8+T细胞活化 →增殖,产生效应,形成记忆细胞
效应T引起的炎症反应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 伤:再次应答,释放MCP-1、IFN-γ、TNF 等,产生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的免疫损伤效应。 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释放 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直接杀伤或通过 Fas-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
激发阶段 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与IgE抗体结合 →FcεRI桥联→γ链C端ITAM磷酸化→Syk 和Fyn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通过PIPLCγ和MAP激酶两条途径诱导靶细胞脱 颗粒、释放及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
预合成介质:组胺及激肽酶原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C4、LTD4、
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 接触性皮炎:油漆、染料、化妆品等, 半抗原-载体
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主要参与成分
抗原
可溶性抗原
抗体
IgG、IgM
细胞
嗜中性、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补体
发生机制
可溶性IC的形成
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易被肾脏滤过排出 中等大小IC随血液循环,易于沉淀
可溶性IC的沉积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易于IC沉积嵌入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Tc细胞的作用
----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等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或 凋亡
常见疾病
肉芽肿病变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别
参加成分
发病机理
I型 (速发型)
II型 (细胞毒型)
例外:细胞刺激 型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 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 酶等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症等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症、抗膜性肾小球肾炎
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 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
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 性皮炎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 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 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又 称细胞毒性超敏反应
15.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速发型)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一)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征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1、发生快,消退也快。 2、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 3、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单选题
I型超敏反应目前最好的诊断方法()
A 皮肤试验 B 特异性IgE测定 C 血清总IgE测定 D 吸入物变应原过筛试验 E 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测定
提交
单选题
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常用的非特异性吸入物()
A 组胺或花粉 B 甲基胆碱或花粉 C 花粉或屋尘 D 组胺或甲基胆碱 E 动物皮屑或花粉
提交
口腔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当口腔 黏膜出现肿胀和充血时,判断为阳性。
结膜激发试验 将超敏原滴于一眼,阳性反应为结膜充 血、水肿、分泌增加、搔痒,眼睑红肿。
鼻黏膜激发试验
将抗原吸入/滴入鼻腔,出现鼻黏膜水 肿、苍白、鼻痒、流涕、喷嚏为阳性。
2、血清总IgE的检测
测定方法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操作简便, 敏感性很高,是测定血清IgE最常 用的方法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盐水凝集法和酶介质法。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2)间接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指用 抗球蛋白抗体来检测血液中球蛋白(如红 细胞表面IgG或C3片段)的一种实验方法。
IgG IgM
临床医学超敏反应

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针对超敏反应的不同阶段,开 发具有靶向性的新型药物,如 抗炎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 剂等。
研究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 型治疗手段在超敏反应中的应 用,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超敏反应 的方法,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 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公众对超敏反应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超敏反应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识别有关,当免疫系统将 某些物质识别为威胁时,会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导致炎 症、组织损伤等。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超敏反应的发生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当免疫 系统首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呈递细胞将过敏原呈递给T淋巴细 胞,并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 时,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 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案例二: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
总结词
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是指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后,体内免疫系统对药物成分产生 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详细描述
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 性休克甚至死亡。预防药物过敏的方法包括了解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以及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预防为主
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应采 取预防措施,如家中不养宠物 、不接触花粉、使用空气净化
器等。
注意饮食
对于食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 食用过敏食物,选择低过敏食 品。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等,有助于增强 免疫力,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
随身携带药物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随身 携带抗过敏药物,如盐酸肾上
深入探究超敏反应的机制与防治方法
《四型超敏反应》课件

1 类型一
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2 类型二
贫血、溶血性疾病、眼部疾病等相关症状。
3 类型三
肾炎、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
4 类型四
接触性皮炎、疣状结核等细胞介导反应疾病。
诊断方法
1
过敏原检测
通过皮肤划痕试验或血清检测来确定过敏源。
2
免疫电泳
用于检测免疫复合物或细胞毒性抗体。
3
组织活检
如果临床症状不典型,可通过活检获得确诊。
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使用抗组胺药物、类固醇或特定 免疫调节药物来缓解症状。
免疫治疗
通过过敏原免疫疗法逐渐提高免 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耐受性。
支持治疗
针对严重症状的处理,如哮喘, 使用雾化器或吸入器等。
预防措施
1 过敏源避免
尽量避免接触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或环境。
《四型超敏反应》PPT课 件
欢迎来到《四型超敏反应》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介绍四种类型的超 敏反应,探讨其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预防措施以 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定义
四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现象,由于对外界刺激物过度敏感, 引发不同类型的反应。
分类与特点
类型一
即即时型超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且剧烈, 与IgE抗体有关。
类型三症反应。
类型二
即细胞毒性型超敏反应,特点是攻击性抗体损 害自身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类型四
即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特点是细胞免疫反应, 由于T细胞敏感性引发。
临床表现
2 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3 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汇编-12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母体IgG抗体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
输血反应
由于供者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受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导致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输血反应症状。
自身免疫病
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是由于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引发Ⅱ型超敏反应所致。
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症状
了解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是预防Ⅱ型超敏反应的关键。
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已经发生的Ⅱ型超敏反应,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过敏反应,可以进行免疫疗法,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暴露量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分类
总结词
超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异常应答,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密切相关。
详细描述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在超敏反应中,抗原刺激会导致特异性免疫细胞活化,产生相应的抗体或细胞因子,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因此,了解超敏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探究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控,为预防和治疗超敏反应提供理论基础。
05
CHAPTER
Ⅳ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涉及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当病原体、毒素或突变细胞进入机体时,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并处理,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淋巴细胞。
8超敏反应总结

全身或局部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
炎性变化
III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 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和在一些效应细胞 (如血小 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 细胞等) 参与作用下, 引起的以充 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和组织损伤
2、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超敏反应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I型超敏反应 三、II型超敏反应 四、III型超敏反应 五、 IV型超敏反应
一、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 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能使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特应性体质: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易发生I型超敏 反应的体质 超敏反应分类:I、II、III、IV
2.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 同时, 还释放许多溶酶体酶, 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 纤维酶等, 可水解血管及周围组织。
3. 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的 PAF,可 使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 促进血栓形成, 引起局部出血、坏 死。血小板活化还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进一步加重水 肿。
1、主要特征 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3、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发生机制 4、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5、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主要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血清中IgE介导 全身性、局部性机体功能紊乱 明显的个体差异及遗传倾向
2、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 变应原及其特征: 花粉颗粒、尘螨、昆虫等 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 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10讲超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食物、寄生虫或冷热光刺激 等引起的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 ,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
湿疹
四、防治原则
1.预防原则
➢重在预防 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最有效) ➢皮肤试验
取在受试者前臂内测 作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 观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 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 皮试阳性。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抗缓激肽:乙酰水杨酸
•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肾上腺素。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症反应: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
II型超敏反应
IgG或IgM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 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结核结节
接触性皮炎
接触橡胶后的皮肤炎症
皮 革病
麻风病人的肉芽肿
第17章 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抗原初次 B细胞
进入 抗原再次
进入
致敏的肥大细胞
IgE桥联
浆细胞
组胺
释放
抗体 激肽原酶
白三烯
致敏阶段 前列腺素
发敏阶段
肥大细 胞致敏
二、基本特征
1.特异性IgE介导,无补体参与。 2.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
3.生理功能紊乱, 组织细胞损伤轻微。
4.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脱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者,可小剂量、短间隔 (20~30分钟)多次注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变应原已查明,如花粉、尘螨等,可小剂量、 长间隔、反复皮下注射变应原作减敏治疗。
药本超敏反应

Ⅰ 型超敏反应
Ⅱ 型超敏反应
Ⅲ 型超敏反应 Ⅳ 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以 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
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 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 抗原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原 1.ABO、Rh等血型抗原和HLA 2.药物、微生物等吸附于细胞表面抗原
湿疹
荨麻疹
三、**防治原则
★ 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 减敏与脱敏治疗 ★ 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免疫治疗
Ⅰ型超敏反应
★ 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询问过敏史或通 过皮肤试验检测变应原
Skin test for allergy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参与成分 1.变应原 ——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多为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1)吸入性变应原:低剂量的花粉颗粒、尘螨及其排泄 物、真菌及其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等 2)食入性变应原:如高剂量的牛奶、鸡蛋、鱼、虾、 蟹等 3)半抗原与组织蛋白构成的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 有机碘、麻醉药物等;
赛庚啶——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型超敏反应

人类Arthus病:
农民肺
过敏性肺泡炎(真菌孢子)
.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SLE,以女性多见)
DNA(核抗原) 抗DNA抗体
关节 皮肤 IC 肾小球 肝脏等
多器官损害
.
第五节 Ⅳ型超敏反应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 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 * 由于免疫细胞激活、增殖、分化及炎症细胞的聚集需 较长时间,炎症反应发生较迟, 持续时间较长,故称为 迟发性超敏反应。
初次
变应原
机体
产生
IgE
IgE与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
2.激发阶段
再次
变应原
机体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 的IgE特异性结合
桥联反应
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LTs、PGD2、 PAF、. 激肽原酶、ECF-A等
3.效应阶段
组胺、LTs、PGD2、PAF、 激肽原酶、ECF-A等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
超敏反应
.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张秋萍
.
第一节 概述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
第三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一、特点 二、发生机制 三、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发生机制 三、常见疾病
.
原 抗 诱导 T细胞 (CD4+,CD8+)
再次 接触
致敏T细胞 (CD4+,CD8+)
CD4+ T释 细放 胞
CD8+
T 细 胞
临床医学-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抗体介导的补体激活 ADCC
抗体的促吞噬作用
抗原 抗体 Fc受体
吞噬细胞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共同抗原
吸附的半抗原或IC
细胞膜抗原
诱导产生 IgG、IgM
结合
IgG、IgM
MF吞噬、CDC、ADCC
靶细胞杀伤
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新生儿溶血症 • 输血反应 • Graves 病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新生儿溶血症发病机理
Ⅲ型超敏反应机制
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清除 2、沉积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未能及时清除
量过大 补体障碍 吞噬细胞障碍
组织局部易沉积
局部血管高压与涡流 血管通透性增加
中等大小的 可溶性抗原
+ 抗体
AgAb复合物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
血小板
C3a、C5a、C3b
血管活性物质 凝血系统
中性粒细胞 溶酶体酶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充血 缺血出血
组织损伤
血管为中心的炎症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
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青霉素、链酶素、普鲁卡因 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哮喘、过敏性鼻炎 花粉、尘螨、皮毛碎屑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
荨麻症、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
Ⅱ型超敏反应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血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共同抗原 修饰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或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超敏反应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 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一)变应原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
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
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 A2 等。
(二)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 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
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
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 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
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 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 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Fc ε R)结合。
结合于细胞表面的 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
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
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 IgE Fc 受体,能与 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2 .嗜酸性粒细胞一般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在Ⅰ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可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CF-A),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局部聚集。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组织胺酶灭活组织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同时也可直接吞噬和破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出的颗粒,从而下调Ⅰ型超敏反应。
近年来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被某些细胞因子,如 IL-3 、 IL-5 、 GM-CSF 或 PAF 活化后,亦可表达高亲和力的 IgE Fc 受体,引发脱颗粒,参与Ⅰ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形成和维持。
(四)活性介质指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和合成的主要活性介质1 .由脱出颗粒释放的活性介质①组胺(hastamin):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随颗粒脱出后被释放,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粘液腺体分泌增强等生物学效应。
此酶作用时间短暂,在体内可迅速被组胺酶降解,失去活性。
②激肽(kinin):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出的颗粒所释放的激肽原酶,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使之活化,而生成的活性介质。
其中缓激肽有收缩平滑肌、扩张血管和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并能刺激痛觉神经引起疼痛。
细胞新合成的活性介质①白三烯(leukotrens,LTs)与前列腺素D2 (pnostaglandins,PGD2 ): LTS 和 PGD2 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晚期相反应的主要介质。
二者均为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由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LTs)或环氧合(PGD2)途径生成。
LTs 由 LTC4 、 LTD4 、LTE4 组成,主要作用是能强烈持久地收缩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及促进粘液腺体的分泌。
PGD2 也有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②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let activating faction PAF):是羟基化磷脂经磷脂酶 A2 及乙酰转移酶作用的产物,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它能使血小板凝集、活化、并释放组胺等介质,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晚期相反应。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根据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将其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二)致敏阶段指变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其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
IgE 以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
在此阶段形成的结合有 IgE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
(二)激发阶段指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使之脱颗粒,释放和合成活性介质的阶段。
一般只有多价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 IgE 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 IgE 受体(Fc ε R 1)发生交联,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 、 C5a)、蜂毒、蛇毒、抗 IgE 抗体以及吗啡、可待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三)效应阶段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
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 6~12 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 LTs 和 PGD2 所致, PAF 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一种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由用药或注射异种血清引起。
1.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烯酸可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获得免疫原性,进而刺激机体产生 IgE ,使之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或青霉烯酸后,可诱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青霉素在弱碱性溶液中容易降解,因而使用时应新鲜配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是曾吸入过青霉菌孢子或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之故。
其他药物如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等,偶尔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 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血清过敏症或再次血清病。
常发生于既往曾用过动物免疫血清,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后来再次接受同种动物免疫血清的个体。
临床上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出现此种反应。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多因吸入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变应原引起,常见疾病有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可表现有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在食入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后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为主的过敏性胃肠炎。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四)皮肤过敏反应可因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及寒冷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四、防治原则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某些环节,以终止后续反应的进行。
(一) 寻找变应原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皮肤试验寻找变应原。
皮肤试验常用的有:1 .青霉素皮试取 0.1ml 含 10~50 单位的青霉素稀释液,在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注射, 15~20 分钟后观察结果,如局部出现红晕、水肿、直径≤ 1cm 全身不适者均为阳性。
2 .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将 1 : 100~ 1:1000抗毒素给患者作皮内注射,于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同青霉素皮试。
(二) 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某些变应原虽能被检出,但难以避免再次接触,临床上常采用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1.脱敏注射:在用抗毒素血清治疗某些主要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时,如遇皮肤试验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 min)、连续多次注射抗毒素的方法进行脱敏,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不致发生超敏反应。
脱敏注射的原理:可能是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仅与少数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脱颗粒后释放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临床反应,而少量的介质可被体液中的介质灭活物质迅速破坏。
短时间内,经多次注射变应原,体内致敏细胞逐渐脱敏,直至机体致敏状态被解除,此时再注射大量抗毒素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但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建致敏状态。
2. 脱敏疗法对某些已查明,但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1 w 左右)、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可防止疾病复发。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 IgG 类抗体,该类抗体与再次进入机体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可阻止其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结合,从而阻断超敏反应的进行。
故这种抗体又被称为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y)。
也有人认为减敏疗法的发生机制与诱导特异性 Ts 细胞产生、分泌 TGF- β等细胞因子,抑制 IgE 的合成有关。
(三) 药物治疗使用某些药物干扰或切断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对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抑制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作用生成PGD2。
②色苷酸二钠:可稳定细胞膜,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减少或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
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前列腺素E等: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的生成,阻止CAMP的降解,此两类药物均能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2.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组胺受体竞争剂,可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上的组胺H1受体,发挥抗组胺作用;乙酰水杨酸对缓激肽有拮抗作用;多根皮苷酊磷酸盐为白三烯的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能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常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此外,还具有使支气管舒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除具有解痉,降低血管通透性外,也可减轻皮肤和粘膜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