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辛亥革命》(人教)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假如你是十九大的一名代表,请就如何“继承辛亥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一个简单的建议。

活动要求:拿出一张白纸,写上你的建议。

(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学生回答】……
(意图:通过与时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培养历史时空观)
小结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
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第一幕热血闹革命
第二幕首义换新天
第三幕功绩垂青史
第四幕光彩照万代
砸金蛋,试身手:
以下有3道选择题,需要三位同学当场解答,你准备好了吗?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对联歌颂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 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 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
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辛亥革命
难点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前测 《能力培养》习题 巩固旧知
批改
做题 5
教师:向学生展示孙中山的一组照片,问:大家知道照片上的人物是谁吗?你知
2
导入 道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呢?学生介绍后教师再引导,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
1
目标
力、识图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
的能力。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
探究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 1、阅读课文,观看录像,掌握提炼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了解孙

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2、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完成下边的任务。
列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表演:分较 色朗读
4
二、如果你是参加武昌起义的 播放录像 引 观看录像思 培养学生提炼历
一个老兵,你将怎么给子孙后 导完成
考回答
史信息的能力,
代介绍武昌起义?
加强对孙中山早
期革命活动的了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教学设计
课题
辛亥革命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
黄兴等人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黄花岗起义
(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
(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出示材料: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标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孙中山、黄兴、陆皓东、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杀开了一条血路。革命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通过提问式导入,能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
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辛亥革命》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辛亥革命》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统编)】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二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和材料: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教师: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

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答案提示:2,回答:(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已有初步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讲授法:教师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小学历史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③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珍爱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非常重要。

为此,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导入法和情景模拟法。

学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的是归纳总结法和启发式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资源,以便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同时,还准备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启发思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认识这些人物吗?你们知道这次事件是什么吗?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导入新知,解读教材通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同时,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展示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环节三、探究新知,突破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八年级历史教案设计
本组小课题:在历史教学中多角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补改
课题
9、辛亥革命课时分配1课时教案设计高亚男使用人
4、对比起义的相同点,分析原因。
二、武昌起义
1、背景和条件
2、筹备工作:
3、概况:播放视频《武昌起义》片段
然后结合教材,再认时间、主力军、 经过、结 果。
激情引趣
引导学生思 考和初步感 知教学内容
展示学生的 成果,体验自 主学习和合 作探究的快 乐;
进一步理解 革命党人的 为国为民、敢 于牺牲的奉 献精神
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3、重点介绍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讲述刘道一相关内容。徐锡麟、秋瑾的故事。 讲知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
播放林觉民的《与妻书》MP3
情感升华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
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 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mp3《与妻书》和视频《武昌起义》、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 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 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在含义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补改
一、导入: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辛亥革命》教案新部编本

《辛亥革命》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教学重Βιβλιοθήκη 】1、领悟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2、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伟大意义。
【教学
难点】
1、领悟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2、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
方法】
材料分析法线索整理法
知识归纳法
【学情
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主备人
辅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数
1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13
【课题】
第9课辛亥革命
个性化设计
【课程
标准】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2知道武昌起义的历史史实。3、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正确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林觉民在《与妻书》
“此举如能成功,则吾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盖祖国已强,吾同胞已能享文明之幸福。如事败身死,则吾之责已尽,而吾侄则有无穷之责任在。”
——方声洞给侄儿的绝笔
“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李晚《与家兄诀别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插图和文字,展现了革命党人英勇斗争的情景,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辛亥革命这一事件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插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插图、视频等相关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插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这一事件。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然后,通过PPT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整体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笔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设问:从这枚纪念币上,你可以看到什么信息?
简述纪念币上两面旗帜的图案,引入新课。
时代背景:
出示:1900年的法国漫画《屠宰中国龙》。
设问:结合漫画的内容,你可武装起义一览》
设问:武装起义先后遭遇失败,为何革命者屡败屡试?
讲述: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方可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行!
二、有利时机
出示:漫画《盛来与端去》
设问:“盛来”指的是什么?“端去”又是什么意思?作者创作这幅漫画的目的是什么呢?
归纳:“盛来”的是借款,“端去”的却是铁路,形象地揭露和讽刺了清政府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丧权卖国的对外政策。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题名
3.2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出示:地图《辛亥革命形势》
讲述: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准备了机遇。
三、武昌起义
出示:顺序列出地图《辛亥革命形势》,起义策划者照片,武昌城地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讲述:讲解武昌起义始末。
出示: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的照片和武昌城地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一、导入新课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课件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在国内联合会党和新军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规模较大的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至1908年的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和云南河口之役,1907年的浙皖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

时间 1906年12月4日地点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等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

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

次年,参加同盟会。

1906年秋与蔡绍南等领导发动萍浏醴起义,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

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

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著有《衡山正气集》。

萍浏酸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1904年华兴会策动的流产的长沙起义的继续。

2、浙皖起义1907年,光复会员徐锡麟.秋瑾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浙皖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是巨大的,原因是它一方面刺杀的是清廷封疆大吏,位及巡抚的恩铭。

一方面是它发动的地点在安庆,绍兴,这些地区都是清王朝的重地。

这次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立宪的进程,激励革命党人的斗志,探索起义的新途径。

徐锡麟(1873 -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

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

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

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3、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营葬于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瓦解清政府统治奠下了基础,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二)武昌起义1、你们知道武昌起义发生于哪一年?2、为什么会在这时期有这样一场革命运动?(必然性)3、革命是怎么酝酿起来的?(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

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2)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过渡: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策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反封建斗争,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④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2)辛亥革命的评价:1)成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2)失败:结果和任务完成与否上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历史事件本身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全面、辩证地认识它的本质特征。

因此,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免失之偏颇,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认识,才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3)“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本课小结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

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