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708c6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6.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展开讨论。
首先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强调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然后讨论唯物辩证法对实践和认识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着探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理解的新视角。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到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密切连接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认识、唯物辩证法、辩证关系、相互作用、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中,实践和认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原则,是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在于提出了实践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刻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2. 正文2.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实践,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
实践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逐渐积累和提炼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世界的了解。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https://img.taocdn.com/s3/m/13031cc80c22590102029d0a.png)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发展。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辩证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方可相互发展。
关键词:认识实践主体性对象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感性认识,接着再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
实践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64bb5c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7.png)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多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观点;只有充分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证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然后再重新应用到理论的认识;然而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人们也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及内在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此,感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更加踏实、认真、深入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缺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已有认识的发展以及新认识的产生;例如,一名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觉实际操作与书本上学的不一样,但是,通过向同事请教、学习,经过慢慢的锻炼、摸索,这名大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肯定会大幅提升;因此,这名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请教、摸索其实就相当于实践;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积累经验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业务能力,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又会产生新的提升;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总结积累运用提升的过程中这个行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完善;这就充分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经过实践的认识是容易发生错误、产生偏差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点我们是相当笃定的,虽然一再强调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与掌握间接经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祖宗早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别的人经验,毕竟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其自身可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然而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客观世界的发展永不停歇,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传承延续下来,随着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通过对以往认识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知识、新的认识融入到人类庞大的知识宝库,这样人类才能更快速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直接经验,那么人类发展肯定相当缓慢的;因此,我们接受间接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学习间接经验,积累认识也是同样的,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完美结合才能更加快速全面地获得认识;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地发展,人类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新矛盾,于是许多新的课题应运而生,这些新的课题推动着人类对已有认识不断地发展创新;当前,为了维护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等利益,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建设,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国防现代化,这必将会给军队以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带来了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取得的成果,既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已有的军事方面的认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国际形式,新的矛盾产生了,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提升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进而解决新的矛盾;因此,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2.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通过思维器官来思考世界,但是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人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人类利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创造出各种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这些工具和技术手段扩大了人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望远镜实现了人类“千里眼”的梦想,飞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现代实践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密的手段和技术,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促进认识的发展;3.实践可以不断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和认识的水平;每个个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先天的个体差异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才能;人类认识的能力,比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推理力、判断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才能,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同时,又在实践经验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人类才会变得聪明,认识能力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和增强;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认识任何事物,探究它,追查它,其最终目的不是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而是想弄清楚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利用它来便利我们的生活,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比如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的考古,为什么要对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世界进行认识呢事实上,这些看似纸面上的无用的认识,是告诉我们人类经历过什么,让我们遇到同样的错误时避免再犯,给我们往后的生活提供更好地建议;因此看似无用的考古这一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作用于与实践,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其实就是人脑的行为和人体行为的统一;而所谓认识广义来讲则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脑的行为;人类通过实践将人体的行为与人脑中的认识相结合,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说明认识是正确的,如果不能结合那么认识则是有误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如果把认识比喻成锁的话那么实践便是开启锁头的钥匙;因此,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虽然说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和理论,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理论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也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够完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为实践活动作出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项预判,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发生,减少损失;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积累各种知识,正是为了长大后的实践做基础,做储备,让我们可以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同理,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我们的实践引入歧途;例如人们的进行药品的研发,如果没有对药理的正确认识而直接进行研发,那么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需要用实践积累的经验促进认识的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重要的认识观和实践观;认识和实践不是真理的终点,而是不断探索真理的方式和方法;实践决定了认识,认识也指导着实践,这是一个双向往复的过程;只有对认识与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的飞跃推动人类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9220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8.png)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这个世界是先有的物质,后有人们的意识,所以说人们也得先对物质进行实践才会得到对于物质的认识。
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那么实践是如何决定了认识呢?在这里一共有四部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先吃过梨子,我才能知道梨子的味道是甜甜的;我先尝过苦瓜,我才能知道苦瓜是苦苦的。
所以不难看出,我只有先去做了某件事,才能得到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这叫做我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
除此之外,如果我想知道梨子什么味道但是我此刻吃不到的话,我还可以去询问别人,由别人去告诉我梨子是什么味的,这样我也能获得对于梨子味道的认识,这叫做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我自己实践去获得,间接经验是别人实践之后去告诉我。
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会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种途径。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饱受欺负和侵略,当时的实际情况给我们的难题是必须要独立,基于此才有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以后的中国完成了独立,但是窘迫的生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富起来,这才有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此可见,实践会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
其次,以前我们用肉眼看月亮,只能幻想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后来发明出“嫦娥”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实现登月并传回月球近景,让大家看到了月球真实的样子,所以月球探测器这种工具推动了人们去认识真理。
可见,实践还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再次,随着人们不断的学习工作,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看待问题自然就更辩证和理性,可见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提升。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运用知识,所以说认识最后还是要回归于实践,所谓“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探寻到了真理后是为了更好的去运用真理来改造世界。
2018考研政治马哲六大模块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哲六大模块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_毙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18c2878f5335a8102d220c4.png)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哲六大模块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018考研政治基础复习,大家可以参照17政治大纲开展。
马原是重头戏也是复习首要科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六大重要模块,考生需重点把握。
下面我们来看模块五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小编为大家梳理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马哲六大模块知识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地创造性的过程。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认识的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两个条件:一是要勇于实践,获取感性材料;二是进行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的反复性——由于认识过程中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4ceed0195f312b3169a553.png)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e30b79ef767f5acfa1c7cdba.png)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
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
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
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
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更高效地组织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努力将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先努力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这种认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后再通过实践活动去努力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因此,我想不论我们在学习什么专业的知识,在广泛阅览各类著作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去参加实践的活动。
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到相关的实务工作岗位上去感受、去观察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的问题中得到应用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a044d5804d2b160a4ec016.png)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f81cbf5910ef12d2af9e70a.png)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98d8640b4e767f5bcfce4d.png)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离不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反面:认识可以是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前,既能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7d4774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4.png)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认识则是因为有了实践而产生的结果,是基于实践运动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基础,是任何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证实。
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才能促使理论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源泉。
所有认识都来自实践,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
人们接触到的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知的,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都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
实践所涉及的经验世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实践的基础,那么一切书本上的理论得到的只是抽象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实践意义,也就不实用。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推动力和动力。
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要根据,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完善和不断发展的源泉。
经过多次实践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因此实践也有助于推进对于真理的探究和发现。
对于一个领域的理论,实践的验证是其检验真假的最终结果。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那么就是虚假的,说明它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时,认识也是实践的指导,是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认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但它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指示。
实践的不断拓展发展,也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推动了知识和科技的进步。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进步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既促使全球各地的实践活动更加明确、目的明确,又促使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0a64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9.png)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的内容和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形而上学上说,人是理论的对象;从历史上说,人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被盲目性所左右。
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
认识的发展,是实践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指导实践行动,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目的。
正如列宁所说:“呆在实际上,是无论怎样也无可置辩的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领导实际上,则是千差万别的事情了。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对认识的反馈,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结果,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认识又指导实践,通过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行动,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实践的具体过程中。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实践和认识,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完整word版)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3b259346f1aff00bfd51e8a.png)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2d7de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a.png)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不断地从客观世界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形成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世界。
认识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反映。
实践与认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保障。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而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于深刻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又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保障,推动实践的深入开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丰富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深入开展。
只有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前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四点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四点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327f39c281e53a5802ff8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四点体会浅析毛泽东《实践论》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哲学史看,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可以认识的。
苟子说得好:“凡以知,人之情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费尔巴哈讲得更加形象,他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回答。
可是,也有人提出怀疑。
也就是怀疑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
这方面也就也有著名学者,比如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周、近代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能彻底认识的,不可知识论尽管是荒谬的,还得认真对待。
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就是说,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固然可以作理论上的分析,但是,最根本的是依靠实践。
的确,从实践的观点看问题,不可知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研究(反复的调查、实验总结一系列的实践),最终拿出科技发展成果。
不可知论者就是对科技发展成果的视而不见,科学家把飞船送上月球又使之重返地面,说明人们对宇宙航行的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
再如,我们学习安装收音机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几番曲折,多次失败,最后安装完毕,收间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送的乐曲,我们都会拍手称快,喊着:“成功了,成功了!”成功,证明收间机的构造可以被我们所认识,证明我们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正确的,再如电脑的发明和广泛普及,说明人类自身还是能认识自己的大脑,对硅中中电子运动的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
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每天都把许许多多“自在之物”转变成被认识了的“为我之物。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获巨大发展的今天,电子计算机、原子弹、氢弹、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激光器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无数过去被认为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事物,被人们一一认识了。
实践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
这是毫无疑义的。
马克思作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作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d13382e4b73f242336c5f71.png)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7b181b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4.png)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导读】在公职类考试的考查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很重要的考点,其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查的重点,考试侧重对诗句、案例的考查,看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所以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有关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掌握。
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注意途径不等于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做题时,注意分析材料,如果认识是从无到有,是第一次获得的认识,那我们就选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注意动力是在实践中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也就是说之前有认识,现在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又得到了新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强调的是认识最终为了实践,如果材料中体现了认识最终指导实践,一般选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这里注重的是产生的认识是否正确。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在这要注意了,一看到反作用就要想到是两方面,在做题时一般会遇到“指导”、“导向”这两个词,这时就要看前边的形容词是什么,对于“指导”,这个词是褒义词,形容词应是正确的认识;而“导向”是中性词,就都可以形容。
2021年试述实践和认识关系word版
![2021年试述实践和认识关系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37eabb9b6648d7c0c746c3.png)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
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
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
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认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
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
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
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4.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事实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客观世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因此,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
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和认识反复性及无限性的统一的原理是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王本海2010041316201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