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唐诗五首》诗歌鉴赏野望 王绩 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
【中考链接】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的写景特色。
中间两联写薄暮中所见秋景。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
这四句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用?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做朋友。
诗人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原文 翻译 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心情。
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木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远景、静态描写,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侧重宏观描绘,营造了秋日傍晚的静谧氛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诗词五首1.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重点问题(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3)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
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
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要点《野望》一、作者简介: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选自《王绩诗注》二、体裁:五言律诗(五律)三、字音字形:东皋薄暮徙倚落晖驱犊采薇四、字义:1.薄暮:傍晚。
薄,接近。
2.徙倚:徘徊。
3.落晖:落日的余光。
4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六、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字既写出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2.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对偶,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萧瑟恬静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的忧郁和苦闷。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4.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5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也没有真正的知己。
《黄鹤楼》知识梳理2一.作者简介:作者崔颢,唐代诗人。
选自《全唐诗》(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二.体裁:七言律诗(七律)三.字音字形:崔颢千载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四.字义:1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2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3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4历历:分明的样子。
5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乡关:故乡。
五、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六、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明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了一种世事苍茫之感以及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唐诗五首 知识梳理(附答案)
唐诗五首野望一、文学常识作者: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
写作背景: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二、翻译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三、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唐诗五首》知识点归纳一、《野望》《野望》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联点题,且交代了“望”的时间、地点、心情。
颔联、颈联:描绘了在暮色苍茫中于隐居之地所望见的景色。
两联在写景上的区别在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的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的是:近景、动景。
颔联中“树树”、“山山”两个叠词用得好,显示出了郊野山、树众多的特点。
“唯”和“皆”也用得好,它们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了傍晚,山、树笼罩在一片秋色、余晖中的美丽景象。
尾联“长歌怀采薇”用典抒情,写出了诗人对古代像伯夷、叔齐之类的隐士的追怀,透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
从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诗用到了叙事、描写、抒情。
二、《黄鹤楼》《黄鹤楼》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吊古怀乡诗。
首联,从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起笔写由黄鹤楼而产生的联想。
颔联承接首联在“鹤去楼空”的感慨中,将描写的对象转到“白云”上,从侧面展现黄鹤楼的高耸。
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登临黄鹤楼远眺而看到的景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译文是: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一带的原野上一棵棵青葱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的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青葱的树木、茂盛的芳草本是生机勃勃的景物,但尾联中诗人将它们统一在了“日暮”的背景之下,勾起了诗人的乡愁,“烟波”更是让诗人的乡愁更加浓重了。
所谓“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也正是如此。
这首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从体裁来说,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来说,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诗歌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塞外去。
首联仅用十个字叙述了此次出使边塞的情况。
其中“单车”二字,透露出诗人的这次“问边”是轻车简从。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表面上是“问边”,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首联透露出诗人的孤独苦闷,抑郁不得志。
颔联承接首联,诗人用“征蓬”、“归雁”自喻,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一样出了汉塞,入了胡天。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 (共2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 独特的审美感受
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或:颈联用“没
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花刚刚绽放,小草才开始生长)
7.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没体现喧闹)
8.《钱塘湖春行》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 的生活习性。(没体现生活习性)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 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 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 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等,为咏黄鹤楼诗作之 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使至塞上》
3.颈联的画面?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带着猎物也向家的方向走去。
牧人驱赶着牛群。猎人骑着马带者许多擒获的猎物开始返还家园,牧人和猎人一天都有 所收获,渲染一种浓浓的安静恬然的晚秋牧归的田园氛围,整个画面生动而有趣味。
三.重点大题
1.首联的作用?
首联“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为下文做铺垫。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 “薄暮”点明时间,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 达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 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之远。
12 唐诗五首
栏目导航
核心目标 知识储备 预习导学 同步精读
核心目标
1.了解本课五位诗人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品味诗中的优美意境,了解每首诗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古诗赏析】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景物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将其展现出来并分析。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
起
首联 点题
律诗结构
承
转
写景 转折 叙事 变换
合
议论 抒情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野
望王
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 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 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 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背景链接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 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 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 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zǎi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合】抒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浓浓乡愁
(设问)
“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
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
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 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渲染 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诗三美: ①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虚写神话,实写景象,意境悠远。 ②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
“落晖”两词充满了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营造出清冷、
静谧的氛围。
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
默写常考
【转】写人 牧猎归来
牧 人 驱 犊 ·返 , 猎 马 带 禽 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复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满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典故,写出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表达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流露出避世退隐的愿望。
主题: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思乡之情。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
唐诗五首野望【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暮色里,我在东皋放眼眺望,徘徊不定,思索着何处是我的依归。
只见每棵树都呈现出秋意颇浓的黄色,座座山峦都洒满了落日的余晖。
放牧的人们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马带着打来的飞禽而归。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人相识,于是我高歌一曲,怀念采薇而食的隐士。
【作家、作品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主要内容】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下面四句,并为中间四句写景做铺垫。
颔联互文见义,写秋野静景,流露出彷徨无依之情。
颈联写秋野动景。
以“驱”“返”“带”“归”等动词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内心的苦闷惆怅。
此诗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对仗工整,格律和谐,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第11课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
2)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语言有浓厚的骈俪气息;简短议论,言简意赅,切中文义;结构杂而不乱,布局有序;3)本文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得清高思想。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得慰藉和解脱。
4)中心主旨: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作者被贬黄州,文末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潮、自解多中况味;2)文章分三层,先叙事,继而写景,最后议论;全文脉络分明,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贬的悲凉、散步的悠闲、赏月的喜悦、人生的感慨及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感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平添难言的人生感慨。
3)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苏轼见月色决定“寻张怀民”夜游的原因是:①没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乐的人;(念无与为乐者)②张怀民也是糟贬的失意之人,彼此有共鸣。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反问修辞手法:①强烈地抒发作者洒脱与旷达之情②通过强调月光、竹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下文“闲人”之说作铺垫第13课唐诗五首1、野望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抒情,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课件
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句是( A )
A.树树/皆秋/色
树树/皆/秋色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大漠/孤烟/直
D.万里/送/行舟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D ) A.《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全诗于萧瑟怡静 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B.《黄鹤楼》全 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 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C.《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
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D.《钱塘湖春
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写莺燕的动态和花草
向荣的趋势,把暮春时节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钱塘湖春行
早春
作者:白居易 (唐)
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 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 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 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
1.下面各组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东皋薄暮望:接近 B.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川喜、爱原野 C.长河落日圆:黄河 D.仍怜故乡水:可怜
《唐诗五首》 复习课
背诵诗歌
野望
知识点梳理
王绩
gāo bó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hu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wēi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
012 唐诗五首复习要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诗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tì)廉洁及第。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初,始终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二、注释野望:眺望原野。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晖:指阳光,这里指夕阳。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翻译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四、中心思想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知识点1、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2、朴素清新,流畅自然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3、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写出了诗人眼前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
4、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作者的笔锋由静转动,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知识点一、《野望》【文学常识】1.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2.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朝医生、著名诗人。
五言律诗。
3. 《野望》从内容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形式上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内容简析】这首诗写的是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问题探究】1. “徙倚”是什么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诗人(迷茫失望)的心情。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整个画面显得静谧。
3.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复习课件
12 唐诗五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风 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 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诗作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创造了屈原以来诗歌积 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行 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12 唐诗五首
整体感 知
3.《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感觉前途无望,心情孤独抑 郁的句子是:_____相__顾__无__相__识_______,___长__歌__怀__采__薇_____。
12 唐诗五首
4.下列对《黄鹤楼》一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诗人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重为咏 黄鹤楼的绝唱。
12 唐诗五首
《黄鹤楼》:意中有象,虚实结合 黄鹤楼的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所谓“仙人乘鹤”之事,本属子虚 乌有,诗人却奇妙地利用这一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 的艺术魅力。接着写隔江相望的一派大好风景:晴日里的原野,汉阳地区的绿树分 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 机,使诗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以至于当日落江中,暮霭袭来时,诗人依然未曾 离去。面对着沉沉暮色,诗人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 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风景,形成了一种优美动人 的艺术境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
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
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
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