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社会性质演变看《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夏朝至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天子统治权威逐渐衰落,经济上的井田制逐步瓦解,政治上的分封制不断被侵蚀,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打破私学逐步兴起,伴随着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原有的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百家争鸣》各家学说为适应社会变革回响时代变迁不断更新治国从政之方有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权术法令等众家学说,因此可看出《百家争鸣》在社会性质的演替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从思想解放看《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其本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探讨政治形势、研讨学术、究习自然、社会与人性,提出各种治国理论,推动思想的空前繁荣了。
百家争鸣各家学派间相互问学,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相互批判的学术氛围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中国思想之源,源源不断涵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核心素养注重史料实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理解百家争鸣的重要历史意义,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通过讲述老子、孔子及各家学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流,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应确立基于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别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道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2.阅读百家争鸣时期的作品,获取有效信息.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客观表达对百家争鸣时期多思潮的认知,认识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随这些古代思想家们的脚步,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看看他们提出的那些闪耀千古的智慧。
”
过渡:
“让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看看这场思想的盛宴是如何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展开的。
”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的背景
教师活动:
“在进入思想家的世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
同学们还记得这个时期的特点吗?”
学生活动:
学生会回应:“动荡、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教师活动:
“非常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旧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纷纷起兵。
而这正是‘百家争鸣’现象得以出现的背景。
动荡的社会给了思想家们发挥智慧的空间。
他们不再单纯依靠传统,而是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学说来治理国家、拯救社会。
”
过渡: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进入今天的核心内容,看看这场思想盛宴的主要参与者都是谁。
”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的“仁政”思想
教师活动:
“第一个我们要介绍的思想家是谁呢?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儒家的创始人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文档字体请使用“黑色,宋体,五号”。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三个子目即三部分之间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
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百家争鸣》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你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生机勃勃,群星荟萃,繁荣璀璨。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看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虽然动荡,但也孕育出了一批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学者以及众多异彩纷呈的思想,很多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7课《百家争鸣》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老子和《道德经》【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老子的资料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紧扣教学内容
2.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板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百家争鸣的定义和背景
-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和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和商鞅
-各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目标: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百家争鸣”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百家争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百家争鸣”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历史案例进行分析,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
a.PPT:制作多媒体PPT,展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案例。
b.视频:播放与百家争鸣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c.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方便学生交流和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7百家争鸣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历史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4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二、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时期:春秋后期国别:楚国人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著作:《老子》(《道德经》)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老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制人片,取史信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研名言,理蕴张孔子名字: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鲁国人经历: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主张:(1)核心思想:“仁”。
(2)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百家争鸣-1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回忆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引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社会现象。
4分钟
一、老子和道家
1. 了解老子生平
2.依据《道德经》原文选段,了解老子哲学思想、政治主张。
8分钟
二、孔子和儒家
1. 了解孔子生平、地位
1.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百家争鸣的含义
3.学生翻开教材40-41页,找一找儒、墨、道、法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主张。
提问从这些主张中,你看出各学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哪些方学生回忆各学派主张,知识再认再现,进一步分析、阐释,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2.依据《论语》原文选段(问仁),了解孔子核心思想——仁
3.依据“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了解孔子政治思想——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4.依据《论语》原文选段(问仁),了解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依据孔子弟子状况整理表格,了解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5. 简要介绍孔子在文化典籍整理上的贡献
10分钟
三、百家争鸣
5.百家争鸣的影响
2分
小结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升华本课主题,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
学期
上
课题
百家争鸣
教科书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的方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
2.8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学术繁荣
-形成多元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影响至今
重点题型整理
1.分析比较题型
-题目:比较儒家与法家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异同。
-答案:儒家主张仁政、礼治,强调道德教化和君子以身作则,追求社会和谐;法家则主张法治、权术,强调严格的法律和制度,通过奖惩来维持社会秩序。
4.及时反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观摩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讨论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测试题目。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百家争鸣”的思考题和论述题,巩固课堂所学。
提供拓展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对“百家争鸣”进行更广泛的了解。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各流派的基本观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形成初步的个人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问题通过平台提交,以便教师了解预习效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流派的思想。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孔子与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成就三、教学难点:分清各学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易中天先生的一段话“从孔子那里我学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设问:他们道底是什么人呢,会让易中天先生做出如此的评价?师生:诸子百家师:让学生据教材40页“相关事实”理解“诸子百家”。
讲授新课: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过度“这些学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设问:“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讲授新课:师:指导学生从教材41页最后一自然段分析得出:百家争鸣的方式及其目的(学生自主学习一)方式一:各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方式二: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目的:提出各自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过度:现在来看看道家学派的老子。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各种思想流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各家思想的内涵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主要思想,掌握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主要思想。
2.难点:各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主要思想。
2.案例分析法:分析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诸子百家、各家思想的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案例、故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2.呈现(15分钟)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主要思想,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各家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每组选取一个组长,负责讨论和汇报。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能够分析各学派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
(2)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体会各家学派思想中的智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
2、教学难点(1)理解各学派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2)对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的评价和影响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百家争鸣的背景(1)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寻求变革图强的道路。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3)文化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文化教育逐渐普及,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2、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1)儒家孔子:①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强调“礼”,主张恢复周礼,规范社会秩序。
③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①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②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①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2)道家老子:①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百家争鸣教案范文
百家争鸣教案范文主题:百家争鸣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概念和历史背景;2.掌握百家争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百家争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2.培养学生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呈现一个问题:“你认为思想的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几组学生进行发言。
Step 2:讲授百家争鸣概念和历史背景(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解释百家争鸣的意义。
2.教师提供一些示例,如孔、孟、老、庄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
Step 3:呈现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0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活动板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包括其主要思想、关注点以及不同之处。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讨论,理解各家思想的特点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Step 4:分析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对教育、社会秩序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等。
2.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些影响,并指导他们撰写简短的分析文章。
Step 5:总结与讨论(15分钟)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1.教学资源:幻灯片、活动板、教科书、复印资料等。
2.教学评价:观察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表现,以及他们书写的分析文章的质量。
2.7+百家争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7课、百家争鸣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交相辉映的局面,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深切体会中传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心素养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坚持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1)了解各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认识到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难点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突破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体会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变革;通过组搜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并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并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想首先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使本课内容逻辑性更强,便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自主搜集并整理关于诸子百家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时代背景、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具体主张等)。
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化身古代哲学家,通过模拟辩论、情景再现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并阐述各自学派的核心观点与思想精髓。
通过分析史料探讨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百家争鸣课程设计
百家争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百家争鸣”时期主要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 学生能分析比较各家学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提高自己的表达、沟通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各家学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批判精神和包容心态。
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更有针对性,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 教材章节:第2章“先秦诸子百家”2. 儒家思想:讲解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重点分析仁、礼、孝等观念。
- 教材章节:第2章“儒家”3. 道家思想:介绍老子的“道”观念,庄子的人生态度及其对自由、自然的追求。
- 教材章节:第3章“道家”4. 墨家思想: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及其与其他学派的区别。
- 教材章节:第4章“墨家”5. 法家思想:讲解韩非子的法治、权术等观点,分析其对秦朝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5章“法家”6. 其他学派:简要介绍阴阳家、名家、杂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 教材章节:第6章“其他学派”7. 课程总结:对各学派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7章“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安排,共计7个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2.8百家争鸣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庄子·逍遥游》、《孟子·告子下》、《墨子·兼爱》、《韩非子·五蠹》。这些经典著作分别代表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深入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同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学派在后世的影响和发展。此外,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2.结构清晰:板书应按照逻辑顺序呈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使学生能够条理分明地掌握知识。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避免冗长的解释。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采用图表、图标、颜色标注等元素,使板书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3.课堂互动(10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学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思想观念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政治、伦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多样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同学们,请你们课后阅读教材,深入研究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了解各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课堂讨论,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 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难点: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教学准备】
教材:《历史》教材相关章节
课件: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其他:笔记、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7分钟)
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和争论。
二、概述百家争鸣(10分钟)
1. 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影响。
三、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5分钟)
1. 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
2.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
3.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4. 名家:荀子、韩非子,主张“名实分明”;
5. 阴阳家:申子,主张“阴阳五行”;
6. 法家:商鞅、李斯,主张“以法治国”。
四、讨论与总结(8分钟)
让学生讨论不同学派的主张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做出自己的总结。
【教学反馈】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目,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扩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辩论或角色扮演,深化对百家争鸣的理解和认识。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导入利用课本导言的《老子见孔子画像石拓片》导入利用课本导言,
创设情境,营造
课堂氛围,引入
本节课课题。
新课讲述一、老子和《道德经》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①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③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④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务一:阅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
制作老子人物
小卡片,学会提
取有效历史信
息
研读老子名言,
感悟理解其中
蕴含的主张。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统编版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表格式).doc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的事迹有所涉猎,通过前面教材的学习,对于春秋战国这一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对一些历史概念缺乏深入了解,对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理解不透。由于古文功底有限,对于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解不深,这是学生的困惑,也是兴趣点。教师需要用生动的历史典故来激发学生兴趣,精准解读各学派的经典名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各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百家争鸣的焦点、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进而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孔子相关的经历和成就详实;史事正确,趣味性强;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吸引力。
A
能够从多个角度描述孔子成就,但不详实;史事基本正确,趣味性不足,语言表述较为流畅。
B
孔子相关的经历和成就较为单薄;缺乏趣味性,史事不正确,语言表述缺乏吸引力。
C
活动5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概括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活动6
出示《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史料,设问: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阅读教材,概括孔子生平:从小学习礼乐;中年短暂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主要从事教育。
归纳孔子成就:思想家、教育家,整理和编订典籍,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阅读材料得出:仁者爱人,即人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梳理兵家学派的发展脉络,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的发展是社会领域变动的结果。
对比诸子百家学说的异同,概括出各学派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诸子百家共同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通过历史细节的解读,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回顾所学,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过程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2.本课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孙子等有所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
教师可就此调动学生收集资料、扮演角色的积极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
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案例,自评互判,从互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学生分别扮演诸子百家中各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各自的生平、主要事迹和主张。
例如:角色1:我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著名的教育家,我主张“仁”,以“德”教民,以“礼”治国,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后人称我为“圣人”……
角色2:我是孔子的学生,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我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迁,我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
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新课教学
1.[活动]智慧展示大舞台
由各组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承转]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
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点评]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2.联系实际,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交流的实效,从而获得新知。
(教师做好点评与鼓励)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例如: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活动]拜师学艺:你最欣赏哪位思想家的哪个观点?你在当时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活动]小试牛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
如何处置这一事件,当时的诸子百家意见各不相同,争论纷纷。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请用本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并由此阐述你的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巧妙地做好活动范例,使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
并可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等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投影:由学生回答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进行归纳。
学派代表人物时代主要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设计意图:用这种列表的形式,十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疏导整理和掌握知识。
5.精彩回眸
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眸,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发言最积极的是谁?谁有自己的见解或新观点的提出?哪个小组材料组织的好、汇报的最精致?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互评互判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七、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简单传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必须倡导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
本设计在这方面努力作一尝试。
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我常常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特别是新教材知识点的要求少了,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走进社会的素质。
本课不是要求初二的学生去掌握系统的诸子百家的理论,只是要求学生去了解、感受、体会,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