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1级和2级为无感地震 3级和4级为有感地震 5~8级及以上为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的程度
1~2度:人们没感觉 3度:室内有人感到轻微的震动
4~5度:室内物件有些摆动,门窗作响 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倾倒,房屋出现裂缝
7~8度:人站立不稳,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能断裂 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铁轨变形 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说一说地震有哪些危害?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 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而且由地震的破坏还会引起一系列其它的灾害,如:火灾、水灾和煤气、 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火山
1.火山的形成 2.火山的类型 3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地震
说一说火山喷发有哪些现象?
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大气中。
滚滚的岩浆
喷发的火山
火山形成的岛屿
辩论会
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的危害太大了,喷发的岩浆堵塞交通,铺天盖地的火山灰使河 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公路瘫痪、造成严重的损失,给人 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1节 火山与地震(1)
1、知道火山和地震均能改变地形 2、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利与弊和地震的危害
想一想
为什么地形会产生变化?
地形的变化是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产生剧变。
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树木和庄稼长势 良好。火山中还常有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2020-2021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1.根据素材一思考 (1)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从何而来?与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什么关 系? (2)氢能具有哪些优点?
提示:(1)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来自物质的内能,与化学反应中化 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2)氢能的优点:①清洁燃料,是零排放能源;②来源广泛,可来 自可再生能源,也可来自工业流程中的副产品;③应用广泛;④热值 高、安全性好。
(3)吸热反应均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4)化石燃料储量有限,燃烧时又产生污染,故尽可能减少化石燃
料的使用。
()
[答案] (1)√ (2)× (3)× (4)√
2.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A.硫的燃烧
B.水的分解
C.食物的氧化变质
D.中和反应
[答案] B
3.如图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把试管放入盛有 25 ℃的饱和石灰 水的烧杯中,在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再向试管中滴入 5 mL 稀盐 酸。试回答下列问题:
多能源结构时期 ——风能、地热能等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一是其短期内不__可__再__生__,储量有限; (2)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_S_O_2_、__N_O__x_、__C_O__等是大 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在燃料利用过程中,节能的主要环节 (1)燃料燃烧阶段——可通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 积灰等方法提高燃料的_燃__烧__效__率_; (2)能量利用阶段——可通过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 构,以及发电厂、钢铁厂余热与城市供热联产等措施促进能源循环利 用,有效提高能源利__用__率__。
提示:都不一定;原因是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反应物和 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过程

3.实验结果及分析
(1)在相同时间内,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 度 基本相同 ,说明 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 速率是 相同的 。
(2)请计算直径为 20 μm 和 30 μm 的球形细胞 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球体的体积公式 V=4πr3/3, 表面积公式 S=4πr2),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②(a+d)不是一个细胞周期,因为一个细胞周期在 时间上是连续的。
[总结升华]
1.对细胞周期的理解 (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有些细胞分裂结 束后不再进行分裂,它们就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 成熟叶肉细胞、动物肌肉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等。 (2)生物体有细胞周期的细胞有:受精卵、早期胚胎细胞、 干细胞、分生区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细胞、癌细胞(不 正常分裂的细胞)等。 (3)细胞周期必须是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不能颠倒。
[共研探究] 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就要进行细胞分裂,保证细胞体积微小。 请分析教材实验过程,找出细胞趋向于小的原因: 1.实验原理
(1)酚酞遇 NaOH 呈 紫红 色。 (2)用琼脂块的大小模拟 细胞 的大小。 (3)用 NaOH 扩散的体积 与 整个琼脂块的体积 之比
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2.实验步骤
(2)染色体数目根据着丝点数目计数,有几个着丝
点就有几条染色体。 (3)着丝点分裂 不是纺锤丝牵引 所致。但是
移向两极的过程是 纺锤丝牵引 的结果。
(4)染色体与 DNA 的数量关系:无染色单体时,
染色体∶DNA= 1∶1
;有染色单体存在时,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1∶2∶2

3.辨析赤道板和细胞板
(6)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是限制细胞长大的唯 一原因。( )

新人教版 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新人教版 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学能与热能主要为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②化学能与电能通过原电池、电解池装置③化学能与光能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成键释放能量,断键吸收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4、物质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物质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具有的能量越低。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示,常见图示如下6、吸热反应、放热反应7、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燃料状态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不同,燃料燃烧是产生热量主要来源,其他的化学反应也会伴随热量变化。

8、化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问题:不可再生、排放粉尘、SO2、NO X、CO等大气污染物。

(2)解决方法:节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例如改进锅炉和燃料空气的比、清理积灰、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钢铁厂余热的利用等寻找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

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易进行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进行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3、有人预言:H2是2l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根据不正确的是()A.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阔B.在等质量的可燃气体中,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C.H2易液化,携带方便D.燃烧时无污染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汽油B.煤C.天然气D.氢气5、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O2参加C.燃烧一定有H2O生成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6若石油井着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讲述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

如:某地区拟发展某种农业,请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否适宜发展该农业。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有丝分裂中,DNA加倍在间期,染色体数目暂 时加倍在后期。
6.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 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 (1)实验结果:[填表]
琼脂块 的边长
(cm)
表面积 (cm2)
体积 (cm3)
表面积与 体积之比
NaOH 扩散的 深度(cm)
(3)若②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自父方,那么与之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的染色体为________,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段。 解析:图乙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该时期中着丝点分裂 后,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8 条。由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DNA分子是由同一个DNA分 子复制而来,所以两者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图乙处于有丝分裂 后期,对应于图甲的e~f,而图丙可以表示DNA复制结束之后着丝 点分裂之前的一段,即c~e段。
道板上,如图④所示;在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两条子染
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如图③所示;在分裂的末期时只存
在含有一个DNA分子的染色体,如图②所示。
4.下图为某生物一个体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________条。 (2)图乙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图像。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 扩 散 体 积 与整个琼脂块体 积之比
1
6
1
_6 _
0.5
_1 _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2)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2)

解析:A项“水村山郭”描述的是南方地区的景象;B项描述的是西北 地区内蒙古草原的景象;C项“北国风光”描述的是北方地区的景
象;D项描述的是昆仑山脉,是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一段分界线。
快乐预习感知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5~6题。 5.下列各省级行政区域中,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D )。
6.下列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跨我国的中温带、暖温带和寒温带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其气候特点 D.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快乐预习感知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 冷湿 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 黑色 土壤,人们常 把东北平原称为“ 黑土地 ”。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 黄土 所覆盖, 黄河 、 海河 从黄土高原 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 堆积 ,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 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黄土地 ”。
快乐预习感知
7.下列地形区中,被称为“黄土地”的是( D )。 ①东北平原 ②华北平原 ③黄土高原 ④内蒙古高原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快乐预习感知
快乐预习感知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渤海和黄海。 答案:略。 (2)A小兴安岭(山脉),B长白山脉(山脉),C太行山脉(山脉), D 东北 平原,E 华北 平原,F 黄土 高原。 (3)① 俄罗斯 (邻国),② 朝鲜 (邻国),③ 松花江 (河流), ④ 黄河 (河流),⑤ 淮河 (河流),⑥ 京杭 运河。 (4)a 黑龙江省,b 山东 半岛,c省的行政中心是 西安 ,d省简 称豫 。
第六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课时 黑土地 黄土地
快乐预习感知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化学反应与电能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及其应用。 (2)掌握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3)了解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及常用的化学电源。 (4)理解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初步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认识可逆反应及其特征。 (2)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新课情景呈现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700多年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看见中国人 烧煤炼铁,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煤做燃料,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记 载了这件新鲜事。书中写到,中国有一种黑色石头,能燃烧,着起火来 像木柴一样,而且终夜不灭。现代科学可以这样解释,煤中含有大量的 碳,燃烧时放出热能。你一定想知道,这种能量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 质和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请随我一起走进教材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
返回导航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化学必修第二册
2.化石燃料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方面问题
(1)其短期内不可再生,储量有限;
(2)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x、CO等是大气污染物 的主要来源。
3.在燃料利用过程中,节能的主要环节
(1)燃料燃烧阶段——可通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积
解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属放热反应,则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1课时【课件】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1课时【课件】

(三)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 异的主要原因?
延安
石家庄
石家庄与延安的气候差异可由气温、降水两项数据获得。 气温差异:1月和7月 石家庄的气温都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 地处黄土高原,其地势比石家庄高,因此延安的气温低。(地形 因素) 降水差异:冬季和夏季 石家庄的降水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 庄距海洋更近,受夏季风的影响更明显,所以石家庄的降水比延 安丰富。(海陆因素)
内蒙古高原
A E
B
E
以南
F
秦岭
淮河

以北
C
B F G D
G
东临C 渤海 、 D 黄海 。
(二) 地形特征
说出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A:东北平原
A
C B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地形特征:以 平原、高原为 主
(三) 气候特征
气温: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图1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 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自 然 特 征 与 农 业
地形 自然特征 气候 温度带 干湿地区 北方地区的内部差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气候的内部差异? 延安
石家庄
(一)分析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1、气温的共同特征是: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判断的依据是1月平均气温均低于O℃,7月平均气温均 高于20℃。
2、降水的共同特征是:
年降水量相对少,季节变化大,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判断的依据是各月份降 水量之和大约为500—650毫米,7、8两月的降水量大约为全年的1/2。
1月平均气温均低于O℃:冬季寒冷
7月平均气温均高于20℃:夏季炎热
(三) 气候特征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课程,本章内容的编写力图在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认识视角。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教材除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放热反应等热量变化现象和概念外,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其主要内容和思路如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微观解释)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宏观判断)化石能源的贡献与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应用价值)本节的内容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

教材利用实验或结合化学反应中热能利用的历史,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出并分析新知识,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减缓认知坡度。

教材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出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介绍,则利用了学生学过的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及相关数据。

2、注重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印证。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化学键重组的微观推理深化学生对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论认识;又以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变化关系的宏观分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较少时,适当应用理论,对具体反应进行分析。

3、利用自主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

化石能源的利用与面临的问题,教材着墨不多但内涵丰富。

从化石能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到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从化石能源储量到能源消费需求,再到其燃烧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开发清洁新能源,这些无一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均属社会热点问题,是体现学科价值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及高等植物细胞的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及高等植物细胞的

(3)组成及顺序
3.表示方法 (1)扇形图:
从A点→B点→A点(顺时针),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2)线段法:
B+C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虽然A+B所持续时间长度和B+ C是一样的,但因为细胞周期的起点是分裂间期,所以A+B不 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4.影响细胞周期的因素 (1)内部因素: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间期与 分裂期所占比例也不同。 (2)外部因素:主要有温度、pH、射线、生理和病理状况等,这些因 素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周期,这是因为DNA复制、有关蛋白质 合成、能量供给等生理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
[微点拨] 判断完整的一个细胞周期的方法 (1)“先长后短”:一个细胞周期一定要先经过一个长的间期,再经 过一个短的分裂期。 (2)“终点到终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 (3)“先复制后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一定要先完成DNA的复制,才 能完成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示
说明
①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粒的两条姐妹 染色单体;当着丝粒分裂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成为独立的染 色体。
②染色体数目是根据着丝粒数目来计数的,有几个着丝粒就有几条 染色体。
③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 体∶染色单体∶DNA=1∶2∶2。
遗传 的基础。
二、细胞周期
1.概念:连续分裂 的细胞,从 一次分裂完成 时开始,到下__一__次_分__裂__完__成_
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时间: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
2.阶段 分裂间期裂物之质前变,化占:细完胞成周DN期A的分子90%的~复95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琼脂块 表面 的边长 /cm 1 2 3 积 /cm 6 24 54
2
体积 /cm 1 8 27
3
表面积 NaOH 扩 NaOH 扩散体 与体积 散的深度 积与整个琼脂 之比 6 3 2 /cm 0.5 0.5 0.5 块体积之比 1 7/8 19/27
(2)实验结论: ①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 减小。 ②NaOH 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 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③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 运输效率就越低。
乙→甲为间期, 甲→乙为分裂期, 而一个细胞周期是 从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 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的一段 时间,即乙→乙。 答案:B
要点二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1.请分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细胞结构主要有哪 些变化? (1)染色体;(2)纺锤体;(3)核膜和核仁。 2.若植物细胞染色体和 DNA 数都为 2n,请分析在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量的变化过程。
起点:一次分裂完成时 (2)时间 终点: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3)图示含义。
(4)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联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 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 的合成。

2.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时期特点。
时期
图示
主要变化特征 主要变化:DNA 的复制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较长 B.分裂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 DNA 序列相同 C.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间期发生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
解析:细胞周期中,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 90%~ 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 5%~10%。 答案:A

生物高中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物高中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章是《分子与细胞》(必修1)的最后一个章节,包含了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作为本章节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主要是阐述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实现的,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周期中,复制的遗传信息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过模拟探究实验可使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该知识点是学习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和融合、合子发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节包含的知识点有: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细胞分裂间期、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等,要求是:模拟探究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理解生物体大多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道理,以及细胞分裂是其发展的必然;举例说明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图解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大体分期。

概述间期细胞内进行的正常代谢活动,理解间期是细胞分裂期的准备阶段;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过程,概述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分期的特征,简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异同,归纳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特征。

本节蕴含了大量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掌握对本节学习乃至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必修1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结构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变化相对复杂,涉及的相关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存在有较大的难度,对有丝分裂的理解容易停留在静态画面,没有形成一种动态的延续理解。

如何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关系,并对细胞分裂过程形成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理解,是教学中的关键点之一。

笔者所任教学校学生属于广州市E组学生。

本组学生容易产生课堂上听讲了就能学好生物的心理,对课本中的识记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容易停留在表面,学习不够踏实,如何提高学生对概念、图表等的重视程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6章 第1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6章 第1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①地震 ②森林火灾 ③蝗灾 ④泥石流 ⑤水土流失 ⑥荒漠化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解析] 第(1)题,根据我国干旱频次分布图可知,干旱频次越高的 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频次最高,干旱灾害最严 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 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 C正确。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A错误。黄 淮海平原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不易出现干旱;冬季农业用水量少,不易 出现干旱,B、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地震属于地质 灾害,与干旱没有关联,①错误;干旱导致草木枯黄可能诱发森林火 灾,②正确;干旱导致蝗虫滋生诱发蝗灾,③正确;泥石流属于地质灾 害,一般是暴雨等多重因素诱发,与干旱关系不大,④错误;水土流失 是由于植被破坏等因素导致,与干旱无关,⑤错误;干旱致使土壤水分 长期缺失,导致土地荒漠化,⑥正确。②③⑥正确,D正确;①④⑤错 误,A、B、C错误。故选D。
归纳拓展
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因素
流域 状况
气象因素 河道堵塞 堤坝溃决
主要影响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因素
主要影响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流域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状况
汇水速度加快,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有利于洪水形成
植被覆盖率低,支流多,尤其是
对点训练 2.读下面“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1)~(3)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生物高中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课件1

生物高中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课件1

琼脂块 表面积 /cm2 的边长 /cm
体积 /cm3
相对表 NaOH扩 NaOH扩散 面积(表 散的深度 的体积/琼 面积:体 /cm 脂块的体积
积)
3
54 24
6
27 8 1
2 3
0.5 0.5
19/27 7/8
2
1
1 结论:琼脂块的相对表面积(即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 减小 ;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 琼脂块的增大而_______ 减小 。 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_______
2、通过模拟实验可以看出,细胞的体积越大, 其相对表面积______ 越小 ,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 _______ 越小 。
3、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4、限制细胞的长大因素还有“细胞核”
思考:
• 1、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不是。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大 小和细胞器比较)
我 是 怎

来 的
动画1(人体胚
(花都区秀全中学生物科组张惠芬改编)

胎)
“为什么每个多细胞生命体,从一
个小小的连肉眼都无法看见的受精 卵开始,能不断的生长,发育,壮 大呢?”
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
本节聚集:
1、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 2、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增殖? 3、什么叫细胞周期? 4、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生物 学意义? 5、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什么特点?
合计 15.3 36.9 12.4 17.3
请仔细分析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1、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
2、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相差很大。分 裂间期占的时间很长,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 裂期占的时间短,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有丝分裂中,DNA加倍在间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在后期。 4.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
活学巧练
(1)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依赖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增殖。( √ )
(2)洋葱的表皮细胞比分生区细胞的增殖周期长。
( ×)
(3)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将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_数__目__比__较__清__晰___,便于观察
↓ _后__期___
①_分着_开 _丝_, _粒__染_分色裂体,数_目_姐__加__妹__倍__染____色__单__体__
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
引下移向_细__胞__两__极___
↓ _末__期___
①染色体变成_染__色__质__丝___,
变式训练
2.(2022·河南商丘市高一期末)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细胞有丝分 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核DNA的复制发生在a~b段 B.与DNA复制相关酶的合成 只发生在b~c段 C.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 d~e D.cd段的染色体数是e~f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真核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真核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方式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等特殊细胞的增殖方式
2.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分裂间期:经历时间长,约占细胞周期的
细胞周期9分0% 裂~期9(5%M期,)包:括经G1历期时、间S期短和,G约2期占细胞周期的 5%~10%,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有丝分裂过程。构建染色体和DNA
阶段的主要变化。
数量变化模型。
必备知识•夯实双基 课内探究•名师点睛 指点迷津•拨云见日 训练巩固•课堂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知识梳理】
1.物质以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溶液是
、的;其特征具有性(、等都相同)、
性(静置一段时间不出现现象)、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

在日常生活中,矿泉水就是多种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

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①酒精滴入水中振荡;②面粉加入水中振荡;③豆油滴入水中振荡;
④豆油滴入汽油中振荡;⑤澄清的石灰水;⑥通入适量二氧化碳后的石灰水;
⑦葡萄糖注射液;⑧蒸馏水;⑨碘酒;⑩牛奶
3.小林同学洗衣服时,发现洗衣粉在冷水中溶解得较慢,她思考后向冷水中加入了部分热水,结果发现
洗衣粉在温水中溶解得速度变快。

结合这一现象回答,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因素
有,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物质的溶解速度加快、。

4.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

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知识巩固】
5. 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
A.氯化亚铁 B.碳酸钙粉末 C.氢氧化钠 D.葵花籽油
6.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A.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B.氢氧化钠 C.食用油 D.硫酸铜
7.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物质是()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不能确定
8.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物质是()
A.纯净物
B.乳浊液
C.悬浊液
D.溶液
9.按下表进行实验,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10.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牛奶、豆浆都是溶液
D.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
11.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各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B.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密度完全相同
C.凡是溶液都是无色澄清的透明液体
D.条件一定时,溶液长期放置,被溶解的物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12.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g/mL;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
为bg/mL,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3.日常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水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4.小文在家帮助妈妈做家务,她想要快速地洗去碗碟上的油渍,下列哪种做法最好()
A.只用洗洁精,不加水 B.只用水,不加洗洁精
C.用洗洁精和适量热水一起洗 D.用洗洁精和适量冷水一起洗
15.为了加快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适当加热 B.搅拌 C.将固体研碎 D.多加些水
16.请写出下列溶液的颜色:
(1)高锰酸钾溶液(2)硫酸铜溶液 .(3)生理盐水 .
(4)稀硫酸(5)氯化亚铁溶液 .(6)硫酸铁溶液 .
17.请各举一个实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实例:。

(3)溶液中被分散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

(4)溶液中分散的微粒只可能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

实例:。

(5)两种液体混合并充分振荡后一定得到溶液。

实例:。

18.用汽油可以擦除物品上的油污,原理是,用洗洁精可以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其原理
是。

19.
把高锰酸钾、硫酸铜、蔗糖、无水酒精、氯化钠、食用油、硝酸铵、氢氧化钠八种物质分散于蒸馏水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进行"物质分散于水"的实验探究。

【积极思考】在实验中,为了使上述固体物质能较快地分散于水中,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小组同学采用的方法可以是、。

会怎么分类呢?
(1)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把高锰酸钾、硫酸铜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
归为一类。

(2)从分散于水中的物质的角度考虑,可以把无水酒精、食用油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归为一类。

(3)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否均匀的角度考虑,形成非均匀混合物的是。

【得出结论】依据分类方法(3),物质分散于水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高锰酸钾溶液、酒精溶液、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等。

同时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中被溶解得物质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液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