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分析修订版

合集下载

人行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人行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于2010年取得某市某地块的开发权,并按照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规划局”)批准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

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规划局以开发公司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为由,下达了《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要求开发公司立即停止建设,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整改。

开发公司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划局是否有权要求开发公司停止建设?2. 开发公司是否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3. 规划局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三、案例分析(一)规划局是否有权要求开发公司停止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建设。

在本案中,开发公司在取得开发权后,已向规划局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获得了批准。

根据法律规定,开发公司有权进行建设。

因此,规划局无权单方面要求开发公司停止建设。

(二)开发公司是否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

在本案中,开发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未出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的行为。

因此,开发公司未违反规划要求,规划局以“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为由要求停止建设,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三)规划局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依法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在本案中,规划局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之前,未听取开发公司的意见,也未告知开发公司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经济法案例分析精选全文

经济法案例分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经济法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甲、乙、丙三位自然人出资设立A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初步拟定的章程部分内容为:公司注册资本8万元,其中甲以货币出资1万元,乙以存货协议作价出资3万元,丙以专利技术作价出资4万元;股东分期缴纳出资,公司成立时,甲、丙2人交付出资,公司成立的第1年末乙交付出资;公司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丙为公司执行董事,甲为总经理法人代表,乙为监事。

公司成立后,发生以下事项:(1)A公司拟作为唯一股东出资9万元设立B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特地经营A公司的上游产品,拟定的设立计划是:注册资本分2期到位,B公司成立时到位5万元,6个月后再交付剩余4万元。

再以B公司为唯一股东出资设立C有限责任公司,经营A公司的下游产品。

B.C两个公司均不设股东会,应由股东会作出的重大决议均由A 公司通过电话下达。

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惟独A公司一个股东,故公司年度会计报告无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2)A公司经营2年后,乙股东打算对外转让持有A公司的股份,于3月6日向甲、丙两位股东发出书面通知;两位股东均在10日内回复,否决乙的要求;乙要求甲、丙收购乙持有的股份,甲、丙也不同意。

4月10日,乙将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丁。

(3)公司通过6年经营,每年盈利,具备利润分配的条件,甲在股东会上提出分配股利,但股东会决议当年不分配利润。

甲要求A 公司收购本人持有的公司股份,但在收购价格上无法达成全都。

问题:(1)A公司设立时,哪些方面不符合公XXX的规定?说明理由。

(2)B、C两公司的设立计划哪些方面不符合公XXX的规定?说明理由。

(3)乙将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给丁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4)甲股份要求公司收购自己持有的公司股份是否合法?收购价格上无法达成全都,甲应如何行使权利?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1)首先,货币资金出资数额不合法。

股东的货币出资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即不得低于2.4万元,实际货币出资惟独1万元,低于法定标准。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于2010年取得某市某地块的开发权,并于2011年开始销售该地块上的住宅项目。

在销售过程中,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购房者在一定期限内支付房款,开发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房屋。

然而,在交付房屋的过程中,开发商与购房者发生了纠纷,主要涉及房屋面积、质量、交付时间等问题。

二、案情概述1. 房屋面积问题:购房者发现实际交付的房屋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存在较大差异,经专业测量,实际面积比合同约定面积少约5%。

购房者认为开发商存在欺诈行为,要求开发商补足面积差价。

2. 房屋质量问题:购房者入住后不久发现房屋存在多处质量问题,如墙体裂缝、渗水、地面不平整等。

购房者多次与开发商协商维修,但开发商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承担责任。

3. 交付时间问题:合同约定交付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但开发商未能按期交付房屋。

购房者多次催促,开发商以“市政配套设施未完善”为由解释,但购房者认为这是开发商的责任。

三、法律分析1. 房屋面积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购房者交付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住宅质量标准、设计标准的住宅。

”在本案中,开发商交付的房屋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构成违约。

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补足面积差价,或者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2. 房屋质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六十二条:“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在本案中,房屋存在多处质量问题,违反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侵犯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2023年经济法基础案例分析(完整)

2023年经济法基础案例分析(完整)

2023年经济法基础案例分析(完整)经济法基础案例分析4篇经济法基础案例分析篇1《经济法》案例分析1、徐、朱、谢、吴均是A市小有名气的服装个体户。

四人欲联合成立万鹏制衣有限公司,并制定了公司章程。

主要内容如下:(1)公司名称:××县万鹏制衣公司。

(2)注册资本:人民币80万元。

(3)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徐以厂房出资,作价30万元;谢以家传制衣技术出资,作价12万元;吴以设备出资,作价20万元;朱提供货币资金18万元。

(4)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不设股东会,以董事会为公司权力机关,徐任董事长,吴、朱任董事;公司不设监事会,设2名监事,分别由吴和公司聘请的销售人员王兼任。

(5)分公司:公司分别在A、B两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公司债券:为了弥补资金不足,公司拟发行30万元公司债券。

请分析:上述内容哪些违反了我国《公司法》的规定?2、甲、乙两家国有企业与另外9家国有企业拟联合组建设立“光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中公司),公司章程的部分内容为:公司股东会除召开定期会议外,还可以召开临时会议,临时会议须经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2以上的董事或1/2以上的监事提议召开。

在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出了公司章程中关于召开临时股东会方面的不合法之处。

经全体股东协商后,予以纠正。

2023年3月,光中公司依法登记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甲以工业产权出资,协议作价金额1200万元;乙出资1400万元,是出资最多的股东。

公司成立后,由甲召集和主持了首次股东会会议,设立了董事会。

2023年5月,光中公司董事会发现,甲作为出资的工业产权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

为使公司资本总额仍达到1亿元,董事会提出解决方案:由甲负责补足差额;如果甲不能补足差额,则由其他股东按出资比例分担该差额。

2023年10月,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经济效益较好,董事会制定了一个增加注册资本的方案,方案提出将公司现有的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1.5亿元。

法律案例分析经济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经济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XX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逐渐陷入困境。

2019年,XX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申请破产。

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经济法领域的研究。

二、案件分析(一)破产原因分析1.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XX公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资金链断裂。

2. 管理问题: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决策失误,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

此外,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

3. 债务问题:XX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负债累累。

债务压力成为公司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法视角下的分析1. 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企业破产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XX公司符合破产条件,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2. 合同法:破产程序中,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债权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合同法进行判断。

3. 公司法:XX公司作为法人,其设立、变更、终止等行为均需遵守公司法的规定。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等责任人的责任问题,也需要依据公司法进行判断。

4. 劳动法:破产程序中,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职工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XX公司破产时,其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需要依据劳动法进行判断。

(三)法律责任的承担1. 公司责任:XX公司作为债务人,应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公司财产将被依法清算,用于偿还债务。

2. 股东责任:XX公司股东在出资不足的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破产程序中,股东可能需要承担补足出资的责任。

3. 董事、监事责任:XX公司董事、监事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失或违法行为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XX公司破产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案例,涉及破产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经济法》案例分析第1章个人独资企业法1、顾勇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近年来其就职企业的效益连连滑坡,面临破产。

他很想自立门户创建一家独资企业,自己做老板。

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些非官方途径了解到的信息,勾勒出欲设企业的大致情况如下:企业名称为“洁又惠”面点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自己为该企业董事长。

听说独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只要1元钱,即象征性地出一点就可以了,所以资本暂定为400元,外加一些碗筷、几把桌椅;而且注册资本越低,他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少。

顾勇准备借用一处即将拆迁的街面房作为经营场所,到几个月后面临拆迁时再想办法解决经营场地问题。

顾勇计划雇用3名左右的职工,但支付的工资中不包含社会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内容,这些项目由职工自己想办法解决。

由于企业业务较少,没必要设置帐簿、配备专门的财会人员。

又由于顾勇不太懂经营管理,所以他准备聘用一名经理来管理企业;但是又需控制经理的权力,较重大的事项均由顾勇自己来决定。

如果经理在外代表企业所进行的活动超越其职权对企业不利的,则由该经理自行对外负责。

最后,独资企业不取得法人资格故无需登记,过几天去做一块企业的招牌挂在经营场所即可开业了。

顾勇的以上想法和计划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答:顾勇的以上想法和计划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有:(1)企业名称。

个人独资企业名称中不能有“有限”、“有限责任”、“公司”的字样。

(2)“注册资本越低,他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少。

”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注册资本不作为对外债务承担的担保。

(3)“顾勇计划雇用3名左右的职工,但支付的工资中不包含社会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内容,这些项目由职工自己想办法解决。

”根据法律规定,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中应当包括社会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基本保险。

(4)“由于企业业务较少,没必要设置帐簿、配备专门的财会人员。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企业必须设置会计账簿,财会人员可以自己兼任。

我国经济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我国经济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非法集资案件也层出不穷。

2018年,我国某省XX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资被当地警方立案侦查。

本案涉及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社会影响恶劣。

本文将以XX公司非法集资案为例,分析我国经济法律问题。

二、案件基本情况XX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P2P网络借贷业务。

公司以高收益、低门槛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

然而,XX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备案,且存在虚构借款项目、虚构借款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

经调查,XX公司自2010年至2018年,累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额达数十亿元,涉及受害者上万人。

2018年,XX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资被当地警方立案侦查。

三、案件法律分析(一)XX公司非法集资行为的定性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XX公司非法集资行为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XX公司负责人及主要涉案人员因涉嫌非法集资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XX公司应承担返还非法集资款的民事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3. 行政责任:XX公司被当地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四、案件启示1. 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2.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充分考虑风险防范,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订版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订版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订版经济法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一、案情介绍2010年4月1日,某建筑公司为买进一批水泥,分别向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发出了信函,内容如下:我公司急需某种型号水泥100吨,如果你厂有货,请来函电告知,具体价格面议。

甲水泥厂收到该信后,给建筑公司回了一封信,内容是:你公司所需的某型号水泥我厂有货,每吨的价格600元,如果需要的话,请先预付货款1万元,余款货到后支付,如果我厂在4月10日没有收到贵公司的回信的,即表示你公司同意我厂提出的条件,我厂径直发货至你公司。

建筑公司收到甲水泥厂的回信后,认为甲水泥厂提供的货款支付方式可以接受,但是希望每吨价格为550元,于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第二封信,内容是:我公司愿意和你厂达成这笔交易,但每吨价格能否为550元,货款支付方式都接受,但是希望你厂能送货上门,并在本月15日之前给予答复。

建筑公司4月10日收到乙厂报价信函,内容为:我厂有你公司需要的水泥,价格为每吨450元,如果同意购买,请在4月20日之前给予答复。

建筑公司认为乙水泥厂的价格合理,于是4月12日向乙厂发出表示同意乙厂的条件的信函。

二、思考问题(1)哪些信件属于要约为什么答:在本案例中,甲水泥厂向建筑公司发出的信函、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的第二封信、乙水泥厂发给建筑公司的信为要约,因为根据合同法,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由相对人受领的意思表示。

以上信件符合要约的要件。

(2)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的信函在合同法上被称为什么?答:称为“要约邀请”。

(3)如果建筑公司未能在4月10日给甲水泥厂回信的,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答:买卖合同不成立,因为要约的意思表示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受要约人没有在要约人规定的期限内承诺的义务,同时也没有告知要约人其是否承诺的义务,要约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赋予受要约人承诺的权利。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甲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0年,甲公司股东乙、丙、丁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乙将其持有的甲公司10%的股权转让给丙,丙支付股权转让款100万元。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乙将其股权转让登记至丙名下。

2012年,甲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

此时,丁向甲公司提出收购乙所持有的甲公司10%的股权,并提出以80万元的价格收购。

乙同意丁的收购条件,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丁向乙支付了80万元股权转让款,乙将其股权转让登记至丁名下。

2014年,甲公司破产清算。

在清算过程中,丙、丁对股权转让款发生争议,丙认为股权转让款应归其所有,而丁则认为股权转让款应归其所有。

双方遂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1. 股权转让款的归属问题。

2. 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三、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款的归属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在本案中,乙将其股权转让给丙时,已获得其他股东乙、丙、丁的同意。

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乙将股权转让登记至丙名下,股权转让手续合法有效。

因此,股权转让款应归丙所有。

2. 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在本案中,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依法成立,且双方已履行了股权转让款支付义务。

因此,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丙、丁之间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股权转让款应归丙所有。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方面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XX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2019年5月签订了一份《货物购销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

合同约定货物的交付期限为2019年6月30日,付款方式为货到付款。

合同签订后,双方按照约定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但在货物交付过程中出现了纠纷。

二、纠纷经过1. 甲方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了500万元人民币的预付款。

2. 乙方于2019年7月1日向甲方交付了货物,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遂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3. 乙方辩称,货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甲方在验收过程中未提出异议,故不应承担责任。

4. 甲方认为,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且乙方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货物质量标准,故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5. 双方协商未果,甲方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分析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货物购销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且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故该合同合法有效。

2. 货物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合同未明确约定货物质量标准,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13条规定,生产者应当保证其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

因此,乙方作为出卖人,应保证其交付的货物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

3. 甲方验收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6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和时间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了货物,甲方应在约定的地点验收货物。

甲方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

4.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9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新编经济法案例分析

新编经济法案例分析

引导案例分析甲、乙、丙拟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并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草案。

该公司章程草案对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及出资额约定如下: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800万元。

各方出资数额、出资方式以及缴付出资的时间分别为:甲出资310万元,其中,货币出资70万元,计算软件作价出资240万元,首次货币出资40万元,其余货币出资和计算机软件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缴足;乙出资330万元,其中,机器设备作价出资280万元,特许经营权出资50万元,自公司成立之日起6个月内一次缴足;丙以货币160万元出资,首次货币出资90万元,其余出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付50万元,第3年缴付剩余的20万元。

试分析:1.公司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2.公司出资人的货币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3.甲以计算机软件和乙以特许经营权出资的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

4.甲、乙、丙分期缴纳出资的时间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

5.如果公司成立之日起6个月后查实乙出资的机器设备仅值180万元,该如何处理?引导案例分析1.首次出资总额不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本案中,3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3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

2.货币出资总额不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本案中,3个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为23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30%。

3.甲以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本案中,甲以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

乙以特许经营权出资不符合规定。

根据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以下简称“原告”)是一家专注于生产与销售儿童玩具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原告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的玩具,该产品外观设计、功能、材质等方面与原告产品几乎一致,但价格却远低于原告。

经过调查,原告发现该产品由YY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生产与销售。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和著作权,构成了不正当竞争,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被告的产品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和著作权?2. 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3. 如果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原告应获得何种赔偿?三、案例分析1. 关于商标权和著作权的侵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商标权是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

本案中,原告对其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并享有对该商标的专用权。

被告生产的产品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本案中,原告的产品设计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因此,原告对其产品外观设计享有著作权。

被告的产品与原告产品外观设计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2. 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案中,被告的行为具有以下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1)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被告生产的产品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涉嫌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和著作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被告的行为具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性质。

被告通过生产与原告产品高度相似的产品,以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3)被告的行为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被告的行为导致原告的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受损,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3. 关于赔偿金额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经营者因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经济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企业。

甲公司与乙公司于2019年签订了一份手机配件采购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一批手机配件,总价为100万元,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款,首付50万元,余款在产品交付后60天内支付。

合同中还约定了质量保证、违约责任等条款。

二、案例事实1. 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生产了手机配件,并交付给甲公司。

甲公司验收后,认为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与乙公司协商解决。

乙公司表示愿意承担质量责任,但要求甲公司先支付余款。

2. 甲公司以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余款。

乙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余款。

3. 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理认为,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且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乙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合同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手机配件采购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违反了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应承担违约责任。

3. 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手机配件存在质量问题,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余款5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有合同的效力、质量责任和违约责任。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效力。

2.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如存在质量问题,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经济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2008年取得了一块土地使用权,计划在此地块上开发住宅项目。

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约定开发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项目建设,并按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引发了以下经济法律纠纷。

二、案例描述1. 案情简介开发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在工程暂停期间,开发商与当地政府就土地出让金缴纳问题产生了纠纷。

当地政府认为,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

开发商则认为,工程进度滞后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2. 案件争议焦点(1)开发商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2)当地政府是否应退还部分土地出让金?三、案例分析1. 开发商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属于违约行为。

然而,开发商提出工程进度滞后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这一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在本案中,开发商所面临的是资金链断裂,并非不可抗力。

因此,开发商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免除违约责任。

2. 当地政府是否应退还部分土地出让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当一次性缴纳,也可以分期缴纳。

分期缴纳的,首期缴纳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分期缴纳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在本案中,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了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然而,开发商未按约定缴纳首期土地出让金,导致工程进度滞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济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在开发某住宅项目时,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采取了一系列违规销售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提前进行销售宣传和预订,收取购房者定金。

2. 在销售过程中,隐瞒项目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3. 以“特价房”、“团购优惠”等名义,变相提高房价,诱导消费者购买。

4. 在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后,以各种理由拒绝办理产权证,侵害购房者合法权益。

二、法律分析1. 违规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擅自销售商品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2. 隐瞒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3. 提高房价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以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4. 拒绝办理产权证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采取一系列违规操作。

这些违规操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偷税漏税、虚开发票、拖欠员工工资等。

本文将以该公司偷税漏税为例,分析其违规操作的原因、后果及法律依据。

二、案例经过1. 偷税漏税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降低税收负担,采取了一系列偷税漏税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开发票:该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内容,开具大量虚开发票,以此减少实际销售收入的申报。

(2)隐瞒收入:该公司将部分销售收入转入关联公司,以此减少实际纳税所得。

(3)违规抵扣:该公司利用虚假凭证,违规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2. 后果由于该公司长期偷税漏税,导致其面临以下后果:(1)税务部门查处:当地税务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该公司的偷税漏税行为,对其进行了查处。

(2)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税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罚款,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3)声誉受损:该公司的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原因(1)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该公司管理层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忽视了税收风险。

(2)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采取违规操作。

(3)内部监管不力:该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违规操作得以滋生。

2. 后果分析(1)经济损失:该公司因偷税漏税被罚款,导致公司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2)声誉受损:该公司违规操作被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

(3)法律风险:该公司违规操作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法律风险。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改x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改x

经济法案例分析:修改X引言本文主要对经济法领域中的某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该案例的修改建议。

经济法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法律纠纷和问题所制定的法律规范。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重点讨论X,视为案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修改X,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法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假设有两家公司A和B之间存在一笔经济合同。

根据合同条款,公司A应向公司B支付一定金额的货款。

然而,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公司B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的规格不符。

2.公司A已经支付了部分货款,但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公司A要求退回已支付的货款。

分析针对公司A和公司B之间存在的争议,我们首先分析了当前经济法的相关条款和规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有义务履行合同,并有权利要求履行合同。

然而,在本案例中,两家公司之间的经济纠纷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问题上。

1.质量问题:公司B提供的产品与合同约定的规格不符,这肯定构成了违约行为。

除了赔偿未能按合同约定交付的货物的损失之外,公司A还有权要求退回已支付的货款。

2.退款请求:公司A作为合同受害方,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已经支付了货款。

然而,由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公司A有权要求退回已支付的货款。

然而,当前的经济法对于这种退款请求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需要对现行法律进行适当修改以满足实际需求。

修改建议基于上述分析,为了解决公司A和公司B之间的争议,并完善现行经济法的相关规定,我们提出以下修改建议:1.增加产品质量问题的规定:在经济法中明确规定,如果合同中约定的货物与实际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可以认定为违约行为,并给予受害方相应的补偿权利。

2.引入退款机制:在现行经济法中,应增加针对受害方的退款请求的明确规定。

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导致受害方要求退回已支付的货款,应该给予受害方相应的退款权利,并规定退款的具体执行办法。

3.增加违约责任的规定:在现行经济法中,应明确规定对于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

经济法律规范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规范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法律规范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一起经济法律规范案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进一步探讨经济法律规范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和效果。

(一)案例简介某市一家大型家电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甲厂”)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经调查发现,甲厂生产的某型号冰箱存在严重的制冷剂泄漏问题。

该问题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财产损失,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舆论关注。

当地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消协”)接到投诉后,立即展开调查,并向甲厂发出整改通知。

然而,甲厂在整改过程中未能完全消除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

(二)案例涉及的法律规范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二、案例分析(一)甲厂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者应当保证其生产的产品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甲厂生产的冰箱存在制冷剂泄漏问题,违反了该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民事责任。

甲厂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因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

消费者在购买甲厂冰箱时,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甲厂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经济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销售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凭借其产品的高性价比,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

然而,在2018年,该公司因虚假宣传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经过2018年3月,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电商平台及实体店宣传其某款智能手表具有“防水、防尘、抗摔”等功能。

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后,发现实际使用效果与宣传不符。

部分消费者在维权无果后,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经调查,某公司宣传的智能手表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一方面,该手表的防水性能仅达到IPX7标准,并不能达到“防水、防尘、抗摔”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某公司在宣传中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该手表的防水性能标准。

三、案件处理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某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 责令某公司立即停止虚假宣传行为;2. 责令某公司在宣传中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产品性能;3. 对某公司处以罚款人民币20万元。

四、案例分析1. 虚假宣传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2. 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

3. 案件启示(1)企业应加强自身法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企业应加强产品宣传的审核,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3)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理性判断,提高维权意识。

五、总结某公司虚假宣传案是一起典型的经济法律法规案件。

该案件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提高警惕,理性判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一、案情介绍2010年4月1日,某建筑公司为买进一批水泥,分别向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发出了信函,内容如下:我公司急需某种型号水泥100吨,如果你厂有货,请来函电告知,具体价格面议。

甲水泥厂收到该信后,给建筑公司回了一封信,内容是:你公司所需的某型号水泥我厂有货,每吨的价格600元,如果需要的话,请先预付货款1万元,余款货到后支付,如果我厂在4月10日没有收到贵公司的回信的,即表示你公司同意我厂提出的条件,我厂径直发货至你公司。

建筑公司收到甲水泥厂的回信后,认为甲水泥厂提供的货款支付方式可以接受,但是希望每吨价格为550元,于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第二封信,内容是:我公司愿意和你厂达成这笔交易,但每吨价格能否为550元,货款支付方式都接受,但是希望你厂能送货上门,并在本月15日之前给予答复。

建筑公司4月10日收到乙厂报价信函,内容为:我厂有你公司需要的水泥,价格为每吨450元,如果同意购买,请在4月20日之前给予答复。

建筑公司认为乙水泥厂的价格合理,于是4月12日向乙厂发出表示同意乙厂的条件的信函。

二、思考问题(1)哪些信件属于要约为什么答:在本案例中,甲水泥厂向建筑公司发出的信函、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的第二封信、乙水泥厂发给建筑公司的信为要约,因为根据合同法,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由相对人受领的意思表示。

以上信件符合要约的要件。

(2)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的信函在合同法上被称为什么?答:称为“要约邀请”。

(3)如果建筑公司未能在4月10日给甲水泥厂回信的,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答:买卖合同不成立,因为要约的意思表示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受要约人没有在要约人规定的期限内承诺的义务,同时也没有告知要约人其是否承诺的义务,要约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赋予受要约人承诺的权利。

要约人在要约中表示如果不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合同成立的意思表示对受要约人没有拘束力。

(4)如果甲水泥厂收到建筑公司的信后,积极备货,并准备了与送货有关的事宜,但是没有在建筑公司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的。

建筑公司以已与乙厂订立了买卖合同为由,拒绝与之订立合同的。

甲水泥厂是否有权要求建筑公司赔偿损失为什么答:不可以请求赔偿。

因为甲水泥厂向建筑公司发出要约后,建筑公司并没有承诺,而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反要约,而甲水泥厂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的,尽管积极各货,并准备了与送货有关的事宜,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承诺,因此买卖合同不成立。

而且建筑公司的要约并没有使甲水泥厂产生了要约不可撤销的信赖,因此甲水泥厂的损失不能要求建筑公司赔偿。

(5)如果甲水泥厂在4月15日给予建筑公司答复,表示同意的,可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表示不购买该厂水泥的信函于4月16日到达甲水泥厂的,甲水泥厂与建筑公司是否成立合同,建筑公司可否以发出拒绝的信函为由否认合同的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不能否认合同成立。

因为甲水泥厂给予建筑公司的答复是对要约的承诺,买卖合同已经有效成立。

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表示不购买该厂的水泥的信函为撤销要约的意思表示,撤销要约的意思表示应该在承诺发出之前到达受要约人,而于4月16日到达甲水泥厂时承诺已经发出,因此该表示并不能阻却合同成立的效力。

(6)如果建筑公司发给乙厂的信由于邮局的原因而没能在4月20日送达给乙厂的,乙厂并没有表示是否接受这封迟到的信函。

建筑公司和乙厂的买卖合同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买卖合同成立。

承诺的迟延是由于承诺的迟延是未迟发而迟到的承诺。

承诺的迟延,要约人负有及时通知的义务,如果要约人对于迟延的承诺怠于通知,承诺视为未迟到,合同成立。

本案例中,建筑公司在4月12日发出承诺,按正常情况应该能在要约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但是由于邮局的原因承诺迟延,而乙公司并没有履行通知义务,因此买卖合同成立。

三、案例评析本案涉及的基础知识是合同的订立方式,合同的订立方式包括要约和承诺。

(一)要约1.概念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接受的意思表示。

发出要约的当事人称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对方当事人则称为受要约人。

2.要约应具备的条件:内容具体确定;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3.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4.要约生效时间: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5.要约的效力:要约一经生效,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约束,不得随意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

6.要约的撤回、撤销与失效:要约撤回是指要约在发出后、生效前,要约人使要约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要约撤销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承诺前,使要约丧失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要约失效是指要约丧失法律效力,即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均不再受其约束,要约人不再承担接受承诺的义务,受要约人也不再享有通过承诺使合同得以成立的权利。

(二)承诺1.概念: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2.承诺应具备的条件: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

3.承诺的方式: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包括口头和书面。

4.承诺的期限: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没有确定期限的如下: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5.承诺的生效: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案例2】一、案情介绍甲商场与乙服装厂签订加工5万套服装,单价100元的合同,约定甲商场于10月30日前向乙服装厂支付预付款100万元,乙服装厂要在12月1日前交付第一批服装2万套,12月10日甲商场支付乙服装厂款项200万元,在次年1月15日前交付第二批服装3万套,甲商场在接到第二批服装后15日内将余款200万元付给乙服装厂。

合同约定一旦双方出现纠纷,即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合同按期履行,但到12月5日,乙服装厂突发火灾,将厂房、布料和大部分设备烧毁。

甲商场知道后,便停止向乙服装厂支付第二笔款项。

经乙服装厂交涉,甲商场同意若乙服装厂在1月5日前恢复生产,甲商场便支付余下的全部款项,双方继续履行合同。

由于筹集资金困难,乙服装厂在1月15日才恢复生产,请求甲商场继续履行合同,甲商场认为,由于服装销售季节很强,这时再生产服装已错过了销售高峰期,很难卖出去。

于是通知双方解除合同,表示可以结清乙服装厂已交付服装的款项,乙服装厂经多次与甲商场协商未果,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思考问题(1)甲商场在得知乙服装厂因失火烧毁厂房、布料和大部分机械设备时即中止履行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答:甲公司中止履行合同合法。

因为乙服装厂因突发火灾导致厂房、布料和大部分机器设备被烧毁,说明乙厂有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可能,根据法律规定,对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合同。

(2)乙服装厂于1月15日恢复生产能力,而甲商场却提出解除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答:甲公司提出解除合同合法。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由于服装销售季节性很强,迟延履行已不能使甲公司实现合同目的,故其可以解除合同。

(3)乙服装厂在双方发生合同争议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是否合法为什么答:乙服装厂不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甲乙双方的合同纠纷应当依照他们达成的仲裁协议,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若双方均放弃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方可由人民法院审理此案。

(4)本案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鉴于上面所述理由,仲裁机构应确认甲公司主张解除合同的行为是合法有效的,合同自甲公司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乙服装厂时解除。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3万套服装不再履行,对已经履行的2万套服装,应按合同的规定,由甲公司支付尚欠乙公司的l00万元货款。

三、案例评析本案涉及的基础知识是:1.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2.仲裁协议(一)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况1.合同解除概念: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或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提前终止合同效力。

2.合同解除情况:(1)约定解除:①协商解除:指合同生效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以解除合同为目的,经协商一致,订立一个解除原来合同的协议,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

②约定解除权:解除权可以在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约定,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也可以约定双方解除合同的权利。

(2)法定解除:有下列情况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②因预期违约解除合同;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二)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合同的变更、接触、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