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无答案)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提问:“你们觉得大自然中有什么语言?”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探究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2. 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2.快速搜索重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4.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5.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7.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①说明文可以分为和。
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③常见的说明方法有、、、、、、等。
④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等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读准字音。
翩.然簌.簌连翘.萌.生草长莺.飞孕.育载.途农谚.竺.可桢.销声匿.迹3.解释词义。
花香鸟语:次第:草长莺飞:悬殊:风雪载途:翩然:年年如是:孕育:周而复始:籁籁:草木荣枯:衰草连天:销声匿迹:拓展探究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5段)第三部分(6~10段)第四部分(11~12段)巩固提升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属于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6~10段按照由到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标志词有、、、,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选词填空。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清醒、苏醒、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陆续)开放。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语言的独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有个别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如鸟鸣、水流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见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
(2)讲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大自然的美景视频或图片。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生词。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大自然的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 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1、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 年3 月7 日—1974 年2 月7 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 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 年2 月7 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 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3、词语解释。
【翩然】【簌簌】【载途】【孕育】【萌发】【荣枯】【周而复始【销声匿迹】4、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孕(yùn)育簌簌(sù)农颜数据B、纬(wěi)度连翘(qiáo)经度差异C、物候(hòu)避免(miǎn)予报播种D、萌(méng发刺槐(kuí)短促土壤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7下5.18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 副本
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主备: 审核: 日期:第15周班级: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归纳、提炼说明内容,了解物候和物候学;2、理清说明顺序,学习有条理的说明;3、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预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衰()_________ 衰()_________ 衰()_________ (2)落()_________ 落()_________ 落()_________ (3)差()_________ 差()_________ 差()_________ 2、注音、解词(1)销声匿()迹:(2)风雨载()途:3、作者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研讨】4、文中“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摘抄几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现象被统称为__________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走进作者2、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3、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 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4、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二、综合探究1、整体感知(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用地理所学的知识说明什么叫纬度?什么叫经度?(6)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小组合作小组默读1-5自然段思考: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3、精读6--10自然段。
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
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
(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三、小组展示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2、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3、全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四、归纳提升(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朗读、复述、讨论、写作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大自然各种语言的特点和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学生学习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如鸟鸣、风声、水声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语言的了解和体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大自然中其他未被提及的语言,如动物的肢体语言等。
(2)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语言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短文,可以是描述、议论或抒情。
(2)选做课后练习题。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
《大自然的语言》的初中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悟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朗读和讨论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
(2)提问:你们认为大自然有语言吗?它是什么样子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大自然中的语言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课文讲解:(1)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大自然的话。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程度。
2. 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导学案《大自然的语言/竺可贞》导学案一、导入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美丽的存在,它充满了奇奥和魅力。
竺可贞在《大自然的语言》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竺可贞的这篇文章,了解大自然的魅力和语言。
二、导入活动1. 观看一段大自然的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奥。
2. 讨论学生对大自然的看法,引导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导学内容1. 竺可贞是一位闻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大自然的语言》中写道:“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用风、雨、雪、露等各种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请学生思考大自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 竺可贞在文章中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虚心向大自然进修。
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看法,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的意义。
四、导学活动1. 请学生分组讨论竺可贞的文章,找出他对大自然的描述和感受。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可以写成短小的诗歌或散文。
3. 鼓励学生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总结通过进修竺可贞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语言。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虚心进修,珍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六、拓展1.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大自然探索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奥。
3. 鼓励学生珍爱环境,从小事做起,为大自然的美丽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共同的故里。
愿我们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提高对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关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概念。
讨论大自然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探索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理解。
2.2 教学手段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源。
问题清单和讨论指南。
小组合作工具和评估表。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和声音,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和观点。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概念,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或生物,研究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展示。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个人收获,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关注。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概念,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或生物,研究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展示。
展示与分享: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理解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分析能力: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概念的分析能力。
表达能力: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4、认字3个,写字5个。积累优美词句。
重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核心
问题
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
第一课时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活动内容
教学行为策略
课件使用说明
创
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4
分
钟
导入新课。
1、给一些不说话的图片配解说词。
2、师:其实,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3、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初
读
课文,
概括
大意
6分
钟
读懂课文,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做到正确流利。在活动单上简要写出大意。
2、小组交流。
3、两名学生班级交流。
4、用双色笔在活动单上补充。
再
读
课文,
理清
思路
10分
钟
理解课文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课文的思路图。
2、组内展示:讲解思路图。
3、各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优秀思路图,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4、用双色笔在活动单上补充。
第三环节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思路图。
品读
课文
探究
感悟
10分钟
讨论核心问题: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
语文课导学案
班级
四(3)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教师
梁亚卫
共2课时
上课教师
梁亚卫
备课时间
【鄂教版】2016-2017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B.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自主预习】我的学习我做主!1、给下列词语注音: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连翘()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翩然:销声匿迹:载途:孕育:周而复始:次第:3、介绍作者:4、了解课文:(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我的疑惑】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内解决)——---------------------------【合作探究】我合作,我收获;我展示,我快乐!1、说一说本文的写作顺序?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4、找出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说说他们的作用?三、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
七()班小组:姓名: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总课时:2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课型:合作答疑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知识链接(3分钟)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
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
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
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自学导学(8分钟):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释义:
萌发(méng fā):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cì d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销:通“消”,消失。
匿:隐藏。
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衰草:枯草。
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周。
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
莺:黄鹂。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插秧。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淡红色,核果近球形,红色。
可供观赏。
纬(wěi)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主学习打基础!
交流协作展才华!
展示自我显魅力!
●交流协作(20分钟)(小组合作完成)
(提示:先找出问题所在课文的段落并填在括号里,并试着归纳出来)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第 1-3 段)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 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 6~10 段)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展示激励(10分钟)
●归纳小结(4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哪些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课外拓展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课后小结最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