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社会政策评估
对社会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政策。
05
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促使各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 的社会保障问题。
跨国社会保障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需要加强跨国社会保障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推动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福利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 水平。
社会福利政策
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提出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如社会保 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等。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政策目标
强调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政策手段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调节社会 经济关系,实现社会政策目标。
创新社会保障模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经济不确定性等挑战,需要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模式 ,如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个人储蓄账户等。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
在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需要关注制度的经 济效率和财政可持续性,以避免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社会保障理论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 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成果。
02
古典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险理论
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险理论起源于工业革命后 的欧洲,旨在解决工业化带来的
劳动风险问题。
核心思想
社会保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国 家立法,强制性地为劳动者建立社 会保险制度,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保障内容

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理论资料

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理论资料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1)功利主义学说与思想早期的资产阶级福利思想产生于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哲学之中。

他认为,追求幸福或福利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根本动机,而所谓的福利就是功利。

“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给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有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在边沁看来,无论是个人、共同体还是国家,只要他们的活动“倾向于增大个人快乐的总和”,或者“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这一幸福的倾向”,就是符合功利原则的,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测量对错的尺度。

’判断政策的好坏只能依据他们是增加共同体的快乐还是减少这种快乐的倾向来定。

”可见,功利原则不仅是道德上的善恶标准,也是立法上的优劣标准。

社会成员只能在整体的利益中获得自己的福利。

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坚持并发挥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

首先,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幸福。

不过,作为幸福的标准,不是单个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的幸福,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就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关心他人幸福,改善人类,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本身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真实快乐的源泉。

其次,约翰·穆勒认为,正义的行为,就是能够促进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

国家应采取某些干预政策,通过法律手段,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及把不容忽视的资产阶级利益和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在保存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限制遗产继承,发展合作社,增加对全民的救济。

(2)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名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一、导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

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是西万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 T. Beveridge)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深险计划去解决。

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概述一、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建立、发展乃至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政治、文化、战争、经济等。

而各个因素又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板块,交互作用,共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近代西方国家,因而对西方的社会保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便无可厚非的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的重要环节。

例如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思想(见表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19世纪起源于德国的历史学派,20世纪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以及二战时期的贝弗里奇报告,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都无不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学习,以及借鉴各理论对不同国家的主要影响,可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正所谓“借他山之石,攻我国之玉”。

时期早期发展时期改革时期主要思想亚当・斯密,新历史学派,旧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新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表1: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二、理论介绍(一)亚当?斯密的思想17世纪英国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而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极力否定社会救济作用的思想。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认为市场分配的结果就是最合理的。

英国1601年颁布的旧《济贫法》是世界首次出现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斯密则认为旧《济贫法》严重阻碍了居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者对就业的自由选择权。

可以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相关主张,阻碍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新历史学派19世纪初期,历史学派起源于德国。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旧历史学派的先驱,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旧历史学派逐渐演变为新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1德国经济学家用“国家经济学”对抗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 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 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题目名称: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__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2 学生姓名:刘果园指导教师:杨显飞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及对我学习经济学的启迪一、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含义、研究对象及方法所谓的西方经济思想史, 就是展示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介绍历史上西方国家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 揭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它是一门关于经济学理论产生和演进历史的学科,并以历史分析、批判分析、逻辑分析、系统研究、专题研究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为其研究对象,以按时序批判地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为其研究任务。

而经济思想史的作为一门具有历史属性的经济学科,将时间作为其变量时它的一大基本特征,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会出现不同的经济学说,而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也就会出现和它相应的各种经济学说。

二、五个基本方面不同的经济学说,又主要以方法论、经济体系、价值论、价格论、分配论组成其基本框架。

而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对于不同的经济学派,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1. 该学派的历史背景对学派历史背景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了确定是否这个背景本来就会孕育一套特定的思想体系。

经济理论常常随着新环境的产生和新问题的出现而发展,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让我们明白经济学家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和行动。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对经济思想巨大,但仍然有人提出,如果斯密不存在,同样的思想后来也会出现,只是可能不会表达地那么充分、清晰。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每一学派都是其相应特定历史的产物。

2. 该学派的基本观点这个问题是对该学派连续的经济学思想的一般化归纳,有利于简洁地表达该学派的本质,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考察一般化之余的例外情况。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第一节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学派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末,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险方式的雏形,标示着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的轨道。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以边沁、约翰密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学派1)产生与发展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1.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古斯塔夫施穆斯主要内容:(1)反对自由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举措,主张国家干预,鼓吹劳资和推行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

(2) 反对马克思主义2.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乔治萧伯纳、悉尼韦伯主要内容:主张以温和的方式实行社会改良,有国家举办各种社会公共福利,以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缓和劳资矛盾。

第二阶段: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 庇古提出的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主要内容:(1)主张通过增加国民收入来增进普通福利。

(2)主张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增进普通福利。

福利经济学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化原则,是西方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2.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思想代表人物:凯恩斯主要内容:(1)国家必须走积极干预经济的道路(2)消除贫民窟,建立累进税制和颁布最低工资法,从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基金保值增值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二战后1.英国工党提出“公平分配收入”、“混合经济”2 . 克罗斯兰提出的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五项原则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和平等信念3. 蒂特姆斯:(1) 主张以更为普遍的财政福利和以工业成就为基础的制度性资源在分配(2)主张使资本主义制度朝混合的经济,福利的多元主义、公民权利和义务并重的模式发展2)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①在经济上,主张采取混合经济与国家干预并行的模式。

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认为国家对公民的福祉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府的角色是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个人提供资金和服务。

社保 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

社保 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评价
•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是 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 理论依据,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 富差距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新自由主义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行其道
• 基本思想——自由何价
– 自由是大部分人类道德价值的源流和基础 – 自由高于一切,公平和公正仅仅是自由的附属 品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 (二)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认为国家 对公民的福祉承担重要责任。市场有重要 作用,但市场的副作用也很大,必须加以 限制。
• (三)在社会理想上,认为社会发展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拒绝暴力革命,主张 通过社会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 (四)在社会福利方面,主张实行全面的 社会保障计划。 • (五)在价值取向上,民主社会主义学派 推崇自由、平等和团结 。
• 基本原则上的差异
–关于公平性原则 –关于普遍性原则 –关于强制性原则 • 制度设计上的差异 – 国家与个人 谁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 政府与市场 谁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平vs效率
公平作三种理解:
公平即平等(equality),是一种平均主义意义上的平等, 即“同等的分享” ; 公平即公平本身(equity),意味着公正但有区别地对待 人们,即“合理的分享” ; 公平即机会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 ,它意味着 社会所提供的生存、发展及享受的机会对每一个公民来 说都是同样的。
自由vs强制
• 自由可作两种理解
– “消极的自由”,指人们免于受到危 害的自由; – “积极的自由”,指做某些事情的自 由。
强制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
效率: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经济思想基础分析.ppt

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经济思想基础分析.ppt
08.04.2019 8
第一节 20世纪早期、中期的福利经济思潮
4.庇古(1887~1959)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福利经济学之父”,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920年其巨著 《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诞生。 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了福利经济学, 他认为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而在产出一 定时,通过累进税率向有利于穷人的分配,社会 福利会增加。 庇古认为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用经济学作为“改 善人们生活的工具”,其福利经济学的可取之处 在于把经济学的研究转移到社会福利方面的考察。
08.04.2019 5
第一节 20世纪早期、中期的福利经济思潮
2.后期剑桥学派(一战后):是新剑
桥学派吗?
代表人物:
货币理论:霍特里、凯 恩斯 垄断理论:斯拉法、琼 罗宾逊 福利理论:庇古
08.04.2019
6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在英国的一个

08.04.2019 4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二)
马歇尔在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如
何由供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达到均衡时,总 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假定其他条件不 变只研究相关变量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成为新古 典的主要研究方法。希克斯、弗里德曼、萨缪尔 森等等,其方法都与马歇尔有关,只是所研究问 题的视野宽窄不同。 当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时,马歇尔意识到了静 态局部分析的局限,一度试图使用长期、动态和 一般均衡的分析,这使他在价值理论的研究中, 侧重于局部均衡的方法,而在分配理论上则侧重 一般均衡的方法,但是两种方法在逻辑上很难内 在地统一。
第五章
当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 社会经济思想基础分析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 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 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 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 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渊源
(一)人文主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三)慈善思想 (四)救济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 莫尔 《乌托邦》
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类社会福利得以 充分发展和进步的社会
康帕内拉 《太阳城》
提倡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们互帮互助和重 视国民福利的自然和谐社会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贝弗里奇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发表的《社会保险 和相关服务》 报告的主要思想是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 人员 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疾病,愚昧 (教育)、肮脏(住房和环境)和懒惰。 社会保障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 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全面的原则(以公 民需要为原则)、实行均一保险费支出原则、区别对待原 则。 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树立了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到的全面系统的典范 对二战后发达国家盛行的“福利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5篇材料)

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5篇材料)

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5篇材料)第一篇: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关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究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如劳动保障体系、就业问题、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的社会保障热点经常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许多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以下简称:资本保障制度)的探究,分析其成功之处,从中得到启示,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解决人人关注的民生问题。

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从其定义开始。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通过对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欧福利国家(如瑞典、法国、德国)以及美国的保障制度。

之所以分成这两种类型,主要是从其特点出发的。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三大部分。

其特点有:(一)社会保障对象具有全民性特点。

瑞典人一般不需要直接交纳较多的社会保障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从生到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保障。

(二)实行高税收———这也是高福利赖以存在的基础。

如1979 年瑞典中央征收的个人最高边际税率达到87 %。

此外,税种繁多,比如要征收成人教育税、小儿入托税等。

(三)社会保险基金由税收部门征收,由国家社会保险局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脉络分析

《经济师》2011年第4期●博士硕士论坛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经济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文章从经济学角度梳理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变迁与演进,由此寻求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经济学逻辑。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学社会公平经济效率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6-02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保障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特定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因此,社会保障既要按照自身规律来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规律的制约,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经济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社会保障理论虽然不是经济学所能够全部涵盖的,但也部分地直接体现在经济学体系之中。

经济学界各个流派的兴衰不仅记录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渗透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轨迹。

所以,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一、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沿革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二战前;第二个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这个时期经济学家主要以社会公平角度为出发点,讨论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经济学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进而来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

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是德国的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新历史学派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贫穷者的救济问题。

当代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福利经济学。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演变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演变

社会保障理念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旧济贫法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圈地运动”
背景与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
马丁· 路德 闵采尔
宗教改革运动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 标志 英国政府开始为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承 担一定的职责。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1.对于英国济贫法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2.法令所提出的对贫困人口进行区别性对待的原则,不仅体现了 政府对应该接受救济者要承担必要责任,而且也强调了要依靠 个人劳动摆脱贫困的自助精神。 3.法令对值得救济者所提供的是一种居家救济(院外救济原则)
成新轩主编,《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概论》,129-131页。
(三)李嘉图的社会保障思想
济贫制度耗费国民收入,鼓励懒惰,只能使贫富双 方状况更加恶化。 个人应通过努力摆脱贫困,应坚决废除济贫制度, 教导贫民自立。
(四)马尔萨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批判济贫制度促使人口增长,产生更多需要济贫制 度救济的人。 济贫制度影响自立精神,主张浪费行为,影响民众 自由。 他主张废除原有济贫制度,认为济贫院的生活应是 艰苦的,有劳动能力的接受救济者应被强迫劳动。
新济贫法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 教会的济贫思想和方式遭到激烈的攻击。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 的社会福利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英国修正原《济贫法》并于1834年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又 称“新济贫法”。
院内救济
பைடு நூலகம்
新济贫法缺乏人道的做法招致贫民的抵触。就社会保障发展而言, 新济贫法相对于旧济贫法是一种倒退。但是,自由主义和功利主 义的社会保障理念在社会保障的长期发展中仍然起到重要的思想 基础作用。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机制,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它们分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福利国家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

本文将对这三大理论流派进行述评,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由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种理论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全面干预之间,强调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由威廉· Beveridge等人提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福利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

这种理论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公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该理论主张社会保障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以保护个人自由和经济活力。

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相应的保障。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角色,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保障供给和需求。

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可能导致政府过度干预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福利体系。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一)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一)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一)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一)摘要:本文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分为三大流派,即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

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包括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主要指第三条道路。

文章对三大社会保障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作了简要分析,认为三大流派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实际上是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所谓新理论不过是旧有理论的回归、修正或综合;三大理论流派主要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之间孰重孰轻所展开的争论;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社会矛盾的回应与调整。

关键词:社会保障/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社会保障理论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发挥着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

纵观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致可以分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中间道路三大流派。

一、西方社会保障的三大理论流派1.国家干预主义所谓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它主要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表现在社会政策方面,国家必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肯定政府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国家干预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

德国新历史学派催生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9世纪末,面对德国社会中存在的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一些学者提出了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待遇,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德国新历史学派就是由这样一批以鼓吹劳资合作、实行社会政策的经济社会学者所组成的。

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

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

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社会保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密切相关,不断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经济持续发展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合理的社会保障能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西方国家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方面作为先导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其社会保障模式也有诸多成功之处与不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标签:耦合性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借鉴意义社会保障通常被定位为社会的稳定器,它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专有名词,也是经济学经常研究的重大论题。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学理透视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涉及了某些社会保障的观点,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观察,一是收入和分配,二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

同时马克思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划分。

再分配就是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第二次扣除,主要用于社会成员的教育、卫生医疗保健、养老、建设公共福利设施以及进行社会救济。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包括生产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

社会保障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在于它是劳动力再生产即人的再生产的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经济的运行。

2.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国家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有效需求,但由于三大心理法则的作用,经常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诱发经济危机,致使大量劳动者失业。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是无法顺利解决的,因此必须要求国家利用财政支出和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干预的手段,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采取普遍的福利政策,有助于刺激消费,保障就业,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第五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第五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保障理论讲义
第一节 建立初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影响: 旧福利经济学关于“收入均等化”的思想为福
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英 国得到了充分的时实践。二战后,英国开始重建 福利制度,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于 1948年11月宣布建立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国 家”。是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全面建成“福利国 家”的国家。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保障理论讲义
第一节 建立初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④穷人获得相同数量(富人失去的部分)的收入, 则获得较大的经济福利。 结论: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的效用增量大于富 人的效用损失量,社会总效用增加,因此,庇古 认为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 国的“经济福利”。
1. 经济思想渊源 坚持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
市场体系。这一思想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其主要论点
自私的动机——追求个人私利是一般的“人性” 私有企业——由于分工引起 竞争机制——前两个要素决定
2.社会福利思想渊源 主张国家干预收入分配的建议修正了亚当·斯密学说,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德国新历史学派的认识
1.概述 代表人物: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认识: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是公务机关。在进步 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 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理应有国 家实现。
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 来调整劳资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 救济法等,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 据。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社会保障理论讲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需求
社会保障的需求通常源于人们对风险的 不确定性、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担忧。 这些需求受到诸如文化、社会价值观和 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VS
供给
社会保障的供给通常由政府提供,但私人 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可能成为重要的社会 保障提供者。供给的充足性和效率取决于 政府的财政状况、制度设计和执行能力。
03
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济基础支 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能否提供足够 的财政支持。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结构的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可能存在差 异,例如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可能更注重农民的社会 保障。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 失业率高的国家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汇报人: 日期:
•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原理 • 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 结论与建议
01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公共政策,旨在通过政府向公民提供各种福利和服务,以 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稳定和公平。
社会因素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指不同群体在社会地位和资源获取方面的差异,这种差 异会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
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和扶助,促进社会公平。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 要采取措施应对。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关系,英国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起着决定影响,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对英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互动关系。

英国的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起了决定性影响,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经济发展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性影响(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规模经济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量上体现了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规模,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额大小制约着既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效果的落实。

英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有了较大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失业津贴、退休金、养老金、低收入家庭补助和儿童生活补助及住房津贴等的庞杂体系。

英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高,保障规模就大,在社会保障模式上便选择了“福利型”模式。

1991年,英国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磅,一年后增到760亿英镑,1994年度达800亿英镑。

[1]因此,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必须首先发展国民经济,壮大国家财力。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是指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比例及相互联系,它是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内容,它是由多个保障项目组成的一个大系统。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受到抑制,国家也只能选择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脉络分析作者:郑岩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4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经济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文章从经济学角度梳理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变迁与演进,由此寻求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经济学逻辑。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学社会公平经济效率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6-02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保障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特定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

因此,社会保障既要按照自身规律来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规律的制约,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经济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社会保障理论虽然不是经济学所能够全部涵盖的,但也部分地直接体现在经济学体系之中。

经济学界各个流派的兴衰不仅记录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渗透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轨迹。

所以,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一、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沿革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二战前;第二个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这个时期经济学家主要以社会公平角度为出发点,讨论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经济学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进而来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

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是德国的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新历史学派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贫穷者的救济问题。

当代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福利经济学。

尽管18世纪的詹姆士·斯图亚特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带路人”,但正是创立福利经济学的是庇古。

他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边沁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论述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

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那么同一英磅的收入对于穷人和富人来说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因此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社会总效用会增加。

尽管庇古主张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但他的社会保障理论仍建立在自由放任的主张之上,而政府作用也仅限于税收和补贴。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阐述,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状况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但是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会经常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危机与失业的发生。

因此国家必须对自由经济进行干预,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

他认为政府干预的方针是“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及其它办法,指导消费倾向,政策重心为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倾向。

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以救济,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二)第二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时期,经济学家主要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主张削弱社会保障开支,强调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

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二战后社会保障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福利国家纷纷建立,此时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滞涨”问题的出现,导致社会保障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兴起了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经济学派,包括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进而经济学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高效率来自市场竞争,如果对低收入者给予“最低生活水平的维持制度”,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有损于自由竞争和效率,因此弗里德曼反对凯恩斯主义对低收入者发放差额补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完全取消又会遭到社会公众的反对,为了既救济贫困,又不损于竞争和效率,弗里德曼主张采用负所得税。

通过负所得税,既帮助低收入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又不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供给学派从自由主义原则出发,指责社会保险削减了个人储蓄,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失业保险鼓励人们失业,使政府财政连年出现赤字,有加剧通货膨胀的危险。

他们主张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对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改革,采取“紧急援助、严格的福利和对儿童补贴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鼓励就业,提高生产率,减少政府开支。

同时还主张通过人寿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尔茨指出:“社会保险制度正处在危机之中,因为它计划要对一代又一代人支付不断增长的实际社会保险金。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削减社会保险金的增长计划,从工资指数转化为物价指数化,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的社会保险问题。

此外通过商业人寿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

”197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出版了《公平与效率》一书,表达了当时经济学界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即收入与消费的平等是以资源分配的效率降低为代价。

按照这个观点,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20世纪80年代,英国、美国推行的削减社会福利的计划,以及维护并扩展私有化的进程,均受到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时期,经济学家开始注意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些经济学家也由此展开了论战。

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其一,社会保障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来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中的物质资本形成;其二,社会保障通过影响父母和子女在当期和未来的福利,改变消费者的生育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从而影响经济中的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积累。

新古典学派和新增长理论分别从这两种观点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

新古典学派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共同决定的,劳动被假设为外生因素,因而物质资本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最终动力。

储蓄是物质资本形成的源泉,这样储蓄就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新古典学派是以储蓄为中间变量来研究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学派将争论的焦点放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上,讨论到底那种筹资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储蓄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

然而,由于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会对私人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基金制对储蓄率的影响又不确定,因此使得从物质资本这一视角出发难以判断两种筹资模式到底孰优孰劣,因此这种观点在发展中陷入了困境。

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的兴起,证明了物质资本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社会保障的分析框架,为经济学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开辟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新增长理论以人力资本为中间变量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现收现付制会通过促进人力资本投资而对经济增长起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了重要的影响。

二、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趋势分析(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思想的研究重心发生转移从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经济学最初是以公平为出发点来构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首先是作为一种公平制度产生的,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并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法律加以保证和强制实施,其功能是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从而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

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滞胀”问题的出现,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更关注经济效率。

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和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以经济效率原则为出发点,提出了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的政策建议。

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来看,这些理论主要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从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本意虽然不是为了对经济产生影响,但却又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经济学对社会保障思想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最初,社会保障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进行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手段和工具。

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内容有所扩大,把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即依据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达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二战后,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经济增长着眼,讨论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重要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在内容上逐渐扩充、在功能上有所增加,由原来单一的社会稳定、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经济稳定、经济效率等多项功能。

参考文献: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42.[英]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3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商务出版社,20034.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J].中国社会科学,2003(1)(作者简介:郑岩,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责编:贾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