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需求研究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美食类短视频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以B站“盗月社食遇记”为例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美食类视频创作成为了一种广受欢 迎的内容形式。而在这种创作中,互动仪式成为了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次演示 以B站UP主“盗月社食遇记”为研究对象,探讨美食类视频创作中的互动仪式。
一、美食类视频的创作特征
一、美食类视频的创作特征
美食类视频的创作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大量观众。在视频中,创作 者通过展示烹饪过程、品尝美食以及分享饮食文化等多种方式,传达了对于美食 的热爱与追求。同时,美食类视频还具有以下特征:
二、互动仪式在美食类视频创作中的应用
1、增强观众参与感:在视频中,通过邀请观众参与评论、投票等环节,增强 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这种互动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共 同参与到美食的探索与分享中。
二、互动仪式在美食类视频创作中的应用
2、情感交流:在美食类视频中,创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与美 食相关的故事等方式,传递了情感与价值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并表达对创作者的支持与,形成了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2、满足感分析
(2)美食文化呈现: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美食介绍,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食文 化。
(3)味蕾欲望满足:视频中的美食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激发观 众的味蕾欲望。
2、满足感分析
(4)消遣娱乐价值: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幽默的对话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得 到放松。
(5)社交交流平台:视频下的评论区和弹幕互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美食 心得和分享生活经验的平台。
一、美食类视频的创作特征
1、情感共鸣:美食类视频通常以情感共鸣为基础,通过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 分享自己的饮食经验等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
一、美食类视频的创作特征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案例 (修改)
3
案例分析
案例八:虚拟现实(VR)媒介
案例描述
某用户购买了一款VR头盔,体验了虚拟现实世界的神奇。他通过VR游戏、VR电影等应用, 享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中。这种全新的媒介体验让他感到非常 满足和兴奋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媒介产生了新奇体验的需求,希望通过VR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和 沉浸感。VR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这种新奇体验的满足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3
案例分析
案例三:娱乐媒介
案例描述
某白领工作压力大,经常通过看电影来放松自己。最近 上映了一部喜剧电影,她非常期待地前往影院观看。看 完电影后,她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对这部电影评价很 高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该白领对娱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通过看电影来 放松身心。这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满足了她的 需求,提高了她对娱乐媒介的兴趣和忠诚度
3
案例分析
案例六:个性化推荐
案例描述
某用户在某音乐平台上听歌时,系统根据其听歌历史和喜好,为他推荐了一些新的音乐人 和歌曲。他发现这些推荐的音乐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他经常使用这个功能,并逐渐 形成了高度的忠诚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音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平台通过个性化推 荐功能,满足了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的使用频率和忠诚度。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满足 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
3
案例分析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
受众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影响下,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媒介体验,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 期望 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有价值 和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媒介也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 和定制化的服务,以建立更加紧密和忠诚的受众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推理类综艺节目受众需求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1.1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存在着多种要素,主要包括受众需求、媒介印象、媒介期待、媒介接触及满足类型等。
它从受众角度出发,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①。
因此,重要的是研究受众想要获得满足的需求类型以及其通过媒介接触行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推理类综艺节目这一对象时,应该沿用这样的思路及逻辑。
二、受众的需求类型我国最早的推理类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于1996年播出②。
此后,推理类综艺节目逐渐发展并已细化出剧情互动、角色扮演、音乐竞猜、密室逃脱等多种分支种别。
《迷情追击·探案俱乐部》《非常了得》《蒙面唱将猜猜猜》《胜利的游戏》等的热播,使推理类综艺节目日益受到重视。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此类综艺节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某些特定需求,得到受众的认可。
受众的需求包括个人及社会等因素。
季涛频(2016)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新奇欲、娱乐欲、信息欲、情感欲、体验欲、传播欲、社交欲、梦想欲是广告受众的根本需求和欲望”③。
这个定义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但社会不断前进,受众的需求类型大致相同,却也存在些许改变。
受众的需求类型在季涛频说法的基础上修改和替换,即消遣娱乐、追求刺激、好奇心、获取信息、情感共鸣、体验参与、人际关系、自我审视等需求。
受众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与多种因素相关。
三、推理类综艺节目中受众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一)满足受众消遣娱乐需求麦奎尔认为,电视节目可以向受众提供心绪转换效用,满足消遣娱乐需求,解放精神压力④。
如今的媒介有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但是这一效用仍未发生大的转变。
推理类综艺节目中也往往穿插着娱乐性很强的内容来缓解紧张的气氛。
以《蒙面唱将猜猜猜》为例,节目组邀请多位明星嘉宾进行推理,他们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引发笑料。
主持人及时调整气氛并把控整体流程的节奏,既要催促嘉宾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作答,营造紧迫感;又要以幽默的方式化解嘉宾们在推理询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言语冒犯”危机。
(完整版)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主题:“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传者第一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了拉斯韦尔关于5w模式,5w模式讲了些什么内容呢?他将传播的结构,归纳为Who , Say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在这个经典模式中,传播者who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是以who为中心来研究传媒对受众做了什么的问题。
这种认识不妨称之为“传者第一论”。
二、Bauer的启示传者第一论是把受众看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主动权,传者说什么,受者就接受什么,正如我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枪弹论的典型观点媒体是无往不胜的枪弹,受众是中的即倒的靶子。
然而,这种假说在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遭到了质疑,其中一个典型的观点就认为,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接受。
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Bauer)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固执的受众》,鲍尔认为,以往的传播研究总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总是从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势上考虑问题,这在他看来是犯了方向错误。
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该着重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他有两句话因为说得很巧妙而常被人们引用。
他说,以往的研究总是问(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he audience?)“讯息如何作用受众”,而现在的研究则应问(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从这个启示中,我们可以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一番改变。
就是将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变成:Who got what From where in channel do for what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研究受传者是怎样使用媒介,主要考察人们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之后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听书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蒙古语听书平台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蒙古语使用者的青睐。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用户需求、使用行为及平台发展策略。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传播学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认为受众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媒介产品,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该理论对于理解媒介使用行为及用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研究中,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用户需求、使用动机及平台功能的框架。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用户需求分析1. 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需求蒙古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听书平台在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语言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通过听书平台可以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满足对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需求。
2. 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的需求听书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在闲暇时间通过听书来放松身心、享受娱乐。
3. 个性化与互动性的需求用户对于听书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互动社区等功能有着较高的期待,这些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在听书过程中的社交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使用行为研究1. 用户行为特征用户在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时,表现出明显的习惯性、规律性和持续性。
用户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如上下班途中、休息时间等,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听书平台。
2. 使用动机与满足感用户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传承、知识获取、娱乐休闲等。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获取信息、享受服务等方式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平台忠诚度的提升。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优化策略1. 丰富内容资源蒙古语听书平台应加大内容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满足用户的文化传承和知识获取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Vlog的传播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Vlog(视频博客)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内容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关注和参与。
Vlog的传播和受众吸引力已经引发学者的关注,其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解Vlog的传播和受众吸引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Vlog的传播特点和受众满足的机制,以期为Vlog的内容创作和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简介“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传媒使用和满足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传媒使用者会通过使用传媒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传媒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过程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求和愿望。
在Vlog的传播研究中,可以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Vlog受众的需求和满足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Vlog的受众吸引力和传播特点。
二、Vlog的传播特点Vlog以视频形式呈现,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体验。
这种呈现方式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对内容的接受和情感共鸣。
Vlog的创作者通常会通过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与受众的情感联系,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些特点使得Vlog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关注和分享。
三、Vlog受众的满足需求Vlog的受众通常会通过观看Vlog来获取有关自身兴趣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Vlog的内容通常涵盖了各种生活领域,包括美食、旅行、时尚、健康等,这些内容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
通过观看Vlog,受众能够获取有关这些领域的最新信息和趋势,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而满足自己对于有益信息和新鲜体验的需求。
Vlog的受众通常会通过观看Vlog来获得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Vlog的创作者通常会选择与受众相关的话题和情感互动,通过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
受众在观看Vlog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感受到与Vlog创作者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满足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受众在选择、接触、理解和记忆媒介信息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而这些需求和动机的满足程度则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使用媒介,以满足其特定的需求。
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它便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特别是在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媒介形式日益多样的今天,“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我们理解受众行为、分析媒介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和回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起源“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卡茨(Elizabeth Katz)等学者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媒介和内容时,是基于其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进行的,他们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和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使用”和“满足”两个方面。
“使用”指的是受众在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介时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主动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
“满足”则是指受众通过媒介使用所获得的需求满足和心理满足。
媒介内容可能包含多种元素,如信息、娱乐、社交等,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中获取满足。
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卡茨等学者开始关注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媒介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时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需求和动机。
融媒体下公众聚焦文化综艺的现状透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引言近年来,电视综艺“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文化综艺在大环境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受众的娱乐与文化需求的满足情况越来越被文化节目的研究者们重视。
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逐步提升,批判性审美成为推动文化综艺走向成熟的助力之一。
二、研究现状与背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综艺节目呈现井喷式增长趋势。
融媒体大环境的发展,使得综艺栏目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青睐,逐步成为当下放松娱乐的新方式。
学术界对文化综艺的研究颇多,仅2018年就有274篇论文围绕该主题讨论,2019年上半年有97篇。
媒介技术学派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及,“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国内综艺接连的模仿与复制,使得“娱乐至死”的市场趋于饱和,市场压力逼迫节目形式之一的文化综艺开始崭露头角。
近几年走进公众视野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都是从现实出发,用内涵文化和生动叙事填补人们心中的情感需求。
《国家宝藏》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两档节目,则是通过戏剧性的展现及故事化的叙述,牵引出国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诚然,文化综艺的走红代表着中国民众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和文化精神正在觉醒,凭借其文化与综艺杂糅的形式,在综艺界实现大突围。
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如同质化严重、受众范围较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同样,由于融媒体时代的大环境,受众对媒介的选择逐渐增多。
不论是电视、手机端还是视频网站,他们都可依据自身条件自由变换。
而文化综艺与各大平台的联合,又为受众的选择提供了便利,除了在弹幕上发表言论,还能在微博上获取最新的综艺信息,受众成为这场传播活动的主要传播者,文化综艺的口碑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三、融媒体下的文化综艺:《国家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对节目的选择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他们不再满足于国产或国外综艺改编而成的真人秀节目,并对与“诗词”相关的文化类节目出现审美疲劳。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当代传播现象的分析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当代传播现象的分析严冉(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 要:本文是从“使用与满足”的层面下对当代新媒体传播现象的分析,以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使用媒介的效用为理论前提对当代受众使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进行阐述。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社交媒体;受众作为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之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普遍认同的是它由传播学家伊莱休·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提出的。
卡茨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以及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概括成“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
其实,最早提出“使用与满足”的术语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赫塔.赫佐格提出的,但当时只是把它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研究方向,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赫佐格是在对广播的日间连续剧研究当中总结出受众选择日间连续剧的目的和满足,主要有三个方面:感情释放、愿望的想象和对自己生活的建议。
赫佐格对“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还只是单单从广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具有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在1969年开始对电视媒介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进行研究,他将受众使用媒介的需求、效用分为四种分别是:心绪转换效用、自我确认效用、人际关系效用以及环境监测效用。
这些是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延展,并且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现代媒介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而且由于受众时间的紧凑、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他们也非常适用于碎片化的阅读,特别是在现代社交媒体上。
以抖音为例,抖音是目前较为火爆的短视频,它以碎片化、个性化、丰富性、趣味性等特点为用户所青睐,适应了现代受众碎片化观看的需要。
较为常见的抖音短视频不超过15秒,并且抖音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还有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很多媒体都通过短视频的创新形式来对大会进行报道,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大会进行全方位的多样化报道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心动的信号》受众心理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心动的信号》受众心理分析《心动的信号》是一部韩国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通过参加相亲活动,与富二代男主角展开一段甜蜜而心动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在韩国和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观众。
本文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心动的信号》的受众心理。
首先,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观众喜欢看《心动的信号》。
与满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心动的信号》触及了观众的多个需求层面,使他们在观看时产生了满足感。
在《心动的信号》中,女主角是一个普通人,她的生活和观众们的生活相似。
观众可以通过她来察觉到自己的普通生活并与她产生共鸣。
这满足了观众们的社交需求,让他们感到他们的生活也是有价值的。
另外,男主角是一个有钱有权的富二代。
观众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对财富和权力的向往。
通过男主角,观众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他们想成为人生赢家,拥有金钱和地位。
此外,女主角在剧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获得了幸福。
观众们看到了她努力追求幸福的过程,因此满足了他们的安全需求。
他们意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与满足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观众为什么会沉浸在剧情中。
观众们读心动的信号不仅因为故事情节,还因为剧中角色的个性和关系。
角色的个性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他们可以看到自己在角色中的影子,寻找到与角色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此外,《心动的信号》还使用了一些情绪化的元素,如浪漫的音乐、精心设计的场景等,这些元素能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中。
观众的感官得到了刺激和满足,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剧情的吸引力。
另外,《心动的信号》的成功也可以归因于其紧凑的剧情和扣人心弦的悬念。
每一集都结束在一个悬念点上,使观众渴望下一集的出现。
这种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总的来说,《心动的信号》通过满足观众的多个需求层面,引发他们的共鸣,并通过情感化的元素和悬念的设置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剧情中。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女性向”电视剧受众需求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女性向”电视剧受众需求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女性向”电视剧受众需求研究1. 引言女性向电视剧是指以女性为主要受众对象的电视剧类型,其剧情、角色和情感取向都更加关注女性观众的需求。
随着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和女性观众数量的增加,女性向电视剧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对于女性观众的需求进行研究,对于电视剧的制作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对“女性向”电视剧受众需求进行研究。
2. 与满足理论的介绍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个体对于需求的满足过程。
根据该理论,需求满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需求刺激、需求感知和需求满足。
需求刺激是指外界刺激对需求的激发,需求感知是指个体对需求的主观感知,需求满足是指需求被满足后个体的满足程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女性观众对“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以及其满足程度。
3. 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刺激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刺激可以来自于多个方面。
首先,女性观众对于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需求较高。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女性观众对于情感的需求比男性观众更加强烈。
因此,女性向电视剧通常会强调感情戏剧化和情感细腻。
其次,女性观众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和认同需求也很重要。
女性向电视剧通常会呈现出具有独立自主、智慧美丽和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以满足女性观众对于女性角色的认同需求。
4. 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感知女性观众对于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感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感共鸣和自我认同。
情感共鸣是指女性观众能够在观看女性向电视剧时与剧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共鸣和安慰。
女性向电视剧通常将女性的困境和挣扎刻画得非常真实,通过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对剧集的喜爱程度。
自我认同是指女性观众能够在女性向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通过剧中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与剧中的女性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对剧集的认同感。
5. 女性向电视剧的需求满足女性向电视剧能否满足女性观众的需求,关键在于剧集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女性观众的需求,并带给她们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陪伴式学播受众心理分析——以bilibili的陪伴学播为例
视频直播兴起于2016年。
随着时间的发展,直播的内容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比如游戏直播、吃食直播、户外直播、学习直播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满足各类人群的精神需求。
“学习直播”正是在视频直播快速发展后兴起的一种日常慢直播形态,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分享学习过程,吸引受众观看乃至一起进行学习,形成“云课堂”。
这类直播不同于其他娱乐类或言语类直播,这是一种将“后台”搬到“前台”的直播内容,颠覆了以往的直播含义。
一、陪伴式学播概况2016年,国内最早出现的“学习直播”是一位在德国法兰克福读书的学生Nicole在哔哩哔哩弹幕网(以下简称B站)首次直播自习。
从2017年起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直播和学习相关短视频。
2018年是B站学习直播的“爆发期”。
2018年11月,B站CEO陈睿在《数读新世代》演讲中表明,学习直播是B站过去一年里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共产生了146万小时、103万次的学习直播,吸引了1827万人次参与学习,是2017年高考人数的两倍。
2020年初,B站正式开通学习区,使学习直播在B站的发展更加有利。
陪伴式学播由学习主播、直播内容和观看受众三部分组成。
学习主播多是考研、考公、考编等有学习目标的离校青年,缺少学习环境,选择直播监督自己学习。
而观看受众同样也是有学习意愿的人群,寻找学习同伴和学习氛围而选择观看学习直播。
陪伴式学播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有手机或者电脑,然后进行实名认证、下载相关直播软件bilibili link、哔哩哔哩直播姬,完成几步操作流程即可进行直播,任何人只要有直播想法就可以成为主播。
直播时将镜头对准学习桌面,然后露出上半身(大部分主播选择不露面),展示学习过程。
在直播栏目中,观众首先看到直播间的标题与封面,标题大部分会指出学习目标,使受众决定是否选择观看。
打开直播房间,在页面信息框里可以看到主播的个人信息,比如备考方向、作息时间等,同时还可以听到白噪音、轻音乐等背景音,受众可以在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析受众对UGC的需求作用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析受众对UGC的需求作用作者:赵埙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3期摘要:UGC(用户生成内容)是用户生成的内容,伴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也是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互联网的一种新方式。
用户通过网络自发地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创作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和扩散,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在其中得以体现,用户是浏览者也是创造者。
以APP“小红书”为例,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析受众对UGC的需求作用。
关键词:UGC;使用与满足;小红书;受众小红书通过深耕UGC(用户生成内容)购物和共享社区,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知识库和社区电商平台。
小红书鼓励用户在社区分享购物体验或产品使用体验的笔记。
用户发布笔记时,要求配上图片,图片上可标记品牌标签、价格标签、购买地址标签等细节。
小红书根据不同专题将分散内容整合,分门别类,用户可以在交流分享过程中获得信息。
随着社区数据共享的深入探索,一些用户的购物体验分享刺激了其他用户的消费欲望。
2014年10月,小红书福利社购物平台正式上线。
福利社的产品是由UGC社区的用户数据来最终决定销售哪些产品。
用户可以在社区浏览相关产品内容后,点击购买链接,即可在福利社购买海外商品。
一、使用与满足(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受众对媒体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个人经验需要。
受众看到的信息,实际上是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一些需求。
(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小红书CEO毛文超透露,小红书中有50%的用户是一线城市用户,年龄在18岁到30岁之间,主要是学生和白领,而女性占70-80%。
70%的新用户是95后,亚文化群体数量巨大。
他们对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有高度热情,且大多深度参与虚拟社交,具有一定购买力。
小红书的分众化定位使得用户非主流的、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用户说的话、发表的建议和经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能够和同样喜欢或向往某一商品的另一用户建立关系。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弹幕视频网站受众分析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弹幕视频网站受众分析作者:高燕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8期摘 ;要 ;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以其独特的评论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作为一种新型的受众参与的媒介互动形式,以其即时性、评论性被接受。
文章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弹幕视频网站受众行为特征和使用动机,进而从受众社交需求、情感需求、求知需求、舒缓压力需求四个方面分析受众心理满足。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特征;使用动机;心理满足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005-03“弹幕”一词最早源自日本著名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 Niconico 动画网站,是视频节目在播放过程中屏幕上划过的评论,当评论数量过多甚至覆盖整个视频画面的时候,场面就如同大量子弹飞驰所形成的幕布一样。
观众可以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即时评论,这些评论的字幕一般从右到左飘动或是停留在视频上,或者是以更多的动作特效呈现在视频网站上,弹幕视频网站很直接的反映观众在观看视频时产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并且通过网络技术将观众的内心想法用碎片化、简洁化的词语及时地呈现在视频网站中,形成流动字幕墙。
随着这一新型视频互动平台的崛起,受众的简短评论即时体现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受众在主动参与发表弹幕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视频网站弹幕内容的再次编辑传播,并能同时发布弹幕评论迅速被传播。
一些观看弹幕并发送弹幕的观众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简评,还可以了解到视频网站其他有价值的意义的信息,可以实现与有着共同兴趣的弹幕爱好者,分享自己观看视频节目的观点和想法,获得彼此身份的认同感。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并且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社会、心理需求满足,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1]。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认为受众使用媒介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一、慢综艺的特点在探讨慢综艺受众需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慢综艺的特点。
慢综艺是指一种以纪实和慢生活为主题的综艺节目,通常以深度报道和情感共鸣为特色,注重对人文和自然的关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和呈现。
慢综艺节目节奏缓慢,注重情感和体验,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传递情感共鸣,深受一部分观众的喜爱。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解释受众对媒体和媒介的使用行为以及对媒体内容的满足程度。
根据这一理论,受众的需求和满足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感官需求、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
通过研究受众在这四个层面的需求以及对媒体内容的满足程度,可以深入了解受众对特定节目的喜好和期待。
三、慢综艺受众的需求分析1. 感官需求在感官需求方面,慢综艺通常注重对环境和氛围的体验,通过精心的摄影和音乐设计来营造出柔和、舒适的氛围。
观众希望通过慢综艺的节目内容,体验到一种放松身心、愉悦感官的感觉。
慢综艺的摄影和音乐设计必须符合观众的感官需求,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慢综艺节目的受众通常具有一定的情感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节目内容找到共鸣,让自己的情感得到满足。
慢综艺通常以真实的故事和人物为主线,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内心。
慢综艺节目必须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核,能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激荡。
3. 认知需求在认知需求方面,慢综艺受众通常希望通过节目内容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视野。
慢综艺节目通常关注人文和自然,深入探讨一些普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帮助观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慢综艺节目必须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给观众带来新的认知体验。
4. 社会整合需求在社会整合需求方面,慢综艺受众通常希望通过节目内容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慢综艺节目通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满足观众在社会整合方面的需求。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慢综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娱乐形式,其与传统综艺节目的明显不同在于其更加注重情感、情节和真实性,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针对慢综艺的受众需求研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慢综艺的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解释和研究人们对媒体使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通过分析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征和需求,来解释他们选择和使用特定媒体内容的原因。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慢综艺的受众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个人需求和情境需求。
个人需求包括个体对娱乐、情感表达、认同感和寻求新鲜感等方面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而慢综艺可以给观众带来放松、愉悦和舒适的体验,满足其对娱乐的需求。
慢综艺通常通过真实的情感和情节来触动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能够有情感表达的渠道。
慢综艺往往能够展现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给观众带来认同感和共鸣,满足其对认同感的需求。
慢综艺的题材和形式通常都是与传统节目不同的,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独特性,能够满足观众对新奇和刺激的需求。
除了个人需求之外,情境需求也是慢综艺的受众需求中的重要方面。
情境需求包括时间、地点和观众自身特点等方面的需求。
慢综艺通常以长篇、长时间的方式呈现,观众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观看,因此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是观众选择慢综艺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综艺的内容和风格往往与观众的个人特点和兴趣相关,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观看的节目,满足其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
慢综艺的受众需求可以从个人需求和情境需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个人需求包括娱乐、情感表达、认同感和寻求新鲜感等方面的需求,而情境需求则包括时间、地点和观众自身特点等方面的需求。
了解并满足慢综艺受众的需求,对于节目制作和媒体运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综艺的兴起和流行是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密不可分的。
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放松和休闲的方式,而慢综艺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产物。
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慢综艺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为其提供更加优质和符合需求的节目内容。
本研究旨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探讨慢综艺受众的需求特点和满足方式,为慢综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慢综艺受众需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升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对慢综艺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研究慢综艺受众需求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观众对慢综艺节目的需求和偏好,有助于制作更符合观众口味的节目内容,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观众满意度。
通过分析慢综艺受众的需求特点和满足方式,可以为节目制作方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受众喜好,提高节目的品质和影响力。
研究慢综艺受众需求还有助于了解观众的文化品味和生活方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深入研究慢综艺受众需求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在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节目的艺术品质。
2. 正文2.1 慢综艺的兴起与流行慢综艺的兴起与流行与观众对真实与自然的渴望有关。
传统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经过剪辑和包装的,为了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节目效果被过度处理,明星们也往往需要表演或者展现出“明星”形象。
而慢综艺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吸引了很多观众,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看到明星的真实一面,感受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慢综艺的兴起还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喜欢观察他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
慢综艺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明星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借此展现自己与明星的共鸣和共情。
2.2 理论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人们在选择和使用特定产品或服务时,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并通过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竖屏短剧的受众群体行为研究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竖屏短剧的受众群体行为研究
张青华;汪学敏;周祥蕾
【期刊名称】《喜剧世界(中旬刊)》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竖屏短剧作为一种新型影视艺术形态,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风向。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下,本文探讨了竖屏短剧市场的现状以及竖屏短剧受众群体的使用行为与满足行为,从研究受众的特征与动机出发,分析竖屏短剧的特征与需求成因。
本研究进一步关注受众群体的细分特征,以及不同特征受众在使用竖屏短剧时的差异化行为,并展望竖屏短剧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3页(P0147-0149)
【作者】张青华;汪学敏;周祥蕾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电影制片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微短剧的发展研究
2.自媒体环境下十九大精神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
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居家在线健身课程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
4.传播游戏理论视域下的竖屏短剧研究
——以爱奇艺视频《导演对我下手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需求研究作者:杨淑娥陈敬慧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10期【摘要】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
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
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
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关键词】微信;微信红包;受众【作者单位】杨淑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陈敬慧,吉林工商学院。
在2014年1月闪亮登场的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节继续演绎传奇,2016年更是担当主角,掀起全民疯抢红包的热潮。
新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红包寄托了亲朋好友的祝福,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红包开始兴起。
跨界融合、去中心化等特点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满足了受众需求,一种全新的移动生活方式悄然兴起。
一、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2014年1月27日,腾讯旗下微信正式推出微信红包,主要用于红包的收发、提现和查阅相关记录。
微信红包有两种:一种是群红包,一种是普通红包。
群红包发送方法为用户事先设定金额及红包个数,随机分配金额,群里其他人只要点击群里的红包图案即可疯抢红包;普通红包发送方法即用户随意设定金额并输入祝福话语,定向发送给个人。
据统计,2014年即有500万人参加红包活动,春晚峰值每分钟被拆开红包数量2.5万个,用户领取到的红包总计2000万个。
2015年,据微信团队披露,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数为10.1亿,是去年的200倍,QQ红包收发量达到6.37亿。
微信与央视春晚的互动,引发全民互动的热潮。
2016年的春节再一次被微信红包引爆。
根据腾讯网统计,除夕夜参与收发微信红包人数为4.2亿,收发总量高达80.8亿个,是2015年春节除夕当日的8倍。
二、微信红包背后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微信红包为何能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受众,究竟满足了受众什么需求?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这是建立在以往媒介接触的经验之上的;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互联网用户数量飞速膨胀,这就具备了受众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现实需求的评价,根据2014年、2015年受众对于微信红包的参与和体验,微信受众对于微信红包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互动性、娱乐性和新颖性等媒介印象更加能够吸引受众参与其中。
三、火热的微信红包对受众的需求满足分析1.高黏度社交功能满足社交需求作为一款极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企鹅智酷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超过9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32%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2小时。
2015年,55.1%的微信用户好友数在100人以上,200人以上的微信用户比例最高,达28%。
在微信社交平台上迅猛发展起来的微信红包本身具有极高的社交性,自然构建了用户的人脉体系。
用户抢红包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动。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积极的社会同一性有着不懈的追求[2]。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排斥,都希望和团体保持一致。
人人都在发红包,人人都在抢红包,大家共同参与的感觉使得受众不会有一种被排斥感和孤独感。
微信红包成为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彼此联络感情、分享喜悦的情感利器。
只要有人发红包,群里气氛立马活跃。
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发红包实质上是一种用户社交行为,是一种包含着彼此温度的情感链接。
由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微信朋友圈,本身的小众化、私密性等特征具有超强的信息黏合度,重新搭建了人际传播的桥梁。
群红包疯抢过程中,每个人发红包和收红包的数量清晰可见。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用户抢的红包数量越多,象征着人际关系越好,微信红包被赋予了较高的社交属性,将用户重新拉回人际传播的轨道。
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关系链,市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步被新的潮流所改变。
无论是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还是群聊中点对面的传播,本质上都是一种共享和互动,是传受双方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2.红包的趣味性满足受众对娱乐的需求无论是点对点普通红包的发放,还是群里拼手气红包的发放都获得了大家的追捧。
在这个一切皆娱乐的自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平台单个发放红包最大金额为200元,群红包也不会超过2000元,物质意义并不大,而蕴含在其中的发红包和抢红包的个性体验却让人们乐此不疲。
比如,拼手气红包,只要有人发红包,即会引发大家争先恐后地点击。
在红包发放中,红包数量往往低于群内人员数量,这就要求大家眼疾手快、先到先得,第一时间拼抢,而且微信红包设计的“手气最佳”更是不断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娱乐与趣味性是微信红包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
用户在抢夺红包的过程中,获得了情绪上的消遣和放松,身体和心理得以减压。
微信群红包金额和人数的不确定性更是增加了微信红包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湖南电视台曾经制作的一期“微信红包为什么这么火”的节目中,受访者均表示抢红包是为了图开心,和金额大小无关。
而发红包者很多时候也不是抱着发红包的目的,而是为了一种娱乐,希望享受红包被疯抢的愉快感觉。
从心理学上来说,游戏不仅能够令人感到愉快,还能够消弭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快[3]。
3.新颖独特的形式满足受众全新的体验需求受众新型的传播交流方式,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基于微信平台上的微信红包,自诞生之日即具有引领潮流的创新性。
从空间上而言,无论天涯海角,用户轻轻按下发送,红包即刻飞到对方手中;从时间上而言,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平淡的日子,用户想发就发、随时随地,毫无顾忌;从意义上而言,传统的红包仅仅在过年的时候由长辈发给晚辈,微信红包不仅仅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被广泛发送,还可以用来给朋友发送祝福,或者给爱人传递爱意。
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一种新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模式,注重个人体验,逐步将话语权由权威媒体转移至受众个体,受众积极性被调动。
发红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微信电子红包将传统春节红包的发送和人们普遍使用的电子钱包相结合,并且通过设计红包游戏的环节,将游戏的手法应用到微信红包之中,符合受众求新鲜、求新颖的心理。
人们的注意力已经由关注红包的金额大小转移到微信红包游戏所带来的新鲜感上面来。
红包不再是长辈的特权,传受双方地位平等,任何一个微信用户都可以成为红包的给予者。
微信拼手气红包设计的玩法相当吸引人,发放者设定金额和个数,微信红包随机分配,这种完全随机的设置带给大家的个性化体验更为重要。
在重视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红包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意义远远超过红包的物质意义。
4.鲜明的利益性满足企业和普通用户对于利益的需求微信红包对于企业利益的满足体现在:自2015年春节,腾讯与央视春晚合作,提供抢红包入口,用户通过摇一摇春晚专题互动页面,春晚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用语言引导用户进入微信摇一摇,红包并非由微信提供,而是由广告主赞助。
用户抢到的红包将进行广告提示“某某企业给你发了一个红包”,然后通过分享好友,让好友助力拆红包,通过红包多次分享到微信群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广告主在微信裂变式传播中获得较好的品牌营销效果。
据《2015春晚微信红包品牌召集简案》显示,广告品牌商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是品牌包段,即能够参与春晚相关时段的品牌独占和零点红包;一种是随机红包,即只参与零点红包,品牌曝光根据红包占比来衡量。
春晚和微信新媒体平台合作,通过微信摇一摇给所有观众发放红包,广告悄然映入受众眼帘。
通过微信绑定银行的用户不断增加,也给微信带来不小的盈利。
微信对普通用户利益的满足表现在: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交换行为,不仅包括物质商品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4]。
微信红包满足了部分受众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每当抢到红包时,这些受众总会有一种钱包又鼓了一点的感觉。
而互联网营销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让用户占便宜,试图满足对方利益最大化的心理。
互联网公司晒出用户获奖红包金额,央视春晚、微信携手众多品牌赞助商派出5亿现金红包,更是吸引很多用户的目光,体现出用户的求利心理。
5.收发微信祝福红包满足了用户传承文化的需求过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电子红包紧随潮流,将传统春节红包与互联网结合,在跟随新媒体社交网络发展的基础上也没有遗忘春节的传统。
微信红包源自科技发展,但这种创新根源上来自传统春节红包习俗。
虽然电子红包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上与传统习俗有异,但其祝福语的发送也是希望借助红包的喜气祈福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说:“在网上的关系中,我们能传递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最终,我们找到了一种带有温度的数据,就是红包。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新春游园会,奖品不值钱,却总能收获比钱更多的快乐。
新时代的人类想出这种新的联结方式,也算是一桩好事。
” [5]从文化意义上来讲,大家抢的是新年的祝福和运气。
包饺子、放鞭炮和压岁钱作为传统习俗,再加上微信红包好友之间的互动和祝福,新年气氛有涨无落。
传统文化的精粹也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并且不断被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
6.发抢红包的互动性满足受众参与的快感网络虚拟社区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交互体验的虚拟情境。
微信红包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抢”。
“抢红包”激发了用户内在的猎食心理,人们参与抢红包的主动性被调动,在抢电子红包的过程中,受众能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感。
抢红包作为全民狂欢的新民俗,如果自己不去参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被逐渐舍弃的孤单感,并且在微信红包疯抢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彼此身份不断转换,受众的主动性被激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春节红包单向发放、单向接收的方式。
每当微信群里出现一句简单的“发红包了!”,无数好友纷纷开抢,彼此不断“发”,不断“抢”,这也促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烘托了节日气氛。
7.微信红包简捷性满足受众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人们主动选择媒介并且希望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快捷、清晰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微信红包的设计恰恰符合受众的需求。
微信红包既可以直接发送至微信好友,也可以直接发送微信群,发送步骤相当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