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一、寡人之治国思想
寡人深知治国之艰难,但亦深知治国之道。

寡人一直坚持以民为本,秉持仁政,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

在治国过程中,勤政爱民,勤勉好学,从不懈怠。

二、寡人之治国策略
寡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善于制定治国策略。

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决策果断,处事稳健,从不轻言放弃。

寡人深明不可一意孤行,时刻
倾听臣子之言,多方求取建议。

三、寡人之为政原则
寡人执政以来,一贯坚持以德治国为根本原则。

寡人深知民生为重,精打细算,全力改善人民生活。

在权力面前,寡人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拒腐蚀,保山清水秀。

四、寡人之所作所为
寡人一直以来恪守廉洁自律之道,不为权势所诱,不为私利所动。

寡人深知身为国君,责任重大,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国家利益至上。


不徇私舞弊,以身作则,谕以正道。

五、寡人之国家治理成就
寡人执掌朝政以来,国家安宁,人民幸福。

罪恶得以惩处,善良得
以昌盛,社会治安有序。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国力日渐增强。

寡人
之国家治理成就,有目共睹,丝毫不亚于古圣先贤。

六、寡人之国家兴衰
寡人深知国家兴衰之道,历史兴衰之理。

寡人深知只有良好的治国
思想,精准的治国策略,高尚的为政原则,才能实现国家兴盛长治。

寡人愿继续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方得国家永继繁荣。

七、结语
寡人深感治国艰难,但亦深知肩负国家重任。

寡人将继续修德行仁,殚精竭虑,为国家民众谋福祉,始终不渝。

愿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国泰民安,世世代代。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 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孟子及其思想,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古文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容;2. 孟子的仁爱之心及民本思想;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论证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论证手法的分析;3. 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论证手法;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3. 练习题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孟子其他篇目的资料、文言文阅读技巧资料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孟子思想、文章结构等内容4. 网络资源:相关孟子思想的视频、文章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论证手法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孟子思想;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医生 ||。

”《孟子悉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研究案合作研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愁?如何对待今日的人口国策?学生议论并沟通 ||。

2.孟子的“德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包含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 ||,思虑 ||。

发问:如何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修业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发问:当采纳了这些合剪发展生产的举措后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 ? 发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纳哪些举措 ?3.归纳归纳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学习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学习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Ⅰ.预习案一、助读资料1.作者名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①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③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篇,讲述了一个寡人(孤立无援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文将围绕这篇文章整理出的学案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一、文章导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政治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

文章中提到,一个君主只有具备仁德之心,并理直气壮地为百姓辩护,才能取得臣民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重视人才、敬重老师、勤奋好学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文章精读1. 天下大乱,寡人不知所措,如何治理国家?寡人不知所措,不能承继先王之道,真是悲哀呀!(第一段)孟子认为,一个寡人面对天下大乱必须有自己的治国方略,回顾了历代君王,揭示了以仁德治国的道理。

孟子引用了商鞅在做法家时的一则寓言:天下太平时期,小鸟在林中可以自由穿梭,但在乱世,小鸟便无路可飞,孤立无援,不能好好地安居于林中。

孟子像展示这个鸟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等待静谧时期回归,另外一种便是主动学会“挤牙膏”,适应环境,机智地应对很一起世界变动之际,让自己尽管处在乱世中亦能安居自在。

2. 一个君主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和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准?身为君主,不仅能吃喝,更应该能懂得审时度势,在处理政策时必须理直气壮(第二段)孟子认为,一个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他应该把百姓看成自己的孩子,着想百姓的疾苦和利益。

同时还需要具备勇气,即在处理政策时必须理直气壮,不进则退的精神。

孟子还主张君民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是建立在仁爱之心的基础上的。

3. 学习方面,孟子有什么样的特殊观点?君子功夫无废,在业内深植耳提面命,夜以继日的勤奋学习可以使一个人取得优秀的成绩,甚至成为大成者(第三段)孟子在文章中提到了勤奋好学这一道德观念,认为一个君主必须在学习方面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导语:《寡人之于国也》反映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论辩艺术。

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学设想】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

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

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

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

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课堂学案:目标1、分析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线索;(PPT)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雄辩艺术;3、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认识其思想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目标③过程:一、检查课前学案。

二、导入:略(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PPT)三、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线索;1、听朗读,总结各层内容?提问:第一层提出什么问题?二三层里,与“民不加多”相对应的句子是什么?2.那些段落体现“王道”“仁政”思想。

3、已经有了“行王道”“施仁政”,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明确,板书)提出民不加多分析无望民加多行王道解决斯天下之民至焉施仁政不推卸责任四、师生共同探讨,研读本文,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论证方法。

1、看第一段。

思考:(1)梁惠王本是向孟子虚心问政的。

朗读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到他们盲目自信,矜功自得。

朗读时该用什么语调,(找同学试读)。

明确(“尽心焉耳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流露梁惠王矜功自诩之意,要用高昂语调。

)(PPT)(2)梁惠王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PPT)2、下面我们看孟子是如何为梁惠王解惑的。

齐读2—4段。

思考:(1)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是不是直接帮他分析的?是用什么方式分析问题?他用什么比喻?明确:不是,用比喻的方式,用战争作比喻。

(2)他以战争中的什么情况来比喻梁惠王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成语的意思是?“五十步”“一百步”分别相当于谁明确: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ppt)比喻缺点错误性质相同,只是情节有轻重。

五十步→梁惠王一百步→邻国(3)孟子为什么要以战争来比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设喻回答,好不好?明确:因为“王好战“。

以他熟悉的事情比喻,他理解更深刻。

引君入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给梁惠王以警醒,表现孟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ppt)3、孟子一席话,有拔云见同日功效,点中了梁惠王的痛点,顺势阐述了向的思想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文中体现的民本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

二、作者及作品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等。

该书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施行德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四、课文解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重点字词: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语气。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加:更。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内容分析: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向孟子请教。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重点字词:好战:喜欢打仗。

填然:形容鼓声冬冬。

曳:拖着。

走:逃跑。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文言知识1. 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文言句式非我也,岁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树之以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未之有也3.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穷兵黩武成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草木皆兵成语(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6)于寡人之于国也移其民于河东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背景和意义。

1.1.2 掌握文中主要概念和观点。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章背景介绍:孟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儒家思想。

1.2.2 文本解读:分析文章结构和主要论点。

1.2.3 讨论与思考:探讨文章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引发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兴趣和好奇心。

2.1.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1.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2.1.4 汇报与展示: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2.1.5 总结与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背景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2.2.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2.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相关注释。

3.1.2 参考书籍:有关孟子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1.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讨论区的讨论。

3.2 教学材料3.2.1 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电子版的课文原文。

3.2.2 问题引导:准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3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南和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

4.1.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1.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意见。

4.2.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4.2.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复习巩固以往学过的孟子文章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层(1—4段):阐述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其实一样。

第二层(5—6段):阐述作者的“王道”主张。

第三层(第7段):结合魏国实际,鼓励梁惠王实行“王道”。

本课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课文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古今异义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或.百步而后止是亦走.也
3、一词多义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罟不入洿池
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
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兵:非我也,兵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
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词类活用
然而不王.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填然鼓.之王无罪.岁
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1、在文中,孟子“王道”主张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规定每户有“五亩之宅”且“树之以桑”,
②规定每家“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规每户有“百亩之田”且“勿夺其时”,④国家“谨庠序之教”,而“申之以孝悌之义”。

文中梁惠王移民移粟是一种灾难面前的补救措施,此时百姓已深受灾害;而孟子主张可使百姓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免受其害。

二者区别,一个注重末节,一个注重根本。

2、课文中孟子用对比、比喻的方法来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对比,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比喻,如用“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也’”。

二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跑一百步以后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以后停下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他们)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用刀刺人并且把对方杀死,却说“这不是我的错,是武器的错”有什么区别?
三孟子的主张中含有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这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其实是一致的,是非常可贵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