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赛跑》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时间赛跑》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借助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感悟语言文字传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创设情境、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这种情境更贴近课文,了解“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含义,从而体会到怎样才能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理解“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真正含义,从而从内心里自发地产生要珍惜时间的动力。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激qing 引导,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时间一去就真的不会回来了”,从而使得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互动起来。

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反应,把你头脑中闪现出的第一个答案说出来,好吗?如果以一个人活到60岁计算的话,你觉得这中间会度过多少天呢?(指名发言)

2、但是,当我们拿出笔来计算一下的话,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中间只有两万多天的时间(出示多媒体演示)。你会发现原来人的一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长,时间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时间有关,请大家看老师写下课题。

3、板题读题。

4、由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生可能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呢?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呢?)

5、今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呢?(明确本课时目标)

二、初感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生词反馈。

3、说说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品读课文的1——7自然段。

1、请带这“原因?”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1——7自然段,勾画出有关的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说。

四、全班交流: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和时间赛跑的?

1、交流:爸爸说的一段话。

a、学生读,谈感受。

b、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这令作者多伤心啊。谁能找到这两段读一读。

c、教师谈感受(出示cai,配音乐)

听了孩子们的这些感受,老师突然也有了许多的感叹。大家请看,这是老师珍藏的一张20几年前的老照片,这个刚睁开眼睛的婴孩正是我;转眼我就十岁了,和你们差不多大正读小学四年级;又一眨眼的工夫我读了大学,在舞台上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而这一切现在都成了过去,永远地变成了我美好地回忆,却再也不能回到从前的那些日子了。这两张照片,你们看得出来竟是同一个人吗?她,正是我的母亲,20几年前的她同我现在一样的年轻,可现在她的脸上已经刻上了时间的痕迹,她再也回不到从前青春的岁月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正是我最亲爱的外公,三个月前我还可以听到他沙哑但却慈爱的话语,抚摩到他粗糙但却温暖的双手,可现在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我只能从照片上看到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悼念他了。

孩子们,原来时间并不慷慨,在你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从你身边悄悄地溜走了,而你却永远也找不回来了。此时此刻,你的心里一定也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吧,请你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这一段。

d、指名再交流感受,深入理解。

2、交流:第五自然段,谈感受。

a、理解“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似箭”

b、感受“更可怕”“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讨论:爸爸说的一段话与“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似箭”这两句话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竟让作者觉得“更可怕”“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引导学生感受到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师:想想时间一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真是让人心里百感交集啊,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萦绕心头。齐读这一段。

3、你还了解到了什么呢?(学生谈自己对第6、7段的感受,并指导朗读)

五、升华理解,锻炼能力:

孩子们,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息,从来不会停留。就在我们的不经意之间,时间就已经从我们的指缝悄悄滑走,任凭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再挽回了,你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大家此时的心里一定生出了许多的感慨吧,你可以继续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文,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抄下来,更可以把你此时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当它过去之后就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作者林清玄也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会下定决心和时间赛跑。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