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5月质检(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2019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4.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候。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5.《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

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

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26.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

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

由此可知A.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B.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C.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D.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27.在统一西南的过程中,清政府规定当地土司的子弟须入学习礼,还积极兴办义学,并专为义学设训导一职。

清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巩固移风易俗的成果C.推行汉族传统礼制D.达成绥服边地的目标28.19世纪90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取代,如火柴、肥皂、窗玻璃逐步代替了火石、皂荚和窗户纸。

这种现象表明,当地A.传统工艺日见式微B.居民生活习尚渐变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29.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1922年,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这主要得益于A.英文字母的传入B.科举制度的废除C .白话文运动的发展D .国民素质的提高30.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

(word完整版)2019年高考试题——文综(福建卷)历史解析版(2)

(word完整版)2019年高考试题——文综(福建卷)历史解析版(2)

2019年高考试题——文综(福建卷)历史解析版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以下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考点】古代文字【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答案】C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考点】古代的城市【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那么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那么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考点】古代商业【解析】此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那么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2019.0524.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2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26.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27.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28.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

这反映了湖南当地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29.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

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

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

福建省2019届高三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2019届高三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土习俗等。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由此可知
()
A. 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
B. 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 C. 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
D. 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C
【解析】 “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
知识的能力。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5. 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取代,如火柴、肥皂、窗玻璃逐
步代替了火石、皂荚和窗户纸。这种现象表明,当地(

A. 传统工艺日见式微
B. 居民生活习尚渐变
C.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 B
D. 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解析】 从材料中“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取代, 如火柴、 肥皂、 窗玻璃逐步代替了火石、

A. 英文字母的传人
B. 科举制度的废除
C. 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答案】 C
D. 国民素质的提高
【解析】 “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 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 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
预备”“ 1918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1922 年,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
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主要得益于白话文运动的发展,故
C 正确;
AB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题的关键是“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 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 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 1918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1922 年,除语文
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2019届高三5月二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5月二检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市二检糢拟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C.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D. 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本的重视,与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无关,B选项排除。

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 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

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

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

福建省厦门一中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一中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9年福建省厦门一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B.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C.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D. 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C 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礼崩乐坏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对民本的重视,与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无关,B选项排除。

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 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3.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

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

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B. 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D. 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可知体现的是权力的转移,而且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出现,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产生的较大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厦门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

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2.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幼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 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 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 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 项“异化”错误。

3.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A. 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答案】A 【解析】【详解】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A 项正确。

【省质检试卷】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卷及答案

【省质检试卷】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卷及答案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24.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民封赐给诸候。

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

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土农工商的社会体系25.《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孟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

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

这一衍变表明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26.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

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

由此可知A.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B.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C.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D.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27.在统一西南的过程中,清政府规定当地土司的子弟须入学习礼,还积极兴办义学,并专为义学设训导一职。

清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巩固移风易俗的成果C.推行汉族传统礼制D.达成绥服边地的目标28.19世纪90年代中期,嘉定县大多数传统商品被洋货所取代,如火柴、肥皂、窗玻璃逐步代替了火石、皂荚和窗户纸。

这种现象表明,当地A.传统工艺日见式微B.居民生活习尚渐变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29.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1922年,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受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这主要得益于A.英文字母的传入B.科举制度的废除C.白话文运动的发展D.国民素质的提高30.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

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

由此可见当时秦国()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2.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

该法的实施()A..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B.?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C..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D..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3.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

此举主要是为了()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融合4.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海禁政策尚未施行 B.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C.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D.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5.如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 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6.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7.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制定了施政纲领、刑事法规、土地民事法规、婚姻法规、诉讼制度、调解制度和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B.明确废除国民政府法制体系C.人民司法制度开始建立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8.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201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

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

”齐桓公从之。

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2.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3.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这反映出()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C.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D.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5.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

这反映了()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B.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6.1897年梁启超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

”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A.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C.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策略7.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

【2019福建厦门高考历史二模】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19福建厦门高考历史二模】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19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2.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3.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A. 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5.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

这反映了湖南当地()A. 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B. 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 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D.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6.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

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

2.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详解】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幼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 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 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唐代监察事务多,范围广,不仅仅是“政令畅通”一项,B 项错误;本题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 项“异化”错误。

3.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A. 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答案】A 【解析】【详解】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A 项正确。

古代中国农商皆民,“兼作商旅”并不是垂直流动,B 项错误;宋代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并没有实行“重商”政策,C 项不符合史实;知州上书的方法和内容,都是从维护封建秩序出发,不存在“挑战中央权威”,D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社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继续发展。

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详解】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权益,说明当时社会上下的血缘观念淡化,B项正确;国家规范收养,不会严重冲击封建人际关系,不会败坏纲常伦理,A 项错误;异姓承继的存在是传统的嫡子继承的补充,是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传宗接代的办法,与嫡子继承不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国家修改法律是顺应民情,不存在社会风俗“急剧转变”,D项不符合史实。

5.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

这反映了湖南当地A. 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B. 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 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D.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鸦片战争”后,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进而手工工场陆续出现,可知A项正确;本题不是饮茶而是“制”茶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中没有政府“扶植”私营企业,C项不符合史实;“手工工场”并非“近代”民族工业,D项错误。

6.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

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

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

由此可见A. 中体西用不合时宜B. 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C. 官僚集团内斗严重D. 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答案】D【解析】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而作罢,可知D项正确。

由“总理衙门”等,结合所学可知,A项错误;煤矿停办是因为没有改成官商合办,B项与材料不符;煤矿经营理念的不同不能体现集团“斗争”严重,C项错误。

【点睛】洋务运动时期,尽管已经采取了“中体西用”的策略,但是改革依然阻力重重,相比西方,内忧外患和传统深厚加重了中国近代化的难度。

7.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人边区的灾民。

这主要反映出A. 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 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C.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 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答案】D【解析】【详解】由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取措施,安置了大量“涌人边区”的灾民,可知共产党关心“民生”,得到根据地内群众的信任,可知D项正确;本题没有说明灾情“扩散”,A项正确;安置灾民不能说明工作重心“转移”,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项错误。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经验。

8.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据表可以推知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答案】B 【解析】【详解】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看,实际生产比“计划”高出数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B 项正确。

材料没有给出工业布局情况,更看不出“均衡”,A 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在一五计划之前的1952年己完成,C 项不符合史实;一五计划期间各方面积极配合,计划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并不是冒进,D 项错误。

【点睛】相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料多,角度杂,科学、熟练掌握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发展的相关史实,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9.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A. 简化了司法程序B. 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C. 彰显了契约精神D. 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答案】C 【解析】【详解】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的“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及案例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可知C 项正确。

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程序问题,A 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诉讼强制性”,B 项错误;这里的和解是突出了“协议”的,事先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不是所有和解,D 项错误。

10.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人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A. 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B. 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C. 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D. 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美国制宪进程中,北方资产阶级反对奴隶制度的却支持“引渡逃奴”,在国家政体上有分歧的人一致要求统一发行纸币和强调“契约义务”,综合以上信息可知,A项正确;B、C项只部分正确,没有从整体和立宪原则上分析;“美国制宪会议期间”没有“政党的主张趋同”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期,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美国政治中重要的智慧是妥协,各种政治力量通过妥协和变通,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创新,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1.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

由此可以推断A. 苏攻美守态势改变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答案】B【解析】【详解】从美国政府提出“1973年作为欧洲年”,与前一时代不同的是,此后的盟国间“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以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苏攻美守是美国协调盟国关系的背景,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美欧建立平等关系”是形势所迫的调整手段,不是美国的战略意图,C项错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D项与史实不符。

12.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

为此,这表明A.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B. 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C. 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针对贫困人口收入减少、数量上升的情况,“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通过改善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可知C项正确。

本题没有提及全球经济联系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世界银行的职能一直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复兴,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不涉及制约战争的因素的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一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

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

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

“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

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

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

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