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
一、预防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于发展
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二)预防的内容
1.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难经•七十二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二、治则。
中医学:治则
中医学:治则治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中医治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辩证法的整体观、运动观、矛盾观为指导,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中医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治则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根据治则抽象程度的高低及其在临床中的地位、作用,将其划分为治疗观和基本治则两个层面。
治疗观是治疗过程中最高层次的原则,其抽象程度较高,对医师的治疗行为起主导作用;基本治则是指导具体病证治疗过程的原则,是治疗观的具体化,对具体治疗方案、方法的选择与确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疗观和基本治则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治疗观具有抽象性、灵活性的特点,而基本治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一些,针对性强一些;治疗观在治疗领域具有统帅作用,基本治则在治疗观的指导下制定,同时又反映治疗观;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观不断丰富发展,相应地基本治则也不断充实、完善。
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侯的具体方法,治法更为具体和灵活多样。
审证立法,依法用方,故治法是制方、用方、选药的依据,各种疗法如针灸、推拿、外治、气功、食疗等,在具体运用中均须贯彻治法的精神。
治则指导治法的确立,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它由治则所规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所以,治法上贯治则,下统方药,承上启下,是中医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治法也有层次高低的差异。
高层次治法可称为一般治法,是针对不同种类病因病机提出的治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后世所言的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八法等,当属于一般治法。
低层次治法可称为具体治法,是贯穿表里上下、脏腑经络的病理,结合病证特点,区别主次,具有具体化意义的治法。
如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清暑解表法、疏表祛湿法、疏表润燥法等均隶属于解表法;固涩法可分为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脖缩尿、固冲止带、固卫敛汗、收敛止血、安胎止滑等。
14.1治则治法(1)
寒、热、燥、湿等邪气内结以及水结、宿 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实用文档
下 法(Purgation)
寒下
逐水
温下
攻瘀
润下
攻痰
驱虫
3、注意事项
耗伤正气,实证选用
中病即止
虚人、虚证、孕妇慎用
实用文档
四、和 法(Reconciliation)
1、概念:
也叫和解法,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 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协调内脏的 一种治疗方法。
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
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具体运用
消食导滞 行气化瘀
消积化坚 消痰化饮
利水消肿
3、注意事项
实用文档
复习思考题
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治未病、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
祛邪的概念? 治疗八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的表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 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 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 亚 健康状态
实用文档
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 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知识分子、 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发生率达70%
实用文档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 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 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张仲景《金匮要略》
实用文档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指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
中医学 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概 述1、治疗原则的含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简称“治则”。
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辨证为基础,以四诊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相应的的治疗原则。
2、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principles of treatment )——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 治法(methods of treatment )—— 是在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
3、治则的基本内容● 标本治则● 同异治则● 虚实治则● 寒热治则一、标本治则是指根据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标本的主次不同而确立治疗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标本治则 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标与本本(Ben )-本质,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
标(Biao )-现象,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一)治病求本(Concentr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imary cause of a disease ) 是指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举例: 新病、继发病 久病、原发病新病与旧病 症状 病因 病因与症状 邪气 正气 正与邪 标 本血热——凉血止血血证血瘀——化瘀止血气虚——补气摄血(二)标本缓急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标与本在疾病中的主次地位常有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急则治标标本缓急缓则治本标本同治1、急则治标(Treating the secondary under urgent situation)是指在标症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症,可影响对“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法则。
2、缓则治本(Treating the primary in chronic condition)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或缓解之后,应针对该病的本质而治。
中医学PPT:治则治法
第二节:治法
治法与治则不同,治法从 属于治则。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运用。
八法
以八纲为依据,将治法概括为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吐法与汗法
吐法: 就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与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 排出的一种治法。
汗法:就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 在肌表的外感六淫
治疗概要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法:治疗方法,指治 则的具体化。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
一、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二、治 病 求 本
正治与反治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
本质相一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 反的药物进行治疗。“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实者泻 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
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 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 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 病 求 本(二)
标本:可以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 盾 的主次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标
本
邪气
正气
症状
病因
后病
先病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偏盛
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
阴阳兼顾
四、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 到战胜疾病康复的的目的。主 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是
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以邪 实为主的病证。
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体 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八章 治则治法
治病求本
“本”:根本;《素问》: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的本:疾病的证,病机;辨证论治的原则之一 中医“标”与“本”的概念
标
正邪
邪气
病症
症状
病程
新病,继发病
本 正气 病因 旧病,原发病
内容:1、正治反治 2、标本缓急
正治反治
正治的概念: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采 取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法”。
1、辅助君药 2、针对兼病兼证
使
1、佐助 2、佐制 3、反佐
1、引经药 2、调和药
方剂的加减变化:药味增减 用量变化 剂型变化
其它
中医治疗八法: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中药的煎服法(P143)
小结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方剂的组成理论 熟悉:中医治疗八法 中药煎服法 了解:中药产地,炮制,升降沉浮,毒性;
正治的本质:治病求本(辨证论治)
正治举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的概念 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 相反的病证,采取顺从疾病的假而施治的一种方法, 又称“从治法”。
反治的本质
反治举例: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标本疾病的主次地位不同,治 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
既病防变
✓ 早诊早治: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
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
死半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
✓ 预防并发症: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
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
第一节 治则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治未病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治则和治法
1、扶正
含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 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 证。 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 实施手段:服补益的药物、食疗、针灸、 推拿、气功、功能锻炼等。
2、祛邪
含义: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 损 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实证。 具体方法: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活 血、消导等。 实施手段:药物、针灸、火罐或手术等各 种疗法 。
运用原则
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 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 ③掌握好“扶正不留邪,祛邪不 伤正”的原则。
调整阴阳
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 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具体运用:损其有余 (偏盛)
补其不足(偏虚)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 单位,清理用物
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熏洗 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记称熏洗疗法。具有开泄腠理、通调气血、祛 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风止痒等功效。 1、物品准备 (1)四肢部位:盆内盛煎好的中药、橡皮单、浴巾。 (2)眼部:治疗盘、治疗碗(内盛煎好的中药)、纱布、镊子、胶布、眼罩。 (3)会阴部:坐浴盆内盛煎好的中药,坐浴架、毛巾、必要时备屏风。 2、操作方法 (1)四肢部位熏洗法: ①床上铺好橡皮单,将盛有中药液的盆放于橡皮单上。 ②将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使药液蒸汽熏蒸患肢。 ③待药液不烫时,将患肢浸泡于盆内,约10分钟。 ④泡毕,擦干患肢,撤去橡皮单。 (2)眼部熏洗法:: ①将盛有药液之治疗碗上盖一带孔纱布,将孔对准患眼熏蒸。 ②待药液不烫时,用镊子夹取纱布蘸药液擦洗眼部。 ③洗毕,根据需要用无菌纱布盖住患眼,胶布固定或戴上眼罩。 (3)坐浴法: ①将盛有煎好的中药液的盆放入坐浴架上,上盖一带孔的木盖。 ②让病人暴露臀部,若有创面覆盖,则揭去敷料,将患处对准盖孔,坐于木盖上熏 蒸。 ③待药液不烫时,撤去木盖,让病人将臀部坐于盆内泡洗。 ④洗毕,擦干臀部。如需换药,则上药后敷盖无菌敷料。
中医基础理论——治法与治则
5.调整脏 腑
表里脏腑 互治同根
腑病治脏
脏腑同治
虚则补脏
脏腑虚实 补泻 实则泻腑
膀胱气化
脾胃升降 燥湿相因
肝胆湿热 可清利肠 道,渗利 小便
从五脏论 治形体官 窍
血为气母
血瘀则行,血脱则 固,血寒则温,血热 则凉,出血则止。
调整心态 调整情志 6.调摄精 神 以情制情
调养精神
春夏慎升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散,冬秋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逆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正治与反治
热因热用
阴盛格阳的 真寒假热
反治(从治)
寒因寒用
阳盛格阴的 真热假寒
1.治病求 本
缓则治其本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
标本兼治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
标病不急 时,找出 病本既除, 病证本质 标象自解。 而治疗 标病紧急 之下,危 殆生命, 1.药食难纳 后发影响 2.邪无出路 先发时因 治标
实热实寒
阴盛则阳 病 阳盛则阴 病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调整偏盛的 时候应兼顾 扶阳滋阴
阴寒内盛 热因热用 阳热内盛 寒因寒用
阳虚不能 制阴使阴 虚寒 盛
益火之 源,以消 阴翳
阴虚不能 制阳使阳 盛 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 穷 阴阳两 虚,分清 主次
虚热
壮水之 主,以制 阳光
阴得阳升而 泉涌源不竭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调气
气虚则补
顺应脏腑 调理气机运行 气机运动规律血ຫໍສະໝຸດ 则补4.调理气 血理血
血瘀则行,血脱则
调理血液运行 固,血寒则温,血热 则凉,出血则止。
气能行血
调理气血 气能摄血 关系 血为气母,血 能载气。
中医学--治则与治法--课件[1]
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祖国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 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 论。当治法已经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 就 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常用治法
包煎
易刺激咽候,引起咳 嗽如: 旋覆花、车前子
单煎
有些贵重药,如: 羚 羊角、西洋参
溶化
也称烊化,如: 阿胶、 芒硝
冲服
不宜煎煮,应冲服,如: 朱砂、牛黄、麝香
(二) 服药法
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 食后服;病 在下焦, 饭前服;补益与泻 下药空腹服;安神药临卧服; 对胃肠有刺激, 应食后服; 急证则不拘时服;治疟疾发 作前2小时服。
臣药
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症的药物。 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
佐助药
①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②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佐制药
①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②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反佐药
①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 效相成之药。 ②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 轻。
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 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的一种治法。
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 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 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汗法
适应症: 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 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 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 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 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 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温法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总论: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
(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
(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定义: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2、本与标:本即本质,标即现象之意。
17.治则与治法
17.治则与治法第七章;治则与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二部分。
治法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奏;治则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一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就是指疾病在未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顾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护健康,既病防变,就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以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治病求本即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中的根本原则。
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
但这些现象都是由不同本质的疾病所产生。
就是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例如头痛,可由于外感,血虚,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必须结合伴有的兼症,找出头痛的原因或本质,分别用解表,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或平肝潜阳等法进行治疗。
又如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四肢厥冷,为“真热假寒:证。
四肢厥冷是其假象,内热过盛是其本质,所以治疗时应清解邪热,解热之后,阳气得以外达,肢冷自愈。
这种针对疾病的病因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病求本。
三,正治反治正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它的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逆治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寒邪所致的寒证,其现象和本质均为寒,治疗时用寒性药治热证,用热性药治寒证,即;热者寒义,寒者热之,同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分别用补法或攻泻法治疗现象和本质一致的虚证或实证,也是逆其证候而治,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而出现一些假象时,采取顺其证候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法,所谓;从治,不过是从属于其假象的证候而治,与一般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相反,具体运用时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四种方法。
治则与治法课件
正治 逆治
寒病寒象――温热法(寒者热之) 热病热象――寒凉法(热者寒之) 虚病虚象――补益法(虚者补之) 实病实象――泻实法(实者泻之)
反治 从治
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 ? ? ?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
相同点:都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点: 方法上: 逆其病情的真像,为正治/逆治 顺从疾病的假像,逆其真像,为反治/从治 运用上: 病情顺常、单纯、本质与现象相符者用正治 病情异常、复杂、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符者用反治
反治: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法,
又称“从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 阴盛格阳之戴阳证――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 阳盛格阴之热厥证――辛寒清热 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 脾虚腹胀;肾虚尿闭;气血亏虚之经闭 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 食积腹泻;湿热痢疾;瘀血崩漏
第四章
治则治法
治则: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总原则,
是治法的总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从属于治 则,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4.1
治则
治则的内容包括: 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扶正祛邪;病治异同; 三因制宜。
§4.1.1
预防为主
预防:指采取积极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祛邪:即祛除邪气,属于“实者泻之”范畴。
涌吐法,泻下法,清热法,活血化瘀法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相辅相成:扶正是为了祛邪,正足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邪祛正自安。 相互制约:扶正易恋邪。 祛邪易伤正。
扶正祛邪的运用
原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扶正――正气虚而无邪气或邪气不盛之虚证。 祛邪――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之实证。 先攻后补(瘀血之崩漏) 扶正祛邪并用 先补后攻(正虚之臌胀) (虚实错杂) 攻补兼施(寓攻于补, 寓补于通)
中医学:邓少东 上篇-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
⑴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⑵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⑶养生保健
2、既病防变
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要早诊断,早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⑴早期诊治 ⑵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
木
水
火
卫气 营血 (表 里 、轻 重)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回阳救逆:这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 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
❖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的急症或、 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 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 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 痛、脉象微细或沈伏等现象。由于此时已是 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 ,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 回天乏术了。四逆汤(伤寒论)是本法代表 方剂。
征象本质高热大汗口干脉数正治逆治四肢厥冷热心烦渴喜冷饮小寒凉药寒凉药正治与反治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治则与方基
中医教研室 邓少东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 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现象。 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所致
的尿频、尿急、尿痛。
征象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正治与反治 本质
实热壅盛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治法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治法治则
方法:泻实 3、应用 • 单纯扶正:适用于正气虚为主,邪气不盛的虚证。
举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扶正祛邪应用
• 单纯祛邪 适用于邪气盛为主,正气不虚的实证 举例:表实证、痰证、食积
• 扶正祛邪并用 适用于:正虚和邪实并存的虚实夹杂证 举例:脾虚虫积 注意事项: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阳气。
温法
6、温法
• 概念: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是在里寒邪得以 消散的治法。
• 应用:适用于实寒或虚寒证。 • 注意:不要过用,以免伤阴。
消法
7、消法
• 概念: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 等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1、汗法 • 概念: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
表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 适用于:外感表证 • 包括: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 注意:发汗不要太过,以免伤正气。
吐法
2、吐法 • 概念: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法。 • 应用:痰涎、宿食、毒物停聚,有上涌之势,
• 应用:食积、气滞血瘀、痰证、水停、虫积证。 • 注意:不要过用
补法
8、补法 • 概念:通过补益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治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 应用:补气——气虚
补血——血虚 补阴——阴虚 补阳——阳虚 • 注意:实证禁用。
寒因寒用
• 寒因寒用 概念: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 状的病症,适用于里热极盛,阳胜格阴,反见 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的表现:外感热病,火热炽盛,本见 壮热、面赤、气粗、烦躁、舌红、苔黄干等热 象;突然兼见四肢不温、恶寒、脉沉等寒象。 而胸腹灼热、不欲盖衣被、脉沉,按之有力。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可修改版ppt]
(1)治病求本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 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 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本
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正治与反治
具有阴阳平和,五行安稳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这个过程就中医给人看病了。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 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 发病是标; 病位:脏腑病为本,体表病为标。
标本的临床处理
1、缓则治本: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 情况下。如:气虚自汗 --- 补气治其本
2、急则治标:病情紧急、症状危重时,要先治标。 如: 肾结石肾绞痛 --- 止痛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相互影响时,当标本兼治。如: 气虚感冒 --- 益气解表
(2)、扶正祛邪
(一)含义
1、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 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虚证。
如:里寒证见面赤如妆 --- 温热药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
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里热证见手足厥冷 --- 寒凉药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第八章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原则。 治法: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一 治病求本
透过疾病现象,寻找疾病的本质(病因、 病位、病机),并作出相应的治疗。
治病求本
以正邪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以病变部位来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 以发病先后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应用原则:祛邪不伤上,扶正不留邪。 扶正——正气不足的各种虚性病变 祛邪——邪气亢盛的各种实性病变 扶正与祛邪并用——正虚与邪实并存——祛 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正虚与邪实 并存,正气虽,虚尚可耐受攻伐之力。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正虚邪实并 存,正气大虚,不可耐受攻伐之力。
适用范围:1.消食导滞
2.软坚散结
3.行气化瘀
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
补法
概念: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 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适用范围:
1.补气;2.补血;3.补阴;4.补阳
谢 谢!
下法
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 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
水,瘀血内停。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下法
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
中医基础理论治则与治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一个健康的生命必然是阴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 状态。
但对于”人”这个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还有特殊 性,也就是气、血、津、液的正常(包括量和运动 状态) 因此对于健康,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凡是具有阴 阳平和,五行制化平和的状态,同时气、血、津、 液的正常的生命体”人” ,才是健康体。
肾三病区
(7)三因制宜
YUMEI KIDNEY HOSPITAL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
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 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 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 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肾三病区
对于疾病的产生,无外乎…………
YUMEI KIDNEY HOSPITAL
1、阴阳的失衡:或是偏盛、或是偏虚,而致失衡。
肾三病区
YUMEI KIDNEY HOSPITAL
2、构成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 土失于平衡,或多、或是少 3、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气、血、津、液失于平 衡,或多、或是少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 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 阳虚:补阳;阴虚:补阴。
YUMEI KIDNEY HOSPITAL
肾三病区
什么是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 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