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考研必备-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2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中国建筑史第2章第4讲(城建概)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以集体防御为目 的,人类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居民点。具有了城市 的某些要素。约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 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型。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 诞生了正式的“城”。约公至前5世纪左右,形成了 “城市”。 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 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有人认为,居民从事手工业 和农业,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春秋淹城遗址
春秋淹城遗址
2、春秋鲁国都城遗址:
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 东省曲阜市区的东、北 面。周成王 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鲁城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 呈不规 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 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 公里, 周长11.5公里。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 城壕,现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 汉,经过多次增筑、修补,残存 最 高处约10米。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二)防御: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廓的设置, 一般有三四道城墙。如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 城、外城(郭);矩形墩台(马面)、窝铺、城楼、敌 楼、城战棚等。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重城 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二 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君的;廓,是看管人民 的。齐临淄、赵邯郸的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 城和曲阜鲁城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 为之郭。 各朝代对城、郭的名称不一:或称子城、罗城;或 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 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 明代南京与北京均有四道城墙。为了增强防御,许多城 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 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 人,称为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军士值宿的窝铺、 指挥战争用的城楼等防御设施。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  城市建设
• 防火: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里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 • 排水: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城明沟
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采用较多采用) •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废城不用(隋大兴城) • 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 三城相套的格局,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的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造城墙,外郭 始终是竹篱。
隋大兴与洛阳的建设
•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 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之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 东都洛阳建设:地势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比长安较小,共区划城103坊3市。 • 优势:漕运比长安畅通,皇城内城墙特别多,在防御上,比长安做了更多考虑。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1.保留了金中都的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 2.形成大城、皇宫、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 • 3.对河湖水系的特别关注。 • 4.规整的街巷布局
明清北京
1.北京城的布局,形成了一条突出的、长达7公里多的中轴线。
2.2.1 汉长安的建设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 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高度在12米以上。城墙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每面各有3座 城门。

中国建筑史(2)-城市

中国建筑史(2)-城市

(二) 明清西安; (三) 南宋平江府;
八、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思想; 两种城市建设过程:
(三)几个技术上的转变;
1、城墙; 2、城门; 3、道路; (四)中国古代城市和西方古代城 市的比较。 1、建设步骤与建设速度; 2、平面构成; 3、道路系统;
--由外而内的行政统治中心;
--因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的自由布 局的城市。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 展阶段; 1、商、周奴隶制时代; 2、秦汉;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概说
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1、经济上; 2、政治上; 3、军事上; 七大古都的区位
一、城市的起源:
1、最初的城、最初的市; 原始的村落遗址:有防御设施,如围墙、水沟、木栅栏等。 邑-- 2、在夏代初具规模;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皇帝居中央,市在边上--中国伦理文化思想此时已体现出来。 夏都--斟 寻,商代--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 --城市的初生期
西安附近汉唐遗址
小结: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上的共
同特点:
--北方地区平坦地带建都的规划 1、宫城布局上: 宫殿居中偏北,住宅位于南部,分区明确
2、街道布置;
正交网络,T字形主干道 3、遵循严格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反映严格封建秩序;
坊里--小区规划制度;
隋唐长安,114坊; 隋唐洛阳,220坊
小结: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南朝建康城市规
划上的共同特点:
1、继承传统;
择中立宫, 旁三门, 经,纬,正交网络系统
2、创新;
A、宫阙居中偏北; B、重新建立城郭制; C、道路系统; D、建立市坊制。
五、元大都与 明清北京城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其规划理 念是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环境 的融合。城市布局严谨,街道整 齐,宫殿建筑辉煌,体现了盛唐
的繁荣。
案例二
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是著名 的商业城市,其规划注重交通和 商业发展,街道四通八达,市场 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
案例三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之 前的规划理念,强化了皇宫和城 墙的壮丽气势,形成了独特的城
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 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 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 争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创新 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 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公共服务水 平、优化城市管理流程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城市水利工程到现代的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布局,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和 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04
城市建设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和 修缮历史建筑、古迹等文 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风貌,展现城市的文化底 蕴。
提高文化软实力
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城市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 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规划,充分利用 当地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2-2城市建设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2-2城市建设
城门: 木过梁
砖拱券门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
第二节 都城建设
都城的选址:
– 自然环境:山(防御),水(饮水,运输), 气候(北魏孝文帝迁都)
– 经济:农业(历代都城的东移,开封、杭州) – 军事:防守,全面指挥(长安,南京,北京) – 社会基础:地方势力(唐长安,关陇集团),
曲阜鲁国都城
小城晚?田齐?
苏秦说齐宣王: “…临淄之中七 万户, …临淄甚 富而实,其民无 不吹竽鼓瑟,弹 琴击筑,斗鸡走 狗,六博踏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 击,人肩摩,联 袂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趾志 高气扬。 ”
郑韩故城
– 城墙经过 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 构筑。
曹操公元213年营 建
功能分区明确,宫 殿位于城北居中
全城棋盘式划分, 里
干道轴线与城门对 齐,道路分级明确。
影响了隋唐长安城 及以后的都城规划。
4。北魏洛 阳
三重城墙
三市
Hale Waihona Puke 《洛阳伽蓝 记》 5。南朝建康 六朝古都
长江天堑, 虎踞龙盘
长干里,乌 衣巷
向);
朱雀门大街
宽 150 m(南北
向);
皇城前大街
宽 120 m(东西
向);
其余:东西向:
75、59、55、45、
44、40m不等;
南北向: 68、
63、47m不等。
模数制
– 傅熹 年
东都洛阳,
宇文恺规划, 手法更为简 练。
7。宋东京 规模小,密度大 四水贯都 商业发达,废除里
坊 《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
8。元大都
按城市规划新 建的都城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5,中国建筑史_第_2_章____城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2.布局制度
古代城市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a.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b.手工业和商业区 c.居民区
第 二 章 城 市
四 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
于《周礼.考工记》
2.道路系统
街道取棋盘状,在南 北走向的干道之间,平行 排列着称为胡同的小巷, 作为众多居民院落的通道。 干道宽约为25m,胡同67m。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3.规划特点
元大都是一座规 划周密的城市,街道 平直,市政工程完善, 气势宏伟。
第 二 章 城 市
建 章 宫
东市 西市
明光宫
北 宫
桂 宫
第 二 章 城 市
长乐宫 未央宫
第二节 实 例
•汉长安城的建设 1.基本构成要素 市:
封闭布局,定时启、闭,有把守,同时也是刑场。
居住区:
“仕者近宫”——当官者住在宫城附近的墙围住居民住宅,户门不得朝外。
第二节 实 例
第 二 章 城 市
第二节 实 例
•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隋唐长安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1隋唐长安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严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到日本、朝鲜的城 市建设。 2设置有利于防火的建筑形式。
第 二 章 城 市
唐长安
平城京
第二节 实 例
四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历史变迁
燕都城:蓟 —唐幽州城 —辽南京 —金中都(此时加 建离宫:北海)—元大都——明清北京
第 二 章 城 市

【中国建筑史】21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21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概说
(一)分期
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西周
• 各功能区无序分布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 里:居住区;市:商业手工业;统治机构:宫殿衙署 • 总体布局较自由
里坊制盛行期:三国——唐
• 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开放式街市期:宋——清
• 取消里坊制,不再宵禁
(二)城市选址 1.水资源 :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3)市场 手工业区
地坛
4)宗教建筑
月坛
日坛
社稷坛
太庙
元 大 都 寺 院 分 布
元 大 都 道 观 分 布
5)-夯土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唐宋以前:敦煌汉代玉门关
敦煌汉代河仓城
(三)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 郭:罗城,外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罗城
– 南宋,今属杭州的县级市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宫殿区(衙署区) A。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B。宫殿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卫性
2)居住区 里坊制: 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
敦煌汉长城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马面
瓮城:
城楼:
北京正阳门全景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

子城制度:
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
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

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

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

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

,称为“子城制度”。

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 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 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 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 为“鼓楼”。
二、地方城市的代表(二):重庆
城隍庙、先贤庙等。
一、地方城市的基础设施:
(一)防御工程: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这是关系
全城居民安危及政权存亡的大事,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
。早期的城墙为土筑,掘濠筑墙,土方平衡,顺理成章
。到明代,绝大多数府县都修筑了砖包城墙。为了利于
巡守,城上筑有城楼、角楼、窝铺等。南方城墙上多建
有“串楼”,以避烈日风雨。为了保护城门口外发展起
区。在小东门、钞关、东关街、河下街一带最为繁荣,集中
着码头、客栈、旅店、饭店等。大商人也多在这一带居住,
建有许多大型的庭院式住宅。住宅多附有私家园林,有些保
存至今:如个园、何园、片石山房等。这些园林是按传统的
园林艺术手法建造,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因扬州地处
南北要道,所以园林艺术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故与江 南园林有所区别。
苏州现在还保存着绍定二年平江图碑,这是我国最早
的城市地图,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南宋时苏州城的平面布置:
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

通向各居住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

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全城河道

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城内中部偏南为府治和平江军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1-9章详细摘记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建筑的多样性:南方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房屋黄河中上游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承重的建筑2建筑的主流:木构承重建筑——优点: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稀少b易发生火灾c用量大d难以满足大空间需求0.2 木构架的特色1穿斗式木构件:(或称“串斗”式,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构架用料小,柱子排列密,用于空间尺度不大的室内特点: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c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2抬梁式木构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可采用跨度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特点: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梁总数可达3-5根)b柱上采用斗拱时,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我国北方屋面设保温层(一般用土加石灰构成)3斗拱:定义:主要由斗、拱、昂构成。

一般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

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命名: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分类: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角柱上的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作用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前重结构,明清以后重装饰。

(注意斗拱的命名)4其他:叉手:台基:柱础:0.3 单体建筑的构成1单体建筑的特点: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结构的暴露:a表现木材力学的性b改善木材通风条件c便于及时维修有机:室内空间的灵活分隔另一个特点: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性2屋顶的命名和识图0.4 建筑群的组合1庭院:概念: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考研 厦大 建筑学基础】2-2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考研 厦大 建筑学基础】2-2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 “沃野千里,…, 阻三面而守,独以 一面东制诸侯”,
• “金城千里,天府 之国”
※ 总体布局:
突破附郭建城,为 内城外郭,大宫中 套小宫的形式。
非规整对称形式, 轮廓尚不规则。
五座宫殿占据大部 分,西北和东北角 局促,地势低洼, 设置“市”、“闾 里”。
※ 郊区: 南郊礼制建筑
建章宫、上林苑、昆明湖
明北京城的东西宽与 紫禁城的东西宽相比 为8.81:1,近于9:1 ,误差2%。
北京城之长宽以紫禁 城之长宽为模数,宽 为其9倍,深为其5.5 倍,面积为其49.5倍 ,近于50倍。
钟鼓楼 地安门
景山 神武门
午门 天安门 大明门 正阳门
永定门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
· 南北中轴线,从外城南门永定门起, 穿过内城、皇城、宫城的正门和皇 宫的主殿直抵内城北部的钟鼓楼, 全长7.5公里。
北京城市规 划及建筑群 布局的尺度 构成
傅熹年《建筑十论》 ”明代宫殿坛庙等大建 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 特点”
明清紫禁城与北京城 的尺度关系
紫禁城北墙距北 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 的3倍,而其南墙距南 城墙之距为其南北长 的一倍半。也就是: 在规划中把北京城的 南北长定为紫禁城南 北之长的5.5倍;在确 定紫禁城位置时,使 紫禁城偏向南侧,令 其与南城墙之距为与 北城墙之距的一半
※南京明城墙
第三节 地方城市 的建设
1.地方性城市的基础设施: 防御工程:
城壕、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水利工程
湖、城墙、水网
道路和下水道 道路:土路、砖石;木桥、石桥
下水道体系
邮驿设施 邮驿制度;驿站;邮铺
嘉峪关

2.几类地方性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方城 外郭方整,纵轴对称 十字街或井字街 衙署居中 干道交点建钟鼓楼, 城门外扩出“关厢” 代表城市:沈阳、西安、大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邮驿设施
我国自秦汉时代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驿站是官办 接待站,邮铺专司公文传递,府县衙门前则设总邮铺。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城市布局因地理条件不同有何差异?
处在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 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中心常设鼓楼、钟楼。有些城市 处于防御要求或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做成圆形。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 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 则往往形成带状城镇。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 开城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 在明代、沿长城一带和沿海一带曾出现一个防御城的建设高潮。
左上:靠崖窑 右上:下沉式窑洞 右下:锢窑
8、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特点: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
9、毡包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特点:一般为圆形,多用条 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 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 有圆形天窗,搭建方便,构 造简单。
从支撑住宅主体的构筑方式看,上述为主要几种不同类型,但 实际上一幢完整的住宅,往往是多重构筑方式共同完成的。
汉代住宅形制

1、继承传统的庭院式住宅
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L形住宅、“口 ”字形院及“日”字形院。
规模较大的皆是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而 成,有的前后扩展院落增多,有的向两 侧发展,有的向高处发展。
汉代住宅形制

2、创新建制——坞壁 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 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 略如城制。
船形干阑——屋顶为半圆形的“架空船形屋”。有高栏和低栏两种,高栏 地板距地面约2米,用来养牲畜;低栏距地仅0.5米左右。是以竹木为骨架, 上覆茅草,屋形如船。
3、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特点: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利于防寒、面阔进深较 小。
4、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特点:砖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1、防御工程
即城壕、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早期城墙都是土筑,到了明代,绝大多数府县修筑了砖包城 墙。 为了利于巡守,城上筑城楼、角楼、窝铺等建筑物;南方多 雨城市为了避烈日风雨,在城墙上建连廊称为串楼;为保卫 城门口外发展的居民商业区,许多城市陆续建造关城。
5、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特点: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 楼房,楼层用土面层。
6、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特点: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 型居住建筑。
7、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特点: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分开敞式靠崖窟、下沉式窑洞、 锢窑三种。

四合院特点分析:

1)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3)院落内向,院落是交流场所; 4)墙垣厚重,防风沙,防干扰,防噪音。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4、实例
1)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布局轴线对称,在建筑规模、色彩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以四合院为例,分为:




前院:倒座、大门、影壁、 塾 内院:垂花门、正房、厢房、 耳房、露地、抄手游廊 后院:家庭服务用区,布置 厨、厕、贮藏、仆役住房等。 住房环境特点: 院内环境安静 建筑主色多为青色、灰色 风格朴素、实用
明清时期住宅形制

北方:四合院(南北轴线对称 布局)

江南地区:院落式住宅(对称 或非对称,沿轴线布局,方向 并非正南北,宅旁建有花园。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3、住宅构筑类型
1)住宅分类方法 第一种:平面分类法 第二种:外形分类法 第三种:结构分类法 第四种:气候地理分类法 第五种:民系分类法 本章分类方法结合后三种提出,即跨越地区,又因气候、地理、材料、 生活方式等条件而存在。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3、住宅构筑类型

1. 2. 3. 4. 5. 6. 7. 8. 9.
1)住宅构筑类型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竹木构干阑式 木构井干式 砖墙承重式 碉楼 土楼 窑洞 阿以旺 毡包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 湖南、贵州等 特点:北方多用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皖南、江浙一带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 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 使空间开敞,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2、住宅形制演变
春秋时期——庭院式住宅 汉代——庭院式住宅、坞壁 隋唐——直棂窗回廊绕城庭院 宋代——四合院、住宅园林化 明清——北方以突出轴线的四合院为主 江南住宅根据具体环境布局
春秋住宅形制

ຫໍສະໝຸດ 根据《仪礼》记载,春秋时期 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 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 右次间为塾; 门内为庭院; 上方为堂,堂左右为厢,堂后 为寝。
内城墙建造结合分区, 顺应地形,设计与建造 技术极具创新性。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城门皆设瓮城; 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不规则的道路网及水系 网络 依托自然地形、因地制 宜建造的南方山水城市 的代表。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作为府、县治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都有一套相关机构与设 施,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作。 在明代,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察院、税课司、巡检司、 仓储、儒学、阴阳学与医学、惠民药局、养济院、漏泽园、 山川坛、社稷坛、厉坛、城隍庙、八腊庙及先贤庙。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3、道路与下水道
北方雨少,城内只做土路;南方则大都铺以砖石。 城市桥梁在唐以前多用木构,宋以后被石桥取代。 下水道是在街旁或街中设阴沟,一些城市较早具备了完整的 下水道体系。
江 “西 福赣 寿州 沟宋 ”代 图所 建 城 市 排 水 系 统 ——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上左图:城楼 上右图:窝铺 下右图:角楼
上图:串楼
上图:关城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2、水利工程
一般在城外筑堤堵水,即可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又可增加城 郊风景游览场所。 城墙既是防御工程,又是防洪工程,关键时刻紧闭城门,可 以抵挡洪水于城外;黄河中下游城市还在城墙外围再筑土堤, 以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水网城市大多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在城内开凿纵横交叉的河 道,形成水上运输网络和洪涝排泄系统。

四合院要素分析:




1)门 大门放于宅东南;二门——垂花门界分内外; 2)院 功能上:室外公共活动的场所 空间上:内向性,封闭空间;以向内开窗解决采光、通风、防 风沙; 3)建筑风格 外观:屋顶灰瓦,墙体青灰砖细或粉白; 型制:体现尊卑有序的伦理思想;平面形式与宫殿相通,但低 若干等级。
2、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 数民族。 特点: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云南景颇族干阑——长脊短檐,山 面山尖屋顶部分挑出较深,可使 墙面少受雨淋,檐短又可多接纳 阳光。

广西壮族麻阑——底层已接近普通 房屋层高,四周封墙,用来养牲畜。




明清西安城平面
明代松江府城平面示意图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1、几个概念


住宅: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 民居:包含住址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 聚落:本意指新石器时期随着从事农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而 出现的群体聚居之处,是村镇和城市的雏形。现在泛指一切形 式的聚居点。聚落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 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而一直存 在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地缘、血缘)。
隋唐五代住宅形制

直棂窗回廊环绕的庭院住宅
宋代住宅形制



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 院前没门的;有沿街开店、后 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 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 的。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 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 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 准的四合院。 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 山就水建宅筑园,对后世江南 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 很大影响。
第二章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第七小节 明南京的建设

特征:依托地形、拓展 旧城,形成合理的城市 分区。

右图:南朝建康平面推 想图



城市区域功能划分: 城东是皇城区; 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城西北是军事区。

右图:明南京平面复原 图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