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古从军行》阅读答案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af2336bcd126fff7050b31.png)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释]:“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阅读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8f5cd0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7.png)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诗文阅读(27分)(一)古诗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
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③铁关,今新疆库尔勒附近。
④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⑤宫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7.下列关于上述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两首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李白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诗中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可看作重要意象。
C.杨炯诗中“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抒发了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8.“兵气拥云间”和“雪暗凋旗画”对战争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分)7.D(“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错,杨炯诗歌中主人公是书生不是“靖边之士”。
)8.(1)“兵气拥云间”偏重从正面写战争场面。
“拥”呼应“鸣”,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3分)(2)“雪暗凋旗画”偏重从侧面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酌情给分。
古从军行 文本理解
![古从军行 文本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1dada8ad51f01dc281f1e8.png)
《古从军行》文本理解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4、下列对《古从军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答案:B 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
)(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5分)。
专题14 将军饮马问题(解析版)
![专题14 将军饮马问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4789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f.png)
专题14将军饮马问题模型的概述: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开头两句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让战马饮水后再到B点宿营。
问如何行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
模型一(两点在河的异侧):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走到河边让战马饮水后再到B点宿营,将在何处渡河使行走距离最短并求最短距离。
方法:如右图,连接AB,与线段L交于点M,在M处渡河距离最短,最短距离为线段AB的长。
模型二(两点在河的同侧):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下的A点出发,需先走到河边让战马饮水后再到B 点宿营,将在何处渡河使行走距离最短并求最短距离。
方法:如右图,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所求的渡河点,最短距离为线段AB’的长。
模型三:如图,将军同部队行驶至P处,准备在此驻扎,但有哨兵发现前方为两河AB、BC的交汇处,为防止敌军在对岸埋伏需派侦察兵到河边观察,再返回P处向将军汇报情况,问侦察兵在AB、BC何处侦查才能最快完成任务并求最短距离。
数学描述:如图在直线AB、BC上分别找点M、N,使得∆PMN周长最小。
方法:如右图,分别作点P关于直线AB、BC的对称点P’、P’’,连接P’P’’,与两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M、N,最短距离为线段P’P’’的长。
模型四如图,深夜为防止敌军在对岸埋伏,将军又派一队侦察兵到河边观察,并叮嘱观察之后先去存粮位置点Q处查看再返回P处向将军汇报情况,问侦察在AB、BC何处侦查才能最快完成任务并求最短距离。
数学描述:如图在直线AB、BC上分别找点M、N,使得四边形PQNM周长最小。
方法:如右图,分别作点P、点Q关于直线AB、BC的对称点P’、Q’,连接P’Q’,与两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M、N,最短距离为线段(PQ+P’Q’)的长。
模型一-模型四的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五:已知点P在直线AB、BC的外侧,在直线AB和BC上分别取一点M、N,求PM+PN的最小值方法:如右图,过点P作PN⊥BC,垂足为点N,PN与AB相交于点M,与两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M、N,最短距离为线段PN的长。
李欣《古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欣《古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38b20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0.png)
李欣《古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①古意:诗题为“古意”,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
②长征:将士远途出征。
③蝟毛磔:蝟:“猬”的异体字,即刺猬,哺乳动物,身上长满硬刺。
磔(zhé):张开。
④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
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
又为军镇名,明初设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分。
惯:惯常,一向。
能:擅长。
⑤羌笛:羌族民间吹奏乐器。
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
唐人乐府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文学知识]李颀(690~753):东川(今四川省)人。
擅长七古,笔力奔放。
[参考译文]好男儿远征边塞,他从小生长在幽燕。
马蹄下敢与伙伴比输赢,从来不把七尺之躯看重。
战场上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
胡须猬毛似地又短、又硬、又多,直向外怒张着。
辽阔原野昏黄的云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未曾立功怎能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曲调,吹得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阅读训练]1.第二句交代了“男儿”出生“幽燕”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描写“男儿”气概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
3.第七句写景:“黄云陇底白云飞”是为了:(1)_________;(2)____________。
4.后四句写“辽东少妇”用“羌笛”吹奏“出塞”曲,是为了________。
5.李颀的《古从军行》中有两句诗“_______________”非常有名。
[参考答案]1.因“幽燕”一带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样写为下文描写他刚勇犷悍张本。
2.“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3.给“男儿”配一个相应的背景为表现“男儿”思乡作铺垫4.表现“男儿”的思乡之情5.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阅读及答案参考
![从军行阅读及答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05aa156ac77da26924c5b046.png)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李颀古从军行
![诗歌鉴赏 李颀古从军行](https://img.taocdn.com/s3/m/539b10af5727a5e9846a6162.png)
• 1、诗的前四句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 2、诗人是如何渲染边陲的环境的? • 3、课本探究三。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 是怎样的?
• 答:一、二句写白天观望烽火,黄昏河边 饮马的情况,写出了紧张的从军生活。
• 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 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 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 2、问:前四句主要写什么?
• ——为下文作衬笔。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 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 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 3、问:后四句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如何理解?
• ——直抒胸臆。作者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 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无论是不得已而“杀伤”, 无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 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 感情基调是肃穆而凄凉哀怨的。
2、中间四句诗人是如何渲染边陲的 环境的?
• 答: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 “万里”极言“野营”之辽阔;雨雪纷纷, 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可想而知。 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 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 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 用叠字,有力渲染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
课本探究三
• 答:——最后一句。讽刺唐玄宗穷兵 黩武 的政策,有力揭示了主题。同时,该句也 是全篇的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 铺陈,在此处有了着落。
• ——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 曲折表达,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 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
前出塞九首
• 1、主旨:是写天宝年间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 宗的开边黩武。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07b4c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b.png)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人有云:“兵贵神速。
”这句话可以说是战争中的真理。
在古代,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宁,无数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舍生忘死。
他们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个性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
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诗《古从军行》,作者是李颀。
以下是《古从军行》的原文: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surprise这首诗的整体章法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每一句的字数都严格控制在五个字之内。
这样的形式给人以简约、明快的感觉,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的开头,“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
”给人一种久战疲惫的感觉。
战争一天到晚无时无刻地打得如火如荼,士兵们已经不辨白天黑夜,也无法感受到美丽的事物。
明亮的阳光,绚丽的夕阳,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接下来的两句,“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
”描写了打胜仗之后的战士们的豪情万丈,他们追击已经被打垮的敌人,将他们赶出北方。
这种战胜敌人、追击而弃敌人的意味很浓,充满了英雄气概。
之后的一句,“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
”则表现出战场的残酷和疲惫。
城中的战士们骑着马匹,在烈日下战斗,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面孔被汗水湿透,皮肤也被炙热的阳光晒得通红。
这些都象征着战斗的艰辛。
最后一句,“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则是对当时的将领李颀的赞美之词。
他的英勇无畏、善战胜敌的形象在这诗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李颀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勇敢。
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感慨和敬佩。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深入人心,使人们对战争和战士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总而言之,李颀的《古从军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赋予了读者对战争与勇士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ac77c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6.png)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唐代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
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
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平”,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
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
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
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
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
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
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江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江雪》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fb287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4.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从军行》《江雪》含答案(2021·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
“百战”,意谓战事频繁。
“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
“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
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8.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7.B解析B项,“打了一场胜仗”理解有误。
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8.①李诗中的“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
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②柳诗中的“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
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
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1。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解答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3b4739f0cf84b9d529ea7a1e.png)
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
两字 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 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 双双落”是江 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 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 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 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
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
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 轻车将 军 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 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 战骨埋荒外”诗人用 年年” 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 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 了最后一句的答案: 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欣《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
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T
i:
I.,P士■
t*J•”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
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 苜宿”的
古从军行李颀试题
![古从军行李颀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5f0e5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3.png)
古从军行李颀试题古从军行是唐代文学家李颀创作的一首诗,以描绘古代从军行军的场景为主题。
这首诗可以说是李颀描写军队壮烈气象和表达对从军者的思念之情的一次成功尝试,其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对情感的刻画,展示了古代从军者所面临的考验和军队的威武壮烈。
首先,这首诗以壮烈的场景开头,通过描绘古代从军开始行军的场景,展现了军队的威武气象和激昂的军号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黄河奔腾入海,意味着军队将要征战千里,豪情壮志,亦给人以壮烈豪情的感受。
接着,李颀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军队征战的实际情景之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句诗中,李颀通过‘灯火阑珊处’来表现出从军者在战场上的艰辛和危险,他们面临着无尽的寻找和不确定,但始终坚守在使命之中。
在古代军队的行军中,士兵们以同甘共苦、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得到了展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两句诗揭示了士兵们对抗敌人的坚决决心和勇武精神。
他们以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和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和勇气。
除了对战争的描写外,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从军者的思念之情:“山原旷其盈,草木摇其落。
生民百遗一,常恐追亡逐。
”作者通过描写山原的宽广和草木摇动者的凄凉,来表达对古代从军者们将要面临的危险和牺牲的担忧。
李颀在这里表达了对古代从军者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李颀的《古从军行》通过描绘古代军队行军的场景,展示了军队的威武壮烈和从军者们的豪情壮志。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情感的刻画,将读者带入了军队征战实际情景之中,展现了古代从军者所面临的考验和军队的壮丽气象。
诗中的表达和思考,给予读者对古代从军者无尽的敬意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https://img.taocdn.com/s3/m/44e20df2f242336c1fb95e4e.png)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 军 行 》王昌龄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天山雪后海风寒, 军中遍吹行路难。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边塞环境恶劣、 生活艰苦。以此 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 精神。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思想主旨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点 ;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 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 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艺术风格
1、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
迥异的艺术风格?
▪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 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 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 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32847fab069dc502201df.png)
《从军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军行李白
百战疆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扼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尽管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英气”。
请结合全诗扼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窘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许人突围的悲惨终局。
(2分)
9.(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以一“突”字写出英雄勇敢无畏,一往无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势,败中见英气。
(2分)。
【古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古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b3d9a3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6.png)
【古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古从军行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231da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f.png)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这两句是描述凄冷酷寒的边陲环境——军营所在,野云万里,四顾荒凉,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凄苦之状,显而易见。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从军行,古乐府旧题,多写军旅中的辛苦生活。
由于写当代之事,怕触犯忌讳,所以加了一个“古”字。
参考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简析李颀的乐府诗《古从军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是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悲多于壮。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从军行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翻译及注释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古从军行阅读答案
![古从军行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30eea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5.png)
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②闻道玉门犹被遮: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取其城中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
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门关阻拦,曰:“军有敢入,斩之!”15.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日常生活,将士们从早到晚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通过从容备战展现家国情怀。
B.“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两句,虚实结合,写征战中的所见所闻,表现夜晚边塞生活单调苦闷。
C.“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写生活在边疆地区的雁和人,从侧面烘托出边塞生活条件艰苦。
D.面对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诗人化用典故、以汉代唐,站在历史的高度表明了自身对边疆战事的看法。
16.同样都是边塞征战诗,王昌龄则写下“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对战争所持看法的异同。
答15.A16.相同点:二者都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王昌龄诗中“黄金百战穿金甲”和《古从军行》中“年年战骨埋荒外”都直接写出将士们在战争中死伤惨重的事实,战甲磨穿、白骨累累,都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
不同点:①面对战争,王昌龄更有一种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的豪壮誓言,表现出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
②《古从军行》表现出诗人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化用汉武帝的典故,表达对君主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的讽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通过从容备战展现家国情怀”错误。
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李 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李 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https://img.taocdn.com/s3/m/efda0b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e.png)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边塞征战诗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赏析《古从军行》这首诗运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汉武帝草率的征伐影射了唐玄宗喜功好战,致使将士和西北人民血洒疆场的昏聩举动。
全诗的主题有三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写战争击碎了边境往日的宁静,戍边官兵白天警惕地登上高山瞭望守哨,只有等到傍晚才能在夜色掩护下到交河饮马。
此处的“望”“傍”两个字,尽管没有正面刻画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心灵气息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二句,是写胡天风沙漫卷,搅得遮天蔽日,夜晚的刁斗声声入耳,阴森惊栗;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也充盈了将士的缕缕幽怨。
这两句都是借用声音来展现将士的内心情感的,但上句是通过将士对刁斗声的身心体验,来委婉地映衬其对胜利失望的微妙心理;下句则开门见山通过琵琶弹奏的描写来再现将士的愁苦之深。
这一层是从动态和声音两个方面细致刻写出喜功好战、动辄发动战争之举,不得人心。
诗歌中间四句为第二层,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野营万里无城郭”,是说部队安营扎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圆“万里”没有城镇,表明环境的艰难。
另一方面,“城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敌人进攻,现在唐军所进击的胡地却“万里无城郭”,这就可见征战的艰苦和盲目性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雨雪纷纷连大漠”,是说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雨时而雪相继笼罩着大漠,同样用以描写边地生活的艰苦。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又从西北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来侧面地反映、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颀《古从军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同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劫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3分)
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3分)
答:
参考答案:
6.(6分)
(1)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每点1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