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摩课教案
观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课程教案及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学生输送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课程教学上,我不断尝试,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路径。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观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课程,对此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和心得体会。
我观摩了一节由一位李老师授课的《数的大小比较》课,这节课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引出了数的比较概念。
李老师运用图形、卡片、数字等多种教具,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数的比较概念和符号形式传达给学生。
此外,李老师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捕捉到知识点,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通过观摩,我深刻领悟到如何让学生从情境中走向符号,以及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具与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
我还参加了一次由彭老师授课的《数量与数字的认识》课。
课程一开始,彭老师设计了一个趣味性强的猜数字小游戏,通过此游戏,引出了数量和数字的概念。
在教学中,彭老师不仅融入了课文、图片、课件等多种教具,还更注重师生互动,采用提问、举例、让学生落板等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灵活思维。
通过观摩与借鉴,我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量和数字的概念,我们需要通过情境引导,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观摩这些优秀的数学认识课程,我对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启示。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涵养。
高中数学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大赛 函数奇偶性教案
2.1.4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
操.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难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由形及数,数形结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同时设计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观摩课10的加减法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观摩课10的加减法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有关10的加减法教材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了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
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采用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从3+7和10-7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小圆点去填写;同时5+5和10-5的计算教材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10的组成算出得数。
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
学情分析1.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所有基本上能正确的计算10的加减法。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和深化,通过复习10的组成,为计算10的加减法做准备;在利用点子图让学生在直观图的支持下顺利完成计算任务。
3.学生认知障碍点: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口算有关1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抽象、概括、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10的组成进行口算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图片、卡片、每组10个圆片。
教学过程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10-507:39编辑教学环节教学反思1.利用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主题图引入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
”本课针对我校教室没有多媒体也没有磁性黑板的现实条件,让学生在桌面上动手分小圆片,列出合适的算式。
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能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奖励。
这样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又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对知识的加深理解。
3、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小学数学观摩课相交与垂直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观摩课相交与垂直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推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依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四、教学打算1.学生打算:红、黑彩笔,三角板2.教师打算: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打算好的图〕五、教学过程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
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觉察?〔黑板出示〕①②③④⑤引导学生觉察: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平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相互平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
〔板书:平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
板书:相交2.探究新知〔1〕认识垂直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
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
其它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表达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觉察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
〔如下〕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相互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三年级数学观摩课《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说课稿优秀教案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能够用“米”和“千米”描述物体的长度和距离,形成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难点:建立“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谁能告诉我1米有多长?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是使用“米”作单位吗?对了,像铅笔、课桌、教室的长宽等。
那如果我们要描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比如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我们还用“米”作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感知“千米”(1)观察千米实际长度同学们,请看这个操场,大家觉得这个操场大约有多长?对,可能有100米、200米或者更长。
那如果我们要描述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千米与米的关系同学们,我们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那1千米等于多少米呢?对了,1千米等于1000米。
那我们能不能把1000米分成10段,每段长度是多少呢?对了,每段长度是100米。
3.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下,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用“千米”作单位的物体或距离?(2)分享交流请各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很好,有同学说见过高速公路上的距离标志,有用“千米”作单位的;还有同学说,他们家离学校的距离是用“千米”来描述的。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千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比分米、厘米更大,用来描述比较长的距离。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
那现在,请你们用“米”和“千米”来描述一下从学校到家的距离。
5.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乘法分配律》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乘法分配律》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比大而比小的真分数有()A.1 个 B.2个 C.3 个 D.无数个2.16.7-1.7-1.3=()A.4 B.13.7 C.0.44 D.263.猴山在公园门口东偏北25°方向上,距离600米,那么公园门口在猴山的()处.A.北偏东35°,距离600米B.西偏南25°,距离600米C.南偏西25°,距离600米4.一个班有50名同学,在下面的比中,不可能表示男女人数比是()A.1:1B.13:12C.2:3D.3:1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和h米,如果高增高1米,体积增加()A.ab B.abh C.ab (h+1) D.bh6.下列关于0的描述,错误的是( )。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套圈游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套圈游戏》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套圈游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估算,并解释估算的的过程。
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统计表、抽取用的动物数字卡片学生准备:算术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六、一”是儿童节,老师准备安排了一个游戏来庆祝,这节课老师想看看大家懂不懂得玩这个游戏。
(板书:套圈游戏。
)老师请大家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来给大家做个示范吧!二、体验估算1、老师讲解比赛规则,指导学生填统计表师:比赛需要裁判员,注意游戏规则:每人套三次。
(出示统计表)套中几就得几分。
请各位裁判员准备好记录表,请坐得最好的同学上台记录。
2、课件演示套圈过程。
师生边观察边填统计表,集体订正。
3-初步体验估算。
师:你估计谁赢?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其他孩子注意倾听。
三、探求新知1、列出算式,强调连加的运算顺序。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结果都是估计淘气赢了,要想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应该用什么办法验证你们的估计呢?(课件出示问题:三次比赛结束后,淘气共得多少分?/三次比赛结束后,笑笑共得多少分?)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讲授三个算式连加的竖式运算方法。
(请学生上台写出每种算法,并说清算理,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用抽卡片代替套圈,让学生再次体验估算与计算的过程。
师:我们也来加入比赛,好吗?请两名同学上台,进行抽卡片游戏,规则一样,每个人抽取三次,其他同学可不能闲着,你们还是一个小小裁判员。
(进行套圈游戏,让学生独立在统计表中记录成绩。
)师:谁赢了?请同学说说超出的原因。
……你能不能再次用计算的方法确定你的估计的结果?四、巩固新知1、估算小丽套圈可能套中哪只动物,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师:看了同学们都获胜了,小丽也想参加你们的套圈游戏,现在,她也试了一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共得70分,猜猜可能套中哪两种动物?2、巩固练习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们大家都在努力地准备着舞蹈节目,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观摩课教案小螃蟹吐泡泡
少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观摩课教学设计小螃蟹吐泡泡活动目标:1、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知道它们表示的意思,初步学习 2 的加减法算式,并进行运算。
2、试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三幅图的意思。
3、专心地进行自己的操作活动。
经验准备:少儿学习过 2 的构成。
物质准备:——小螃蟹图片, 2 个泡泡,数字 1、 1、 2,符号+、—、 =。
——学具:《少儿用书》少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1、小螃蟹吐泡泡。
——教师出示一只小螃蟹图片,边演示边指引少儿观察:小螃蟹吐泡泡,它是怎么吐的?鼓舞少儿叙述小螃蟹先吐了 1 个泡泡,又吐了 1 个泡泡,小螃蟹一共吐了 2 个泡泡。
——启迪少儿思虑:小螃蟹先吐的 1 个泡泡能够用数字几表示?又吐的 1 个泡泡能够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表示?一共吐了2 个泡泡能够用什么符号和数字几表示?引出“ +”和“ =“,初步认识加号表示把它两边的数合起来,让少儿知道能够用”+“表示又吐出了 1 个泡泡;等号表示它两边的数同样多。
少儿认读并空手练习书写加号、等号。
——教师完好地列出算式1+1=2,指引少儿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泡泡变变变。
——教师请少儿察看并谈谈小螃蟹此刻吐了 2 个泡泡。
教师拿走一个泡泡:破掉了几个泡泡?此刻还剩下几个泡泡?鼓舞少儿将事情叙述清楚。
——启迪少儿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2 个泡泡、破掉的泡泡和剩下的泡泡。
引出“—“,初步认识减号表示从它前方的数里面去掉后边的数,让少儿知道能够用”— 1“表示破掉的一个泡泡。
3、小组操作活动。
——看图列 2 的加法算式。
指引少儿认真察看三幅图,看图谈谈三幅图的含义,并在下边的空格处写上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
——看图列 2 的剑法算式。
指引少儿认真察看三幅图,理解第二幅图的变化。
并在下边的空格处写上算式,知道剑法的意义。
——看分合式,在空格处填上正确的数字。
4、看图说算式。
请少儿介绍看图列 2 的加减法算式活动,说一说三幅图的含义,指引少儿叙述为何要用加法,或为何要用减法。
作业观摩小学数学教案
作业观摩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加减乘除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使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2. 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 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2.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3.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在黑板上详细讲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4. 巩固: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再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反馈:在下节课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小学数学》
2. 黑板、粉笔
3. 练习册、作业册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效果良好。
高中数学观摩课教案
高中数学观摩课教案
一、课题:解线性方程组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线性方程组;
2. 掌握通过消元法、代入法、减法法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已准备好的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线性方程组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讲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列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3. 解题方法讲解:介绍三种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即消元法、代入法、减法法,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4. 解题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解题练习,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使用。
5. 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解决线性方程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线性方程组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摩、课后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价,评估学生对解线性方程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X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工程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究的平台。
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制造充分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
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商量。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感:1.在他人的鼓舞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信托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数学课不应该只是仅仅局限在学会什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及数学的思想。
所以整节课我都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去觉察问题,又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会了这种“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的技巧就会解决很多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10的认识观摩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学期10的认识观摩课教案
教材分析
10的熟悉的编排与前面8、9的熟悉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同学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熟悉10、10以内数的挨次,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终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熟悉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支配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识了,没有像前面那样详细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支配在熟悉数的最终,这样支配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挨次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同学集中练习10的书写。
学情分析
为了能让同学能更好更快地把握10的读写和组成,以及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依据同学之前的学问基础,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对数的组成把握得并不是很好,针对这种状况,我预备了各种不同的教具,以便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10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观看力量及初步的数学沟通意识。
3、引导同学经受熟悉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4、引导同学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感受数字10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大班观摩课数学对称卡形状特性教案
大班观摩课数学对称卡形状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对称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对称卡的形状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卡的形状特性。
2.教学难点:对称性质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形状?你们知道对称吗?二、探究对称的概念1.老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的左右两边一样吗?上下两边呢?3.老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他图形的对称轴。
三、认识对称卡1.老师出示对称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点?3.老师展示一些对称卡拼成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四、动手操作1.老师分发对称卡,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用对称卡拼出各种对称图形。
2.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发现生活中的对称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对称现象,如黑板、窗户等。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用对称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对称的概念,掌握了对称卡的形状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对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衣服图案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对称的美。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图案,两边看起来是一样的,好像镜子里的自己,这样的图案我们称之为对称图案,你们能给我举几个例子吗?生1:我家的窗帘就是两边一样的。
生2:我衣服上的图案也是对称的。
2.掌握对称卡的形状特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对称卡的特性。
大班数学教案观摩记录
大班数学教案观摩记录今天我有幸参观了一堂大班数学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观摩活动,我对于大班数学教学一直很感兴趣,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次课堂的观摩。
教室里,我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大班学生,他们坐得整整齐齐,仿佛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今天的数学课。
在讲台上,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站在那里,充满自信地准备着课堂。
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图形,以及常见的几种图形的特点。
他通过教学屏幕上的幻灯片,生动地展示了圆形、矩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特征。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们很快理解了不同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接着,老师展示了一幅包含了各种图形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们辨认和命名图片中的不同图形。
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他们纷纷指着图片中的图形,用鲜明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老师耐心地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随后,老师进行了一道有趣的图形分类游戏。
他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将指定的图形分类。
问题的种类各不相同,有的是根据边的个数分类,有的是根据形状的特征分类。
学生们分组合作,积极思考和讨论,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分类图形。
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课堂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图形制作活动。
他发给每个学生一些彩纸和剪刀,然后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模板。
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图形,按照模板进行剪裁和组合,制作出自己的图形作品。
这个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下来,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位数学老师的教学魅力和教育智慧。
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他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他对每个学生都充满耐心和关爱,给予他们充分的教育支持和鼓励。
这堂大班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数学观摩课教案
蓝田县史家寨镇中心幼儿园
方红妮
中班数学观摩课教案
【活动名称】蒙数
【活动内容】认识前面和后面
【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前后的概念。
2、学习区分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的前后,正确使用方位词。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区分以自身和客体为中心的前后。
【活动难点】:正确使用方位词。
【活动准备】:玩偶4~5个,自制图片,自制PPT,欢乐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线上律动
请幼儿听音乐和老师在线上进行律动,并作课前准备。
2.当幼儿听音乐停下后,老师提问:刚才在活动的
时候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二、基础部分
1.教师出示玩偶,请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我的桌上摆了哪些小动物,排好队以后,请
你告诉我,XX在XX的前面,XX在XX的后面。
·教师将玩偶的顺序颠倒,重新提问。
2. 教师出示自制PPT,请幼儿仔细观察,引导幼儿正确
使用方位词。
·小猴子走进树林,它的前面有一棵结满果子的树。
它的后面草地上有许多蝴蝶(小猴子面向左)
·小熊走进树林,它的前面有一棵树上站了许多小鸟。
它的后面的草地上落满了雪。
(小熊面向右)
·小兔子走进树林,在它的前面有一棵长满绿叶的树。
它的后面有一片长满青草的草地。
(小兔子正面向
幼儿)
·小象走进树林,在它的前面有一棵树上长满了鲜花,它的后面草地上长满了蘑菇。
(小象背面向幼儿)
3. 游戏“抢板凳”
·教师在教室中间摆上3-4个板凳,板凳的面向左排一排,请幼儿听音乐,围着板凳走,当音乐停止后让
幼儿抢座位。
没坐上板凳的宝贝告诉老师谁在前面,谁
在后面。
·再一遍游戏时教师将板凳的面向右,或前,或后,进行复习。
三、结束部分
·桌面活动“我来摆,你来说”
出示自制图片,请幼儿两人一组自由操作,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前、后,并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