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交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还是传统节日等,都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丽。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现代社会在快节奏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1.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友谊与合作,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2. 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来到中国旅游。

无论是中国的古迹名胜,还是传统的艺术表演,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3.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挑战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语言和文化障碍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和语言当中,对于国际友人来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能成为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提供更好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机会,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如过去那样深入。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无疑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地位和角色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作为一个自信、开放和引领性文化国家的态度。

这种自信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强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自信使其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更加自主和坚定,推动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和主导地位的增加。

二、文化外交与国际交流中国积极推行文化外交,通过展示和传播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文化外交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手段,更是一种力图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尊重的重要途径。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艺术表演和学术交流等,中国积极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中国人民书写了世界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智慧哲理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被运用到对外交往中,成为跨文化交流与交往的纽带和共识基础。

中国通过展示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塑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形象,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四、中国人民的朴素和谐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注重和谐、平和的相处方式,这种和谐精神也反映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

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理念,致力于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稳定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和谐理念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普遍认同,为其在国际关系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声誉。

五、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跨越陆地与海洋的广袤领土,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密不可分。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文化外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不仅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展现,更是对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外交,中国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举措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资源。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明交流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外传播世界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中国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艺术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参展”活动,中国剧团、舞蹈团等文艺团体在世界各国进行的巡回演出等。

中国还大力推进学习中国、学汉语等项目,鼓励世界各国青少年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友好情感。

在国际大事中,中国还积极参与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文化节日等合作与交流。

这些举措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戏曲、舞蹈、茶艺等已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文学堂、书画艺术班、舞台剧院等来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

论蕴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外交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重要元素。

在当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底蕴和特色,在文化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中医药、书法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有力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展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积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刻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京剧、山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为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的艺术风采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具有融合和并蓄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底蕴,还具有融合和包容的特色,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中产生了新的文化成果。

中国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交流成果;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与世界各国的医药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交流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外交中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要进行有效的文化外交,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组织和规划,建立健全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研究中国一直以来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世界关注。

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并探讨其对中外关系的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着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其中最为突出的品质就是“身先士卒”、“仁者爱人”、“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

这些观念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的作用,也对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包容性。

这种包容理念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

同样,在当前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理念也在积极地影响着中外关系。

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重视长期友好的关系,追求和平,篡夺中和的平衡。

这种目标,在现代外交战略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使得在本质上相互独特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都能够为外交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其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相对于其他经济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为其赢得了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文化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相应的作用。

3.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加深国际互信和扩大互惠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化解僵局的作用。

三、结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交往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延续,更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展示自己最独特自信的方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推进和发展中外关系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和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和对外交往

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与对外交往演讲人:李肇星李肇星,1940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现任中国外交学会名誉会长。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于中国外交学会就职,其后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

1970年担当驻肯尼亚大使馆职员7年,1985年至1990年任外交部发言人,1993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1995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至2001年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年任外交部长。

我到过大约170个国家。

无论在亚洲或欧洲,非洲或美洲,看到每个地方都展示着独特的风彩,令人惊叹。

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是因为各种文明相互激荡。

不同的文明各有特色,但在我看来都追求相近的理想目标——向往和平与发展、公正与自由。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在构成中华文明核心的诸多元素中,重要的内在元素是“和”的理念。

“和”,就是恰如其分。

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

“和”,就是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与暴力。

“和”,也指“和而不同”。

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和谐之美。

社会应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和”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仁爱、包容等其他基本精神相通。

“和”的精神对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有许多启发意义。

今天,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仍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国外交也深受民族传统的影响。

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正体现了中华文明“和”的精神。

有人问: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答案是明确的:中国在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胡锦涛主席早就指出的,“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10级历史教育班张建荣指导教师吕德胜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千年;外交;传统;文化一、主流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外交的基本走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是千年中国的制度文化,是支配中国千年外交的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但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大,主要有:大一统文化、农耕文化、礼制文化、仁义文化。

(一)大一统文化大一统文化决定了追求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主线。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孔子怀念西周“大一统”,渴望结束当时诸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

大一统理念深深根植于华人的内心深处,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至于统一成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共识。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时常有分裂与内争,但几乎没有人怀疑统一的必然性。

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客观上处在分裂状态时,各独立政权领导人也不可能只顾及自己治下的小块领地而对其他治外之地弃之不理,他不得不站在全国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而无法偏安一隅。

要获得统治自己属地的合法性,他在执政时便不得不声称自己为正统,而且必须始终以统一天下为号召,这使得中国追求和维护统一的外交成为一种必然。

三国、南北朝等时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谋求和平是中国千年外交的基本政策。

四大文明古国都以农耕立国。

虽然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

上面讲到的大一统文化的出现是由农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如大型水利工程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政府)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得 到 中 国政 府 的反 复确 认 ) 中 国 不 称
济 伦 理 和 政 治 是 文 化特 性 的 重心 夕 首
先 , 从 范 围方 面 来 看 , 整 个 文 化 都 差 不 多可 以 归纳 于 这 四 个 方 面 1 物 质 的 生 活主要就是经济 方面的生活 ; 社会 的

不 做 超 级 大 国 当然 不意 味 着 中 国
类 比 , 习惯 于 联 系 整体 背 景 去 看 待 某
一具体 问题 , 而非简单地就事 论事 , 即 中国 不 习惯 于 将 外 交 议 题 划分 为 不 同 的 问题领域 , 单独进行处理
泽 东 在 19 5 7 年 论 述
中 有所 体 现 200 0 年 中 国 对 东 盟 国 家 的 贸 易 逆 差是 18 3 . 亿 美 元 , 2 005 年 2 的上 升 到 6 4 . 亿 美 元 , 5 年 内 中国 1 2
除 了在 2 0 世 纪 60 年代 中期 曾短暂地 进 行过意识 形 态的 革命输 山 喊出 过 打倒 世界各 国反动 派 的 口号外 ,
向 我 们 揭 示 了 那 个 时 代 人 们 对 自然
物质 文化
社会 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精神文化或 物
审美和 宗教 文化
然而直至春秋 战 东周后期 礼崩
质文化 和社会文化
后 的 16 一19 世 纪 , 政 治 贝 成 为 新 的 文 J l 化重心 9 1 世纪 以后 ,文化 重心则 趋 向于 经 济 方 面 一而 在 传 统 东 方 文化 中 ,
来 自印 度 的 佛 学 思 想 , 可 谓 在 继 承 中 发展 , 在超越 中绵延 , 其薪尽火传 一
脉 相承 的特 征 于 古 典 文 明 中独 树 一

中 国古典学在当代外 交中的应用有哪些

中 国古典学在当代外 交中的应用有哪些

中国古典学在当代外交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国古典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当代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中国古典学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为当代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原则。

“和而不同”强调在保持和谐的大前提下,允许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平等、包容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合作。

例如,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时,我们可以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点,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分歧,而不是采取对抗和冲突的方式。

这种理念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当代外交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在外交领域,这意味着我们要关心他国人民的福祉,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其他国家。

当国际上发生自然灾害、人道主义危机等情况时,中国积极伸出援手,提供援助和支持,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这种基于“仁者爱人”的行动,不仅能够帮助受灾国家和人民渡过难关,还能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信任。

中国古典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对于指导当代外交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原则强调换位思考,不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尊重他国的主权和意愿,不干涉别国内政。

例如,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时,我们充分尊重他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提供的援助也是基于对方的实际需求和意愿。

这种相互尊重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

“礼尚往来”的观念在当代外交中也有其应用。

在国际交往中,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国家之间通过互访、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友好和尊重。

同时,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应当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让双方都能从交往中获得好处。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

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

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

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

中国文化传统与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环境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与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环境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与外交思想在现代国际环境中的运用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多极化的世界环境中,中国文化传统与外交思想的运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文化习惯和价值观成为维系国际关系与合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思想的运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国际环境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美学理念。

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国社会涵养人文精神的基石,强调仁爱、义理、诚实、节约、谦虚、礼义等诸多美德。

这些理念不仅在家庭教育中体现,而且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道家和佛学等思想也贡献了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

道教鼓吹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平衡和自由,而佛教倡导慈爱、慈悲、智慧,提倡人们虔诚忏悔、广结善缘、禅修敬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色,使得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乐观、自信、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尊重文化多样性等特质和行为模式,这些与现代国际环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构成相契合,为推进国际交往提供了对接桥梁。

中外外交思想的差异与融合中国的传统外交思想,以和平、友好、合作为主要目标。

鸿雁传书、杯酒言欢、送礼相赠则是其典型特征。

中国的外交观念讲究工于心计和厚德载物,并且以诚相待为基础,将外交视为一种长远、有机的、细腻的关系。

与之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交以自我利益为主,并通过武力、制裁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他们注重的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维护和平合作、交流,国际政治中乃至国际安全中强势的表现引起普遍担忧。

虽然中外外交思想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的沟通是必须的,这体现了中国和世界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一方面会义务地尊重外国文化习惯和特点,同时会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权益,推动文化的多样性、交流和共存。

如何在现代国际环境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思想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其外交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际社会中,中华文化可以扮演通俗娱乐、公共服务、教育培训等多个角色,以不同形式广泛推广。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内容提要】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行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有助于保持中国外交的非扩张性;力求稳定、讲求秩序的保守性使中国更易于选择融入战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令中国外交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道德本位的政治权力意识则赋予中国外交以自律性和理想主义风格,为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一引言及综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政策实践?回溯传统文化渊源、解读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英人物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判断一国的外交战略、政策走向无疑具有某种启示作用,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美国学者麦哲(Michael J. Mazarr)认为,“文化,是当前研究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

最近发表的大量论文、著作都指出,文化是驱使民族国家、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采取行动和自组动作的基本动力。

许多著作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研究路线的重要意义。

例如,王缉思指出,“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之化、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另外,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

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和合文化、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文化根源,并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威胁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被视为崛起的“大国”。

这种涌现的力量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外交手段,其核心观点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它强调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多边合作,在不断地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在独特的民俗文化中体现出了深深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通过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实践,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华文化传承之路。

中国的大国文化外交主要透过国际活动来传承中华文化。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大国文化外交的一个例子。

这项倡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作计划之一,通过扩大经济交往,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文化交流来推动区域全面发展。

这似乎是一个只涉及经济和贸易的计划,但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路。

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旨在推动各国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同时,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希望通过传递中华文化来加深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对话。

中国还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华文化。

例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建立了超过500所校园,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个项目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使其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和认可。

除儒家传统之外,昆曲、京剧和工艺品等文化领域的传承性活动也在不断推广。

最近,在巴黎著名大学索邦大学开设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课程录取了许多法国教授和学生。

该课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旨在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华文化的特色、价值和贡献。

这个项目强调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尊重。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正是基于这些活动,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学与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华,拥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艺术审美,对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秉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中庸之道”、“大同世界”等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中国一直以来都注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包容、美丽的世界,这些理念也被认为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其他国家发展合作,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推动创新和共赢的态度,推动建立国际秩序的协调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协议,都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互利共赢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鲜明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力也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自称是“世界的共同体”,并一直试图与其他文化和国家建立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二、经济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也得到了许多体现,例如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与此同时,也鼓励各国投资并参与到发展中国家中。

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成长,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劳节俭、共同发展、和谐安定思想有很大的联系。

中国诸多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提倡的是“经营有道”,节约和创新发展的理念确保了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且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三、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文化层面中对于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推广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推荐下载】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推荐下载】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简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 论文摘要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

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外交政策当代外交 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其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即:坚持多边外交、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和谐世界提出不是偶然的,建国以后,中国历任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也多次强调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这是中国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外交政策。

而追本溯源,还需要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和。

以和字组成的词多是褒义,比如以和为贵、和谐、和气生财等。

和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和,相应也,又和调也。

同时,和也多次出现于中国古籍中,《易经》中孚卦第六十一中,九二爻辞中提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此处释为:同声者相应,故其子和之,具体来说,和是两个事物之间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但这个时期的和只是单一概念,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真正上升到哲学层面是在春秋时期。

《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和乃适当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也阐述到:地利不如人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则更为深刻的阐述了和的核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来讲,和的哲学可以解释为相和,交合,调和等,即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是可以协调的。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传承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传承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对外交往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近现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中国的对外关系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此外,中国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同时,保持本国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

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以军事征服为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以征战、割地和收编为主,这种关系也被称为“藩属关系”。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中国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活动。

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是被动的,国家直面诸多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都逐渐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国家,无法与之抗衡。

而在此背景下,西方列强又通过武力和种种不公正手段,强迫中国开放市场,丧失了很多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和对外组织,为反对外部列强斗争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资源投入。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协议的签订,尤其是在国际经济领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争取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和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对外交往成果,推动了自身的现代化,增进了国民的福祉。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战略由单一的保守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态势,不仅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国际倡议和计划,旨在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

二、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塑造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

由于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华文化不仅在国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具有多元化、宽广、深远的传统和特色。

在面对外部干涉和困境时,中国一直秉持着其独特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这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也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来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形象,从而促进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塑造。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一个地区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外交形式、内容等与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从内在、本质出发,渗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各个方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古代文明产生的精髓与中国外交具有本质的内在统一性,影响中国外交行为、制定外交决策、提升国际地位。

一、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影响国家的制度、物质建设,深化人们的精神、行为等,不同的人受不同文化熏陶,一千个作者、读者会有一千种文化认同。

学术界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社会经过发展、变化与变革的复杂的有机系统。

狭义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核心是潜藏在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的观念系统。

郑晓云在著作《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提到:“在每一种文化中,其构成最核心、最稳定,把文化塑造成一种特定文化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精神层面。

而最外层一般都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也是文化体系中最不稳定的一面。

”可以看出,狭义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构成文化的灵魂。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外交成为连接国家之间的主要纽带,其中文化外交逐渐取代传统的武力、军事外交,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

中国倡导“软实力”外交,它所取得的成果对已称霸世界数百年的西方文明带来挑战,亨廷顿所讲的《文明的冲突》将东西方文化矛盾推到了国际政治学界的前沿,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文化作用于外交是文化对政治的一种反作用。

歷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根源就是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所以,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7期)2008(5)Journal of Huazhong Agr icultural U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收稿日期:2008205209作者简介:叶静(1974-),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叶 静1,2)(1)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人合一0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0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0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0;/贵和尚中0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0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中国外交中图分类号:D 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456(2008)0520062205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s and Modern Diplomacy of ChinaYE Jing1,2)(1)School of For eig n Lang ua ges,Wuha n U niver sity of T echnology ,Wuha n,H ubei,4300702)H istory School,Wuhan Univer sity ,Wuha n,H ubei,430070)Abstr act The four basic spir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people 2oriented,vigorous and pr omising,harmony and neutralism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 2nese modern diplomacy.The ecological view of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 0enlightens Chinese en 2vir onmental diplomacy;the /people 2oriented 0view directs Chinese consular protection activities;the /vigorous and promising 0conception encourages China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big power 0;and the /harmony and neutralism 0philosophy are the cultur al roots of H u Jintao .s diplomatic notion )))/build 2ing a harmonious world 0.Key words unity between H eaven and Man;people 2oriented;vigor ous and pr omising;harmony and neutralism;Chinese diplomacy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近代以前流传数千年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0的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0。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国学大师张岱年将/天人合一0、/以人为本0、/刚健有为0、/贵和尚中0[1]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作为独立国家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其对外政策的官方行为,外交势必会受到该主权国家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各种政治性的组织机构、思想、观念与信仰都浸润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

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培育起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地位的认知,对发展与它国关系的政治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的认知,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第5期叶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到直至当今的中国人发展对外关系时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入手,研究其对冷战后的中国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的深刻影响。

一、/天人合一0思想与环境外交中国传统著作对/天0作过很多的论述。

5荀子#天论6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0[2]5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6中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0所谓/天0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0的代表。

/天人合一0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庄子追求的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3]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0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实现高度的统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4]。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0, 5礼记#中庸6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0[5]。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0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在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0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

/天人合一0思想是人类启蒙时代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阐发了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

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认为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不考虑另一个方面。

/天人合一0思想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

当前,环保与生态问题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天人合一0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环境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加全球环境外交活动,从维护全球基本生态环境这个基本目的出发,谋求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环境外交始于1972年组团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自此以后,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环境署的各项工作,并广泛地参与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协调的各种活动。

为5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6修正案、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5巴塞尔公约6、5生物多样性公约6、5京都议定书6等重要国际环境公约的起草和通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至今中国已与3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加入了20多个国际环境公约。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5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谈判中,中国针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责任共担0的提法,鲜明地提出,/这是无视发达国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的基本事实,是不公平、不现实的0,从而在5公约6中明确南北双方的责任是/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0。

这一原则的确定,促进了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援助和支持。

也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国在开展环境外交的过程中,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限制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利用环境保护的优势,积极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

达到了我国开展环境外交的基本目的)))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由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和保护环境的持久性,环境外交将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长期性的议题。

二、/以人为本0思想与领事保护外交/以人为本0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0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

5古文尚书6中的5五子之歌6说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6]。

孔子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财富,重视人的价值和关心人的原则是管理者应有的基本态度。

在国家管理者所关心的/民、食、丧、祭0等诸多事物中,孔子认为/民0是问题的核心,是应当摆在首位的因素。

孟子也认为: /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0认为除土地之外,63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77期)人民是最重要的财富,因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0。

[7]这一论述突出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荀子也有著名的/舟水论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0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得其民0的历史兴亡规律。

汉代贾谊在5新书#大政上6中进一步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

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0民不仅仅是国之本,而且还是君之本、吏之本。

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 0[8]精辟地概括了/人为本0的思想。

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基本上都继承、发展了这种思想。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

这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

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领事保护外交。

领事保护(Consular Protection),是指派遣国的外交、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的国家利益、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当本国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驻在国受到不法侵害时,中国驻外使、领馆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条约或协定以及中国和驻在国的有关法律,反映有关要求,敦促驻在国当局依法公正、友好、妥善地处理。

领事保护还包括我驻外使、领馆向中国公民或法人提供帮助或协助的行为,如提供国际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协助聘请律师和翻译、探视被羁押人员、协助撤离危险地区等[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