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困难生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中困难生的研究
【摘要】关心、转化学习困难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原因,提出激发学习动机、优化课堂教学二大转困对策,简要阐述了转困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学习困难生;成因;对策
一、学习困难生成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的界定
学习困难生(下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
但应注意不能把他们称为差生。
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就是智力差,就是差生。
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
(二)成因分析
我们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等有关。
具体有以下几点: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我对八年段的学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学困生对学
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突破障碍的毅力与勇气。
有些学困生自控能力弱,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成绩一旦滑坡就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2、知识迁移过程中造成的断链与破网
调查发现,学困生形成原因主要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
学生基础知识对现有学业成绩影响最为显著,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更没有查漏补缺,及时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形成学生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学数学,长此以往,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网络,造成基础知识的破网,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时,许多学困生对一次方程的解法不是非常熟练,导致二次方程运算时常出错。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通过调查表明,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
初中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归纳,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他们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学困生学业发展相滞后的状况。
4、考试障碍
调查发现,数学学困生往往在数学考试中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这种心理障碍大体在考试中表现为:①惧怕心理,考试时速度慢而来不及完卷。
②心理焦急造成审题马虎,发生各种审题错误,甚至漏做题目。
③由于前一个题目不会做,手在做下一个题目,脑子里还在想前一个题目,因而造成简单计算失误。
④处理不好“不全会”与“全不会”关系,因而对于某个题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题失分。
考试障碍严重影响学困生正常数学水平的发挥,使学困生得不到满意的数学成绩,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5、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
(1)教师教学上要求“划一”、“一刀切”或任意拔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五十个左右知识、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
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而任意拔高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不堪重负;
(2)教学方法上灌输型盛行,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对知识分叉点的研究。
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得过少,教师一讲到底包办教学,学生静心听讲,其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3)作业布置过多或偏少,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有效度极低,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因此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作针对性的辅导。
二、转困对策
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我们认为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
式,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转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兴趣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节课时,我设置了一个游戏,就是让学生先说出方程的解,由我猜出学生所想的那个方程,由于我能百分之百地猜对方程,所以学生大为惊讶,好奇,迫切想知道我是怎么猜出来的,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系数和方程的解,观察两者之间的联系,于是学生兴匆匆地去找了,效果比老师讲述好多了。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
”
2、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失败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
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困生的意志,才能让他获得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的体验。
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注意趣味性外,还特别注重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考低档题,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
这类考试,学困生一般都取得理想的成绩,看到自己的成绩,学困生们心理无比喜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了自信。
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生数学的信心。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造情境是指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步,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作三角形使ab=5 bc=3 ∠b=30°,然后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三角形一模一样。
第二步,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作三角形使ab=5 ac=3 ∠b=30°,再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比较所剪的三角形的大小,这回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感到非常奇怪。
这样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三步让学生讨论,同
样是根据二边一角画三角形,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条件中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以疑激思。
第四步,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
通过以上这些过程的铺垫,从理论上得到这个公理也便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且起到使学困生精力集中,记忆深刻的作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
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教师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独立完成作业虽是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确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
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改变陈旧的、不适应现代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参与情境:“我”在超市购物,旭东超市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惠康超市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
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超市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困生也都跃跃欲试。
学生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与。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思
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
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性所要达到的目的。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现实数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开展探究性活动。
例如,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我在一开始播放了一段mtv,展示了中国第一座独塔斜拉桥的风采,继而让学生估计,这座独塔斜拉桥的高度。
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开了,最后大至有二种观点:一是以桥上的车为参照物,估计大至高度,二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来计算桥的高度。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二种观点比较好,估计高度比较准确。
在此基础上,继续问学生,如果是早上或傍晚,这种方法好不好?(这时塔的投影在水面,没法测量)有没有别的估算方法?学生觉得这一问题非常实在,纷纷讨论开了,教师再次播放桥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桥的结构特点,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时有同学观察到了钢索是平行线,于是很自
然地想到任意平行线分线段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已动手测算一下、猜想一下,然后在《几何画板》上画三条平行直线l1、l2、l3,二条直线ac、a1c1与l1、l2、l3相交,让学生观察:①、转动直线ac或a1c1,观察ab、a1b1、bc、b1c1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它们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②、平行移动l2,观察ab、a1b1、bc、b1c1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它们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③、通过观察,寻找这些量在变化过程中是否蕴藏着不变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长度、比值的变化,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为估算塔高找到了理论依据。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上不去。
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
”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
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
一是口诀法:“同大则取大;同小则取小;大
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则无解。
”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
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为此,我们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
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
这对学困生特别有利,课内补强于课外补,大大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练习归为六类:基本性练习、单一练习、对比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实践性练习。
应该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练在点子上,多次反馈,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耐心指导,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审题细致、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转化学困生实践的讨论。
初步调查和实践的结论表明:如果给学困生辅以一定的学习条
件,他们均能达到合格的水平。
这是对我们积极转化学困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大鼓舞和有力依据。
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因素是初中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的不适应。
这些不适应的形式与以前学习时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是知识缺陷日积月累的结果;其次是学困生要求的非形式化与数学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矛盾。
一定的教学干预措施能逐步排除知识结构的障碍。
另一方面,学困生主体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情境化和科学化,这对学困生个性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也有积极的作用,这些都为学困生的转困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认为: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现代化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学困生转化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拓宽改革面,加大实践力度,把对策集中到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困生学与教师教的依附关系上,继续进行探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科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宝昆实用教学技术教学科学出版社
[3] 党乐群实用教学艺术与技巧云南科技出版社
[4] 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李全生农村“怕子成龙”现象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6期
[6] 佚名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http:
//
[7] 韩璐学习困难成因分析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