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
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162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何仁香1 谭 鹏2(1.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新疆 喀什 844000;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摘 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应该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大的基础。
本文在简要阐述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在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特点以及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几点关于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引言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够将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其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能够将这些理论与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专业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当前阶段,我国还没有颁布统一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或者认证条例等。
其中不同的院校以及学科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的标准来进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通常情况下“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与标准就是需要获得本学科或者本专业中级以上实践工作的技术职称,并且在近五年内,其中有两年以及两年以上的一线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的经历,能够全面教育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
此外,有的教师还需要有参加应用技术研究的经历。
当前阶段很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其实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很多学校误以为只要持有“双证”就应该是“双师”,其实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该客观对待和理解,无论是从职称还是从职务的角度来看,只要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并且能够具备相关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可以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相比较其他学科和专业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相对更强一点,也正因如此,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与其他普通专业相比,应该对其“双师型”专业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伍建设 问题的有效对策。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 ;双师型” “ 教师 ; 存在问题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G 5 . 4 1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7 121 ) .040 0210 (0 00 04-2 2 们缺乏临床经验 ,医师” “ 们欠缺教学理论和教学艺术 。教师 和医师在 资格认定 、 职称评 定 、 度考核等 方面均有不 同的 年
担哪些课程 的教师应 该是 “ 双师 型” 教师还 界定不清 。综观
李 时 珍 、 鹊 、 仲 景 及 其 他 古 今 名 家 , 今 天 的标 准 衡 量 , 扁 张 以
家 门进学校 门, 从学校 门又进学校 门的道路 , 并沿 着“ 助教一 讲师一 副教授一教授” 的培养模式 进行继续教育 。后者则是 从学校毕业后进 入医 院先 成医师 , 后为 “ 师” 他们走 的是 教 ,
力, 较强 的科 研 能 力 , 良好 的语 言表 达 能 力 、 织 管 理 能 力 及 组
2“ .两家人” 意识 。对职业 为“ 教师” 的教师而言 , 他们端 的是学校的饭碗 , 的是“ 学系列 ” 评 教 的职称 , 在考核教学 重
和科研 , 承担 I 临床工作 的价值得不 到应 有的体现 。况且 , 高 校对教师高学历的要求及扩招后教学任务的 日益繁重 , 他们 的临床工作 时间客观上也 得不到 应有 的保 障。而对职业为 “ 医师” 的教师而言 , 的是 “ 端 医院饭碗 ”评 的是“ , 医疗 系列 ”
他 们 是 具有 系统 理 论 知 识 的 医师 。近 年 来 , 多 医 学 院 校 都 许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力量,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任。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以传统学科背景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
这导致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亟待改进。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被动接受培养的模式,只注重单一学科的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包括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行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师培养基地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亟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重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开设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从制度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声誉。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因此应给予他们相应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从事这一岗位。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建立起行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可和评价体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但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培养方式、加强继续教育和建立激励机制等途径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只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高卫生中职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看法论文
提高卫生中职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看法【摘要】探索如何提高卫生类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
本文提出卫生类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做法为例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做法。
【关键词】卫生类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卫生类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县级、乡、社区医院、妇幼保建院等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护人员,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卫生类中职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也是存在以下几种看法:(一)是“双证”即“双师”说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教师通过考试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可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判断“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
一般来说卫生类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
这种说法重视的是教师手上有多少证书。
(二)是“双职称”即“双师”说部分教育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医师、护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主治医师;讲师+主管护师”。
这种说法看重的是职称,我们认为在基层单位职称的评聘除了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学历相关联,还和职称岗位是否有空缺等一些非确定因素有关。
(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也有部分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医师(护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名教师他既懂教育学(有教学能力)又是一名好医生(护士)(有较强的医学实践能力)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能力。
这种说法更注重的是教师的实际能力,我们认为相对比较符合卫生类职业学校的对教师的要求。
(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说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构成比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不同来源”的教师,一方面有来源学校的学术水平很高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医院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做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是高职院校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虽然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在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相应的能力;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但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
这种教师队伍结构限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 教育教学理念滞后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滞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这就使得教师没有受到足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熏陶,无法成为双师型教师。
3. 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够科学和系统。
教师培训仍然停留在表面功夫,无法真正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鼓励专业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要鼓励普通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这样既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2.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机制的建设,推动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的机会。
还可以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4. 提升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后,不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 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的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呼唤
▲从培养目标看“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其必要性。 ▲从专业建设看“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其客观性。 2、高职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学院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短、平、快 !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素质结构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素质结构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理想的教师 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必须 具备的。
双师型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科 学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必须有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 资格证书。
掌握专业技术,并能分析再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技术 操作,及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会使用设备,并教会学生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 法,教会学生独立使用设备 会制造产品,并能进行产品制造教学,指导学生制造产品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进行产品创新并能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创新 具备组织学生进行行业分析,预测产品发展趋势,并对学 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以适应这种趋势的需求
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 议 四、高职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1、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与本专业密 切相关的第二专业技术职称的申报和评审,或行业资 格证的考评。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特许资 格证书。 ★制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方面的优秀成果评优制度。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也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是备受关注。
双师型教师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是适应当今教育需求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状分析1.培养模式不够多样化当前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往往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无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2.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作为指导,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师资力量还比较匮乏,制约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
3.实习实践环节不足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需要通过实习实践环节来培养的,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二、建议高职院校应该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习,亲身体验教学工作,以培养其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建设,引进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为其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
3.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相关实践性教学课程,例如教学实习、课堂教学演示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景,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技巧。
5.加强师生交流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借鉴其教学经验和方法,以提升其教学水平和技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
而双师型教师则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也拥有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知识。
他们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1. 教育理论知识不足在高职院校,一些双师型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着不足。
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很好地运用教育理论,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学历层次不够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
3. 教学方法与理念滞后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但是目前一些双师型教师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导致教学方法和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1. 增强教育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应该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加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实践。
2.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力度,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
同时要重视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 推广现代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4. 加强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合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一、引言“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
在医学专业中,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医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医学教师只重视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问题。
这种情况导致医学教育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应用,培养出来的医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解决方案为了建设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临床工作,不仅培养医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能积累丰富临床经验。
学校可以与医院合作,为教师提供参与临床工作的机会。
2.加强医学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医学教师应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研讨会、讲座和培训课程,提高医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鼓励医学教师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
医学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和学术领域。
4.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医学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医生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并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
四、总结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医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并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一、加强培训和提升教师能力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参观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等方式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等,培养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师配置和课程设置在学校内部,可以优化教师的配置,将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两个角色。
主讲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科知识,辅导教师则负责与学生进行互动、辅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结合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
三、加强团队合作和协同教学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行协同教学。
通过团队合作,教师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和互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互相观摩课堂、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双师型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团队,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五、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课、教师自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如提供职称评聘、奖励优秀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等,以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加强家校合作总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师配置、加强团队合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措施,可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优化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论文
浅谈优化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摘要:医学技能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特殊专业,担负着培养高级医务技术人才的责任,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和医学事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面对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优化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各大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医学技能专业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特殊专业,工作对象是高度复杂的人。
我们要培养医德高尚、医学技能高超的医学技术人才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就必须构建合理高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医学技能专业教师的素质,而目前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致使医学技能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两张皮:学生动手能力差,操作困难;面对实习有恐惧感,进而对学习本专业信心下降。
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方面着手探讨优化的方法,以期改善现状,提高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质量。
一、高职院校医学技能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1.“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都已经拿到了相关的医学技能证书,但是大多数只是为了获取证书而考证,在应付了学校的检查和考核后,证书就被束之高阁,而在考证中培养的学习能力大于实践能力。
2.现任专职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经验。
由于大多数医学教师的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专业实践经验或临床经验,对学生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要求。
3.师生比例异常与专职教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院校大力扩招,使得高职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医学类,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专职教师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在医院进修并得到提高。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作者:王利伟许承志刘娜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4期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受训人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人员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和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建议一、引言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量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已从理论型逐渐向技术型、技能型转变。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以知行相长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了当前高校工作的重点。
“双师型”教师的表述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强调教育者既是熟悉本学科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教师,又是具备本职业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师[1][2]。
因此,“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属性,又兼顾企业员工的属性[3],而且作为复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必须有效将这两种属性有机整合。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还可以增强受训人员的任职能力。
但应看到,由于在教育理念、人员素质能力、评价激励机制和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相关问题及原因,提出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改进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传统观念对教育理念影响。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误认为高校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受此观念影响,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个人业务能力提升方面倾向于个人理论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忽视实践能力的培训。
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会把精力集中在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浅谈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
浅谈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相关内容。
首先介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阐述了该培养模式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情况,并分析了其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接着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际效果。
结合现有研究,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医学本科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促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概念,特点,实施,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实践案例,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本科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完善,培养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医学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传统的医学本科教师培养模式中,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的培养,导致部分医学教师虽然医学水平高,但教学能力有限。
探索和建立双师型医学教师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医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医学本科“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意义广泛而深远,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间合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教育模式的意义,对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概念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指由专业教师和临床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和学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临床导师则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
双师型教师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实用共促进”,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由于 教 学 工 作 带来 的 经 济 收 入 较 临 床 低, 导 致 具 有 专 业 技 能 的 专 任 教 师 向 临 床 方 向外 流 , 临床医生 参与 教学愿 望不 强。 “ 双 师型 ” 教 师 是 理 论 知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都 有 较 高 水平 或 造 诣 的 教 师 , 承担 的 工 作 任 务也更为繁重 , 应 制定 与 “ 双 师型” 教 师 相 关的激 励政 策 , 使 其在晋 升职 称 、 课 时 酬 金、 学 习进修等 方面享有 相对 倾斜 待遇 , 以促 进 “ 双师型 ” 师 资 队 伍 人 员 的 建 设 和
20 1 3 NO 2 9
0h l n a E du ca t i on l n n ova t l O n Her el d
科 教 论 坛
医学 院 校 ‘ ‘ 双 师型 "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思 考
孙 丹 丹
( 吉林 医药 学院 口腔 影像 系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3 )
还 须 谨 守 医 疗 行 业 的 职 业道 德 , 按 照行 业 中的 准 则 与 规 范 行 事 。 其次 , 医学 院 校 的 绝 大 部 分 教 师 是 非 师范 类 毕 业 生 , 缺 乏 教 育理 论 、 教学技能 、 心 理 学 等 方 面 的学 习 背 景 , 限 制 了教 9 i f i 教 学 能力的发展 。 这 一 问 题 必 须 通 过 职 前 培 训 及个 人 主 动 学 习 等 手 段 加 以 解 决 , 要 有 意识地关注教学 专业研究 , 增 加 对 教 育 规 律地认识 , 多 方位 地 提 高 在 教 学方 面 的 “ 专 业水平 ” 。 最后 , 教师除 了需 要对理论 内容做 出 准确的讲解外 , 还 要 具 有 良好 的 临 床 技 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一、现状分析1. 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培养模式不够灵活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较为固化,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环境比较差。
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4. 教师培训不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教师培训不足,目前教师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落后。
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策建议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优化“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结构,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增加实践环节的培养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和渠道,提高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培养结构,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1. 教师队伍规模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足,教师数量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师资不足,市场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队伍中来。
2. 教师素质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受学历、待遇等因素的限制,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愿意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不够高,无法满足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3. 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在教师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无法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对策建议1.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力度,通过提高待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队伍中来。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技术专家和行业精英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
2.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教学比赛、组织教学研讨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师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岗前培训、组织教学观摩、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对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不断增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下面,笔者将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建议进行探讨。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正在稳步提升,但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既能传授学科知识、也要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学等,这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导致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学知识的传授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2.培养模式单一现在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大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技能培训模式,如仅仅是让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等。
这种培训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缺少整体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深度挖掘,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使双师型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教育。
3.认识不够到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较高,指导教师应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但是,由于一些院校还存在着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他们还不能深入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及其作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的建议:1.每年组织双师型教师能力考核,以推动教师队伍能力的提高2.鼓励学校发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的平台3.加强教师源头培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后备力量提供有力支持4.以学生为中心,以“双师型”为核心,完善师生互动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5.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等工作,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中职卫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评教人员从评委 团队 中随机 产生 , 保证评 教的公正性 ; 把督导 评教、 随机评教有机结合 , 对评教 结果及时反馈 , 达到提 高教学
质量 的 目
一
【 3 ] t芳亮. “ 学评教” 操作过程 中的误差及调控 【 J 】 . 教学与管理 , 2 0 0 5 ( 1 2 ) :
近年来 , 国家给予卫生职业教育前所 未有 的高度重视和大
职卫校 “ 双师 型” 教师 的 内涵 概括 为 : 具有 教师 资格证 和讲师 ( 或 以上 ) 职称证 书 、 并有 临床 中级( 或 以上 ) 职称 的专兼 职教 师。 也就是说 , “ 双师型” 教师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 较高
光 心态 。
2 . 3 提高学 生的参与意识 强调评教 的 目的及其重 要性 , 引导 学生积极参 与 ; 征求 学 生意见 , 增加参与途径 , 比如可 以调查 问卷 或网络进行评教 ; 提 高学生参 与度 , 使评教结果 尽量接 近教师 的真实情况 ; 分阶段
进行 , 在学期前 、 中、 末各进 行一次 , 学 期前进行 可避免教师有
V0 1 - 3 2 2 01 4 N o . 1
中职 卫 校 “ 双 师 型 ”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探 讨
陈漪 静 , 孟 增 果
( 天水 市卫生学校 , 甘肃 天水 7 4 1 0 0 0 ) 摘 要: 卫 生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迫切 需要 大量 高素质的“ 双师型” 教师 , 加 强“ 双师型” 教 师队伍 建设是 中职卫校提 高教 学
的教学水平外 ,还 应有较强 的专业实 践能力和丰 富的临床经 验。其中临床实践能力 、 素质是“ 双师型” 教师的内容或 内涵 , 证
书职称 只是“ 双师型” 教师 的形式或外延l 2 l 。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收稿时间]2020-08-17[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背景下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有效路径研究——以泰州独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SJA24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鹏飞(1984—),男,山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人力资源处副处长,硕士,思政讲师,研究方向:独立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方彭华(1986—),男,安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摘要]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通过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培训基地、制订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路径来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满足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医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03-0092-032022年3University Education一、医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新医改的逐步推进,也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向应用型转变。
当前设置有医学类专业的206所本科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要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9年5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要求中高职院校在2019年要缩减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2013年第8期
黑龙江医学
H E l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V01.37,N o.8
A u92013777加强医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
姚伟红
(大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基础医学系,黑龙江大庆163312)
摘要: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素质标准,分析并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旨在为医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教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 ssr r1004-5775.2013.08.064
学科分类代码:310.99中图分类号:(3715文献标识码:B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蹒跚起步,到目前其在校生人数已占据了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1/4,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开发,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还将存在进一步扩张的趋势,这种快速的非线性扩张造成许多支持条件不能同步跟上,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高职院校特有属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成为职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引领者;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要有进行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也就是说,高职教师应符合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双师素质标准。
当前医学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还不容乐观,总体上实践能力偏弱,师资培养和引进上,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尚未从根本改观。
尽管已经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制度、双师素质教师的管理和动态考核制度,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流于形式,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欠缺,也没有真正发挥现有的双师素质教师在教学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策细化
我国国内关于双师素质教师界定的权威标准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高教厅[2004]16号);能够查阅到的国家有关高职教师的,双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的政策性文件有两个:一个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的第九条,一个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教厅[2002]5号),文件第五条。
目前,国内多数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培养工作还停留在目标和原则层面上,有关培训制度、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培训结果的考核、奖惩等问题还有待出台或细化。
2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高职教师的培训起步早,如德国、法国都有30多年的历史。
他们没有“双师”
作者简介:姚伟红,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这种明确的提法,但强调高职教师应具有“讲师+工程师”的复合素质,即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也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能力。
国外对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成功经验主要为管理机制健全,如:英、德、美等国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从法律高度来保证教师进修培训,并成立有专门的机构来领导和管理师资培训H]。
2.1培训基础坚实,资格标准严格
德国高校的职教师资专业学制为8学期,并且至少参加1年的实习工作,毕业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笔试和口试),毕业后做两年实习教师后要通过国家第二次考试,才能成为正式的职校教师;培训形式多元化,如德国各州、区都建立了教师进修机构,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3种不同类型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同时根据不同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悼1。
2.2培训经费充足
既有政府投资,如法国教育资助培训的经费,1996年达380亿法郎,又依靠企业部门的力量,动员和促使产业部门支持职工继续教育。
2.3兼职教师比重很大
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了保证教学与现场融合,从行业企业中大量聘用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知识、技能和经验带进课堂,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兼职教师占教师总量的50%一70%【3]。
3校企合作多途径培训
3.1定期开展培训
(1)教育教学观念培训:双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每年可从教育部或其他高职院校聘请专家来校讲座,系统讲授高职教育理论、内涵、特点、人才规模及发展趋势,高职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研究等,为提升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时充电。
(2)岗位技能培训:双师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新动向、新要求,每年需从相关企业聘请行业工程师或技术骨干,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岗位技能要求及岗位群之间的各种交叉知识,增加双师教师的间接岗位经验,使双师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岗位对新人行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第37卷7782013年第8期
黑龙江医学
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V01.37.N o.8
A ug.2013
综述
1型、2型糖尿病实验室诊断新进展
王宁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天津300222)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人分型;实验诊断
doi:10.3969/j.i ssn.1004—5775.2013.08.065
学科分类代码:320.244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以其起病隐匿,发病率高,合并症多而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然而围绕糖尿病分型讨论的争论一直不断,2006年G al e E A提出淡化糖尿病分型的观点…。
然而,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 D A)发表声明,依据1997年和2003年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对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再次予以界定,在《D i.abt es C ar e))杂志发表文章说明按照A D A的分型糖尿病可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在专家委员会的报告中规定:取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 D D M)和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N I D D M)的医学术语;保留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名称,用阿拉伯数字,不用罗马数字;保留妊娠期糖尿病(G D M);糖耐量减低(I G T)不作为一个亚型,而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取消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对糖尿病进行分类或分型的目的是为统一流行病患病率的标准,并研究其病因、病程、并发症以及寻找病因、并发症的防治,还可以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高血糖临床综合征,疾病谱复杂,I晦床表现多样,呈高度异质性,不同类型患者的防治方法及疗效差异极大。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分型诊断条件受限,导致防治困难重重。
但根据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1型和2型糖尿病在生理生化代谢方面还有许多不同,在传统的分型基础上出现了分型越来越细的倾向,其使用的指标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近年来1型、2型糖尿病在实验室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 D D M),临床常见为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尿糖、高尿酮经胰岛素治疗后缓解。
患者有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
起病急、代谢紊乱症状明显,患者需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
包括免疫介导和特发性两种亚型。
免疫介导糖尿病常有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存在,例如胰岛细胞抗体(I C A)、胰岛素自身抗体(I A 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 A一2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 A D A)等旧J。
传统用于糖尿病分型的检测指标包括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胰岛素抗体、胰岛素一C肽。
同时1型糖尿病与人类主要组织上相容复合物上的Ⅱ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 LA)密切相关联。
22型糖尿病
3.2增加实践锻炼,并为企业实践提供保障
(1)充分发挥校本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双师教师的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医院等校内外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技能。
必须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不仅专业课教师定期要到临床一线实践,而且医学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临床一线去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2)成立企业实践的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实践标准。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新型“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实践业绩评审标准,让现有在岗的中青年教师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自学、校本培训、岗位练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达到新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3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
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及准人制度,学校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发放岗位津贴(如设立被学校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双师津贴”)等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以促进参加进修培训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努力打造水平高、质量好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才能完成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于华梅.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2]周亚弟.德国职业教师继续教育见闻及思考[J].职教论坛,2003(2),15.
[3]吕中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编辑:李芳靖严亮)
(收稿日期:201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