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领悟诗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的精神品质;(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和朗读技巧;3. 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逢入京使》和《晚春》;2. 相关背景资料: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音频、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两首诗歌;(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2)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把握韵律节奏;(3)教师点评朗读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6. 课堂小结(2)学生自主整理学习笔记;7. 课后作业(1)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课外古诗词-《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明确〕 “杨花 榆荚” 虽然没有任 何姿色 , 无法像其 他花草那样呈现 8 / 13
(3) 结合写作背景 , 后两句诗 从另一角度思考 , 似乎是在启 示我们什么 ?
娇艳 , 吐露芳香 , 但是它们也不自 卑 , 不藏匿自己的 短处 , 而是加入了 “百般红紫”的 “斗芳菲”行列 , 将没有姿色的杨 花榆荚化作了漫 天雪花 , 翩翩起舞 纷飞。“无才思” 和“惟解”又一次 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 ,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以鲜 活的生命力 , 积极 向上的思想激情 , 进而更好地表达 了诗人珍惜春天、 珍惜时光的美好 愿望
3 / 13
激活求知欲
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 , 处 理得简单 , 收束得很干净利落 , 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 深情 , 寄至味于淡薄 , 颇有韵味。 3.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 , 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 , 这两 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 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 既自然、合 情合理 , 又别出心裁 , 诗人摄取 的生活镜头 , 有浓厚的边塞生活 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 , 很 有军旅生活的特色 , 描绘出彼此 行色匆匆的情景 , 因无纸笔而用 口信代家书 , 既合情合理 , 又给 人以新鲜之感。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 《晚春》
学 科: 语文 执教班级: 704
执教教师: 洪日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材分析 在本模块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梳理诗歌,并运用已有 知识储备,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深度,读出个性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 49 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 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 设计意图 ] 此 环节通过指导学 生朗读 , 让学生对 文本有一个整体 认识 , 并较熟练地 朗读全诗 , 为下面 的了解诗意奠定 基础。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古诗为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逢入京使》:通过诵读、解析这首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让学生理解诗人在边塞途中偶遇前往京城的使者,所引发的思乡之情及对国事的关注。
2.《晚春》:解读宋代诗人韩愈的这首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其次,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提前为学生梳理好这些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解释和巩固这些知识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也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这让我意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关键。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文学、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逢入京使》和《晚春》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手法。
举例:《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并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第二章:逢入京使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岑参的生活背景,以及逢入京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3 诗歌鉴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
第三章:晚春3.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韩愈的生活背景,以及晚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3.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诗歌鉴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
第四章:诗歌创作技巧分析4.1 逢入京使的创作技巧分析逢入京使中的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创作技巧。
4.2 晚春的创作技巧分析晚春中的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创作技巧。
4.3 创作技巧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诗歌主题探讨5.1 逢入京使的主题分析逢入京使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友情等。
5.2 晚春的主题分析晚春中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自然等。
5.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逢入京使与晚春的对比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创作背景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6.3 汇报与分享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对比分析的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七章:诗歌鉴赏方法7.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7.2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逢入京使和晚春进行鉴赏实践。
7.3 鉴赏心得交流学生之间分享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1、本诗作者是朝,世称“”,自谓“”,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
运用()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三、巩固练习四、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把握意境。
一、分析景物的方法⒈描写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
⒊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⒋动静角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⒌观察的层次:远看与近观,仰视平视与俯视;空间的上下、高低。
⒍感觉的角度: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二、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完整版)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1、本诗作者是___朝_______,世称“________”,自谓“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
运用()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三、巩固练习四、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把握意境。
一、分析景物的方法⒈描写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
⒊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⒋动静角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⒌观察的层次:远看与近观,仰视平视与俯视;空间的上下、高低。
⒍感觉的角度: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二、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3)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人、朋友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意识;(2)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翻译、解析等内容;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b.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解析(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字词含义、意象和修辞手法;b. 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欣赏(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景描绘,感受诗人的情感;b.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美景的想象和感受。
4. 诗歌创作(15分钟)a. 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b. 学生现场创作诗歌,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体会。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包括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
课后古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优秀教学设计
示例:“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散”字是飘散的意思,准确地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递到各地的情景,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五、【诗歌鉴赏】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想一想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4分)
明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作者远离故乡时苦闷、难过的心理。
课后古诗教学设计Leabharlann 课题《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晚春》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积累文学常识,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分析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3、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积累文学常识,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重点)
《逢入京使》
一、【走近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二、【背景链接】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角度简洁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中。
二、了解写作背景师:在读诗时,诗人的生平对揭开我们心头的疑问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那么,岑参写作这首诗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为后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
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两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能够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3. 唐代诗歌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韵律和意象的分析;3. 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知识等;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3.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唐代诗歌,复习相关知识;(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逢入京使》和《晚春》。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含义;(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和主题。
3.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强调唐代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逢入京使》和《晚春》两首诗歌;(2)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1)生自由读。(2)指名读。(3)点评。(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
(5)齐读。齐背。
3、疏通诗意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斗:竞争,比赛。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才思:才气,才华。惟解:只知道。漫天:遍布天空。
4.齐读。
3、再读古诗,赏析诗歌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3.赏析内容。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3)结合写作背景3.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冬天:《江雪》《梅花》等。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 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逢入京使》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 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重点:体会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 理解边塞诗的风格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知人论世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 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 两人立马而谈, 互叙寒温。
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 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 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1)初读, 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án)(2)再读, 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 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 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 再读诗歌。
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主课件配套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竹里馆》王维1、朗读指导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晚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歌。
本诗描绘了诗人王之涣在旅途中偶遇前往京城任职的使者,勾起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尚有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教育:教师通过朗读、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僻字词的解释。
4.讨论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表现手法。
幼儿园逢入京使教案中班
幼儿园逢入京使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逢入京使”;2.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如词语、歌谣等;3.通过手工制作做出与“逢入京使”相关的手工作品。
二、教学内容1.“逢入京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逢入京使”的相关词语:如“京城”、“御道”等;3.“逢入京使”的相关歌谣;4.手工制作:“逢入京使”的灯笼。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教师介绍“逢入京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唐朝时期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官员前往京城(长安)上报工作、奏请请示等;2.教师从手工、语言等方面介绍学习的内容,并引领学生感受相关的文化氛围和情感。
第二步:学习相关词语1.教师逐个介绍相关的词语,如“京城”,“御道”等;2.教师引领学生读写这些词语,并进行相关的语言运用练习;3.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字符游戏、听音辨字等。
第三步:学习相关歌谣1.教师介绍“逢入京使”的相关歌谣,如:“逢入京使送子玉,甘露降福九千岁……”;2.教师反复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掌握节奏和曲调;3.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手势表演。
第四步:手工制作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图文材料制作“逢入京使”的灯笼;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制作出自己的独特作品;3.制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团队协作、技能比拼等。
第五步:总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总结,并进行展示和分享;3.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逢入京使”;2.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如词语、歌谣等;3.学生能够通过手工制作做出与“逢入京使”相关的手工作品。
《逢入京使》《晚春》导学案(1)
《逢入京使》《晚春》诗二首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逢入京使》选自,其作者是,(朝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晚春》选自,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其作者是,字,世称。
是代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积累
1. 写出加粗打点字的正确读音,和所给拼音的正确字词。
①岑参
..②漫漫.③双袖.④相逢.
⑤榆荚
..⑥fāng fēi ⑦wéi( )解⑧ zuò( )雪飞
2.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入京使:(2)故园:(3)漫漫:
(4)龙钟:(5)凭:(6)传语:
(7)才思: (8)惟解:
三、默写
1. 故园东望路漫漫, 。
2. , 凭君传语报平安。
3. 草树知春不久归,。
4. , 惟解漫天作雪飞。
四、诗歌理解
1. 在《逢入京使》中请同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逢入京使》后两句的诗意是什么,请解释。
3.《晚春》的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暮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在《晚春》中请发挥想象,合理运用修辞、修辞,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导朗读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5、探究诗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天津市华明中学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题目
《逢入京使》、《晚春》
课型
新授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课时
1
备课人
郭爽
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的部分,是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假期意境背诵了这两首古诗,但是对诗歌还不是十分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而“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这里,“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2、朗读指导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3、赏析诗歌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3、背诵诗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教学难点:背诵诗词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协作讨论法
教Hale Waihona Puke 设备ppt教学设计
1、导入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小结4、作业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及用时
学习《逢入京使》唐岑参
1、关于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通过赏析诗歌,深入体会写作手法及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思念家乡,豪迈胸襟
晚春——抓住时机,迎接美好未来
课后反思
3、注释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诗词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凭借,依靠。
传语:捎口信。
4、诗词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了解作者
按节奏朗读诗歌
理解大意
理解思想感情
诵读诗歌
赏析诗歌
了解作者简介,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了解诗歌节奏
理解诗歌大意,为鉴赏诗歌内容做铺垫。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大意。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