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1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2.感知思乡诗的特征。

3.体会诗人的柔情与豪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1.设疑法2.归纳法3.合作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情是一首老歌,时光悠久依然铭记;乡情是一杯浓酒,千杯入肚更加火热;乡情是封家书,字字传递真心实意。

今天我们跟随岑参学习《逢入京使》,一同感受这份乡情。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诗歌温馨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师生点评。

3.齐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四、解说诗歌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写每句诗的内容。

示例: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眼泪沾湿双袖模糊容颜。

马上相逢可惜没有笔墨纸砚,只能托您给我的家人报平安。

五、品读诗句1. 诗人为什么东望故园呢?明确;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

而长安在诗人现在位置的东方,所以要东望故园。

2. 东望故园,诗人怎么了明确:东望故园,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诗人哭了,而且非常伤心。

诗人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

请同学说说积累的思乡诗。

微讲座1: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遭贬流放,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

诗人把生活中的见闻和独特的内心体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类诗,多充满绵绵的乡愁,抒发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或展现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念故乡,诗人要纸和笔做什么呢?明确:“逢”字照应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诗人要纸笔写家书,正好托故人带回故乡。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1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文题解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全诗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能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表现思乡与报国的深情。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与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唐之韵---岑参》视频、《逢入京使》朗读音频、音乐《Childhood -Memory》【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诗歌,导入新课以上学期学过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入课堂。

全班齐背,《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思乡诗,诗里传达出浓浓的思乡情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思乡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知人论世——知作者播放视频《唐之韵——边塞诗人岑参》,学生观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三、知人论世——知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3.《逢入京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京城偶遇使者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翻译并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难点:诗文的翻译和背诵,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作者简介、背景知识等。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注释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相关诗歌的例子,用于对比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标题《逢入京使》,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使者吗?作者在京城偶遇的使者是谁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诗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诗歌的例子,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绝诗,通过对出使京城的官员进行客观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安宁和江山社稷的思考与祈愿。

该诗形象地刻画了壮丽的盛世图景,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

同时,课外古诗词诵读也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本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逢入京使》的学习和感悟,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教学目标:•了解《逢入京使》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意境;•掌握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2. 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要点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赏析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逢入京使》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获得愉悦的文化享受。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应该向学生讲解《逢入京使》的背景故事,即唐代杜甫曾经两次赴京考试未能中举,于是在唐玄宗时期,他写了这首《逢入京使》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掌握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和赏析方法。

2. 教学过程(1)课堂热身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觉得文化传统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呢?•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接触过古诗词呢?通过这些问题,读懂学生的思想状态,缩小知识的距离,为后续学习铺好道路。

(2)课堂展示教师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朗诵,并在诵读后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环节是学生显示艺术才华和引领课堂氛围的重要机会。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并在表扬中适当加入指导和建议。

(3)课堂赏析在课堂赏析环节中,教师应该围绕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通过逐句解读来分析古诗中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逢入京使》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体味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

2.能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经过岁月的心河,沉淀成一杯杯叫做乡愁的美酒,醉了无数人的心。

今天,让我们走进岑参的诗歌《逢入京使》,一起品味他的乡愁。

二、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有《岑嘉州集》。

2.诗歌创作背景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三、解——诗题诗意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提示:七言绝句可以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也可以按四三节奏朗读。

)2.看视频,读出情感。

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和诗意。

(明确: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四、赏——名句佳作1.以“逢”为诗眼,引导学生分析全诗2.请同学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逢入京使》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逢入京使》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逢入京使》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逢入京使》是一首古代的文言文古诗,作者不详。

这首诗描写的是来自外地的使者来到京城,他们被迎接热烈,被欢迎,他们感到兴奋、惊讶和激动。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外来者的热情欢迎,以及外来者热烈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代人们对外来者的热
情欢迎。

3.让学生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2.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代人们对外来者的热情欢迎。

3.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代人们对外来者的热情欢迎。

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讨论:你们认为这张图片描绘的
是什么?
2.教师出示一首古诗《逢入京使》,让学生阅读,并讨论:这
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二)诗歌分析
1.教师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2.教师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古代人们对外来者的热情欢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意象与表达手法:分பைடு நூலகம்诗中的关键意象,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情感。
-诗词鉴赏方法:学会从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举例:《逢入京使》中“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通过“东望”和“路漫漫”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前路的遥远,是教学重点之一。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逢入京使》的背景、情感和艺术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逢入京使》。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背景和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这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起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逢入京使》的情感表达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之美、分析情感表达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2.教学难点
-诗词朗读的韵味: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朗读韵味,需要通过反复示范和练习,才能逐渐体会。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可能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理解困难,如“马上相逢无纸笔”中的“马上”象征着匆忙,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诗词表达手法的应用:理解了诗中的表达手法,但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可能不知如何运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逢入京使》岑参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知划读悟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双袖龙钟泪不干)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5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本诗写于诗人远涉边塞途中。

回望故乡,思乡之情正浓,忽逢入京使者,无奈没有纸笔,便传语拖带平安。

这首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不加雕琢却感人至深。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爱诗歌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本节课以“读”为线,教以赏析诗词的方法,并拓展大量诗词。

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品味文字,在读中体悟情感,在读中丰厚底蕴。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运用“品析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

3、积累相关诗词,感受古典诗词魅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品析关键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品析关键词”法,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要求学生提前积累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梦回唐朝唐诗赛会师:唐代是一个诗歌的盛世,在这里孕育了大批杰出的诗人,诞生了无数精彩的诗篇。

你能说出一个诗人的名字并背诵他的两句诗吗?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师:在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两度出塞,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他就是岑参。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逢入京使》。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诗人,背诵诗词,拓展学生的诗词积累,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并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感受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意。

2、学生代表朗读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诗入路逢入京使者,托其为家人捎去平安。

)诗人去往何处?你能不能根据诗中词句推测一下。

学生根据诗中词句推想。

(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可以看出诗人离开故乡,向西远行。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意,初步体会情感。

三、结合背景,理解情感唐天宝八载,诗人离开长安,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于是他告别了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21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研讨课教案_21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内容分析】《逢入京使》是岑参的七言绝,它截取了西征途中的一个横断面,并对其进行典型化的艺术概括,表达了思乡怀亲的强烈情感,具有普遍意义。

此诗不加雕琢,与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气息的边塞诗风格迥异,语言平淡朴实但又透露出丰富韵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研究重点】古典诗词历经了千年的流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深远。

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尤其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将民族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代代传承。

但在语文教学中,中学古诗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生学习的问题比较多。

这个现状让我们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反思,探寻更科学更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而当下应试教育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困扰,将初中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粹剥离了出来,使其变成“干尸”,要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应以“读”为主线贯穿诗歌教学,深入品析,细细挖掘。

本节课针对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教"提供一个范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读解古诗词,解决他们"学"的问题,我想“诵读——想象——品赏——创作”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四部曲”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怀。

(重点)2.分析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3.深入品析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接触,加之初中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基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应该存在大的问题,再之本诗歌内容极其简单。

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诗中凝练的语言特点理解较难,不能深刻感受诗中深远的意境,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感受诗歌意境美和中华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古诗词教学应具备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岑参的《逢入京使》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自然获得情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备课人何安婷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逢入京使》2.在朴素的语言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朴素的语言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在朴素的语言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积累古诗词名句的好习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我们常说,拿到一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做?(生:读)是的,首先要读,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立足于整首诗歌,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诗歌。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3、理解诗歌师: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1)诗歌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许多的讯息,对诗歌题目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歌,从这首诗的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2)出示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画出你们在梳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者你们认为这句话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同学们的感觉非常敏锐,通过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找到了这首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下面让我们结合关键字词更深入地思考,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诗歌短短四句话,作者最主要想要去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思乡)三、品读揣摩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1. 本诗最后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传语”即为捎口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
知划读悟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作者为了报效祖国,辞去一别,如此伤心流泪,那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
(园东望故路漫漫)齐读一遍
注释故园: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地点)。

此时作者在向那个方向行驶?(西行){实景}
离开家乡距离远吗?(很远)哪个词看的出来?(漫漫)
所以就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
带封家书回去,可一看,因为匆忙,望了带纸和笔,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就得出下面两句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老师总结:
是呀,有时身不由己,作者为了报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为了我们,只好奔波在外,他们何愁不想回到这个温馨的家里,何愁不想回到你们身边。

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就用一首歌来感谢父母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