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选标准

合集下载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附件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附件

附件1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申报说明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少,且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参赛作品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4.每个学校选送参赛作品总数不超过12件(独立学院单独申报),每人限报1件,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作品总数的1/2,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件。

管理学院“挑战杯”社科类比赛作品要求

管理学院“挑战杯”社科类比赛作品要求

管理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之社会调查报告计划书要求指导思想:引导和激励我院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调查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我院学生以创建优良校风学风为己任,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以及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进一步推动我院学风的建设和发展。

结合学校当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题教育活动,管理学院决定举办2011——2012学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作品内容与要求(一)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二)作品的基本要求:作品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蕴涵丰富的广东特色。

参赛队伍及要求:(一)参赛队伍:由个人或自由组队参赛(可跨级、班组队)。

(二)参赛要求: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1-7人参赛)⒈文档书写要求: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字数在15000字以内;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字数在8000字以内。

作品文本以标题3号宋体加粗,正文以4号仿宋体(文中小标题加粗)打印在A4纸上。

⒉每阶段比赛期间不应有人员变动,日后有关文件(如获奖证书等)以申报表登记的人员及其姓名为准。

⒊参赛作品当中不允许出现参赛队员及指导老师的姓名,如需提及,请使用“甲、乙、丙、丁”或“A、B、C、D”等符号代替。

⒋作品要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撰写完成,可参加展示。

参赛者必须拥有参赛作品的所有权,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等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其继续参赛和评奖的资格。

评分标准:(一)评分要点(满分100分)1. 可行性-------------------------------------10%(1)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合理(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4)论文和报告的完工周期及资金预算(特别是处于雏形或构思阶段的)2. 创新性-------------------------------------20%(1)是否有新见解(2)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4. 实用性------------------------------------10%(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5. 评委评审意见------------------------------40%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4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挑战杯评分标准

挑战杯评分标准

挑战杯评分标准挑战杯是一项旨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赛事,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参与。

在比赛中,评委们会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定,以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因此,了解挑战杯评分标准对于参赛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挑战杯评分标准,帮助参赛者更好地准备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首先,挑战杯评分标准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创新性是评定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参赛作品需要具有独特的创新点和新颖的思路。

其次,科学性要求参赛作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实用性是指参赛作品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最后,社会效益是评定作品的综合指标,需要考虑作品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其次,评分标准还包括项目的完整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项目的完整性要求参赛作品能够全面展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包括项目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方面。

论证的严谨性要求参赛作品的论据充分、逻辑清晰、推理严密,能够说服评委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此外,挑战杯评分标准还会考虑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个人的表现。

团队的合作能力是指参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能力,包括团队的组织、分工、沟通和协调等方面。

个人的表现则是指参赛者在比赛中的表现和作品展示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展示技巧等方面。

最后,评分标准还会考虑作品的完整性和展示方式。

作品的完整性要求参赛作品能够完整呈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包括项目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方面。

展示方式要求参赛者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使评委能够清晰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综上所述,了解挑战杯评分标准对于参赛者来说至关重要。

参赛者需要在准备和展示作品时,充分考虑评分标准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展现项目的完整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发挥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个人的表现,恰当地运用各种展示方式,从而赢得评委的青睐,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比赛中,评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参赛作品的成绩和排名。

本文将介绍第十七届挑战杯的评分标准。

一、创新性创新性是评分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赛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前瞻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二、科学性科学性是评分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参赛作品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科学性、技术含量、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

三、实用性实用性是评分标准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参赛作品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实用性、操作性、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评分。

四、完整性完整性是评分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参赛作品必须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全面地展示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完整性、系统性、展示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

五、论文质量论文质量是评分标准的最后一个指标。

参赛作品必须具有良好的论文质量,包括论文结构、语言表达、数据分析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论文质量、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和论文质量五个方面。

参赛作品必须符合这些评分标准,才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和排名。

希望广大大学生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挑战杯评分标准

挑战杯评分标准

挑战杯评分标准挑战杯是一项旨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评分标准是评价作品质量和评定获奖名次的重要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挑战杯评分标准,帮助参赛者更好地了解评分要点,提高作品质量,争取更好的成绩。

一、创新性(20分)。

作品的创新性是评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性包括技术创新、思想创新、应用创新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创新点、解决方案的新颖性、对现有技术或理论的突破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创新性越高,得分越高。

二、实用性(20分)。

作品的实用性是评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实用性包括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实际应用前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实用性越强,得分越高。

三、完整性(15分)。

作品的完整性是评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完整性包括作品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实验数据、成果展示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设计合理性、方案可行性、数据可靠性、成果可展示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完整性越好,得分越高。

四、论证性(15分)。

作品的论证性是评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证性包括作品的理论依据、实验论证、结论推导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推断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论证性越强,得分越高。

五、创意表达(15分)。

作品的创意表达是评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创意表达包括作品的展示方式、交流效果、创意设计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展示效果、交流能力、创意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创意表达越好,得分越高。

六、工作量(15分)。

作品的工作量是评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工作量包括作品的研究深度、实验难度、创新成果等方面。

评委会将根据作品的研究深度、实验难度、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分。

作品的工作量越大,得分越高。

综上所述,挑战杯评分标准涵盖了作品的多个方面,参赛者在准备作品时应当全面考虑评分要点,努力提高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完整性、论证性、创意表达和工作量,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一、“挑战杯”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

附件一: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
A类(自然科技类学术论文作品)
①科学性(占50%):
科学意义(15%)
研究方法合理性(15%)
结论重要性(20%)
②先进性(占30%):
先进程度(10%)
创新程度(10%)
难度(10%)
③现实意义(占20%):
应用价值(10%)
影响范围(10%)
B类(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类作品)
①科学性(占30%):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0%)
论据的严密性与论据可靠性(10%)
论据的正确性(10%)
②先进性(占35%):
创新程度(15%)
难易程度(10%)
学术水平(10%)
③现实意义(占3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
影响范围(15%)
C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
①科学性(占25%):
技术意义(15%)
技术方案合理性(10%)
②先进性(占30%):
先进程度(10%)
创新程度(10%)
复杂程度(10%)
③现实意义(占45%):
经济效益(20%)
推广价值(15%)
成熟程度(10%)。

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

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

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第十八届挑战杯大赛是一项面向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大赛,旨在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公平和客观性,大赛组委会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

以下是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创新性与科技含量(30分)创新性是评价一个项目的核心指标。

评审将综合考察项目的独创性、前瞻性、突破性以及科技含量。

项目的创新性表现在研究思路、方法、技术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

二、项目的实用性与应用前景(20分)一个好的项目需要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审将考察项目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具有发展潜力。

三、论证的完整性与深度(15分)项目的论证需要全面和深入,评审将评估项目论证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项目所使用的数据和实验是可靠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

四、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15分)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是评价一个项目可靠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评审将评估项目数据分析的方法的合理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五、成果及影响力(10分)评审将考察项目的成果和影响力,包括项目的成果产出、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技术转化等方面的情况。

项目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以及是否在相关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六、团队合作与个人表现(10分)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同样重要。

评审将考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个人在项目中的工作表现。

包括团队合作的默契程度、个人对项目的贡献以及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等方面。

以上便是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的详细介绍。

这套标准旨在全面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通过评审,挑战杯大赛能够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2017“挑战杯”人文社科类指导要点

2017“挑战杯”人文社科类指导要点

3 选题
3 选题
3 选题
3 选题
4 申报书与附件的写作
1、作品名称要能够打动人,要让人看了之后对你的内容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作品名称也可以决定是否可以过关。作品的 名字是由选题的方向和研究内容决定的,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俗语。 尽量让题目有趣、有代表意义。
4 申报书与附件的写作
5 参赛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作品的先进性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
作者
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 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 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 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 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南阳理工学院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指导要点
汇报人:李晓霞 2017-03-28


1. 挑战杯赛事简介
2.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流程
3. 选题 4. 申报书与附件的写作
5. 参赛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挑战杯赛事简介
1
“挑战杯”简介 “挑战杯” 赛事分为两个部分: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
作品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与时代发展相一致。 比如:经济新常态、反全球化、环境治理、绿色、创新、创业
3 选题
2
作品的先进性
1.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
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 作品必须有创新性; 3. 最好有第三方的评价

3、第十四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实施细则

3、第十四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实施细则

第十四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实施细则(拟定稿)一、评审委员会组成1、评审委员会由团市委、市委教育工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市学联聘请的专家组成。

2、评审委员会设几个专业组,由主办单位决定人选。

各组设组长一名主持评审组的工作,并可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裁定。

3、评审委员会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组成秘书处,负责程序组织服务、技术保障服务工作。

二、奖励比例和评审原则1、参赛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科技制作(A、B两类)按特、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

评审委员会对各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50% 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获奖作品,其中40% 获得三等奖,其余60% 进入终审决赛,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特、一、二、三等奖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10%、20%、30%、40%。

2、评审注意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上的差异。

因此,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各等奖的奖数,与三类作品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间的比例,应基本一致。

3、评审过程中综合考察评审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和综合权重四方面因素。

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3.“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本格式和评审规则

3.“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本格式和评审规则

3.“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文本格式说明: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其中3人(包括3人)的项目视为个人项目并须填写A1表,超过3人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并填写A2表。

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

所有申报者必须填报D表,可根据情况填写C 表。

科技发明制作项目分为Ⅰ类(科技含量较高)和Ⅱ类(投入较少的小发明)。

A表申报者情况A1 个人项目包括申报者情况、合作者情况、资格认定A2 集体项目包括申报者代表情况、合作者情况、资格认定B表申报作品情况B1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作品不在此列)包括:作品分类;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论文文摘;申报材料清单;文献的检索目录等。

B2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作品所属领域;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作品摘要;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调查方式;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等。

B3 科技发明制作(本表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包括:作品分类;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技术性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作品所处阶段;技术转让方式;作品可展示的形式;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专利申报情况等。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1.申报者可根据作品类别和情况填写;2.填写此栏有助于评审。

D表推荐者情况及作品的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的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本办法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

一、评选方式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评选采取计分制,主办单位根据各项评分指标,计算最后总得分,按排名先后确定获奖单位。

评选基础分为100分,总分不限。

二、评选名额每届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

三、评分标准1.重视程度(1)成立相应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并及时上报全国组委会加30分。

(2)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加50分。

(3)党政领导对活动高度重视,省部级以上领导出席本省活动每位加20分,省级团委书记、科协主席、教育厅长等出席每人加5分。

(4)符合竞赛宗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竞赛规章、制度等指导本地活动加20分。

(5)主办单位组织召开会议,要求参会人员涉及省级团委分管领导或学校部负责同志时,按要求出席会议加30分,因故无法出席但委派其他同志参加会议加20分,缺席会议扣10分。

主办单位组织培训班或其它活动,要求保证参加人员时,按照要求完成加10分,每缺一人扣10分。

2.推进情况(1)按要求及时上报参赛作品加20分,延迟报送每天扣10分。

(2)在上报到全国组委会的作品中审查出不符合要求的每件扣20分。

(3)终审决赛期间,按要求制作展板,按时布展、及时撤展加20分,延迟布展或撤展每天扣10分。

(4)按要求上报有关材料加10分,延迟报送每天扣5分。

3.作品质量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获得特等奖每件加4分,一等奖每件加3分,二等奖每件加2分,三等奖每件加1分。

4.成果转化组织省级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展览、转让活动加10分。

符合竞赛宗旨,探索工作新载体,创新活动方式,效果明显加10分。

5.新闻宣传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挑战杯”竞赛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营造氛围。

其中,中央级媒体对活动有关情况进行报道,每篇加10分;省级媒体对活动有关情况进行报到,每篇加5分。

提升作品质量

提升作品质量

(八)打印、装帧要求
• 1.作品不单独设计封面,统一使用作品申报书封面 作为作品的封面。 封面采用230gA4纸打印,胶装。 • 2.其他内容采用70gA4纸正反两面打印,不建议 彩打,尽量黑白打印。 • 3.正文采用楷体4号字排版 • 4.排版注意美观大方
祝大家取得优异成绩!
(二)申报形式
• 1、个人作品 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 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为 第一作者,申报个人作品的,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 得超过两人;
(二)申报形式
• 2、集体作品: 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 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须均为 学生,且不超过六人。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 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 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6.为增强作品展示效果,可以将工作日志、实验原 始记录、数据资料等进行编排作为附件附在正文 后,便于评为翻阅和检视,充分展示作品的完整 性和自主性
(七)温馨提示
1.申报书当作作品来填写 1)不要有遗漏 2)切中主题 3)推荐信最好手写,必须手签
2.作品要找对所属学科 经常出现的问题 1)把工具当研究对象 如: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区域经济论文 2)把手段当研究对象 如:用计算机手段控制某金属材料
(四)正文
• 1、抓住问题的要害 什么问题,现状如何,问题的实质,产生的 原因必须深刻地进行阐述和分析 • 2、提出解决的方法 解决的方法有针对性,同时具备科学性、现 实性、创新型
(五)语言表达
• 1.没有错别字和语句错误 • 2.表达准确,符合逻辑 • 3.语句简洁明了,尽量避免冗长
(六)其他要求
• 1.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 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 云亦云。 • 2.掌握多种表达技巧:图标、附录、加注 ……,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
第十七届挑战杯评分标准如下:
一、选题创意(20分)
1.选题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选题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3.选题创意新颖、特别、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二、方案设计(20分)
1.方案设计思路清晰、合理;
2.方案设计是否符合项目要求;
3.方案设计是否在技术创新、装备改进、理论创新等方面有特色和亮点。

三、实用效果(20分)
1.方案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目标;
2.方案实施后是否有明显的效益提升;
3.方案实施后是否得到了实际应用和推广。

四、技术难度与创新性(20分)
1.方案中技术难度的大小;
2.方案中是否有原创性的技术创新;
3.对于已有的技术是否有创新性的应用。

五、学术水平(20分)
1.方案符合学术规范性、学术操守;
2.方案是否在某些领域(如工程、科学、经济、管理等)具有创新性;
3.方案是否在学科交叉方面有新的尝试。

以上为挑战杯评分标准,评分以分数最高的评委打出的总分为准。

挑战杯策划(附评分表及评分细则)资料

挑战杯策划(附评分表及评分细则)资料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事策划校科协竞赛部2011年3月6日一、初评时间:3月由校内专家老师从全校申报的作品当中按照评审要求评选出一百份左右的优秀作品进入复赛。

并在3月底通知进入复赛的团队,帮助他们了解秘密答辩各环节并帮助他们进行准备。

二、复赛时间:三月下旬复赛形式为秘密答辩,根据作品类别和团队参赛选手所属院系进行分组抽签,设置四个答辩现场,每个答辩现场设三位评审老师,并一位记时员和一位服务人员(由于答辩过程为秘密答辩,所以现场不设观众)。

另设四个等候教室,供参赛选手等候,每个等候教室设两名工作人员,并由工作人员按次序逐个引领参赛团队进入答辩现场。

答辩流程:1、正式陈述:每团队由一名队员作为宣讲人,介绍团队成员,并对宣讲作品进行陈述。

陈述过程可借助PPT等工具对作品进行讲解,本环节只由宣讲人进行陈述,其他队员不做补充。

陈述时间为八分钟。

2、答辩环节:此环节由评委根据团队参赛作品对团队选手进行提问。

评委可指定选手进行回答,由其他选手进行补充。

如未指定选手回答,可由选手自由回答和补充。

评委提问问题个数不限,提问和回答时间总计为五分钟。

注:1、团队选手必须正装出席,否则将作扣分处理。

2、比赛中设有计时人员,陈述与回答环节最后一分钟均有提示。

时间终止,选手必须停止答辩。

三、决赛时间:4月15日左右地点:1—219主持人:2名嘉宾:评审团:十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参赛团队:十支左右进入决赛团队形式:公开答辩答辩流程:与复赛相同礼仪:(4名)计时员:(2名)计分员:(4名)后勤人员:(10名)注:1、十支团队根据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陈述与答辩环节,选手必须正装出席,否则予以酌情扣分。

2、决赛由评审团现场打分并由工作人员计算整理评选出前三名优秀团队及其作品并进行现场颁奖。

3、现场工作人员均正装出席并注意维持现场纪律和帮助选手进行参赛各项事宜。

另附附1 ——评审标准附2 ——评分表附3 ——复赛选手须知附4 ——决赛选手须知附1 —评审标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A类(自然科技类学术论文作品)①科学性(占50%):科学意义(15%)研究方法合理性(15%)结论重要性(20%)②先进性(占30%):先进程度(10%)创新程度(10%)难度(10%)③现实意义(占20%):应用价值(10%)影响范围(10%)B类(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类作品)①科学性(占30%):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0%)论据的严密性与论据可靠性(10%)数据准确,调查广泛(10%)②先进性(占35%):创新程度(15%)难易程度(10%)学术水平(10%)③现实意义(占3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影响范围(15%)C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①科学性(占25%):技术意义(15%)技术方案合理性(10%)②先进性(占30%):先进程度(10%)创新程度(10%)复杂程度(10%)③现实意义(占45%):经济效益(20%)推广价值(15%)成熟程度(10%)请评委根据以上标准及选手表现对作品综合打分。

校“挑战杯”竞赛章程、评身审规则和申报书

校“挑战杯”竞赛章程、评身审规则和申报书

附件1:“挑战杯”扬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扬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

一般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挑战杯”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四条“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文学艺术创作四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览、交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的日常工作领导机构是校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由校领导、有关部门及各学院负责人组成。

组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3名。

第六条校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协商议决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七条校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名。

第八条设立校评审委员会,由各学科专家组成。

评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评委会一旦批准成立,则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九条校评委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阅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质询;3.确定获奖作品等次。

第十条各学院负责本院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形式审查与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第十一条凡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中国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中山大学10届挑战杯参赛须知

中山大学10届挑战杯参赛须知

第十一届挑战杯资料——参赛须知与作品要求参赛须知参赛者身份要求在比赛接受报名期间,凡中山大学所有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以个人名义或组建团队申报作品参赛。

为保证答辩和评审工作顺利进行,每队必须至少有一名成员在2009年7月前在校。

每支团队的所有成员必须为本校学生。

本活动鼓励参赛者跨院系,跨专业,文理科搭配组建团队。

同时主办方将在主题网站中开设“组队沙龙”专项栏目,允许所有所有学生在此栏目中发布相关信息。

本项比赛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本校老师作为本团队的指导老师,本项比赛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与指导老师以及该团队相应的支持。

有指导老师的参赛队伍必须在报名时提交指导老师的相关资料,并由指导老师在打印版的报名表中填写相应栏目。

指导老师不能算入团队成员。

参赛作品基本原则(1)科学性。

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发明创造要求过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

(2)创造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本次参赛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参赛者要注意在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3)合法性。

参赛作品不能是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法规有抵触的项目,也不能是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

作品要求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分类:甲类: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甲Ⅰ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限定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

甲Ⅱ.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及社会调查两项(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等方向)。

“挑战杯”申报书注意事项

“挑战杯”申报书注意事项

“挑战杯”申报书注意事项“挑战杯”申报书注意事项一、参赛作品类别(一)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作品进行评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推荐者所在单位(学院或系所)确认。

(二)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3. 科技发明制作类:内容与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相同,但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二、完整的参赛作品要求(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申报书+学术论文+支撑材料”注意事项:1、学术论文必须为中文,采用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含前言、试验方法、过程、结果、讨论、结论等),字数在8000字以内。

2、支撑材料可包括已经发表的论文(论文作者要与作品作者相匹配)、与学术论文内容相关的照片、图片。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申报书+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支撑材料”注意事项:1、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

“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比标准[精华]

“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比标准[精华]

“挑战杯”社科论文审稿要点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

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社会科学论文所表述的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

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科学论文在表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与自然科学论文相比,有较大差异。

例如,自然科学论文多是用实验、数学方法来描述客观现象,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则多是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

自然科学论文具有鲜明清晰的结构,而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

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一、审结构结构是论文的形式。

形式是内容的反映。

一定的内容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完整的内容必然要求以完整的形式来表现。

而形式的残缺总是意味着内容的残缺。

编辑审稿,首先是对论文结构的考察,通过对论文结构是否完整的考察,来判断论文是否完整。

自然科学论文由引言、实验方法及设备、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构成,其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与之相较,社会科学论文的层次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同一性,即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即是提出问题。

对于自然科学论文,在引言中必须说明从事本项研究的理由,要说明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改进、完善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杯”社科论文审稿要点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

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社会科学论文所表述的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

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科学论文在表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与自然科学论文相比,有较大差异。

例如,自然科学论文多是用实验、数学方法来描述客观现象,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则多是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

自然科学论文具有鲜明清晰的结构,而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

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一、审结构结构是论文的形式。

形式是内容的反映。

一定的内容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完整的内容必然要求以完整的形式来表现。

而形式的残缺总是意味着内容的残缺。

编辑审稿,首先是对论文结构的考察,通过对论文结构是否完整的考察,来判断论文是否完整。

自然科学论文由引言、实验方法及设备、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构成,其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与之相较,社会科学论文的层次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同一性,即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即是提出问题。

对于自然科学论文,在引言中必须说明从事本项研究的理由,要说明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改进、完善的过程。

任何科学问题的提出,都不可能是脱离已有知识而凭空构想的。

因此,在引言部分必须交代清楚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这是引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缺少这一部分,就失去了本课题赖以成立的理由,失去了立题的基础。

同样,社会科学论文亦应在引论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对社会科学论文引论的审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一是看是否提出了问题,二是看提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论文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提出的问题是陈旧过时或荒诞不经或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那么,论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社会科学论文引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问题的突兀化所谓问题的突兀化,是指仅提出某一问题,而不述及有关这一问题产生的背景、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过的研究、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2.问题的模糊化所谓问题的模糊化,是指仅给出了论文所要涉及的某一领域、范围,却未能明确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的模糊化将导致论文题旨的泛化。

3.问题的非学术化所谓问题的非学术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无法在学术层面上展开,没有学术意义。

4.问题的重复化所谓问题的重复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缺少特殊性,没有新鲜感,不具有信息价值。

5.问题的非解化所谓问题的非解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而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者并未提出问题。

本论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然科学论文的本论是由实验、实验结果和讨论,或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构成,具有比较清楚的结构特征。

而社会科学论文的本论则是根据调查或统计结果,运用某种特定的理论,引用经典文献,进行逻辑推理来构成的。

由于其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故结构特征具有模糊性。

对论文本论部分进行审读,关键在于抓住两点,即看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谓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象内部的失衡性、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具有可实践性的理论及方法。

失去了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而若仅分析了问题,却未能提出解决的措施,亦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理论类,即所论及的问题属于纯粹的学术理论范畴,它可以与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也可以与现实问题保持某种距离;另一类是现实问题类,即所论及的问题是现实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由于类别不同,论文的论证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这是编辑在审稿中应当注意的。

学术理论类论文,大多是对某些长久的、没有得到公认的命题进行分析论证,或者是对某些已经得到公认的理论观点,指出其理论建构的裂罅与缺陷,进行新的质疑与辨析。

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引经据典,理论运演。

现实问题类论文,大多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其特点是所论及的问题对于社会具有现实利益性和亟待解决性。

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以具有可操作性为特征。

例如,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议性意见等。

编辑审稿时,要注意区分论文的类别,根据其特点,合理掌握评价的尺度,而不可僵化地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别的稿件,以免造成偏颇。

自然科学论文是用公式、图表、数字来论证问题的,具有精确性。

而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论文很少将论证数字化和公式化,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某些论文,还是应当要求其适当用公式、数字、图表等来进行表述的。

例如,一些经济类论文,应当以统计数字、计算公式等作为论证的依据,否则会失去可信性。

一些社会学类论文,也应当列出必要的数据,例如,社会调查的方法应当是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其结果应当予以量化。

我们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是,论点的提出缺少量化的根据。

例如,在谈到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笼统地说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而不能具体地指出根据某项调查的结果,有多少同学存在那些问题。

缺乏根据的立论,其论证过程就会是空中楼阁。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

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坎坷,终于到达了彼岸。

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在这里终于豁然开朗。

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规律终于浮出水面。

应当高屋建瓴地对研究过程加以归纳、提炼、总结,用精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研究成果。

然而,有相当多的论文,其结论部分,要么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未能予以归纳总结,要么是用情绪化的语言表述某种愿望,使结论变成了空洞的豪言壮语。

例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一定会……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这些套话是完全不必要的,它给人以虎头蛇尾匆忙收场的感觉。

二、审内容社会科学论文的内容审阅,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论文的价值审阅和错谬审阅。

错谬主要是指论文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的错误与疏漏。

能否纠错指谬,主要取决于编辑的文字功力,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对论文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其作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理论或见解,是否完整、合理地解释了某一社会现象,是否具有先进性。

依其价值水平的高低,社会科学论文可以分为两种,即低级层面的论文与高级层面的论文。

所谓低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虽然不具有重大贡献,但在一般意义上,有益无害,它是科学殿堂中的一片瓦、一块砖。

所谓高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某种突破,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与积累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或社会意义。

它是学术原野上的一股清风,社会天空中的一声惊雷。

无疑,编辑所期待、所关注的是高级层面的论文。

这些论文具有以下特点:1.敏感性即论文所阐述的学术及社会问题,是人们一般不愿提及的,因为它最能刺激人的思维神经,最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最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某种麻烦。

2.挑战性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某种理论体系或社会观念提出怀疑,如能成立,将产生重大影响。

3.复杂性即论文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其论证过程表现出多层次、多向度、多色彩、多元化。

它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风险性即论文对所述问题进行的论证具有相当程度的试错性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被确认为是错误的,将承担某种责任与后果。

风险与效果总是成正比的。

风险越大,其价值就越高。

具有高风险性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

5.奇异性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人们所不曾预料到的,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想象性,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并不荒诞,具有相当的美感和魅力。

6.完整性即论文的理论阐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难找到叙述中的破绽,无法将其中的任何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出去,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思维链条。

上述特点是高级层面的论文所具有的特征属性。

这些属性规定了论文价值的可能性。

编辑审稿,是在掌握了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

编辑对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对这种正确性具有的可能性进行估价,即论文所描述的理论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

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这些条件是:1.论据论据必须充分可信,否则无法证明其立论。

考察其论据是否充分可信,就是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第一手资料,看其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

如果一篇论文大量引用二手资料,且资料来源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是模糊的(例如,不指出资料的出处,而只说“据统计……”),则论文的价值及正确性就要受到怀疑。

学术论文所阐述的是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推证是基本的论述方式。

而推证必须合乎逻辑。

任何有悖于逻辑的推证都是站不住脚的。

常见一些论文,很少或根本不分析“因”,而只论述“果”。

例如,在论述我国加入 WTO后,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时,不是具体分析WTO的内涵及特点,而是笼统地谈我们应采取何种何种对策,给人以无的放矢的感觉。

再例如,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不深入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及其特征,而是罗列一大堆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缺乏说服力。

3.比较任何学术论文总是要提出某种新的理论、新的见解。

而要证明其正确性、先进性,总是要与旧的理论、旧的见解加以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如果一篇论文只是在叙述没有经过比较的某种新理论、新见解,那么,其正确性和新颖性是无从考察的。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判断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变动,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动。

价值观正确与否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变得模糊。

我们应该认识到,编辑是根据既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对稿件进行价值判断的,这种判断基本上是符合特定的时代要求的,是与特定的社会利益相符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