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表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
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 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应时及其发展趋势相
同。
• 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呈线性关
系。
• 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两种可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性
• 否:依据图形的表面特征 • 否:对两个图形分别编码,进行比较,匹配
• 存在的问题 • 有前行信息的实验中,被试进行心理旋转了吗? • 心理旋转的角度可否大于180°?
实验结果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60 120 180 240 300
反应时 准备时间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 心理旋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
• 深层表征(Deep Representation)
这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它分为本义表征(Literal Representation)和命题表征 (Proposition Representation)。本义表征说明某一客 体是什么样子;命题表征用于解释客体。从本义表征生出 表象涉及4个过程。
• ⑴被试对图画作出判断不仅不比字词慢,反而更快
⑵对不一致的图对的反应时大于对一致的图对,但对字词 的反应却没有这种差别。
• 这些结果说明,在长时记忆中确实有视觉编码,或者说既
有表象又有语言两种形式的信息编码。客体的大小主要是 以表象来表征的,语言信息需要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 而需时也较多。
• 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
•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 看两种颜色而要求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 生McCollough效应。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 条而要求它们想象红色与黄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
• 这表明,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上是与知觉机能等价
• 实验支持了Neisser(1976)的观点,即把表象看作是对
知觉的期待。先形成的第一个字母的表象起着期待作用, 因此,当两个字母的大小、方位相同时,对第二个字母的 加工就易于进行。如果第二个字母不同,就会调整期待, 使第二个字母的加工时间增长。
不同信息通道干扰
• 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
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 ,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在被试 学会操作之后开始对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感 觉性的测试。结果如右图所示。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 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 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心理扫描
•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
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 特性。
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视觉 表象之间有空间特性。
第二节 心理旋转
• 一、心理旋转概述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 1971)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分为三种情况, A为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 B为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 C为镜象对。正确反应为“不同”
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Hayes(1973)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
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 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AA AA
表象所携带的方位信息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知觉加工。
表象为知觉相应的客体做了准备,成为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 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验者说出目标动物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让被试
利用他的已构成的表象来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
• 结果:大象—兔子对的反应时要长于苍蝇—兔子对的反应
时。在形成大象—兔子和苍蝇—兔子的表象后,被试说大 象旁的兔子比苍蝇旁的兔子要小得多。故评定其主观表象 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 Kosslyn(1975)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实验通过训练
• 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做比较时,是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
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 判定。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是这类比较的基础。
• 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
为每秒53度。
• 被试的内省报告中证实了这一点。
• 平面对和立体对的比较模式是相同的,说明在三维空间中
跳跃的? Metzler(1973)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根据以前 的研究成果,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验。延 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验结果进行。来证明心理 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 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
• 实验结果如下图:
• 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
• 结果是,随着被试扫描距离的增加,反应时也相应地增加
。说明表象同知觉的图片一样具有空间特性。它是一种独 立的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图画,而不是一种副现象。
• 比较实验 • 实验者说出第二个地名后,尽快判定是否存在,不要求进
行扫描。
结果,两个地点的距离不影响反应时间。
争论
• Pylyshyn(1981)认为, Kosslyn等人的实验中,被试
并没有真的对表象进行扫描,只是对任务的要求做出反应 。
• 被试被要求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使他们的反应
时得以调整,以与他们的有关知觉经验相适应,外表看起 来好像是进行内部扫描的样子。
二、大小效应
•
实验中,先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
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或小的动物(如苍蝇)旁边。然后
• 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
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强调 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
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
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 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 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记忆和语
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 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材料分 为言语和图象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上面的图 文一致,下面的不一致。
使被试形成四种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6倍。 实验时主试首先说出一种颜色和一个动物,要求被试
把该动物想象成与颜色框一样大。然后就动物身上是否具 备某一特征请被试进行真伪判定,记录反应时。
绿色
红色
蓝色
黄色
• 实验结果表明:
表象的物体越大,则被试对其特征进行真伪判定所需 的反应越小。表明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评定主 观表象较大的客体,表象过程存在大小效应。
和二维平面上的旋转都是同样易于想象的。
二、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 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 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 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 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心理旋转的验证
前行信息
知道将 要呈现 的字符 和方向
形成该 字符的 表象并 旋转
准备时间
反应时T
判断字符呈现 进行比较
• 分别呈现多边形和呈现方向,要求被试将该图形的表象以
规定的方向旋转到规定的角度,记录完成旋转的时间,然 后呈现图形,被试给出判断。
1.字符旋转实验结果:
2、心理旋转的验证
•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
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
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 放置过程(Put Process)
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 的正确位置上。
•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
1、定位实验
•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
: ①知觉-记忆组, 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 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在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 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 反应时模式
的,而颜色加工水平则没有;颜色信息是在较低水平上加 工的,模式信息是在较高水平加工的。
4、选择性干扰实验
• 推断: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道的知觉与表象两种活动,就会
发生表象与知觉的相互混淆和相互干扰。
• 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
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 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 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表 象(mental image)
Logo
主要内容
• 表象 知觉 表征 • 心理旋转 • 心理扫描 • 表象的功能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
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 知觉的信息表征。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 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 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
• 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一、距离效应
• Kosslyn(1973)的实验
先识记一套图片,然后“注视”表象中的客体如汽艇的 一部分,说出该客体的另一部分的名称。
结果: 注视艇尾,说出艇首的旗子,反应时长; 注视中部艇门,说出艇首的旗子,反应时短; 注视整个表象时,反应时无差异。
• (1)测试点落在字母之内的反应时小于落在字母之外的
• (2)落在字母之内的测试点的反应时,横竖交叉处更小
。
• (3)落在字母之外的测试点的反应时,测试点愈远离字
母则愈小。
2、锐敏度实验
•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注视点、刺激野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锐敏度 没有差别。
3、McCollough效应
说明表象具有空间属性,可以对其扫描,扫描的时间随 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 Kosslyn等人(1978)利用虚拟地图做了更为复杂的心
理扫描实验。学习一个虚拟地图,形成一个表象,然后主 试说出地图上的一个物体后,让被试注视5秒后,主试说 出另一物体,让被试想象出一个小黑点,从第一个物体扫 描到第二个物体。
• 批评
Anderson(1978):命题激活
• “猫有爪子吗?” 无表象:快 ---联系频率高 • “猫有头吗?”有表象:快---大小影响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 表层表征(Surface Representation)
出现在短时记忆中的类似于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 体的位置、方法、大小等空间特征,如同屏幕显示一样。
(A)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化 的被试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 1、表象的实质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
同构的关系。
•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个 同构为“二级同构”。
•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黑白
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 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黑 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 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绿色垂直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红色水平
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 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应时及其发展趋势相
同。
• 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呈线性关
系。
• 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两种可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性
• 否:依据图形的表面特征 • 否:对两个图形分别编码,进行比较,匹配
• 存在的问题 • 有前行信息的实验中,被试进行心理旋转了吗? • 心理旋转的角度可否大于180°?
实验结果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60 120 180 240 300
反应时 准备时间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 心理旋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
• 深层表征(Deep Representation)
这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 它分为本义表征(Literal Representation)和命题表征 (Proposition Representation)。本义表征说明某一客 体是什么样子;命题表征用于解释客体。从本义表征生出 表象涉及4个过程。
• ⑴被试对图画作出判断不仅不比字词慢,反而更快
⑵对不一致的图对的反应时大于对一致的图对,但对字词 的反应却没有这种差别。
• 这些结果说明,在长时记忆中确实有视觉编码,或者说既
有表象又有语言两种形式的信息编码。客体的大小主要是 以表象来表征的,语言信息需要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 而需时也较多。
• 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
•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 看两种颜色而要求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 生McCollough效应。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 条而要求它们想象红色与黄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
• 这表明,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上是与知觉机能等价
• 实验支持了Neisser(1976)的观点,即把表象看作是对
知觉的期待。先形成的第一个字母的表象起着期待作用, 因此,当两个字母的大小、方位相同时,对第二个字母的 加工就易于进行。如果第二个字母不同,就会调整期待, 使第二个字母的加工时间增长。
不同信息通道干扰
• 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
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 ,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在被试 学会操作之后开始对两组被试进行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感 觉性的测试。结果如右图所示。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 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 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心理扫描
•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
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 特性。
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视觉 表象之间有空间特性。
第二节 心理旋转
• 一、心理旋转概述
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 1971)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分为三种情况, A为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 B为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 C为镜象对。正确反应为“不同”
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Hayes(1973)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
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 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AA AA
表象所携带的方位信息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知觉加工。
表象为知觉相应的客体做了准备,成为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 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验者说出目标动物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让被试
利用他的已构成的表象来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
• 结果:大象—兔子对的反应时要长于苍蝇—兔子对的反应
时。在形成大象—兔子和苍蝇—兔子的表象后,被试说大 象旁的兔子比苍蝇旁的兔子要小得多。故评定其主观表象 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 Kosslyn(1975)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实验通过训练
• 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做比较时,是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
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作出 判定。想象的转动或心理旋转是这类比较的基础。
• 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
为每秒53度。
• 被试的内省报告中证实了这一点。
• 平面对和立体对的比较模式是相同的,说明在三维空间中
跳跃的? Metzler(1973)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根据以前 的研究成果,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验。延 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验结果进行。来证明心理 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 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
• 实验结果如下图:
• 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
• 结果是,随着被试扫描距离的增加,反应时也相应地增加
。说明表象同知觉的图片一样具有空间特性。它是一种独 立的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图画,而不是一种副现象。
• 比较实验 • 实验者说出第二个地名后,尽快判定是否存在,不要求进
行扫描。
结果,两个地点的距离不影响反应时间。
争论
• Pylyshyn(1981)认为, Kosslyn等人的实验中,被试
并没有真的对表象进行扫描,只是对任务的要求做出反应 。
• 被试被要求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进行扫描,使他们的反应
时得以调整,以与他们的有关知觉经验相适应,外表看起 来好像是进行内部扫描的样子。
二、大小效应
•
实验中,先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
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或小的动物(如苍蝇)旁边。然后
• 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
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强调 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
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
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 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 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 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记忆和语
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 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材料分 为言语和图象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上面的图 文一致,下面的不一致。
使被试形成四种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6倍。 实验时主试首先说出一种颜色和一个动物,要求被试
把该动物想象成与颜色框一样大。然后就动物身上是否具 备某一特征请被试进行真伪判定,记录反应时。
绿色
红色
蓝色
黄色
• 实验结果表明:
表象的物体越大,则被试对其特征进行真伪判定所需 的反应越小。表明评定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评定主 观表象较大的客体,表象过程存在大小效应。
和二维平面上的旋转都是同样易于想象的。
二、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 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 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 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 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心理旋转的验证
前行信息
知道将 要呈现 的字符 和方向
形成该 字符的 表象并 旋转
准备时间
反应时T
判断字符呈现 进行比较
• 分别呈现多边形和呈现方向,要求被试将该图形的表象以
规定的方向旋转到规定的角度,记录完成旋转的时间,然 后呈现图形,被试给出判断。
1.字符旋转实验结果:
2、心理旋转的验证
•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
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
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 放置过程(Put Process)
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 的正确位置上。
•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
1、定位实验
•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
: ①知觉-记忆组, 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 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在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 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 反应时模式
的,而颜色加工水平则没有;颜色信息是在较低水平上加 工的,模式信息是在较高水平加工的。
4、选择性干扰实验
• 推断:同时进行同一感觉道的知觉与表象两种活动,就会
发生表象与知觉的相互混淆和相互干扰。
• 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
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 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 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表 象(mental image)
Logo
主要内容
• 表象 知觉 表征 • 心理旋转 • 心理扫描 • 表象的功能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 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
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 知觉的信息表征。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 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 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
• 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一、距离效应
• Kosslyn(1973)的实验
先识记一套图片,然后“注视”表象中的客体如汽艇的 一部分,说出该客体的另一部分的名称。
结果: 注视艇尾,说出艇首的旗子,反应时长; 注视中部艇门,说出艇首的旗子,反应时短; 注视整个表象时,反应时无差异。
• (1)测试点落在字母之内的反应时小于落在字母之外的
• (2)落在字母之内的测试点的反应时,横竖交叉处更小
。
• (3)落在字母之外的测试点的反应时,测试点愈远离字
母则愈小。
2、锐敏度实验
• (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注视点、刺激野 (2)表象锐敏度实验 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视觉锐敏度 没有差别。
3、McCollough效应
说明表象具有空间属性,可以对其扫描,扫描的时间随 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 Kosslyn等人(1978)利用虚拟地图做了更为复杂的心
理扫描实验。学习一个虚拟地图,形成一个表象,然后主 试说出地图上的一个物体后,让被试注视5秒后,主试说 出另一物体,让被试想象出一个小黑点,从第一个物体扫 描到第二个物体。
• 批评
Anderson(1978):命题激活
• “猫有爪子吗?” 无表象:快 ---联系频率高 • “猫有头吗?”有表象:快---大小影响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 表层表征(Surface Representation)
出现在短时记忆中的类似于图画的表征,它保留了客 体的位置、方法、大小等空间特征,如同屏幕显示一样。
(A)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化 的被试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 1、表象的实质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
同构的关系。
•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个 同构为“二级同构”。
•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黑白
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 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黑 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 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绿色垂直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红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