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基础知识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
-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 “要”通“邀”,邀请。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通“背”,背叛。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
-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 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 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4. 使动用法。
-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率领)-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五、特殊句式。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宴会,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即秦朝灭亡后不久的战国时期。
这场宴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人物——项羽和刘邦,他们的互动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一、鸿门宴的背景1.秦朝的灭亡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和苛捐杂税,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在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标志着秦朝统治的开始崩溃。
随后,各地纷纷爆发起义,秦朝迅速衰落。
2.楚汉争霸的序幕在秦朝灭亡后,楚国和汉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楚国的领导人是项羽,他是秦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汉国的领导人是刘邦,他原本是一个小地痞,但在秦朝灭亡后,他迅速崛起,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鸿门宴的参与者1.项羽项羽是楚国的领导人,他在秦朝灭亡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勇猛善战,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智慧上却有所欠缺。
在鸿门宴中,项羽是主导者,他对刘邦持有疑虑和警惕。
2.刘邦刘邦是汉国的领导人,他在秦朝灭亡后,逐渐崛起成为楚汉争霸的另一方势力。
他善于用人,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但在军事才能上却不如项羽。
在鸿门宴中,刘邦是受邀者,他面临着生死考验。
3.范增范增是项羽的谋士,他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深知刘邦的潜力,劝说项羽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在鸿门宴中,范增是推动者,他的智慧和策略对宴会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鸿门宴的过程1.宴会的准备项羽在鸿门宫中准备了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刘邦和其他重要人物。
这场宴会的目的是为了庆祝秦朝的灭亡,同时也是为了确定各国的地位和权力。
2.宴会的进行在宴会上,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项羽试图说服刘邦接受他的统治,而刘邦则试图争取项羽的支持。
双方的意见相左,气氛紧张。
3.宴会的结局在范增的策划下,刘邦逃离了鸿门宴,开始了他的反攻计划。
这场宴会成为了楚汉争霸的转折点,刘邦最终在四年后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发生在秦朝时期,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举行的一场宴会。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统治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刘邦和项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个诸侯,互相争夺天下。
2. 鸿门宴的策划刘邦派遣韩信前往汉中,引出项羽主力,自己则率军直接进攻咸阳。
鸿门宴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为了吸引项羽前来参加,刘邦提前派人向项羽传递消息,声称愿意归还兵符,与项羽和解。
3. 鸿门宴的过程项羽为了确认刘邦的诚意,决定前往鸿门参加宴会。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故意露出对项羽的轻视态度,引发项羽的愤怒。
最终,在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计划所困,无法逃脱。
4. 鸿门宴的后果鸿门宴后,项羽陷入困境,刘邦乘机夺取了相对上风。
项羽最终失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刘宋氏王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战役,它充分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双全,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鸿门宴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经典典故之一。
6. 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影响鸿门宴作为历史事件,不仅在史书中载记有关,也被广泛地作为题材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表现。
例如,明代杂剧《长生殿》中详细描绘了鸿门宴的情节。
7. 鸿门宴对战国历史的意义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权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它也是战国历史、秦汉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典故,通过整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鸿门宴的悲壮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佳话。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初期。
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入关中,刘邦兵力较弱,却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自到项羽的营帐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圆滑,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2、项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敏锐,老谋深算。
5、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惊恐万分,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项羽营帐,态度谦卑,言辞恳切。
2、项羽设宴项羽在营帐中设宴招待刘邦,宴席上气氛紧张。
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趁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不妙,赶紧出去叫樊哙进来。
4、樊哙闯帐樊哙勇猛无畏地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不畏惧,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对刘邦的杀心有所动摇。
5、刘邦逃走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自己的营地。
四、文学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刘邦的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与项羽的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2、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如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了樊哙的愤怒和勇猛。
3、烘托渲染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鸿门宴的凶险。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6.若入前为寿上前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二)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3.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四)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毫毛不敢有所近靠近,接触,沾染(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六)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5.拔剑撞而破之使……破裂四、重点实词1.飨:用酒食款待,犒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而听细说明确(古:小人的谗言;今:地讲述。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
《鸿门宴》文言基础知识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3.旦日飨士卒旦日:明天飨:犒劳补充: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幸:宠幸补充:故幸来告良幸:幸亏补充:素善留候张良素:一向善:交好、友善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夜驰:在夜里奔驰之:到具:“具”通“俱”,详细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逃走6.具告以事具:“具”通“俱”,详细(去掉,前面有)7.为之奈何奈何:怎样;如何8.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距”通“拒”内:通“纳”,接纳,使进来9.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故:老交情补充:孰与君少长和你相比,谁年长,谁年少?补充: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10.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1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12.沛公奉卮酒为寿卮酒:乘酒器皿为寿(改):祝其长寿13.籍吏民籍:登记补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之事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忘恩负义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并力,合力补充: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自己不曾想到。
意,料想1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隙,隔阂补充:张良西向侍侍:陪坐18.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补充:目以目示意补充: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坐:通“座”1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2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补充:臣请入,与之同命与之同命:同他(项羽)拼命。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与他(刘邦)同生共死补充: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披帷:揭开帷帐21.嗔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嗔目:睁大眼睛,怒目而视目眦:眼眶(眦单独出现也是眼眶的意思)补充:则与斗卮酒卮酒:一大杯酒22.赐之彘肩彘肩:大猪的前腿23.而听细说细:小人离间之言补充:亡秦之续已灭亡的秦的后继者24.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个人意见25.因招樊哙出因:趁机2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切肉的砧板鱼肉:鱼和肉27.大王来何操操:携带补充:会其怒,不敢献会:适逢28.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留下29.道芷阳间行间行:抄小路走补充:度我至军中度:估计,猜测补充:间至军中由小路到军中补充: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补充充: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do you get some 知识点?)补充: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补充: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小子二、通假字1.成五采通“彩”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3.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通“背”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7.不者通“否”8.沛公奉卮酒为寿通“捧”9.具告以事通“俱”10.因击沛公于坐通“座”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驻军(2)不可不语告诉(3)籍吏民登记(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5)沛公欲王关中称王(6)刑人如恐不胜惩罚(7)道芷阳取道名词用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在夜里,连夜(2)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里,连夜(3)吾得兄事之用对侍兄长的礼节(4)日夜望将军至日日夜夜(5)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6)头发上指向上(7)道芷阳间行抄小路(8)持剑盾步走徒步动词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2)交戟之卫士欲止(改)不内使之止,制止(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4)拔剑撞而破之使…破碎形容词用作名词(1)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2)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四、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入今义:不一致;不相符古: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4、沛公已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对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儿女亲qìng家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8、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五、句式解析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一)文学常识《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来(“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鸿门宴》知识总结及拓展
《鸿门宴》知识总结及拓展一、文化常识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二、文言现象(一)重点实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之:到。
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使进入。
6.且为之奈何且:将。
7.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8.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孰长”,(他)跟你比,谁大谁小?9.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动词,敬酒。
婚姻:儿女亲家。
12.籍吏民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所以:……的原因。
非常:意外的变故。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全。
之:取独。
倍:通“背”。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谢:道歉。
1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17.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8.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坐:通“座”。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20.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事件,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
这场宴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鸿门宴的背景1. 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立关系和双方势力的背景介绍。
2.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导致的政治紧张局势。
二、鸿门宴的举办过程1. 刘邦的策略,如何设下鸿门宴的陷阱。
2. 项羽对鸿门宴的疑虑和犹豫。
3. 宴会期间的各种情节和对话。
三、鸿门宴的结果及影响1. 鸿门宴后,项羽答应刘邦的条件,放过刘邦和他的部下。
2.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略变化与权力重新分配。
3.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四、鸿门宴的历史争议1. 鸿门宴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对其真实性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2. 鸿门宴在历史记载中的变化和演绎。
3. 鸿门宴的历史影响与传说中的寓意,对人们思考和解读的影响。
在梳理鸿门宴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举办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历史争议带来的思考。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中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
总结:通过详细梳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历史,探寻真实的历史背后的故事,并在其中寻找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抉择。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总结
《鸿门宴》译文及重要知识点【1】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他的)相国,珍宝全都归他所有。
”项羽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居住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我派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赶快攻打(他)不要失掉(时机)!”◆本节重要知识点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未得:没能。
得,能够。
言于项羽: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项羽言”。
2.欲王(wàng)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欲(于)关中王”。
3.为:担任。
动词。
尽:全都。
旦日:明天。
飨:用酒肉犒劳。
4.为(wèi)击破:省略句。
“为(吾)击破”。
为,替。
当是时:在这时。
是,译为“这”。
5.范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
6.沛公居山东:是省略句,“沛公居(于)山东”;也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沛公(于)山东居”。
7.此其志不在小:判断句。
标志:“此…”。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标志:“此…也”。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
9.急击勿失:省略句,“急击(之)勿失(之)”。
两个代词“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
【2】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跟随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他)一起死啊。
”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事情有急难,(我)逃跑离开不合道义,不能不告诉(他)。
”◆本节重要知识点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标志:“者……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它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峙,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谈判失败的经典案例。
下面将对鸿门宴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鸿门宴发生背景鸿门宴的发生源于项羽与刘邦之间争夺天下的争斗。
这两位当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分别代表了楚汉两大势力,刘邦领导着汉军,项羽则是楚军的统帅。
在鸿沟一役后,两军相持不下,形成了以鸿沟为界的对峙局面。
2. 鸿门宴的策划与意图鸿门宴由刘邦一方发起,刘邦派遣了著名谋士张良与项羽进行会面。
鸿门宴的策划背后有着明确的意图,刘邦希望通过这次宴会来解除项羽的疑虑,以谈判方式取得对方的信任,进而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
3. 鸿门宴中的暗流涌动鸿门宴虽然表面上是项羽与刘邦的对话与交流,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通过一系列巧妙言辞与谈判技巧,试图对项羽进行心理挑战与激怒,最终达到瓦解对方军心的目的。
4. 鸿门宴的结果与影响鸿门宴的最终结果是项羽对刘邦的不信任与戒备进一步加深,并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持续,刘邦成功在战争中获胜并建立了大汉帝国。
鸿门宴成为历史上一次充满谎言与悬念的重要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5. 鸿门宴的历史意义与价值鸿门宴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话与谈判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谈判与沟通中要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对方意图,避免陷入敌人设置的陷阱。
此外,鸿门宴也是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战争策略与谈判艺术的重要案例。
6. 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广为流传且备受研究的事件,影响力远超过当时的历史本身。
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电影等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准确表达了鸿门宴的历史细节,也对中国人的智慧与机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7. 鸿门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鸿门宴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谈判技巧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这一宴会被认为是汉朝刘邦诛杀项羽、结束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的背景是楚汉战争,这场战争是秦末乱世的延续和各方势力争夺中国统一的结果。
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为刘邦和项羽。
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而项羽则是楚汉战争中的楚军统帅。
鸿门宴成为刘邦夺取胜利、结束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二、鸿门宴的设宴目的刘邦之所以举行鸿门宴,是为了解除楚军战斗士气、拉拢项羽与之共事。
刘邦有意寻求与项羽合作,以共同对抗秦末乱世的其他势力。
三、刘邦的计策鸿门宴实际上是刘邦的阴谋计策。
刘邦设宴款待项羽,场面热闹喧哗,但是刘邦派遣自己的特工王陵密切监视项羽,以便在合适的时机下手。
四、鸿门宴的经过鸿门宴上,酒宴进行得欢快,众人陶醉其中。
而刘邦的计策在宴会中逐渐展开。
为了让自己有机会接近项羽,刘邦让自己的妻子吕雉假意离开,引起项羽的兴趣。
随后,刘邦趁项羽醉酒之际,悄悄砍断了鸿门宴的虎皮椅腿,以准备给自己提供战胜项羽的机会。
五、刘邦成功击败项羽当项羽要求刘邦送他回寝宫时,刘邦借机向项羽展示破损的鸿门宴椅腿。
刘邦声称他在宴席上改变了运气,预示着项羽的失败。
此后,刘邦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成功击败了项羽。
六、鸿门宴的历史意义鸿门宴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项羽与其势力的覆灭,刘邦建立了汉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
这场战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留传较多的军事策略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后世。
总结: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宴会,是刘邦夺取胜利、结束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
通过鸿门宴的设宴目的、刘邦的计策以及宴会的经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鸿门宴的胜利使得刘邦成功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帅本明整理一、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若入前为寿(你)二、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鸿门宴》 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事件,也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以下是《鸿门宴》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背景与环境《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的中国处在战国时期,秦国正逐渐崛起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而楚国则是当时势力庞大的南方国家,两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竞争。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加深了楚秦之间的矛盾。
二、韩信的身世与才华韩信是楚国人,他在《鸿门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但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机智,在军事上崭露头角。
他曾在秦国任职,后被秦国背叛,于是转而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亲信将领。
三、项羽与刘邦的相遇《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羽和刘邦的会面。
项羽是楚国的霸主,而刘邦是汉王朝的创始人。
两人在一起谈判,试图达成相互谅解和诸侯归降的协议。
会晤地点选在鸿门,也成为了这一事件的命名来源。
四、谈判的目的与结果项羽希望通过谈判能够迎合楚国的诸侯,使刘邦归降自己,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刘邦则准备赌上一切,力图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诸侯支持,以实现自己创建大汉的野心。
然而,在《鸿门宴》中,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谈判以失败告终。
项羽在谈判中心态不稳定,刘邦则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谈判技巧。
五、《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虽然在谈判结果上并未取得胜利,但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传世经典。
它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和谋略,也揭示了项羽的盲目自信和骄傲。
这一事件也意味着汉朝即将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
六、历史价值与教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谈判技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谈判和决策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被自己的成就和实力蒙蔽双眼。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不仅是对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刘邦和项羽人生经历的写照。
通过对《鸿门宴》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事件背景1.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 秦二世嬴胡亥继位秦始皇去世后,他的长子扶苏被废黜,次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政治腐败,暴政横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二、宴会策划1. 陷害目标秦二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对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人进行清洗。
蔺相如作为当时的秦国宰相,深得人民的敬重和支持,成为了秦二世眼中的威胁。
2. 授权侯忌策划秦二世授权侯忌策划对付蔺相如,他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安排了一个看似隆重的国宴,实则是要对蔺相如进行陷害。
三、宴会过程1. 蔺相如的危机蔺相如接到秦国的邀请,心知不妙。
侯忌曾经与蔺相如有过交情,特意邀请他参加国宴。
蔺相如深知险情,但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决定前往。
2. 蔺相如的聪明蔺相如在听说鸿门宴的时候就很快意识到可能是陷害之举,但他深知国家的大义和自己的使命,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决定以身试险,前往鸿门。
3. 鸿门宴上的阴谋在鸿门宴上,侯忌设下陷害蔺相如的局。
他在宴席上安排了密探,准备诬陷蔺相如反叛的罪名。
四、蔺相如的机智1. 机智应对蔺相如在鸿门宴上,通过聪明的应对和机智的对策,化解了侯忌的陷害阴谋。
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让侯忌的阴谋没有得逞。
2. 忠诚国家在关键时刻,蔺相如表现出了忠诚国家的大义,他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了自己的名誉和国家的利益,成为了历史上的忠臣良相。
五、事件后果1. 秦二世的暴政鸿门宴后,秦二世暴政更甚,不仅惩办了侯忌,还对其他宗室三族进行了残忍的清洗,导致秦国政局更加混乱。
2. 秦国的覆灭此次鸿门宴的事件,也是秦国政局动荡的标志。
不久之后,秦国即因内乱外患,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政治陷害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二世嬴胡亥在鸿门宴上陷害秦国宰相蔺相如的事件。
鸿门宴 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派遣刺客前往楚国的鸿门宴上刺杀楚国的君主项羽。
这一事件以及其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都使得它成为了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就鸿门宴这一事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一、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秦朝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时期,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
楚国的君主项羽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抗秦的领军人物,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而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则希望能够借助鸿门宴这样的机会将项羽除掉,以此来扭转颓势。
二、鸿门宴的地点和时间鸿门宴的地点是楚国的鸿门,鸿门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境内。
鸿门宴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206年,[与题目内容有关]。
三、鸿门宴的策划和目的鸿门宴是秦始皇个人策划的,为了除掉项羽,翦灭楚国的反抗势力。
然而,鸿门宴最初的目的并非刺杀项羽,而是试图使得项羽陷入圈套,从而捕捉他。
然而,由于秦军内部的变故以及项羽的机智,最终鸿门宴成为了项羽与秦始皇的对决,秦始皇派遣的刺客未能成功刺杀项羽。
四、鸿门宴的影响鸿门宴虽然未能达到秦始皇的最初目的,但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鸿门宴后,楚国与秦军的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导致楚国的失败。
其次,鸿门宴对于项羽来说,是他政治和个人威望的一次重大挫折,最终也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外,鸿门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为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五、鸿门宴的历史意义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权力之争与权谋之间的矛盾和博弈。
其次,它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和嬗变,从而对历史进程的演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鸿门宴也为后世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将其作为一个反面典型,用来警示权力的滥用和权谋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鸿门宴》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7、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8、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四、一词多义1、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2)哙拜谢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2)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故听之所以3、胜(1)刑人如恐不胜尽(2)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能承受4、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机(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5、为(1)使子婴为相担任(2)为击破沛公军替,给(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动词,出,谋划(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省略句(1)为(吾)击破沛公军(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3)毋从(之)俱死也3、宾语前置句(1)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4、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六、重点实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完整版)《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整理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代表作品是《史记》。
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鲁迅评此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文言知识归类(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拒守;内,同“纳",接纳)2、要.项伯(要,同“邀”,邀请)3、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4、不敢倍.德也(倍,同“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嫌隙)7、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坐,同“座”)8、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9、参.乘(参,同“骖”)10、沛公不胜桮杓..(桮杓,同“杯勺”)11、不.者(不,同“否”)(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省名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的说明或叙述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之事今义:很,十分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省名(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扎)(2)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wànɡ,称王)(3)亡去不义.(义:守信义)(4)不可不语.(语:告诉)(5)籍.吏民(籍:登记)(6)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使眼色)(7)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8)道.芷阳间行(道:取道)2、名词作状语(1)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兄:像兄弟一样)(3)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头发上.指(上:向上)(5)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6)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3、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4、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2)秋豪不敢有所近.(近:接近)5、使动用法(1)臣活.之(活:使…活)(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3)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四)一词多义1。
鸿门宴知识整理
《鸿门宴》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3.所以..遣将守关者 4.备他盗之出入..也..与非常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而听细说7.我为鱼肉二、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4.素善.留侯张良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秦地可尽王.也7.项伯杀人,臣活.之8.吾得兄.事之9.籍.吏民10.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11.沛公不先破.关中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先入关破.秦14.范增数目.项王15.若入为寿.16.常以身翼.蔽沛公1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8.刑.人如恐不胜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还军.霸上21.四人持剑盾步.走22.道.芷阳间.行23.拔剑撞而破.之24.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三、文言句式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沛公居山东时4.贪于财货5.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6.项伯者,项羽季父也7.具告以事8.欲呼张良与俱去9.毋从俱死也10.臣为韩王送沛公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2.籍何以至此1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5.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今日之事何如17.客何为者18.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19.则与斗卮酒20.则与一生彘肩21.加彘肩上22.此亡秦之续耳2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4.何辞为25.大王来何操26.沛公安在27.置之坐上28.竖子不足与谋29.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0.吾属今为之虏矣31.我持白壁一双,玉斗一双四、句子翻译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
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
七、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
④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八、一词多义
1、实词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②不然(这样,代词)——《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九、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六、重点记忆
沛公军霸上(驻军)古意即为驻军,是名词作动词。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3.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5.头发上指(向上)
6.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三)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从百余骑(使……跟从)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4.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5.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特意,副词)——《鸿门宴》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
6.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行大礼)
(四)形容词用作动词
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1.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12.拔剑切而啗(“啗”通“啖”,吃)
三、词性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2.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3.若入前为寿(上前)
4.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5.道芷阳间行(取道)
6.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二)名词用作状语
1.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⑥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
⑧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鸿门宴》
⑩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
《鸿门宴》基础知识整理
一、注音注释
1.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2.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3.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4.戮(戮,lù联合,一同)力
5.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6.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7.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也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毛不敢有所近(“豪”通“毫”,细毛)
7.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8.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三)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意念被动)
珍宝尽有之。
(四)省略句
1.为击(省介词宾语“之”)破沛公军
2.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五)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二)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今日之事何如?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客何为者?
5.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贪于财货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因击沛公于坐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得复见将军于此
8.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9.不胜杯杓(胜shè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10.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称王)
二、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