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钢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处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毗邻京津,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具有丰富的煤、电、矿产等资源优势,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目前已经形成年产300 万吨不锈钢的能力。2006年产钢6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实现利税67亿元。2006年,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74位,而在2002-2005年度其相应的排名分别是90,108,83,79,可以看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发展势头强劲。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名次明显前移,标志着太钢作为核心企业在全国的位置越发重要。
一、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一)发展简史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的前身——西北炼钢厂,1932年由西北实业公司筹建,1934年破土动工;1937年10月,初步形成小型钢铁联合企业。1937年11月8日太原陷落,西北炼钢厂更名为太原铁厂。1945年日本投降,恢复原名。解放前年产钢最高仅为 1.6万吨。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西北炼钢厂更名为西北钢铁公司。1952年9月,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1954年,轧制出我国第一张硅钢片。1958年8月,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太钢1053m3高炉、1000mm初轧机、自备电厂工程装备从前苏联引进并投产。同时,更名为太原钢铁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钢铁企业。1978年,基本建成1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83年10月,中国第一台18吨AOD炉建成投产。1985年11月,中国第一套不锈钢立式板坯连铸机投产。1991年9月,50吨转炉国内自行研发建设投产,并引进德国KOBM不锈钢冶炼技术。
1996年1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太钢不锈股票成功上市,兼并临钢,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2003年12月,不锈钢全线优化,形成年产100万吨能力。2004年9月,国家核准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并开工建设,工程已于2006年底竣工投产。
2005年7月31日上午,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到太钢考察;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其中的1角硬币全部选用太钢生产的不锈钢铸造;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州六号”发射成功,太钢生产的三类四种产品随“神州六号”遨游太空。2006年6月1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钢铁主业整体上市;9月6日,“太钢牌”不锈钢材获得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9月29日,太钢新不锈钢工程顺利竣工,太钢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11月4日,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
期间,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系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1997 )125号文批准,由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独家发起人,以其拥有的从事不锈钢生产、经营业务的三钢厂、五轧厂、七轧厂、金属制品厂等经营性资产重组发行A种上市股票,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经批准,公司于1998年5月25日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每股面值为1.00元人民币普通股23,000.00万股,另向公司职工配售每股面值为1.00元人民币普通股2,000.00万股,使公司总股本增加25,000.00万股,总股本增至62 ,800.00万股,其中太钢集团公司
持股37,800.00万股,占60.19%的股权。2006年3月,由于股权分置,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增加到129,140.4万股,2006年6月太钢增发股票,使得总股本增加到266,040.4万股。
(二)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架构
太钢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持股比例为54.70%。太钢的组织结构和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相似,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下面设有董事会秘书处和经理层,最后按职能和性质来划分各个部门,而形成了如下图1的组织架构。采用这种方式来划分部门的有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同类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减少摩擦,提高效率;部门管理人员只需熟悉相对较窄的技术职能,从而降低管理难度;符合专业化原则,将同类专业人员放在同一部门中有利于共享专业资源;另外,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确保高层管理者的权利和威望。
图1 太钢组织结构
资料来源:太钢官方网站
二、企业发展战略
(一)太钢竞争环境优势分析和精细化管理
环境是关系企业本身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而封闭、孤立地存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与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太钢所处的内外环境可以看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给太钢带来了其他同类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外部,太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延伸加工优势;在企业内部,太钢由于节能降耗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又使它更具发展潜力。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仅仅是太钢众多环境优势中的几个代表。
在区位优势方面,太钢所在的山西省位居中国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都为太钢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太钢地处资源大省,所需煤、电均从省内获取;自有铁矿均在省内,铁精矿粉实现管道直接输送。优越的资源环境奠定了太钢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
在延伸加工优势方面,太钢不锈钢工业园距原料供应基地太钢2.5公里,距山西大运高
速路口2公里,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25公里,有专用铁路线两条,太原――北京高速铁路与园区相邻。太钢为园区开辟了供货“绿色通道”,免包装费、免运输费。投资企业可不受数量、品种限制,优先订货,交货周期现货3小时,期货7个工作日,价格享受太钢最低出厂价。满足个性化设计的工业厂房、花园式住宅区、商务酒店等齐全的设施任由投资者和入住者选择。
太钢不锈钢工业园是山西省七项重点调产项目之一,享有国家级不锈钢工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银行入驻园区,为投资者提供信贷金融服务。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提供出口税收优惠及报关服务。现已形成年转化不锈钢材20万吨的能力。2010 年,将形成年转化50万吨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最终建成不锈钢生产、加工、配送和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不锈钢生态工业园。
在节能降耗技术方面,太钢在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过程中,坚持清洁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在增加钢产量的同时,公司的耗水量却大幅度下降,吨钢耗水由最高时的44.5吨降到2005年的8吨,2006年又降到5.68吨的新水平。经过不断的努力,太钢已经实现水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吨钢耗水量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在此过程中,太钢积累了丰富的节能降耗技术优势;在财务方面,仅此一项一年就降低生产成本一千多万元。
太钢是用水大户,最多时年耗水达15000万吨,吨钢耗水44.5吨。但太钢又处在太原市这样一个缺水城市;这种情况决定了对太钢来说,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每年一到夏季,太钢就因为缺水影响到生产,情况严重时,一刻也不能停产的高炉也要休风,轧钢厂甚至一些辅助单位也经常停产。作为我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太钢瞄准了世界500强的目标。为了增加效益,节约用水,改善环境,太钢开始了艰难的降水耗工程。
为此,太钢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革。冷轧厂要增加两条生产线,轧机需要高质量的冷却水,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扩大软化水供应量,每天就需要消耗新水4000多吨,而这仅仅一次性缴纳的供水增容费就达3亿元,还要排放高浓度的含盐污水。这显然与太钢要降低新水用量和改善环境的目标是相违的。经过努力,我国目前最大的工业污水膜处理设施在太钢建成投产,这项总投资4800万元工程完成一级处理后,年获1200万吨除盐水,此举对我国的工业污水处理具有示范意义,不仅标志国内的膜处理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表明太钢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太钢在节能降耗工作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进步不仅得益于企业开发的技术优势,还得益于精细化管理在公司各单位的扎实推进,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在太钢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的彰显。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太钢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太钢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为实现公司2006年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节能降耗成为公司全年工作的重要任务。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在太钢内部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司各单位在把精细化管理推向深入的同时,也用精细化管理为节能降耗找到了准确的落脚点。把精细化管理与节能降耗结合起来,太钢发现节能的潜力很大,由于精细化管理的融入,节能降耗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愿望、一个计划,而是变成了具体的管理细则、切实的节能措施和实实在在的执行力。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公司能源管理的漏洞得到有效扼制,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走向完善,节能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水、电、煤气、煤炭等重要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能耗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
2006年,太钢节能降耗取得的显著成效,一方面使企业顺利完成全年奋斗目标的信心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使太钢看到,精细化管理是节能工作的不竭动力。管理无止境,在企业运用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这一有效途径,挖潜节能的更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