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提升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识字和阅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达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从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方法等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一、重要性概括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

概括是将信息或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或理论的思维能力。

通过概括,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概括能力也影响着小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二、影响因素影响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习惯等。

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如果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那么概括起来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思维能力是影响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小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那么在概括时就会受到限制。

此外,阅读习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他们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那么在概括时就会缺乏整体性和概括性。

三、提升方法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引导小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而不是只关注个别细节。

可以通过让他们复述故事情节或回答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多读书、多积累,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样,他们在概括时就会有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3.锻炼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游戏或活动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题、小组讨论等。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写作:写作是锻炼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指导小学生写作,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提炼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思想。

可以先让他们模仿一些优秀的范文,再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创作。

5.定期评估和反馈:定期对小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师更应加强对其语言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总结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标明的中最主要的语言技能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前言: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重要学习能力之一,而概括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传授学生概括文本的技巧,为学生概括能力的养成提供一个培养平台,使其能够逐步提炼出文章的精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着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与概括水平。

摘要、概括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基础技能,是目前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它考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性的归纳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总结概括的技巧,增强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具有较强的归纳能力,可以使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形成较强的语感,这对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当以“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从而培养其归纳能力。

其次,要遵循逐步推进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层层递进的教学,从简单到困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吸收、消化。

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教学实务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苏少妮摘要: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学会概括梳理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文学习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这就意味着小学生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具体而言,即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于课文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刻。

所以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不足。

在追寻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方法、有技巧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概括。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概括,可以让他们先对自然段进行概括,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有章可循事物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在教会学生学概括时,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例如,在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概括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以使其对整个文章脉络有十分清晰明了的认知,以此提升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熟能生巧众所周知,要想掌握一门技能,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精通。

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概括,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师要抓住有效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

当然,进行概括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来达到训练的效果。

例如,举办一些讲故事大赛,让学生对别人的故事进行概括、评价等。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概括能力是指学生获取信息后,能够从中提炼出主要内容,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以更简练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

只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找出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通过不同题材的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认知,为概括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概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

老师可以让学生就一篇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对同学们的见解进行评价和批判,培养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维拓展活动,如填表格、制作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得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概括能力的输出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检验学生概括的能力。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篇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或者进行个人见解的阐释,展示学生的概括能力。

也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在公开场合进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概括能力的一种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一、什么是概括能力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在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素:即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深入阅读要想准确地概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读文章。

这样,认识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就成了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字、词、句都读不通,读不懂,那么就谈不上去理解了。

而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去阅读文章,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对文章的分析具体分为几个问题、几个内容,然后请学生来回答概括。

这时,有的学生虽然已经读过多遍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比较熟悉了解了,但是如果让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就会觉得很困难,说得疙疙瘩瘩,不着要点,甚至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的机会也就少了。

概括课文内容不是简单、机械地摘录课文的语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观点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表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以文章的结构层次为脉络,确立自己语言组织的逻辑顺序,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自己具体使用的字词句,然后才可能简洁、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取舍,对结构进行解析,对语言进行整合,凡此种种训练,必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到全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尤其是在高段阶段。

概括是从复杂多变的细节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和要点,是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的重要手段。

如何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成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主动阅读。

通过大量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培养概括能力的重要基础。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和要点,从而提高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关键环节。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概括文章主旨和要点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提高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时,教师需要注重从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学生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江苏省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 郑孝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概括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诸多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概括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句就是指在文章中能够体现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性句子,或者是最能够表现出文章意思的一些句子。

在一篇文章中,一般在开头的句子叫总起,在段与段之间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段的末尾的句子叫总结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一段话的总起的句子。

总起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总领全文,如果总起句是在某个段落中,其主要的作用便是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对于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句主要是用来概括主要的指向性事物直观的形象以及事物的外部特征。

在刚开始引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先易后难,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找出总起句。

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课文每个小节的第一句话就是总起句,同时也是这一自然段的概括性的句子。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是完全能够找出并理解这些总起句的,之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抓过渡句。

在小学教材的选文中有很多的过渡句,所谓过渡句就是通过一定词句或者是段落,将文章前后之间的意思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其在文章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同时,过渡句还可以概括某一个自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

如,在课文《秦兵马俑》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最后,引导学生善于去寻找文中的总结句。

就是在文章中对部分段落和整篇文章进行总结的句子。

小学语文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五篇范例]

小学语文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五篇范例]

小学语文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五篇范例]第一篇:小学语文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谈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内容摘要】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

特别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更好地学习做好了准备工作。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关键词】预读教学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能力【正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

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多以单篇课文为主,杂乱无序。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

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的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笔者曾在校内做过一项调查:你认为概括课文大意容易吗?64位学生中5位学生选择“容易”,20位学生选择“一般”,39位学生选择“困难”。

究其原因,学生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了;二是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三是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小学生概括能力薄弱绝非我们学校的个案现象。

很多次外出听。

我发现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概括课文大意时,也同样常见“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些尝试。

一、概括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概括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复杂信息的能力,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策略1.阅读训练:阅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小组阅读、全班阅读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2.写作训练:写作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适当引用相关事例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总结性的文章,如读后感、观后感等,以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

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概括能力。

三、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开展竞赛等。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中获得成就感。

四、案例分析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让他们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点评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概括能力,还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在语文教学之中,概况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理应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尝试对其概况能力予以培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提升自身学习水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本原则,并对于具体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概况能力;培养引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文章。

每一篇的内容有所不同,涉及的情感价值也都有着诸多区别。

因此,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自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概括,把握其中的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概括能力的培养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本原则(一)总量控制原则概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过程,小学生年幼,自身水平十分有限,在面对一篇新文章时,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立刻完成概况。

即便掌握了相关方法,仍然需要大量时间進行练习。

因此,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理应确保学生们接触的文章数量足够。

除了在教材层面进行渗透之外,还要定期为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挑选其中的段落,安排学生们进行练习。

只有当学生们的见识足够广泛,了解到了不同文章的内容,才能确保练习工作足够全面[1]。

(二)培养梯度原则当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练习量之后,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同一难度的练习题目之中,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

因此,教师就需要适当提升难度,以此使得教学工作呈现出一定的“梯度”。

诸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让学生们对多篇文章进行概况;亦或者挑选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文章,让其细细分析,逐渐予以概况。

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概况能力便会得到全面提高。

(三)方式趣味原则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教师应用的方法极为单调,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到十分疲劳,无法保持注意力集中。

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方法层面展开研究,通过应用一些趣味性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确保培养工作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

小学语文思维教案二: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思维教案二: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思维教案二:小学生概括能力培养语文教育中,概括能力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学习技能之一。

概括是指将大量细节信息归纳为一个更简洁、更简单的结论。

其实,概括能力不只是语文教育中需要培养的技能,它还涉及到人类思维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小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主要的概括能力培养方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培养一种概括思维模式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很容易被引导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方法:1.组织一些内容简单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构建一个简单、清晰的框架结构。

例如读一篇文言文,并根据内容写出一篇简化版的短文。

2.培养学生喜欢思考的习惯,引导他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课程材料的关键信息上。

例如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关键信息?”,“为什么这个信息很重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深入。

3.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概括信息,并在发现和总结后分享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概括思维模式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例如班级阅读后,可以让学生采用“张口传递”的方式互相交流分享,每人分享一点其所读到的关键信息。

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生为什么要培养概括能力呢?培养概括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复杂的问题,并让学生识别压倒性的信息,组织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如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平方和”,可以让学生发现其中很多数字都是规则性重复的,而不必项项相加。

这样既会排除异常错误问题,又可以更快的得出正确答案。

培养好概括能力,对于学生高效快速完成数学作业、加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日常问题都有巨大的帮助。

第三、结构化学科课程结构化的学科课程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结构化的学科课程甚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就可以更加广泛。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摘要概括能力是知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迟滞:概括的语言繁琐冗长,不简洁;抓不住关键,主次不分;缺少全面性,顾此失彼,不能把握整体内容;机械搬迁文中语句,不会变通。

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概括能力培养语文教学概括能力是学生知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慨括过程。

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慨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段意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难度较大。

必须抓住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长期训练,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有针对地练习,逐步形成较强的理解力和概括能力。

一、抓住中心句来概括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叫做“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叫总起,在段的中间叫过渡,在段的末尾叫总结。

1.关注总起句。

总起句能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慨括整段文章的主旨。

三四年级学生的概括主要指向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特征。

刚开始练习,找准切入点,由易向难,先学会找总起句。

如《小镇的早晨》,课文结构清晰,每小节的第一句话都是总起句,如“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其实这也是每一自然段的慨括。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完全可以找出这些总起句,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2.抓住过渡句。

文章中用一定的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

过渡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用来慨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它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对下文的总起。

如课文《秦兵马俑》,文中的过渡句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寻找总结句。

总结句,颐名思义就是对段落和文章的总结。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课文时是不能缺失的,所以我认为在概括这一类课文主要内 训练的发法,也需要不断地探索。 容时,需要加入情感这一要素。
誗编辑 李琴芳
- 17 -
时,我让学生围绕标题进行拆分,学生很快将其拆分为钓鱼和启 要内容为:“我”赖床,父亲狠狠打了我一顿,我改掉迟到的坏毛
示两个部分。紧接着我就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两个部分进行课 病。这样就缺少了父亲给我棉袄和铜板的事件。所以,我改变方
文内容的概括。学生自然而然找到课文第 10 段,判断出课文的中 法,让学生寻找文章中父亲的主要动作是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出
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 到这一类文章需要判断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二是主要动作。
概括能力,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方法:
对于主要人物的判断,我一般让学生通过作者着墨的多少和细节
一、“标题”概括法
刻画的程度来判断。如《迟到》一文,迟到的是作者林海音,学生在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许多文章的中心在标题中隐含线 判断父亲和“我”谁是主要人物时存在困惑,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
三、 “主要人物与主要动作”概括法
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核心素养是
在教学中,学生遇到写人文章时,经常无法正确把握课文主
听、说、读、写、思,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是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要内容,原因在于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显得比较单薄,不足
1.逗(帽子) 猴子
孩子
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六个要素,但它往往忽略了写人
2.追(桅杆)
写事的文章一般应包含有作者的情感。如《修鞋姑娘》传达的是信 任、《钓鱼的启示》表达的是对慎独的态度,而《唯一的听众》记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一、概述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等手段,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策略(一)强化阅读训练阅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总结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思维训练概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者让学生通过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学生养成做笔记、圈点勾画、批注等习惯。

这些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从而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浅谈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内容摘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学生经常需要用语文能力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

特别是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语言,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关键词】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文能力【正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知识点零碎而不成系统。

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跟不上,即使有训练,形式也往往单一、无序。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的、直觉的感性认识上。

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的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些尝试。

一、概括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欠缺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

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

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直觉的感性认识上。

许多孩子的概括能力很差,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更没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种情形,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有效策略1.从课题入手,精心概括每学习一篇课文,首先都要分析一下课题。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言概括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听说等途径,能够抓住文章、讲话的要点,将内容进行简洁、准确的叙述或总结的能力。

下面将探讨几种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

1. 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然后提问文章的主旨、重点和作者的观点等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进行概括。

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 听力训练听力训练也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播放录音的方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程度的文章或讲话进行听力练习。

训练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话的主旨和要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听力中捕捉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3. 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的内容描述或概括出图片中人物的身份、动作、心情等要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模仿言语概括教师可以选取一段言语材料,要求学生模仿这段材料进行概括。

教师读出一段描述一件事情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件事情的核心内容。

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加深对言语概括的理解,并提高自己概括表达的能力。

5.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阅读一篇文章或听一个讲话,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并概括出文章或讲话的要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概括出文章或讲话的主题和要点。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包括阅读理解训练、听力训练、看图说话、模仿言语概括和小组讨论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语言概括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信息。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讨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在阅读文本、听取讲话或观察事物时,主动归纳、概括出其中的共性或关键信息,这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目前也是小学高段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本文就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小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前置条件。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事物、人物、场景等,从中找出共性,归纳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概括。

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注重观察细节、寻找共性的训练,如让学生观察一幅画,找出主题是什么,画面元素有哪些共性等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听取、观察时,将一些零散的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表达。

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逻辑思维训练、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阅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阅读,学生才能够获取信息、找出规律,并将其概括出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阅读课的培养,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掌握关键词语、梳理信息,结合情境进行分析和推导,从而形成更加准确的概括。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孩子们的概括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知识背景,而我们希望孩子们形成的不仅仅是机械的、局限的概括,更要锻炼孩子对于不同领域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拓宽孩子的知识领域,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会打破成规去探寻未知领域,从而形成更加灵活的概括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概括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逻辑思维、阅读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语言概括是指通过归纳总结、提炼核心等方式,将大量信息凝练成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语文学科中的学习,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一些探究方法。

一、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读好书,并教授阅读技巧,例如学习如何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观点等等。

可以通过朗读、合作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注重词汇积累词汇是语言概括的基础,学生应该有丰富的词汇储备。

教师可以组织词汇竞赛、词汇拓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词典和词库,帮助他们自主地积累和巩固词汇。

三、练习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写作、口头表达等活动来实现。

教师可以布置一篇文章的概括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并进行准确的表达。

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概括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段文字,让他们提出问题,再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寻找答案。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信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语言概括能力需要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对不同领域的理解。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科普讲座、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素材。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六、个性化辅导每个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都有所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通过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需要从培养阅读习惯、词汇积累、整理信息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多元化学习活动和个性化辅导等多方面入手。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在形成有效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展现出语文教学独有的教学优势,学生在教学改革新环境下,自主实践、自主探索,从而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基础能力,在新时代环境下,学生融入自身的学习情感,从而在自主概括和自主总结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不断在确保拥有正确学习目标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进问题的本质,不断抓住关键内容,让学生与教师共同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提升学生的精简学习方式以及概括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在理解课文不断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形成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与作者表达情感相一致,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概括,在形成有效课文脉络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和课堂教学反思中,学生形成自主概括和有效课文结构的精简能力,在不断进行概括训练的同时,站在整体思维角度,发现语文学科所彰显的独有情境味,意境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在自主发展有效思维凝结中,形成自主探索兴趣和概括本领。

一、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不断构建属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根本性的分析,在探索有效问题关键点的同时,抓住课文表达的中心,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形成关键内容,一边阅读,一边融入概括的情境,从而在运用语言进行概括表达中,体现出自身独有的学习感悟,简明扼要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方向以及事件动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见解,在主动概括,给予鼓励的同时,让学生准确的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形成独有的表达方式,简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互动,不断形成概括表达的中心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而内在的有效思维分析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摘要:概括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训练与培养学生精练概括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就目前而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不精练,导致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学生表达能力差;学生没有用心读书;教师不够重视。

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谈了几点个人的拙见。

概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周密、深刻,而且能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

关键词:概括能力语文教学中心思想概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

然而,这种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导致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

一、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原因1.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并且生活经验也很欠缺。

他们可以直观地感知事物,但是还是很难找出段落、课文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

基于此情况,老师必须做到亲自指导,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概括出课文的主题,但还不会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将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影响到了概括能力的提高。

3.在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用心去阅读课文,而只是一味地为了读而去读,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所以对课文内容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最终就会导致无法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

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

(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浦东新区园西小学黄访华一、什么是概括能力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日常概念或者科学概念。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在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素:即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

理解力。

读一篇文章,对文字的阅读、品析、欣赏是一种理解,通过理解,明了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要点,梳理文章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全文的意思,进而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这一意思表达出来。

它不同于朗读,可以照本宣读;也不同于复述,可以说得洋洋洒洒,甚至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成分。

理解文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不能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概括。

表达力。

语文教学包含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学段规定:“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概括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思考归纳为主线,以“说”或“写”为最直接展现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它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力。

学习语文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语言知识、历练语言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解析整个思维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并作出决定的过程。

概括以原文的语言材料为基础,但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语句,也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机械的摘录,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归纳、加工、提炼、整理,才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而精炼地表达出来。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

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尽人意,他们在概括时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关键信息,只摘引原文语句不加以归纳;概括不够深入,不能抓住主要问题;无法整体驾驭文章,只能概括部分材料;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进一步分析,找出文段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一)有利于学生深入阅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先生这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

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要想准确地概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读文章。

这样,认识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就成了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字、词、句都读不通,读不懂,那么就谈不上去理解了。

而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去阅读文章,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阅读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

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抓不住重点,即使有所得,也所得无几。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二)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对文章的分析具体分为几个问题、几个内容,然后请学生来回答概括。

这时,有的学生虽然已经读过多遍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比较熟悉了解了,但是如果让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就会觉得很困难,说得疙疙瘩瘩,不着要点,甚至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而且多半碰到回答概括类的问题时,班里举手的学生会少之又少,寥寥无几。

很多学生甚至从来也没举手概括过,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的机会也就少了。

概括课文内容不是简单、机械地摘录课文的语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观点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表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以文章的结构层次为脉络,确立自己语言组织的逻辑顺序,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自己具体使用的字词句,然后才可能简洁、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

概括在语文课堂上的经常使用,在给学生带来发言机会的同时,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借助老师的恰当引导,在好胜心理的支撑下,积极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一旦发现自己的概括表达水平较自己以往有了提高后,他们会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成就感,会更有兴趣地参与以后的课堂互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取舍,对结构进行解析,对语言进行整合,凡此种种训练,必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到全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

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少能在以下两方面得到训练:首先,原文中的字、词、句、段所包含的大量的语言信息在概括时是不可能一一复现的,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把握,从而对全文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然后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得出个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取舍、浓缩。

所以概括来源于原文,又高于原文,是原文经过思维重组升华后的结晶。

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概括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其次,因为概括的过程是对原文按要求加工提炼的过程,加工提炼本身就已融入了创造。

主要信息确定之后,学生必须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段落之间的排列、组合进行一定的创造,并且要注意语句表达的形式特点。

这样,不同学生的概括方式也展现了个体创造的个性和多样性,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若干方法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因此,概括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有章可循,持之以恒地进行。

(一)课题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关于课文的很多信息。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有的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教学中,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概括。

提出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有力拐杖,首先使学生的思考及言语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向性,实现学生的言语库与文本言语库的链接,做到“言之有物”。

同时,根据文本叙述顺序,排列问题,根据问题顺序回答问题,做到“言之有序”。

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拜了几次?结果怎样?通过从课文中找答案,把课题扩展成几句话,进行逐步地丰满,使概括更加恰当、完整。

像这样的课文有不少,如《勤奋自学成大器》《登泰山观日出》《鲍叔牙真心待友》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有的课题是文章的中心句,可以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提问,紧扣关键问题,将课题读厚,进而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如《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一课,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______(谁)______(怎么样地)说: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在这句话的前后各增加一条线,让学生补充是什么情况下,结果如何。

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明确,他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段意归并法一篇文章是由很多段落组成的,因为文章的段落和段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出每段段意,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舍掉次要的和重复的,把主要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如《养花》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老舍爱花,所以也爱养花;(2)老舍养的都是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3)养花让老舍增长知识;(4)养花使老舍身心健康;(4)老舍和朋友分享养花的乐趣;(5)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

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老舍爱花,因为北京的气候不适宜养花,他养了许多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养花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他从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得到了种种乐趣。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段意归并法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三)要素串联法不同的文体类型,文章的要素不同。

例如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了。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首先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筛选出来:时间是1935年5月,地点是大渡河,人物是红四团,事件是围绕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中心事件来写的。

经过串联、补充,学生很快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四军抢时间先于敌人援兵赶到泸定桥,英勇战斗,终于夺下了天险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样的串联,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四)关键语句链接法小学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例如“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有些文章还存在着过渡句。

教学时可以抓住其特点,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这些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从而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先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漓江的水静、清、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